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理解研究问卷、问卷的基本组成部分、实施调研问卷的方法、调研问卷举例和结论等内容组成,简单易懂,研究者提供了大量例证,为商科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通过问卷收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提供了详细与实用的指导。
问卷调查是工商管理领域中颇为普遍的一种数据搜集方法。问卷设计并非管理研究工作的终结,而是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人员将问卷作为一种工具,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在线访谈等方式向受访者提出一些具体的调研问句。调研问卷可以记录受访者对调研问句的回答。本书由理解研究问卷、问卷的基本组成部分、实施调研问卷的方法、调研问卷举例和结论等内容组成。
尤克赛尔·伊金斯(Yuksel Ekinci)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他主讲的课程是研究方法和全球营销管理。尤克赛尔研究成果颇多,涉猎广泛。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服务质量、消费者满意和品牌方面的理论检验和量表开发。他与其他学者合著过《量表开发》一书,完成了书的部分章节,同时还做了50多篇文章的同行评审。他的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th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他也成功地指导了许多MBA,营销学硕士和博士完成论文,并通过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博士论文评审。尤克赛尔是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如the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and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第1章 导论
第2章 调研问卷的基本理解
第3章 调研问卷的基本构成
第4章 实施问卷调研
第5章 调研问卷示例
第6章 结论
词汇表
本书的其他部分将讨论如下内容。第2章讨论研究的哲学思考和问卷的选择。第3章解释设计问卷的要求以便你能够熟悉设计问卷所涉及的内容。第4章的部分1和部分2介绍一个过程模式,以解释问卷设计的四个阶段如何实施。
1. 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和目标受访者;
2. 准备问卷草稿;
3. 确定问句顺序和问卷布局;
4. 前测和评价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第5章展示在不同管理领域所使用的公开发表的问卷样本。所选择的样本问卷说明了不同研究设计和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使用的不同的问卷。也包括问卷如何使用,如何报告结果等。最后,第6章讨论了问卷的优势与使用的局限性。
这本书的开篇便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领域。作者以一种近乎叙事的手法,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发现”与“构建”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主线似乎并不围绕着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些既定的框架展开。相反,它更像是在探索一个广阔的、尚未被完全命名的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建筑师般的精确感,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像是精心地放置了一块基石,支撑起一个宏大而又微妙的结构。然而,这个结构究竟指向何方,书中的描述却保持着一种迷人的模糊性。它引人深思,迫使读者不断地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隐藏的线索和未明言的假设。读完一部分后,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那些看似简单的论述背后,蕴含着对现实世界运作方式的深刻反思,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些认知盲区。书中关于“边界”的探讨,尤其具有启发性,它挑战了许多传统学科中对定义和分类的刻板印象,让人不禁揣测,作者试图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流动的、相互渗透的世界观。
评分这份阅读体验,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或许有些不妥,但绝对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奇妙碰撞。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系列严谨的、教条式的知识传授,结果却是一场关于思维方式的“思想漫游”。作者的笔触非常轻盈,即便是处理那些听起来非常“硬核”的哲学命题,也能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来包装。这种风格带来的好处是,它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望而却步的深度思考变得可以亲近。但相对地,它也带来了一种轻微的“悬浮感”——我们似乎一直在高空俯瞰全局,却很少有机会真正深入某个具体的细节进行操作层面的探究。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典故和艺术评论,为整体的理论框架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跨学科的文化札记,而非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这让我想起了某些古典大师的作品,他们总能在宏大的叙事中,巧妙地植入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捕捉。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充满哲思的“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高维度的思考空间。它很少直接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不断地抛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我们自己去构建答案。书中对于“可能性空间”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它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试图展示一个充满弹性与变数的未来图景。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手法,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因为读者自身阅历的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解。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自己的论述时,似乎非常依赖于一系列复杂的类比和隐喻,这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流动性,但也意味着缺乏那种传统学术著作中常见的、坚实的证据链条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而在于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什么,以及这种思考本身所带来的认知上的拓宽。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结构”与“解构”之间走钢丝的勇气。它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任何被构建出来的系统,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固和完美,都潜藏着自我瓦解的内生动力。作者对于“系统性失灵”的剖析,并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批判性视角,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演化的必然阶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精妙的比喻所吸引,比如将复杂的社会互动比作一场永不停歇的“信息交换游戏”,其中的参与者既是制定规则者,也是被规则所束缚的棋子。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得我们很难用传统的“总分总”结构来概括全书的论点。它更像是一条无限延伸的河流,我们在不同的弯道看到了不同的风景,但河流的源头和最终归宿,都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对于那些期待获得清晰、步骤化指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些挫败感,因为它提供的不是“地图”,而更像是“指南针”,指向的是方向,而非具体的路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境界。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控制欲,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仿佛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音韵和节奏感。这种高度提炼的语言风格,使得书中的许多段落具备了极强的可引用价值,每一句话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宣言。然而,这种对语言美学的极致追求,有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信息的直接传递效率。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去“解码”那些被精美包装起来的观点,有时不得不承认,我感觉自己正在欣赏一件复杂的艺术品,而非直接吸收知识。书中关于“感知偏差”的讨论部分,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揭示了我们认知局限的本质。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图的读者准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