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扣"可穿戴医疗设备”主题,重点突出"医疗”相关可穿戴设备,从医疗智能化引入,介绍了可穿戴技术以及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然后重点介绍了现有典型可穿戴医疗设备,最后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互联网医院的成功的实际应用为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包含了大量可穿戴医疗设备精美图片,向读者展示了这些设备在医疗中的应用,从而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可穿戴医疗设备。
雷舜东,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助理、信息管理部主任,公共事业发展部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 现为国家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专家、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卫生计生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信息标准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网络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云计算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连续三年获得卫生部专项资金支持,累计金额达1500万左右。工作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2篇EI,3篇CSCI。
目录
第1章 国内医疗现状 /001
1.1国内医疗的改革发展 /002
1.2国内医疗的难点与痛点 /005
1.3国内医疗管理的问题 /010
第2章 医疗信息化 /015
2.1医疗信息化现状 /016
2.2医疗信息化的应用 /019
2.3医院信息化愿景及建设原则 /025
第3章 智慧医疗 /027
3.1“互联网+医疗” /028
3.1.1 概述 /028
3.1.2 “互联网+医疗”的形式 /029
3.2智慧医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032
3.2.1 “医-患”在线联动新模式 /032
3.2.2 “医-医”在线联动新模式 /047
3.2.3 医院内部管理 /068
3.2.4 深化“互联网+医疗”应用创新 /084
3.2.5 探索与实践成果 /085
3.3医疗智能化浪潮 /085
3.3.1 概述 /085
3.3.2 医疗智能化发展阶段 /086
3.3.3 医疗智能化发展趋势 /087
3.4医疗智能化基础――信息系统 /087
3.4.1 智能医疗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088
3.4.2 智能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要点 /089
3.5医疗智能化实现――智能设备 /090
第4章 可穿戴设备简介 /091
4.1可穿戴设备定义 /092
4.2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093
4.3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 /095
4.4可穿戴设备类型 /097
4.5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 /099
第5章 可穿戴设备技术内幕 /103
5.1人机交互技术 /104
5.1.1 眼控交互技术 /105
5.1.2 语音交互技术 /107
5.1.3 体感交互技术 /113
5.1.4 VR/AR交互技术 /117
5.1.5 骨传导交互技术 /121
5.1.6 脑波交互技术 /125
5.2传感器技术 /130
5.2.1 传感器原理 /131
5.2.2 传感器分类 /131
5.3柔性电子技术(电子皮肤) /134
5.4电池技术 /136
5.5通信技术 /138
5.5.1 蓝牙 /139
5.5.2 WLAN(WiFi) /140
5.5.3 ZigBee /141
5.5.4 UMB /143
5.5.5 RFID /149
5.6 NB-IoT技术 /154
第6章 典型可穿戴医疗设备 /157
6.1智能听诊器 /158
6.1.1 认识听诊器 /158
6.1.2 传统听诊器的前世今生 /159
6.1.3 智能听诊器及应用 /162
6.1.4 智能听诊器的机遇与挑战 /164
6.2智能血糖分析仪 /164
6.2.1 认识血糖仪 /164
6.2.2 血糖仪的前世今生 /165
6.2.3 智能血糖分析仪及应用 /168
6.2.4 无创血糖仪 /171
6.2.5 智能血糖分析仪的机遇与挑战 /177
6.3智能心电监测仪 /178
6.3.1 认识心电监测仪 /178
6.3.2 心电监测仪的前世今生 /178
6.3.3 智能心电监测仪及应用 /182
6.3.4 心电仪的机遇与挑战 /185
6.4尿液分析仪 /185
6.4.1 认识尿液分析仪 /185
6.4.2 尿液分析仪的前世今生 /186
6.4.3 智能尿液分析仪及应用 /187
6.4.4 尿液分析仪的机遇与挑战 /191
6.5远程胎心监护 /191
6.5.1 认识胎心监护 /191
6.5.2 胎心监护的前世今生 /192
6.5.3 远程胎心监护及应用 /193
6.5.4 远程胎心监护的机遇与挑战 /196
6.6智能温度计 /197
6.6.1 认识温度计 /197
6.6.2 温度计的前世今生 /200
6.6.3 智能温度计的应用 /201
6.6.4 智能温度计的机遇与挑战 /203
6.7智能血压计 /204
6.7.1 认识血压计 /204
6.7.2 血压计的前世今生 /204
6.7.3 智能血压计及应用 /206
6.7.4 智能血压计的机遇与挑战 /210
6.8VR/AR /210
6.8.1 VR/AR的前世今生 /210
6.8.2 VR/AR应用之VR+医疗 /212
6.8.3 VR/AR应用之AR+医疗 /217
6.8.4 VR/AR的机遇与挑战 /222
第7章 可穿戴医疗设备应用案例 /223
7.1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孕幼医疗中的应用 /224
7.1.1 背景 /224
7.1.2 功能简介 /225
7.1.3 医疗可穿戴设备应用详细流程 /232
7.2可穿戴医疗设备在远程手术中的应用 /239
7.2.1 应用背景 /239
7.2.2 业务过程 /240
7.3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家庭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241
7.4可穿戴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 /249
7.4.1 Eyes-On Glasses 3.0 /249
7.4.2 SonicEye /250
7.4.3 Vivi /252
第8章 医疗可穿戴设备生态系统 /253
8.1物联网技术 /254
8.2移动互联网 /257
8.3云存储技术 /260
8.4大数据技术 /263
第9章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挑战与前景 /267
9.1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挑战 /268
9.2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前景 /272
9.3总结 /276
前言
健康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人类永久追寻的目标。如何获得健康,如何战胜疾病,是人类一直探索的方向。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医疗体系中,健康的保障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存在,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让人们能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课题。
2017年1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印发的《“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应当大力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探索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优化就医流程,实现健康数据共享势在必行。
为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各大公立医院掀起了智慧医院建设高潮,互联网+医疗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通过移动互联网可解决咨询及复诊患者的多数问题,但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如何解决针对患者的查体及生理体征数据的采集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可打通最后一公里。自从2012年谷歌眼镜面世后,可穿戴设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革命。全球知名厂商纷纷开始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化程度高,涉及范围广,在医疗方面可得到积极的应用。可穿戴设备融入医疗打通了智能医疗的入口,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许能够有助于解决中国当前的医疗难题。
