内容简介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高职高专电子、通信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是根据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需求而编写的。全书共12章,由两大模块组成,其中前11的内容是有线数字电视实用技术,全面阐述了有线数字电视涉及的基础知识、主要技术和各种应用;第12章为实训部分,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高职高专电子、通信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在技术的描述上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框图、工程实例等,用以形象生动地阐明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中某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繁杂的数学推断,并以通俗的语言努力使读者看了就懂,懂了能用,从而全面掌握有线数字电视技术。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高职高专电子、通信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与电子类有线数字电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供广播电视台中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培训班使用,还可作为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无线电爱好者学习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有线数字电视的优点
1.3 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
思考与习题
第2章 模拟有线电视技术基础
2.1 有线电视技术的基础知识
2.1.1 电视频道的频带宽度
2.1.2 地面电视广播的频道配置
2.1.3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
2.1.4 电磁波传输的基本概念
2.1.5 高频传输线的基本概念
2.1.6 分贝比与电子的概念
2.2 模拟有线电视网络的基本组成
2.2.1 概述
2.2.2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2.3 CATV网络系统常用设备、器件、器材及部件介绍
2.3.1 接收天线的介绍
2.3.2 CATV网络信号源设备中最主要的设备——卫星接收机
2.3.3 CATV网络系统中的无源器件
2.3.4 放大器的类型
2.3.5 CATV网络常用前端设备介绍(模拟前端)
2.3.6 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设备
2.3.7 同轴电缆传输线介绍
2.3.8 光纤和光缆传输线的介绍
2.3.9 光连接器、光分路器、光配线架、光接续盒、光纤终端盒的介绍
思考与习题
第3章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基础
3.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
3.2 数字信号的产生及特点
3.3 数字信号和数据
3.4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3.4.1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
3.4.2 数字通信的特点
3.4.3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3.4.4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3.5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认识
3.5.1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3.5.2 数据通信过程
3.5.3 数据传输方式
3.6 数字电视的基本认识
3.6.1 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
3.6.2 新兴媒体
3.7 数字电视的主要标准
3.7.1 视频国际编码标准的发展状况
3.7.2 数字电视信号视频压缩编码国际标准的应用情况
3.7.3 视音频编码国际标准
3.8 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
3.8.1 数字信号形成技术
3.8.2 信源编码与解码技术
3.8.3 加密与解密技术
3.8.4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
3.8.5 多路复用及多址连接技术
3.8.6 调制与解调技术
3.8.7 扩展频谱技术
3.8.8 同步技术
3.8.9 软件平台——中间件技术
3.8.10 大屏幕显示
思考与习题
第4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节目平台技术
4.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数字电视平台的介绍
4.1.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四个技术平台的定位
4.1.2 有线数字电视各平台的技术要求
4.2 基于国家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
4.3 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的码流复用技术
4.3.1 有线数字电视MPEG.2 系统复用的作用
4.3.2 有线数字电视MPEG.2 系统复用的结构
4.3.3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TS流的结构
4.3.4 有线电视系统的多节目双层复用TS流
4.3.5 有线数字电视Ts流中PSI和sI的信息介绍
4.4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4.4.1 数据随机化和同步取反技术
4.4.2 RS编码技术
4.4.3 卷积交织
4.4.4 字符到符号的映射
4.4.5 调制
4.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主要设备和功能
4.5.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概况
4.5.2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输入部分
4.5.3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信号处理部分
4.5.4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信号输出部分
4.5.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管理部分
4.5.6 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信号电平与数字频道载频值的定位
4.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实例介绍
4.6.1 省级台使用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介绍
4.6.2 大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4.6.3 福建漳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4.6.4 浙江台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4.6.5 湖南邵阳市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方案介绍
4.6.6 江苏盐城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建设
4.6.7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线数字电视实训室的前端
思考与习题
第5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平台技术
5.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平台技术概述
5.1.1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主要参数
5.1.2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的技术基准
