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自2003年开始出版,每年从北大、清华、人大三校社会学系毕业生近200篇论文中筛选出10篇左右优秀论文,组成文集。这些论文大多选取一个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问题,收集鲜活的经验材料,对问题进行细致描述并展开较深入的分析。鲜有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空话套话,以及曾经在别处不知说过多少次的二手话。三校文集迄今为止已经出版15集,成为全国社会学界一个非常有号召力的出版品牌。
卢晖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晋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储卉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讲师。李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选题广泛,且质量多属上乘。它是我了解中国社会学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户。 ——赵鼎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这些年来我一直向以学术为志业的学生推荐本书:认真虔敬的态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揭示正在发生却鲜为人知的事实。 ——王亚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希望所有学习和从事影视创作的年轻人都能够认真阅读这套论文集,因为深刻地认识社会生活,对他们的创作至关重要。 ——谢晓晶(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前言...............................................1
积极者与消极者...............................董彦峰1
农业资本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经济实践...........何钧力61
仪式变迁、乡村自治与权力共谋.................林思成119
校园空间与同校异性情侣的恋爱日常.............潘荣桂176
寻找定位与秩序生成...........................唐元超234
S 村礼物交换的社会史考察(1949-1978)........吴文兵311
合作组织何以扎根乡村社会.....................余慧芳370
谁进了北大...................................张越437
附录:三系2017 年硕士论文题目汇总..................495
前言
在中国社会众多出版物中,若以作者论,《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种了。每辑八篇论文的作者,不要说绝无成名人物,甚至连有过学术发表经历的也难得一见。然而就内容看,论文集又非常惹眼。每篇论文都紧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议题,以扎实细致的第一手经验资料为基础,展开描述和讨论,同时又无一例外地做出了与既有理论对话的努力。与时下一些著名思想论坛中的文章不同,这些论文在亮出每一个观点、做出每一个判断时都小心谨慎,强调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并且经常会刻意去呈现结论背后的复杂性。在这些论文中看不到空话套话和大而无当的废话,也看不到惊天动地的狠话,但
它们却以一种质朴厚重的方式,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扇重要窗口。这些论文当得起“尽心尽力”的评价。
这套不起眼又惹眼的论文集诞生于2003 年,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段创办故事,可能没有比“任性”更为贴切的判语了。当时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郑也夫、沈原和潘绥铭三位教授,出于鼓励硕士生写好学位论文、为社会学学科传递香火的初衷,在没有任何组织授权,没有任何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创办了这套论文集。在北京的社会学圈子里,郑、沈、潘三位常被人们称作“爷”,确实,在他们身上很有些北京爷们“浑不吝”的劲头:看不上的事
情全然不在乎,认准的事情则坚决干,九头牛拉不回。出版学生的论文被他们认定为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就有了2003 年的“任性”之举,也有了之后十余年的坚持。
今天,三校论文集迎来了它的第15 辑,也随着沈原教授最后离开编辑队伍而第一次迎来了一个没有三位创办人的时代。正如郑也夫教授所
说,“作为传承社会学写作方法之文具,文集自己的运作也面临着传承”。
这一传承的接力最早开始于2014 年潘绥铭教授退休,接替的是郭星华教授,2015 年,郑也夫教授将他担负的职责交付到我手上,今年,郭星华
教授在短暂出场三次后也随同沈原教授一起离开。替补上场的是清华的晋军、人大的储卉娟、李丁这三位年轻老师。如此一来,形成了一个新
的中青年的编辑团队。郭星华在上一辑的前言里感叹“人人都是过客,只是我太过匆匆”。其实,长也好,短也罢,我们这些人都是因为认同文
集的意义而先后加入到这场接力中。只要还有足够多的学生愿意去写尽心尽力的论文,我们这些过客就愿意陪同,拿出时间去阅读挑选论文,
处理编辑出版杂事,让这项有意义的事业尽可能长地存续。
编辑的主要任务是挑选论文,论文来自三校的社会学硕士生,说到底是他们决定了三校论文集的水准。受容量限制,每集文集只收录八篇论文,自然会有一些和入选论文差不多优秀的文章无法入列。某些最终出局的候选论文,常常让人心生“宝中选宝,憾失明珠”的感慨。在我参加的三年编辑工作中,这样的情景每年都出现。但是,如果真的将文
集扩大一倍容量,我相信很多年份就会遭遇“无米下锅”的尴尬。这就不得不说到目前学生写作论文的一般情形了。以我所在的北大社会学系
为例,每年产生将近百篇硕士论文,这三年来,我是每篇论文都会过目,以我的观察,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尽心尽力”,作者在阅读文献、探究主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及行文方面投入大量心思和气力,虽然未必都能成为优秀论文,但是作者殚心竭力的态度
和努力是可以明显体会到的。第二种情形是“用心用力”,作者主观上想写出好论文,但是由于各种客观上的原因,心思未穷尽,气力未使足,
