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考异--附:三史拾遗 诸史拾遗 (全二册) 钱大昕 上海古籍

廿二史考异--附:三史拾遗 诸史拾遗 (全二册) 钱大昕 上海古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史学
  • 二十二史
  • 钱大昕
  • 古籍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史考异
  • 三史拾遗
  • 诸史拾遗
  • 清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1581
商品编码:122789816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廿二史考异--附:三史拾遗 诸史拾遗 (全二册)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清代学术名著丛刊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版 次:第1版
页 数:1576
ISBN :9787532571581
定价: 128 元 本店价: 102.4 元
折扣:【80】 节省:25.6 元
分类:  →  
货号:1452255
图书简介 《廿二史考异(上下)》由清钱大昕撰。共一百卷,包括《史记》五卷,《汉书》四卷,《后汉书》三卷,《续汉书》二卷,《三国志》三卷,《晋书》五卷,《宋书》二卷,《南齐书》、《梁书》、《陈书》各一卷,《魏书》三卷,《北齐书》、《周书》各一卷,《隋书》二卷,《南史》、《北史》各三卷、《唐书》十六卷,《旧唐书》四卷,《五代史》六卷,《宋史》十六卷,《辽史》一卷,《金史》二卷,《元史》十五卷。所考“廿二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另外又将司马彪《续汉书》志从《后汉书》中单列出来,因此总目实可见“廿三史”。
《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书援引广博,考辨严谨,对近代史家有深远的影响。
钱大昕年少时即专心读史,“偶有所得,写于别纸”,四十岁开始撰写《廿二史考异》,“岁有增益,卷帙滋多”,至五十五岁编定为一百卷。此后陆续修改并刊刻,至嘉庆二年(1797年)全书方告刻成,时年钱大昕已经七十岁。 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上海嘉定人。参与编修《热河志》,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目 录 前言
校点体例

卷一 史记一
卷二 史记二
卷三 史记三
卷四 史记四
卷五 史记五
卷六 汉书一
卷七 汉书二
卷八 汉书三
卷九 汉书四
……
附录一 三史拾遗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附录二 诸史拾遗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插图和节选
以下是一本介绍性书籍的文案,内容不涉及《廿二史考异--附:三史拾遗 诸史拾遗》。 --- 《史学探微:中国古代史籍的辨析与重构》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开本: 16开 页数: 约800页(两卷) 定价: [虚构价格]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国古代史学领域中几部重要的史籍进行深入的文献考辨与思想梳理,重点聚焦于史料的甄别、记述的偏颇以及后世学者对这些史籍的订补与发展。全书分为上下两卷,结构严谨,考证翔实,力求展现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演进脉络与深厚底蕴。 上卷:早期史著的文献学考察 上卷主要关注早期史籍的流传与内容损益问题,特别是那些在后世被大量引用、修订或质疑的核心文本。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先秦典籍中的史学叙事传统。通过对《春秋》及其早期传注的细致比对,探讨其“微言大义”的叙事策略如何影响了后世史家的立论方式。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汉代史学的两大支柱。对于《史记》,我们侧重于分析司马迁在“本纪”、“世家”、“列传”以及“书”、“表”的结构安排中所蕴含的深层史学理念。重点在于辨析其材料的取舍,以及在叙事中如何平衡儒家伦理与历史真相。例如,对某些人物传记中褒贬失宜之处的考辨,以及对某些未被正史采纳的民间传说的讨论。 紧接着,我们将视角转向《汉书》。本书详细梳理了班固在承继《史记》基础上的革新,尤其关注其“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融合趋势,以及对地理、天文等非人物事迹的系统性处理。我们对《汉书》中的异文、脱文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引入多项出土文献(如简牍、碑刻)作为旁证,以检验其记载的准确性。 本卷的最后部分,集中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转型。这一时期的史籍记载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与政治立场。我们选取了数部代表性史书进行个案分析,揭示其在民族融合背景下,史家如何调和不同文化视角的叙事难题。 下卷:中古史籍的增补与批判性阅读 下卷将研究的重点移至唐宋及更晚的时期,探讨后世学者在史料辨伪、增补及体系重构方面所做的努力。 首先,本书详细梳理了唐代官方史学的典范——“二十四史”前几部正史的编纂体例。我们分析了《旧唐书》与《新唐书》在材料整理上的异同,特别是“新唐书”在“兵”与“选举”等志上的创新,以及在列传中对地方势力描述的调整。 随后,本书着重探讨了宋代学者对前代史籍的“拾遗”与“考证”风气。这一时期,史学研究日益精细化,学者们不再满足于既有文本的照搬,而是积极搜集佚文、辨析讹误。我们选取了数位宋代理学大家在史学批评上的观点,阐释他们如何将理学思想融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史学话语体系。 更进一步,本书深入分析了明代史学的特征。明代统治者对史学的控制加强,官方修史的模式日益定型。本书考察了明代学者在私撰史籍中如何巧妙地规避官方禁忌,同时又力图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例如,对一些地方志、家乘中包含的与官方史观相悖但具有史料价值的记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全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读者建立一种批判性的史学阅读习惯。我们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历史的叙述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历代文人学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基于有限的材料,进行选择、取舍与重构的结果。本书不仅是史学文献学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古代史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呈现。 本书特色 文献基础扎实: 广泛征引了清代以前的批注本、钞本、不同版本的校勘记,为考证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视野开阔: 不仅关注宏观的史学体系,更深入到具体的篇章结构和字词辨析。 注重比较: 采取多文本对比研究法,清晰展示不同时期史家在处理相同史料时的差异和演变。 行文清晰: 叙述逻辑性强,论证过程层层递进,力求深入浅出,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 适读人群: 历史学、文献学、古汉语专业的学生及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史籍编纂和考订有浓厚兴趣的文化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淘到了一批旧书,其中有一套宋刻本的《资治通鉴辑览》,光是看到那古朴的字体和纸张的泛黄,就让人心头一热。这本书的装帧极为考究,书页边缘的细密刻线,无不透露出匠人的用心。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将第一册翻阅完毕,那些关于战国风云的记载,在宋代的语境下重新被解读,别有一番风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人名和地名的处理上,保留了许多后世版本已佚失的异文,对于研究历史地理和人物谱系,简直是如获至宝。光是对比着自己手头另一本清初影印的《通鉴纲目》,就能发现不少细节上的差异,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阅读历史,更在于欣赏古籍修复和版本流传的艺术。