5.2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信号基带传输技术
5.2.1 概述
5.2.2 有线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技术
5‘3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载波传输技术
5.3.1 概述
5.3.2 二进制数字的调制
5.3.3 多进制数字调制
5.4 有线数字电视光纤传输中的多路复用与多址复用技术
5.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传输媒体
5.6 光纤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
5.6.1 光纤CA7V系统网络的几种拓扑结构
5.6.2 光纤树形拓扑结构
5.6.3 光纤星形拓扑结构
5.6.4 光纤双星拓扑结构
5.6.5 光纤环形拓扑结构
5.6.6 光纤网孔拓扑结构
5.6.7 光纤母线-星形拓扑结构
5.6.8 光纤星-树形拓扑结构
5.7 有线数字电视的基带光纤传输系统
5.8 有线数字电视的载波光缆传输系统
5.9 SDH传输技术简介
5.9.1 SDH传输技术
5.9.2 SDH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中的应用实例
5.10 ATM交换技术简介
5.11 宽带p技术简介
思考与习题
第6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双向传输技术
6.1 有线电视系统HFC网概述
6.1.1 有线电视系统HFC网的分类
6.1.2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的组成
6.1.3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I-IFC网的特点
6.2 有线数字电视HFC网双向传输方式
6.3 有线数字电视HFC网宽带交互式技术标准
6.3.1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I-IFC网的两种标准
6.3.2 基于ATM的HFC网络
6.3.3 基于p的HFC网络
6.3.4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业务举例
6.4 有线数字电视HFC宽带网中的关键设备
6.4.1 电缆调制解调器前端系统装置(CMTS)
6.4.2 服务器
6.4.3 用户机顶盒
6.4.4 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
6.5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的设计
6.5.1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回传方式
6.5.2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双向HFC网回传路径损耗
6.5.3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中光节点及光缆干线的设计
6.5.4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电缆干线的设计
6.5.5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用户分配网的设计
6.5.6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上行通路的调试技术
……
第7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条件接收技术
第8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接收技术
第9章 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技术
第10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
第11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指标和测量技术
第12章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实训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是作为无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补充和扩大覆盖范围的技术手段而诞生的。由于它所具有的实用性、经济性、技术性和先进性,使其在国内外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亿计,超过了电话的普及率,有线电视网络已成为国家主要的信息基础网络之一。进入21世纪,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其传输体制正由模拟向数字体制过渡;传输方式由单向广播向双向交互式转变;网络业务正由基本业务向扩展业务、增值业务拓展。这一变革的技术动力是缘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传输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变革的市场驱动是以TCP/IP协议为纽带的全球因特网的迅速发展而带来的数据业务市场的急剧增长。可以肯定,数据业务将成为未未网络的主业。因此,国家把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和中国电信网一起组成了“高速信息公路”。
  现代有线数字电视网是在体现广电特色的前提下,紧密结合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是由广播和交互式两个信道组成的,是用光缆、射频电缆、数据电缆及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图像、声音及数据信号的有线宽带系统。我们知道,厂播电视数字化后,数字电视信号中携带的信息是由视频、音频、图像、动画、文本、辅助数据、控制信息等组成的多媒体信息,因此,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与组网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多媒体信息通信系统,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具备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一切特征。同时,由于数字电视系统的特殊性,它又具备自己独有的特征。综上所述,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物理原理、体系结构、技术关键和工程安装是电子与通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鉴于当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与通信专业教学与自学的相关教材十分缺乏,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和高职高专职业人才培养及教育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本书。
  全书分两大模块,第1章到第11章为理论部分,基本学时为64学时;第12章为实训部分,基本学时为28学时。理论部分的讲解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在叙述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框图和实例,用以形象生动地阐明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中某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繁杂的数学推导:实训部分则密切结合工程实际需要,设计了8个实训项目,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掌握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概念,更好地掌握其核心技术和应用,达到一学就懂、懂了会用的目的。本书初稿的主要内容从2004年起,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多次开设的选修课中做了试用试讲,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普遍欢迎。2006年,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新开设的电子信息数字声像专业的必修课中试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7年后,此校内讲义还被全国多所职业技术学院和电大选用。