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

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庆新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史
  • 海洋研究
  • 历史学
  • 辑刊
  • 学术著作
  • 中国海洋史
  • 航海史
  • 海洋文化
  • 历史研究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61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364
字数:3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宋代以后潮州窑外销瓷生产及在日本福冈考古遗址发现的潮州窑产品,近代潮州瓷商与东南亚潮瓷企业,近代“海洋亚洲”重要海港城市的废婢运动、潮汕地区基督教传播与信教妇女问题,马六甲明遗民李为经(1614~1688)与华人社群公共记忆的建构,16世纪至现代中菲贸易的兴衰历程,清代海关史与粤海关、“广州制度”等问题,拓展了海洋史研究的新领域,对一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反映了国际海洋史研究的新趋向与新水平。

作者简介

李庆新,男,1962年生,广东揭西人。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1980-1984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1-2004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博士学位;2004-2007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84年至今,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兼任广东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广东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等。多年来从事唐史、中国外贸史和岭南区域史研究。

目录

专题论文
宋代潮州陶瓷之路
  ——以笔架山窑瓷器生产与外销为中心【黄 挺】/3
日本出土的宋代潮州窑产品与相关问题
  ——以福冈市博多遗址群出土为主【田中克子】/20
潮瓷下南洋:19世纪以来潮瓷与东南亚潮人陶瓷业【李炳炎】/32

海洋、宗教与女性研究
  ——以近代潮汕地区的信教妇女为例【蔡香玉】/54
“海洋亚洲”的废婢运动
  ——以近代中国广州、中国香港、新加坡为个案【李 雯】/77

马六甲施善华商与公众记忆
  ——以甲必丹李为经(1614~1688)为例【苏尔梦(C.Salmon)】/92
试析1571~1940年中菲贸易之兴衰【龚 宁】/103

粤海关史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在“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陈春声】/132
海关史研究若干基本问题刍议【谢 松】/136
粤海关“笔帖式”考述【阮 锋 范少垒】/170
乾隆年间粤海关监督唐英研究——以新发现的中西史料为中心【黄 超】/183
粤海关税务司贝泐(F.H.Bell)与省港大罢工【王一雕】/204
粤海关近代档案的概况与价值【黄 朴 刘 琳 米建平 陆天舒】/217
中国近代海关文档管理制度评析【李娜娜】/226

清代十三行图像史料内涵初探【王 睿 欧婷婷】/238
清代广州中西体育交流及其影响【冷 东 阮 宏 罗章鑫】/261
通向海洋之路:清代香山岐澳古道考【王一娜 周 鑫】/277
清末民初广东双毫大量输港现象研究
  ——以江门关近代文献记录为中心【李富周】/306
近代东亚灯塔分级指标辨析【伍伶飞】/323

学术述评
演绎早期全球史大戏的佳作
  ——读李伯重先生《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李庆新】/341
“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王一娜】/345

后 记/352
征稿启事/355
Manuscripts/357
《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是一部汇集了多位学者在海洋史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学术专著。本书深入挖掘了人类与海洋互动历史的丰富维度,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而精细的海洋文明演进图景。 本书的研究范围广阔,不仅涵盖了古代海洋贸易路线的形成与变迁,揭示了不同文明间通过海洋进行的早期交流与融合,还着重探讨了近代以来海洋强国崛起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技术因素。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技术革新,到殖民扩张背景下的海上争霸,再到现代国际海洋秩序的建立与挑战,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解读。 在具体议题上,《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视野。其中,有篇幅专门探讨了不同地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发展轨迹,例如东亚的渔业文明、地中海的海上城邦,以及太平洋岛国的航海智慧,它们各自孕育了独特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并对全球海洋史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书也并未回避海洋史研究中的重要争议与挑战。例如,关于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长期博弈,本书通过历史的视角,追溯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并反思了可持续海洋发展的必要性。此外,对于不同时期海上冲突的性质、原因及后果,书中也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呈现了海洋作为战略空间和利益争夺焦点的重要地位。 在研究方法上,《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展现了当代海洋史研究的前沿进展。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和考古学证据的运用,本书还融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海洋考古学、环境史等交叉学科的分析工具,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学者们在解读古老航海图、分析沉船遗迹、研究气候变化对古代航海的影响等方面,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翔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更在于它能够启发读者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海洋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海洋的历史,就是理解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适合所有对海洋史、世界史、经济史、军事史、环境史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它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普通读者拓展知识视野、深化对海洋认知的重要读物。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海洋史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并促进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跌宕起伏。一开始,我被其中几篇关于古代航海技术演变的文章深深吸引。作者们对不同时期帆船结构、导航工具的考证,以及对古代航海家们如何在茫茫大海上确定方向、规避风险的细致描述,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未知与冒险的年代。想象一下,在没有GPS、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依靠星辰、海流和经验来驾驭船只的?这其中的智慧和勇气,真的令人惊叹。然而,随后几篇关于近代海洋法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文章,则又将我拉回了现实的政治与法律的复杂漩涡。这些内容涉及大量的国际条约、法律判例和外交博弈,虽然对于理解海洋权益的形成至关重要,但对于我这种对法律不甚了解的读者来说,确实有些晦涩。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拗口的法律条文和复杂的国际关系,有时甚至会感到些许疲惫。但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广度和深度是令人称道的,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对历史背后驱动力的深刻剖析。

