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

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舜东 著
图书标签:
  • 可穿戴设备
  • 医疗健康
  • 智能医疗
  • 健康监测
  • 物联网
  • 数字健康
  • 远程医疗
  • 传感器技术
  • 医疗创新
  • 精准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4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6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可穿戴医疗设备”主题,重点突出"医疗”相关可穿戴设备,从医疗智能化引入,介绍了可穿戴技术以及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然后重点介绍了现有典型可穿戴医疗设备,最后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互联网医院的成功的实际应用为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包含了大量可穿戴医疗设备精美图片,向读者展示了这些设备在医疗中的应用,从而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可穿戴医疗设备。

作者简介

雷舜东,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助理、信息管理部主任,公共事业发展部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 现为国家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专家、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卫生计生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信息标准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网络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云计算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连续三年获得卫生部专项资金支持,累计金额达1500万左右。工作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2篇EI,3篇CSCI。

目录

目录
第1章 国内医疗现状 /001
1.1国内医疗的改革发展 /002
1.2国内医疗的难点与痛点 /005
1.3国内医疗管理的问题 /010
第2章 医疗信息化 /015
2.1医疗信息化现状 /016
2.2医疗信息化的应用 /019
2.3医院信息化愿景及建设原则 /025
第3章 智慧医疗 /027
3.1“互联网+医疗” /028
3.1.1 概述 /028
3.1.2 “互联网+医疗”的形式 /029
3.2智慧医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032
3.2.1 “医-患”在线联动新模式 /032
3.2.2 “医-医”在线联动新模式 /047
3.2.3 医院内部管理 /068
3.2.4 深化“互联网+医疗”应用创新 /084
3.2.5 探索与实践成果 /085
3.3医疗智能化浪潮 /085
3.3.1 概述 /085
3.3.2 医疗智能化发展阶段 /086
3.3.3 医疗智能化发展趋势 /087
3.4医疗智能化基础――信息系统 /087
3.4.1 智能医疗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088
3.4.2 智能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要点 /089
3.5医疗智能化实现――智能设备 /090
第4章 可穿戴设备简介 /091
4.1可穿戴设备定义 /092
4.2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093
4.3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 /095
4.4可穿戴设备类型 /097
4.5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 /099
第5章 可穿戴设备技术内幕 /103
5.1人机交互技术 /104
5.1.1 眼控交互技术 /105
5.1.2 语音交互技术 /107
5.1.3 体感交互技术 /113
5.1.4 VR/AR交互技术 /117
5.1.5 骨传导交互技术 /121
5.1.6 脑波交互技术 /125
5.2传感器技术 /130
5.2.1 传感器原理 /131
5.2.2 传感器分类 /131
5.3柔性电子技术(电子皮肤) /134
5.4电池技术 /136
5.5通信技术 /138
5.5.1 蓝牙 /139
5.5.2 WLAN(WiFi) /140
5.5.3 ZigBee /141
5.5.4 UMB /143
5.5.5 RFID /149
5.6 NB-IoT技术 /154
第6章 典型可穿戴医疗设备 /157
6.1智能听诊器 /158
6.1.1 认识听诊器 /158
6.1.2 传统听诊器的前世今生 /159
6.1.3 智能听诊器及应用 /162
6.1.4 智能听诊器的机遇与挑战 /164
6.2智能血糖分析仪 /164
6.2.1 认识血糖仪 /164
6.2.2 血糖仪的前世今生 /165
6.2.3 智能血糖分析仪及应用 /168
6.2.4 无创血糖仪 /171
6.2.5 智能血糖分析仪的机遇与挑战 /177
6.3智能心电监测仪 /178
6.3.1 认识心电监测仪 /178
6.3.2 心电监测仪的前世今生 /178
6.3.3 智能心电监测仪及应用 /182
6.3.4 心电仪的机遇与挑战 /185
6.4尿液分析仪 /185
6.4.1 认识尿液分析仪 /185
6.4.2 尿液分析仪的前世今生 /186
6.4.3 智能尿液分析仪及应用 /187
6.4.4 尿液分析仪的机遇与挑战 /191
6.5远程胎心监护 /191
6.5.1 认识胎心监护 /191
6.5.2 胎心监护的前世今生 /192
6.5.3 远程胎心监护及应用 /193
6.5.4 远程胎心监护的机遇与挑战 /196
6.6智能温度计 /197
6.6.1 认识温度计 /197
6.6.2 温度计的前世今生 /200
6.6.3 智能温度计的应用 /201
6.6.4 智能温度计的机遇与挑战 /203
6.7智能血压计 /204
6.7.1 认识血压计 /204
6.7.2 血压计的前世今生 /204
6.7.3 智能血压计及应用 /206
6.7.4 智能血压计的机遇与挑战 /210
6.8VR/AR /210
6.8.1 VR/AR的前世今生 /210
6.8.2 VR/AR应用之VR+医疗 /212
6.8.3 VR/AR应用之AR+医疗 /217
6.8.4 VR/AR的机遇与挑战 /222
第7章 可穿戴医疗设备应用案例 /223
7.1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孕幼医疗中的应用 /224
7.1.1 背景 /224
7.1.2 功能简介 /225
7.1.3 医疗可穿戴设备应用详细流程 /232
7.2可穿戴医疗设备在远程手术中的应用 /239
7.2.1 应用背景 /239
7.2.2 业务过程 /240
7.3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家庭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241
7.4可穿戴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 /249
7.4.1 Eyes-On Glasses 3.0 /249
7.4.2 SonicEye /250
7.4.3 Vivi /252
第8章 医疗可穿戴设备生态系统 /253
8.1物联网技术 /254
8.2移动互联网 /257
8.3云存储技术 /260
8.4大数据技术 /263
第9章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挑战与前景 /267
9.1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挑战 /268
9.2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前景 /272
9.3总结 /276