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写而成的。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与应用开发》  一、 本书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核心技术以及主流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内容涵盖了从操作系统基础概念到高级功能的实现,再到跨平台开发和性能优化的全过程。本书旨在培养读者深入理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掌握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开发技能,并具备解决实际开发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基础     第一章: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概述        1.1 智能终端的定义与发展            智能终端的演进历程: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            智能终端的核心组成:硬件平台(CPU、内存、存储、传感器等)与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            智能终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通信、娱乐、生活服务、工作生产等。            未来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集成、物联网连接、XR(扩展现实)融合等。        1.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操作系统的定义: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接口等。            操作系统在智能终端中的作用: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调度硬件资源、实现人机交互。            操作系统的类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等。        1.3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关键技术            内核技术:Linux内核(Android)、Mach内核(iOS)、Windows NT内核(Windows Phone)。            HAL(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层:硬件抽象层,屏蔽硬件差异,实现软硬件解耦。            运行时环境:Dalvik/ART(Android)、Objective-C/Swift运行时(iOS)、.NET/UWP(Windows Phone)。            图形用户界面(GUI):UI渲染引擎、控件库、动画框架。            电源管理:CPU调频、休眠、唤醒机制,延长续航。            安全机制:沙箱隔离、权限控制、数据加密。            通信协议:TCP/IP、Wi-Fi、蓝牙、NFC等。    第二章:主流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架构分析        2.1 Android操作系统架构            Android的开源特性与发展历程。            Android的软件分层:Linux内核层、HAL层、Android运行时层、Android框架层、应用层。            Linux内核层:驱动程序、内存管理、进程调度、电源管理等。            HAL层:负责与硬件设备进行交互的接口。            Android运行时(ART):Java虚拟机(或JIT/AOT编译),执行应用程序代码。            Android框架层:Activity Manager, Window Manager, Package Manager, Content Providers等核心服务。            应用层:系统应用(电话、短信、浏览器)与第三方应用。            Android开发工具链:Android SDK, NDK, Gradle。        2.2 iOS操作系统架构            iOS的封闭生态与设计理念。            iOS的软件分层:Core OS Layer, Core Services Layer, Media Layer, Cocoa Touch Layer。            Core OS Layer:基于Darwin(XNU内核),提供底层服务,如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网络等。            Core Services Layer:提供基础服务,如Core Foundation、Core Graphics、Foundation等。            Media Layer:提供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服务。            Cocoa Touch Layer:面向应用的开发框架,提供UI Kit、Event Kit等。            iOS开发工具链:Xcode, Swift/Objective-C。        2.3 其他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简述)            HarmonyOS:华为推出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其微内核和多终端协同能力。            Windows Phone(回顾):微软的移动操作系统,其Metro UI设计和应用生态。            嵌入式Linux发行版:针对特定硬件和应用的定制化Linux系统。    第三章: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核心技术详解        3.1 进程与线程管理            进程的概念、生命周期与状态。            线程的概念、生命周期与同步机制(互斥锁、信号量、条件变量)。            多进程与多线程在智能终端应用中的优势与劣势。            Android中的进程与线程模型(Binder IPC)。            iOS中的线程与GCD(Grand Central Dispatch)。        3.2 内存管理            虚拟内存、物理内存的概念。            内存分配与回收机制:堆、栈、静态区。            垃圾回收(GC)机制:JVM、Dalvik/ART的GC策略。            内存泄漏的产生原因与检测方法。            iOS的ARC(Automatic Reference Counting)机制。        3.3 文件系统与存储管理            智能终端的文件系统结构(/data, /system, /sdcard等)。            文件I/O操作:读写文件、文件权限。            数据库(SQLite)在智能终端中的应用。            SharedPreferences/UserDefaults:轻量级数据存储。            云存储与本地存储的协同。        3.4 用户界面(UI)与用户体验(UX)设计            UI布局与控件:XML布局、View/UIView体系。            事件处理机制:触摸事件、按键事件。            多分辨率适配与屏幕适配。            动画与转场效果。            UX设计原则:简洁、直观、高效。        3.5 通信机制            进程间通信(IPC):Binder(Android)、XPC(iOS)。            网络通信:HTTP/HTTPS、Socket编程。            无线通信:Wi-Fi、蓝牙、NFC、GPS。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与广播机制(Broadcast Receiver/NotificationCenter)。        3.6 电源管理与性能优化            CPU功耗与性能的权衡。            后台任务管理与限制。            省电策略:Wi-Fi/GPS定时关闭、屏幕亮度调节。            应用启动速度优化。            内存占用与CPU使用率监控。  第二部分:智能终端应用开发     第四章: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        4.1 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            Android Studio的安装与配置。            SDK Manager与AVD(Android Virtual Device)的设置。            