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2)》是一部数学科普著作。全书以作者李学数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史、平淡的数学家生涯,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展现出来,改变了大家对数学的看法。《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2)》内容丰富,语句生动,视角新颖,是中小学生、中小学数学教师以及广大数学爱好者的理想读物。
系列丛书《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是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著作。相对于目前华人的同类作品,该作品内容更加丰富、语句更为生动、视角更为新颖。作者李学数以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问题,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展现出来。该书是华人科普书中一部可以流传的佳作。
序
前言
1.你也可以发现数学定理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数学
发现数学定理的秘诀
发现的工具是归纳和类比
数学归纳法
学会联想和类比
有没有灵感这个东西
动脑筋,想想看
2.同余在日常生活中及算术和数论上的应用
猜猜星期几的游戏
同余的重要性质
古代印度的传说
7,13,17,19的整除性的判定法
11的整除性判定法
用同余找3和5的整除判断法
整数表示为平方数和的问题
偶完全数的一个巧妙性质
圆上的格点问题
自学材料
3.数学界的奇人妙事
反抗潮流的罗素
不喜欢回信的怀特海
辛格和日本庙签
意外死亡的弗兰克·亚当斯
4.应用数学家钱伟长
清贫出身
清华唯一低于标杆刻度的新生
钱伟长的中学教育
念文科的料
以前读书的方法不行
钱伟长在清华拼搏
马约翰改变他的体质
钱伟长的学习方法
获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
获名师指导莺啼初唱
回归祖国
五十年代
逆境中的坚持
成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执言
关心青年思想
汉字计算机输入的贡献
当代李冰活用知识的例子
钱伟长的学术贡献
5.中国数学东传日本
日本的“算圣”
珠算东传日本
近代日本数学的发展
日本维新之启示
6.从巴比伦的记数法说到商殷的天干地支
巴比伦的数学
巴比伦人为什么用60进制
商殷的天干地支
7.中国独特的计算工具
——算筹和算盘
筹的起源
筹算除法
用筹表示负数
筹算的缺点
珠算的起源
写出最好珠算书的数学家——程大位
程大位珠算博物馆
8.高斯——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德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
和天文学家
贫寒家庭出身
高斯的学校生涯
高斯的好友法尔卡斯
费马和高斯的惊人发现
高斯的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
在天文学上的卓越贡献
在测地学和电磁学上的贡献
高斯的婚姻
高斯的生活及工作态度
高斯的子女
数学王子去世
高斯的大脑
人们对高斯的评价
动脑筋想想看
9.不吃豆子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氏学派的“帮规”
10.青春常驻的布劳迪教授
参考文献
钱伟长的中学教育中国以前有句话说“裁缝的孩子没新衣穿”。钱伟长的爸爸是教师,可是他却没有钱上学,只能偷偷地跟着爸爸或叔父在哪个小学里上课就挤进去。如果父亲换学校,他也跟着换学校,所以常三天两头换学校,没有很好地念书。主要原因是当时小学教师的职位不稳定,父亲和叔父从来不拍校长的马屁,看不顺眼还提意见,结果要常卷被子离职。
初中二年级他念了6个月,停了4个月。后来他的叔父钱穆当苏州中学语文教研组主任,他就去考苏州中学。钱伟长在苏州高中的三年,深受一批名师——其中包括钱穆、语言学家吕叔湘、音乐教育家杨荫浏等——的影响。
在进入苏州中学的前11年小学和初中,由于军阀战乱连连,钱伟长经常停学逃难,或失学在家,真正上学的时间不到5年。国文历史更是家庭自学,看《史记》,读二十四史。他没有学过四则问题,数学是一塌糊涂的。平面几何只学一学期,立体几何和三角从来没学过,解析几何、大代数也是一知半解。由于没有上过初中,他不知道物理,外语也没学过。他没有小学和初中的文凭。
念文科的料钱伟长在《八十自述》中说:“苏州高中毕业时,立刻遇到了人生道路上又一个难关,升学呢还是就业。一方面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亟需就业养家……幸有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决定在全国设立清寒奖学金,公开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我决心一试,竟然录取。”他的叔父叫他考大学。钱也考了五个大学,他回忆道:“中学毕业后,我在1931年6月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无非是想多考几个大学多些录取机会,但是喜出望外居然都考取了。那时大学试题不统一,也不分科录取,我以文史等学科补足了理科的不足,幸得进人大学,闯过了第一关。”他的历史和语文不是100就是99分,可是其他的都是20分、30分甚至O分,考六门课加起来也能考取。
那年清华的语文考题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从没到过北京,更遑论游清华园。年轻气盛富有想象力的钱伟长没有包袱,大胆想象,花了45分钟,洋洋洒洒写就一篇450字的赋。命题的老师想改,一个字也改不了,只能给钱伟长满分——100分。朱自清和闻一多看中他,认为他会念中文系,四叔钱穆看到后则批评他,说你年轻不要那么张扬,告诫他别太气盛。
那年的历史题目是陈寅恪出的,要考生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一个怪题,好多人考了0分,钱伟长又答题如流,稳稳地考了满分。陈寅恪以为他会念历史系。可是,钱伟长其余四门课——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却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1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
1931年9月10日,他得到“清寒奖学金”资助,进清华大学,第一个星期是选系,他选了中文系。朱自清很高兴,把他召到家里谈,知道他是钱穆的侄子,说他们家学有渊源。可是进入中文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不久即侵占东北三省。