前言/序言

前言

健康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人类永久追寻的目标。如何获得健康,如何战胜疾病,是人类一直探索的方向。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医疗体系中,健康的保障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存在,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让人们能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课题。

2017年1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印发的《“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应当大力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探索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优化就医流程,实现健康数据共享势在必行。

为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各大公立医院掀起了智慧医院建设高潮,互联网+医疗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通过移动互联网可解决咨询及复诊患者的多数问题,但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如何解决针对患者的查体及生理体征数据的采集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可打通最后一公里。自从2012年谷歌眼镜面世后,可穿戴设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革命。全球知名厂商纷纷开始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化程度高,涉及范围广,在医疗方面可得到积极的应用。可穿戴设备融入医疗打通了智能医疗的入口,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许能够有助于解决中国当前的医疗难题。

本书前3章结合了国内医疗业务流程及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医疗信息化手段解决方案及措施,结合当前流行的“互联网+医疗”,拓展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实现医疗被动式接受服务到主动式参与的转变,重点介绍了智慧医院建设的典型实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智慧医院。从第4章开始,引入可穿戴设备,通过介绍可穿戴的定义、发展以及技术,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可穿戴设备的来龙去脉。第6章将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结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第7章向读者展现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可穿戴医疗设备对人体体征数据采集的实时及连续性。第8章介绍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云存储以及大数据,这一系列技术构成可穿戴医疗设备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从而互相促进,推动大健康产业的繁荣。第9章对可穿戴医疗设备进行总结,分析了可穿戴设备目前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

整本书涵盖了智慧医疗建设及可穿戴设备,对智慧医院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医院间的协同也提供很好的案例,深入应用移动互联网及可穿戴设备拓展了医院服务的时空,此书内容范围广又具有一定的实战性,对医院信息建设及智慧医院的构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书主要面向医院管理、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同时对医疗信息化及大健康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有较大的益处。阅读这本书,将为读者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