版本控制工具(Git)的使用。        4.2 Activity与生命周期            Activity的概念、启动模式与Intent。            Activity的生命周期:onCreate, onStart, onResume, onPause, onStop, onDestroy。            Fragment的概念、生命周期与Fragment的嵌套。        4.3 UI设计与布局            XML布局文件:LinearLayout, RelativeLayout, ConstraintLayout。            常用UI控件:TextView, EditText, Button, ImageView, RecyclerView。            列表与网格的展示:ListView, GridView, RecyclerView。            自定义View的创建与绘制。        4.4 数据存储与管理            SQLite数据库的使用:创建数据库、表,增删改查操作。            SharedPreferences的读写。            Content Provider的应用:数据共享与跨应用访问。        4.5 后台服务与线程            Service的概念与生命周期。            IntentService与Foreground Service。            多线程开发:AsyncTask(已废弃)、Handler/Thread。            BroadcastReceiver:接收系统和应用广播。        4.6 网络编程            HTTP/HTTPS请求:HttpClient, Volley, Retrofit。            JSON数据的解析与生成。        4.7 权限管理与安全            Android的权限模型:运行时权限。            Manifest文件中的权限声明。            应用签名与安全机制。    第五章:iOS应用开发基础        5.1 iOS开发环境搭建            Xcode的安装与使用。            Swift语言基础:变量、常量、数据类型、控制流、函数、类、结构体。            Objective-C语言基础(回顾)。        5.2 UIKit框架与视图控制器            UIView与UIResponder。            ViewController的概念与生命周期。            Storyboards与XIB文件的使用。            Auto Layout:约束布局。        5.3 UI控件与用户交互            常用UI控件:UILabel, UITextField, UIButton, UIImageView, UITableView, UICollectionView。            手势识别(Gesture Recognizers)。            导航控制器(UINavigationController)与标签控制器(UITabBarController)。        5.4 数据持久化            UserDefaults的读写。            Core Data:对象图管理框架。            文件存储。        5.5 并发编程            GCD(Grand Central Dispatch):队列、任务。            Operation/OperationQueue。            Swift Concurrency(Async/Await)。        5.6 网络请求            URLSession API。            Alamofire库的应用。            JSON解析:Codable协议。        5.7 权限与安全            Info.plist文件中的权限描述。             Keychain:安全存储敏感数据。      sexto章:跨平台应用开发        6.1 跨平台开发概述            跨平台开发的优势:代码复用、开发效率提升。            跨平台开发的技术分类:原生混合(Hybrid)、跨平台原生(Cross-Platform Native)。        6.2 React Native            React Native的原理:JavaScript驱动原生UI。            组件化开发思想。            JSX语法。            State与Props。            常用组件与API。            与原生模块的集成。        6.3 Flutter            Flutter的架构:Dart语言、Skia图形引擎。            Widget体系:StatelessWidget, StatefulWidget。            声明式UI。            Material Design与Cupertino Design。            状态管理。            与其他语言(如Java/Kotlin/Swift)的互操作。        6.4 其他跨平台框架(简述)            Ionic:基于Web技术的混合应用框架。            Xamarin:C语言进行原生应用开发。    第七章:智能终端应用开发实践与优化        7.1 应用性能分析与优化            性能分析工具:Profiler(Android Studio/Xcode)。            CPU、内存、网络、磁盘I/O优化。            启动速度优化:按需加载、代码分割。            UI流畅度优化:避免UI线程阻塞、使用异步操作。            电池续航优化:减少后台活动、优化网络请求。        7.2 应用安全加固            代码混淆与加密。            反调试与反篡改。            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            API安全。        7.3 应用发布与更新            应用打包与签名。            应用商店发布流程: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OTA(Over-the-Air)更新。        7.4 案例分析:开发一个天气查询应用            需求分析:用户界面设计、数据接口选择。            技术选型:Android/iOS原生,或跨平台框架。            开发流程:UI布局、网络请求、数据解析、UI展示。            性能与安全考虑。        7.5 案例分析:开发一个社交分享应用            需求分析:用户认证、好友关系、消息推送、多媒体分享。            技术选型:后端服务、实时通信、文件存储。            开发流程:用户界面、用户认证、数据同步、第三方SDK集成。            性能与安全考虑。  三、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1.  掌握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核心架构以及关键技术,如进程/线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UI渲染、通信机制等。 2.  理解 Android和iOS两大主流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设计理念、技术特性及开发模式。 3.  熟练 使用Android Studio或Xcode进行原生Android和iOS应用的基础开发,包括UI设计、数据存储、网络编程、后台服务等。 4.  了解 React Native、Flutter等主流跨平台开发框架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并能进行简单的跨平台项目开发。 5.  掌握 应用性能分析、优化以及基本的安全加固方法,提升应用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6.  具备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进行智能终端应用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7.  培养 解决复杂开发问题、持续学习新技术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四、 适用对象     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生。    对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原理和应用开发感兴趣的初学者。    希望提升智能终端应用开发技能的在职技术人员。    从事嵌入式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等相关行业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