评分

手边摊着一本关于清初江南士绅阶层文化心态变迁的个案研究,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温婉,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更像是娓娓道来的家族史。作者选取了几个在康熙、雍正年间因科举或经商而发迹的苏州望族作为样本,通过分析他们的园林修建记录、私人信札乃至婚丧嫁娶的仪式文本,勾勒出传统儒家伦理在面对新兴商业文化冲击时所经历的微妙调整。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闲适”概念的探讨,它如何从一种哲学追求逐渐演变为一种物质和阶层身份的象征,这种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经验的笔法,非常引人入胜,让人读来心神俱静。

评分

说起来,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明代内阁制度的专题研究,作者是位对官制史颇有心得的学者。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泛泛而谈内阁的权力变迁,而是聚焦于“票拟”这一具体环节,通过对数千份奏折批示的细致梳理,重构了万历朝后期权力运作的微观图景。书中引用的史料多半是零散散落在各省档案馆里的档案,能够将这些原本分散的碎片拼凑起来,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其中对于几位重要阁臣日常批阅习惯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陈年公文纸张特有的霉味。读完后,对那个时代君臣之间的微妙博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读来令人唏嘘。

评分

刚刚结束了一本关于魏晋玄学的思想史著作的研读,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对王弼、何晏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现代哲学的结构主义解读。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如同瑞士钟表,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文本分析之上,鲜有牵强附会的阐释。书中对“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以及对“名教”与“自然”冲突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那个“竹林七贤”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它批判性地吸收了西方现象学的一些概念来阐释道家义理,使得原本晦涩的文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频繁查阅索引和注释,但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其他类型的书籍难以提供的。

评分

最近正在啃一本关于唐代边疆政策的专题史料汇编,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原始性,它几乎没有作者的个人论述,纯粹就是将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关于陇右、河西走廊的军事调动、屯田记录、以及与吐蕃、突厥的往来文书进行了时间轴的整理和校注。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亲手触摸历史的骨架,那些古老的诏书、军令,字里行间都透着大唐帝国鼎盛时期的铁血与雄心。对于一个对军事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去阐释化”,它提供的是未经雕琢的矿石,你需要自己去提炼其中的信息,这种探索感,远比阅读二手资料来得过瘾和真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