《智慧之链:重塑人类健康的未来》 一、 序曲:科技浪潮下的生命脉搏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健康的追求从未停止。从古老的草药秘方到现代的精密手术,每一次进步都标志着我们对生命奥秘的深入探索。而今,一股前所未有的科技浪潮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而来,它不再局限于医院的白墙之内,而是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触及我们最私密的身体信号——这就是智慧技术在健康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智慧之链:重塑人类健康的未来》并非一本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或产品的手册,而是一次关于未来健康图景的宏大描绘。它旨在揭示当今科技发展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感知、管理、甚至预知自身健康的方式,从而开启一个更主动、更个性化、更普惠的健康新时代。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技术的迷雾,探寻隐藏在数据洪流下的生命智慧,理解科技如何编织起一条坚实的“智慧之链”,将个体健康与全球医疗体系紧密相连,共同迈向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二、 第一章:感知无形——从“被动诊断”到“主动洞察” 传统医疗的基石在于“诊断”,即在疾病发生后,通过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仪器检测来确定问题所在。然而,这种模式往往是被动的,我们常常等到症状明显、身体发出强烈警报时,才寻求医疗帮助,此时疾病可能已经发展到难以逆转的地步。 《智慧之链》的首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够“倾听”身体细微变化的技术。这些技术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能够24小时不间断、无创地捕捉我们生理数据的“智慧哨兵”。例如,非侵入式血糖监测技术,让糖尿病患者摆脱了频繁的针刺之痛,转而通过皮肤下微小的传感器获得实时的血糖信息;心率变异性分析,能够揭示自主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预警压力过载或潜在的心脏问题;睡眠监测,则将我们对睡眠质量的模糊感受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帮助我们理解睡眠模式与整体健康之间的复杂关联。 本章将着重解析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它们如何通过光学、电学、声学等多种手段,捕捉到汗液中的生物标记物、皮肤的微观电信号、甚至每一次呼吸的细微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数据如何被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洞察,让我们能够“看见”那些过去肉眼无法察觉的生理信号,从而在健康出现微妙偏差时,就能主动进行干预,将潜在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不仅仅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更是关于赋能个体,将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 第二章:链接无界——打破信息孤岛,构建生命健康大数据 如果说第一章关注的是“感知”,那么第二章的核心便是“链接”。个体产生的海量健康数据,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人设备上,其价值将大打折扣。真正的突破在于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信息汇聚、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超越个体层面的智慧。 本书将详细阐述“链接”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将个人健康数据上传至云端,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标准化、安全化的方式,打破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平台、甚至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我们将探讨各种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以及在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通。 想象一下,当您的心率监测数据,您的运动轨迹,您的饮食记录,甚至是您的基因信息,能够在一个安全的平台上汇聚,并被先进的算法进行分析,会发生什么?这不仅仅是生成一份更全面的健康报告,而是能够发现个体生命体征之间前所未有的关联性。例如,某项研究可能发现,特定睡眠模式与某种疾病的早期发生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性,而这项发现的证据,恰恰来自于数以百万计用户的匿名化健康数据。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生命健康大数据”的潜力。这包括: 精准预测与早期预警: 通过分析大规模群体数据,识别疾病的易感人群和早期信号,实现疾病的精准预测和预防。 个性化健康干预: 基于个体的独特生理数据和生活习惯,提供量身定制的健康建议和干预方案,例如针对性运动计划、营养补充建议等。 加速医学研究: 为药物研发、疾病机理研究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世界真实数据(Real-World Data),加速医学研究的进程。 优化公共卫生决策: 通过宏观层面的健康数据分析,为疾病流行趋势预测、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链接无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互联,更是健康信息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必然趋势,它将把我们的健康管理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 第三章:智慧赋能——从“被动治疗”到“主动赋能” 有了“感知”和“链接”,第三章将聚焦于“智慧赋能”——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将这些数据转化为能够切实改善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行动。这标志着我们从仅仅“被动接受治疗”的模式,迈向“主动参与和管理”的健康新范式。 本章将展示各种智能化的健康助手和应用程序如何“活化”这些数据。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具备理解、分析、并提供个性化反馈能力的“数字健康伙伴”。 智能健康教练: 基于你的运动数据,智能教练会指导你如何更有效地锻炼,避免受伤;基于你的睡眠数据,它会建议你调整作息,优化睡眠质量;基于你的营养摄入,它会提供个性化的膳食建议。 情绪与心理健康监测: 通过分析你的语音语调、活动模式甚至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在严格的隐私保护下),智能系统可以识别出情绪波动的迹象,并提供应对策略或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对于慢性病患者,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可以帮助他们更精确地监测病情,及时调整用药,甚至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与医生保持持续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次数。 疾病康复支持: 在手术或治疗后,智能系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指导,监测康复进度,并及时反馈给医疗团队,确保康复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智慧赋能”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和“情境化”。这意味着健康干预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独特情况,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适合的方式提供帮助。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关于如何通过科技,将健康管理的复杂性变得简单易行,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最积极的管理者。 五、 第四章:未来展望——健康生态的重塑与人类福祉的飞跃 在前几章对感知、链接和赋能的深入探讨后,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放眼长远,描绘由这些技术驱动的未来健康生态。这不是科幻小说的畅想,而是基于当前科技发展趋势和潜在可能性的理性推演。 我们将探讨一个更加“无处不在”的医疗保健体系。未来的医疗将不再局限于医院,而是通过无数个“智慧触点”,延伸到家庭、工作场所、社区,甚至户外。远程医疗将成为常态,慢性病管理将更加便捷,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数字孪生”的健康守护: 随着技术的成熟,我们可能会拥有自己的“数字健康孪生体”,一个基于我们全部健康数据的虚拟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预测疾病风险,甚至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为医护人员提供最全面的信息。 AI驱动的药物发现与个性化治疗: 人工智能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新药的研发,并根据个体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信息,设计出最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实现“一人一方”的精准医疗。 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智能技术将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会引导和鼓励人们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普惠医疗的实现: 通过降低医疗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智能健康技术有望让更多偏远地区和资源匮乏人群享受到高质量的健康服务,真正实现普惠医疗。 然而,在描绘美好未来的同时,本书也将理性地审视随之而来的挑战。数据隐私、信息安全、技术伦理、数字鸿沟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六、 结语:智慧之链,连接无限可能 《智慧之链:重塑人类健康的未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去拥抱、去参与这场正在发生的健康革命。我们相信,当科技的智慧与人类对健康的渴望紧密相连,必将编织出一条坚不可摧的“智慧之链”,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健康、更长寿、更充满活力的未来。这本书,正是这场伟大征程的序曲,它所描绘的,是科技赋能下,人类健康无限可能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未来医疗的想象大门!之前总觉得医疗科技离我有点遥远,动辄就是大型设备、昂贵的治疗。但《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守护健康的强大盟友。它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几款手环、手表,而是深入剖析了可穿戴设备如何通过持续、无创的监测,捕捉到人体的细微变化。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慢性病管理的章节,那些曾经需要频繁去医院复查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现在可以通过简单的设备,在家就能实时掌握自己的各项生理指标,并且这些数据还能智能分析,及时预警,甚至连接到医生那里,实现远程会诊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调整。这种“足不出户,健康无忧”的模式,对我这种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尚未普及但潜力巨大的应用,比如监测睡眠质量、评估运动表现、甚至早期发现一些癌症的迹象,让我对未来的健康管理充满了期待。它让我意识到,科技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并且正在以一种更加便捷、智能的方式,重塑着我们与健康的关系。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智能的未来。