本书前3章结合了国内医疗业务流程及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医疗信息化手段解决方案及措施,结合当前流行的“互联网+医疗”,拓展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实现医疗被动式接受服务到主动式参与的转变,重点介绍了智慧医院建设的典型实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智慧医院。从第4章开始,引入可穿戴设备,通过介绍可穿戴的定义、发展以及技术,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可穿戴设备的来龙去脉。第6章将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结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第7章向读者展现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可穿戴医疗设备对人体体征数据采集的实时及连续性。第8章介绍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云存储以及大数据,这一系列技术构成可穿戴医疗设备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从而互相促进,推动大健康产业的繁荣。第9章对可穿戴医疗设备进行总结,分析了可穿戴设备目前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
整本书涵盖了智慧医疗建设及可穿戴设备,对智慧医院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医院间的协同也提供很好的案例,深入应用移动互联网及可穿戴设备拓展了医院服务的时空,此书内容范围广又具有一定的实战性,对医院信息建设及智慧医院的构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书主要面向医院管理、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同时对医疗信息化及大健康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有较大的益处。阅读这本书,将为读者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未来医疗的想象大门!之前总觉得医疗科技离我有点遥远,动辄就是大型设备、昂贵的治疗。但《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守护健康的强大盟友。它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几款手环、手表,而是深入剖析了可穿戴设备如何通过持续、无创的监测,捕捉到人体的细微变化。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慢性病管理的章节,那些曾经需要频繁去医院复查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现在可以通过简单的设备,在家就能实时掌握自己的各项生理指标,并且这些数据还能智能分析,及时预警,甚至连接到医生那里,实现远程会诊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调整。这种“足不出户,健康无忧”的模式,对我这种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尚未普及但潜力巨大的应用,比如监测睡眠质量、评估运动表现、甚至早期发现一些癌症的迹象,让我对未来的健康管理充满了期待。它让我意识到,科技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并且正在以一种更加便捷、智能的方式,重塑着我们与健康的关系。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智能的未来。
评分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被《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这本书深深吸引。它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揭示了可穿戴医疗设备背后庞大的技术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之前对“智能医疗”的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每天佩戴的智能手环、手表,已经悄然成为了智能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如何捕捉我们的生理信号,比如心率、血氧、心电图,甚至是皮肤电导率,以及这些数据是如何被算法分析,转化为有价值的健康信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这在当下信息时代尤为重要,它让我知道,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的个人信息也能得到妥善的保护。此外,书中还展望了可穿戴设备在心理健康监测、康复治疗等领域的应用,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提升生活品质、改善身心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评分读完《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医疗图景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设备,更是在描绘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赋能个体,让我们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书中对于可穿戴设备在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方面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比如,通过连续监测体温和呼吸频率,可以早期发现流感等传染病的迹象;通过分析步态和平衡能力,可以筛查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风险。这些应用,以前只能在专业的医疗机构完成,现在却可以通过小小的穿戴设备实现,这无疑会大大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可及性。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可穿戴设备在推动个性化医疗方面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个人健康数据,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定制化的治疗方案。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医疗服务,必将是未来的趋势。这本书让我对科技在改善人类健康福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简直是给我的健康管理观念来了一次“大洗牌”。我一直认为健康是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健康管理应该是“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它用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阐述了可穿戴设备如何成为我们身体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我以前觉得运动手环只是记录步数和卡路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价值。比如,通过持续监测心率变异性,可以评估身体的压力水平和恢复情况;通过分析睡眠数据,可以了解身体的修复机制。这些信息都能够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调整生活习惯,提升身体机能。书中还提到了可穿戴设备在一些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比如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医护人员的健康监测,甚至是在临床试验中的数据采集。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消费品,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医疗工具。它让我明白,拥有科技的力量,我们就能更主动、更有效地掌控自己的健康。
评分这本《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我得说,它真的让人耳目一新,让我看到了科技改变生活,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颠覆性力量。书中描绘的场景,不再是冷冰冰的仪器和复杂的流程,而是以一种极其人性化、贴近用户需求的方式,展现了可穿戴设备如何成为我们身体的“第二层皮肤”。它不只是告诉你“你可以戴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设备能为你做什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老年人健康监测的部分印象深刻。想象一下,如果家里的老人能够佩戴一款能够监测心率、跌倒、甚至体温异常的设备,并且这些数据能实时发送给家人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那将大大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也让子女们更加安心。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儿童健康的创新应用,比如监测儿童睡眠模式,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甚至预警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实用,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关爱、关于责任的书。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桥梁,用无形的力量守护着最珍贵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