论文留下不少本可以弥补的遗憾。第三种情形是“无心无力”,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十天半个月炮制的产物,虽然也是洋洋数万字,但满篇其实都透着敷衍和应付。根据我这三年来的阅读和观察,北大社会学系可以称得上尽心尽力的论文大约在三成左右,用心用力的大约四成,无心无力
的也占到三成。
我了解,今天的学生是在一个比我们读书的年代更为严苛的环境中完成论文的,职业发展的压力过早地进入大学,实习、找工作、考证,件件事情都分去学生的心思和气力。写作论文未能尽心尽力找得到很多理由,但是如果因此就缺席研究生期间最综合最重要的训练(挑战),那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在校研究生是这本文集的重要读者,借此机会送给各位一句话:毕业论文是社会学子的成人礼,没有过“夜不成寐,昼不甘食,念兹在兹,唯有论文”体验的研究生生活多少是不完整的。
卢晖临
2017 年9 月4 日
这本汇编的厚度着实让人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光是目录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那些拗口的学术术语和令人深思的标题,无不暗示着其中蕴含的严谨逻辑与尖锐洞察。我尤其欣赏它对前沿议题的捕捉能力,似乎每一个研究都紧扣着当下中国社会变迁中最核心的矛盾与脉络。无论是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阶层固化,还是在快速发展背景下对传统伦理的冲击,这些年轻学者们显然没有满足于书本上的经典理论,而是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细致的数据分析,去触摸社会肌理最真实的纹理。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攀登,需要耐心去梳理复杂的论证链条,但一旦豁然开朗,那种被深刻启发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自身社会环境的关切与反思,其内在的学术野心是令人振奋的。
评分整本书的编排逻辑透露出一种精心策划的平衡感。它似乎在刻意地平衡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张力,既有偏向于宏大理论建构的尝试,也有坚持实证主义精神、强调数据可靠性的硬核研究。对我个人而言,最吸引我的是那些跨学科的尝试,那些将社会学理论与心理学、人类学甚至经济学模型巧妙结合的篇章。例如,某篇关于社会信任重建的论文,它没有停留在对信任缺失的简单指责上,而是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模型,来解释为何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合作的成本与收益会发生微妙的偏移。这种跨界的思维,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社会现象解释工具箱的认知。当然,也毋庸置疑,作为选编,不同论文之间的质量和成熟度存在一定的波动,有些论述略显稚嫩,但这种青涩感本身也代表了学术生命力的勃勃生机,是值得被记录和鼓励的。
评分初翻这部精选集时,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它并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古董理论,而是新一代学者们试图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手术刀”去剖析中国社会肌理的努力。我注意到几篇对特定社会群体边缘化问题的探讨,那些案例的选取非常精准,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生活场景,比如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机会的微观分析,或是对新型数字劳工的权利困境的描摹。这种“微观叙事下的宏大关怀”的写法,让原本冷冰冰的统计数字瞬间获得了人性的温度和清晰的图像感。这种研究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弥合政策制定者与普通民众经验之间的鸿沟。老实说,读完这几篇,我感觉自己对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现象,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视角,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运作并维持其霸权的。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也许是由于篇幅所限,许多精彩的研究都只能展示其核心论点和关键发现,对于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的细节,只能略有提及。这使得一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在试图完全理解其方法论的严谨性时,可能会感到一丝不够尽兴。但反过来看,这或许也是一种优点,它使得这本选集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具备了相当的可读性。它成功地将前沿的社会学思考“翻译”成了一种更易于被关注社会议题的公众所理解的语言框架。总体来说,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知识投资,它不仅记录了2017年前后中国顶尖学府学子的思考轨迹,更像是一份为未来十年中国社会研究指明方向的“思想地图”。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选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顶尖学府内“学术风向标”的绝佳窗口。它清晰地展示了在当前中国学术环境下,哪些议题最能获得研究资源和学术关注,以及年轻学者们在面对意识形态与学术自由之间的微妙边界时,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表达的。从研究方法上看,运用定性访谈和深度个案分析的篇目,尤其具有感染力,它们挑战了那种过于依赖大样本普查带来的“表面化”描述,转而追求经验的深度挖掘。读这些内容,你会深切感受到作者们为了获取一手资料所付出的艰辛——那些深夜的田野记录、那些反复推翻的访谈提纲,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这些论文不是书斋里的冥想,而是浸润在真实生活中的思想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