评分

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被《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这本书深深吸引。它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揭示了可穿戴医疗设备背后庞大的技术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之前对“智能医疗”的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每天佩戴的智能手环、手表,已经悄然成为了智能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如何捕捉我们的生理信号,比如心率、血氧、心电图,甚至是皮肤电导率,以及这些数据是如何被算法分析,转化为有价值的健康信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这在当下信息时代尤为重要,它让我知道,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的个人信息也能得到妥善的保护。此外,书中还展望了可穿戴设备在心理健康监测、康复治疗等领域的应用,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提升生活品质、改善身心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评分

读完《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医疗图景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设备,更是在描绘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赋能个体,让我们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书中对于可穿戴设备在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方面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比如,通过连续监测体温和呼吸频率,可以早期发现流感等传染病的迹象;通过分析步态和平衡能力,可以筛查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风险。这些应用,以前只能在专业的医疗机构完成,现在却可以通过小小的穿戴设备实现,这无疑会大大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可及性。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可穿戴设备在推动个性化医疗方面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个人健康数据,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定制化的治疗方案。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医疗服务,必将是未来的趋势。这本书让我对科技在改善人类健康福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简直是给我的健康管理观念来了一次“大洗牌”。我一直认为健康是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健康管理应该是“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它用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阐述了可穿戴设备如何成为我们身体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我以前觉得运动手环只是记录步数和卡路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价值。比如,通过持续监测心率变异性,可以评估身体的压力水平和恢复情况;通过分析睡眠数据,可以了解身体的修复机制。这些信息都能够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调整生活习惯,提升身体机能。书中还提到了可穿戴设备在一些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比如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医护人员的健康监测,甚至是在临床试验中的数据采集。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消费品,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医疗工具。它让我明白,拥有科技的力量,我们就能更主动、更有效地掌控自己的健康。

评分

这本《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突破口》,我得说,它真的让人耳目一新,让我看到了科技改变生活,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颠覆性力量。书中描绘的场景,不再是冷冰冰的仪器和复杂的流程,而是以一种极其人性化、贴近用户需求的方式,展现了可穿戴设备如何成为我们身体的“第二层皮肤”。它不只是告诉你“你可以戴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设备能为你做什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老年人健康监测的部分印象深刻。想象一下,如果家里的老人能够佩戴一款能够监测心率、跌倒、甚至体温异常的设备,并且这些数据能实时发送给家人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那将大大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也让子女们更加安心。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儿童健康的创新应用,比如监测儿童睡眠模式,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甚至预警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实用,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关爱、关于责任的书。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桥梁,用无形的力量守护着最珍贵的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