评分

第一次接触《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我的整体感受是“惊叹”。我并不是海洋史的科班出身,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泛泛的介绍。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尝试阅读了其中关于亚洲古代海军发展史的篇章,作者通过对文献、考古发现的梳理,详细论述了不同朝代海军的规模、装备、战术以及其在维护国家安全、拓展海外贸易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其中涉及的军事术语、历史年代的精确考证,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海军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都让我感到非常受启发,但也着实需要我花费不少精力去理解。这本书更像是在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研究领域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海洋史研究可以有多么细致和深入。它不是一本可以让你轻松消遣的书,但如果你想真正深入了解海洋历史的某个侧面,这本书绝对是你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评分

当我捧起《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时,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海盗传奇、宝藏探险之类的浪漫故事,毕竟“海洋”二字总是容易勾起人这些奇妙的联想。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全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它是一本极其严谨的学术著作,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过的研究报告,充满了数据、图表和参考文献。我尝试去阅读其中关于19世纪英国海军扩张的文章,作者详细列举了海军造船的吨位、舰艇数量、火炮口径等一系列枯燥的数字,以及这些数据背后所代表的经济投入和社会影响。虽然这些信息非常翔实,但也确实让我感到有些消化不良。它更像是在给我提供构建知识体系的砖瓦,而非直接端上一盘美味的佳肴。不过,当我开始关注那些关于海军战略、国际力量对比以及技术革新对海洋格局影响的论述时,我还是从中窥见了一些宏大的历史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入的理解,看到海洋历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运作机制。

评分

《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场“自我挑战”。我翻开了其中一篇关于18、19世纪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文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揭示了这场残酷贸易背后的经济驱动力、社会结构以及对非洲和美洲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数字、统计、人物传记,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痛的历史画面。这部分内容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让我深刻反思了历史的复杂性。但是,当我去阅读其他一些关于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文章时,那些专业的科学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又让我的大脑进入了“宕机”模式。我承认,我在这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只能凭借着朦胧的理解去读。这本书的内容覆盖面之广,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确实让人佩服,但也意味着读者需要具备相当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深邃”是我最直观的感受。我选择了阅读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论述。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遗址以及古代航海技术的分析,试图勾勒出这条横跨亚非欧大陆的贸易网络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其中涉及到的商品种类、贸易路线的变迁、海上交通的组织方式,都让我对古代中国强大的海洋影响力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书中的很多论述,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原始史料的细致解读之上,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有时,我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深入探索海洋历史的幽深之处,而不是一位轻松的讲述者。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深度挖掘和严谨分析的学术范式,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海洋历史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对于《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的初次阅读体验,我感到非常“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惊险刺激的情节,而是源于其内容的“硬核”程度。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近代殖民时期东南亚海域的政治经济格局的文章。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欧洲列强的殖民政策、贸易争端,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民族关系。其中涉及的政治术语、经济模型以及历史事件的精确时间节点,都需要我反复推敲和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完全理解。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在咖啡馆里就能轻松翻阅的书籍,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套高级的“工具箱”,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框架,让读者可以自己去“加工”和“重塑”对海洋历史的认知。虽然阅读过程充满挑战,但每当理解了一个复杂的论点,都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海洋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评分

《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我选择阅读了其中关于地中海古代文明海上贸易的文章。作者通过考证大量的考古发现,比如沉船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钱币,以及古文献中对贸易路线的记载,试图重建古代地中海区域不同文明之间是如何通过海洋进行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的。这些论述非常扎实,充满了史料的支撑,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很多时候,我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关于古代贸易品类的背景知识,或者对某个被提及的古代港口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不像是在翻阅一本通俗读物,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史学研究的“脑力风暴”。我感受到了作者们对史料的尊重和对细节的考究,也看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严谨的逻辑和充分的证据来构建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本书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读物,但它所提供的知识深度和研究方法,无疑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海洋历史的读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和海洋历史的某个时期有重叠,一直想找机会深入了解。这次终于拿到了《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水的严谨学术论文,字体、排版都透着一股子扎实的学究气。我承认,对于我这种非专业海洋史的读者来说,很多篇章的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确实构成了不小的阅读门槛。比如,其中一篇关于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文章,涉及到了大量的公司内部运作、贸易航线、殖民地管理细节,还有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法令和条约名称。我只能一边查阅资料,一边慢慢啃。不过,也正是这种硬核的内容,让我感受到作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史料的精雕细琢。它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更像是一次对海洋历史长河的深潜,需要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去理解。但正因如此,一旦你理解了某个论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我想,对于真正热爱海洋史,并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所呈现的,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

评分

《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给我的感觉是“知识的海洋”,而我只是一个刚刚踏上岸边的探索者。我尝试阅读了其中关于17世纪欧洲列强在太平洋地区的海洋争霸的文章。作者详细分析了各国海军的实力对比、战略布局,以及围绕关键海域的冲突与合作。其中涉及大量的历史事件、政治人物以及军事策略,需要我不断地进行联想和补充。我发现,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小型的学术研究项目,信息量极大,论证严谨。但正因为如此,它的阅读难度不小,很多时候我感到自己像是在“啃”一本百科全书,需要不断地查询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也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本书没有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但它所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无疑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海洋历史知识体系。

评分

我一向对那些能够展现人类探索精神的书籍情有独钟,所以《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辑)》中的一些篇章,例如关于早期大航海时代探险家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辟新航线的叙述,确实让我心潮澎湃。作者们对这些探险家们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严酷、科技的限制以及心理的压力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在未知海域中 navigting 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那份敢于挑战极限的勇气。然而,当阅读到一些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和国际海洋法条约演变的章节时,我则又会陷入到一种更加理性的思考之中。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大量的经济学原理、政治学理论以及法律条款,对于我这种对这些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和逻辑。总而言之,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既有感性层面的激发,也有理性层面的深度,但其阅读的门槛,确实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耐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