当时全国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钱伟长也拍案而起说:“我不读中文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他觉得读文不能救国,一夜之间想改变系转念物理,要科学救国将来造坦克。第二天钱伟长就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说要念物理。
物理系难念,许多人被淘汰,只剩三分之一残存。吴有训查看他人学考试的成绩,见到物理才考15分,中文考得这么好,建议他仍进中文系。吴有训怎么也不肯收,说学文也可以救国,但钱伟长执着地立在那里不走。
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钱伟长并不知难而退。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时间线叙事那样刻板,而是更倾向于围绕几个核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学思想或未解之谜来展开论述。这种“主题切片”的方式,使得即使是对某个特定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因为对那个故事本身的好奇心而被牢牢吸引。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重大转折点”的手法,他不会草草了事地交代结果,而是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铺垫,构建起一个仿佛无解的迷局,然后再用一个精妙的视角揭示出柳暗花明的解决方案。这种叙事张力处理得炉火纯青,让人在阅读时总忍不住想快进,却又不得不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精妙的逻辑推演和旁征博引。它成功地将数学推理过程的严谨性,完美地融入到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之中,读完后感觉思维的敏捷度和逻辑的清晰度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时,他总能找到极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将它们“视觉化”或“触觉化”。例如,当他解释某个高维空间中的拓扑学问题时,他引入了一个关于折纸和橡皮泥的类比,一下子就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日常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这种对读者的尊重和体贴,使得阅读过程中的挫败感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喜悦。全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舒适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看”待数学,而不是仅仅用计算的眼光。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真是太吸引人了,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午后的阳光下,悠闲地向你娓娓道来那些数学领域的传奇故事。作者显然对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理的诞生,更着力于描绘那些伟大头脑背后的挣扎、灵光乍现的瞬间,以及他们与时代背景的微妙互动。我特别欣赏他对那些被后人简化了的证明过程的“还原”,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数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摸索、甚至是如何陷入困境的。比如,书中对某个著名几何学派从诞生到成熟的描绘,细致到连他们讨论争论时的语气和手势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使得原本冰冷的数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探索的激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正身处那个历史场景,与那些伟大的先驱们一同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在普及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对初学者友好到几乎不需要预备知识,但同时,对于已经有一定数学背景的读者,书中探讨的许多细微的哲学或方法论上的差异,依然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它没有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提出富有挑衅性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答案的边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证明”、“数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些宏大的哲学命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它鼓励的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深层次的批判性思维,引导我们将所学到的知识置于更宏大的思想史背景下去审视,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史料搜集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依赖于那些被主流学术界广为引用的文献,书中还穿插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早期手稿的注释片段,甚至是当时反对者的批判信件。这使得我们看到的数学发展史不再是单向度的、完美的进步史,而是一个充满了争议、误解和多方角力的复杂过程。这种多视角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真理是如何被接受”这一过程的理解。它揭示了科学进步的非线性本质,让读者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数学结论背后的“人祸”与“天意”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对于那些对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细节密度绝对是顶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