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金融大危机:拯救伦敦金融城(引进版)

1914年金融大危机:拯救伦敦金融城(引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Roberts) 著,杨培雷,杨卓尔 译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历史
  • 伦敦金融城
  • 一战
  • 经济史
  • 1914年
  • 引进图书
  • 金融
  • 危机
  • 欧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28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8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经济危机研究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正值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周,市场崩溃了。(1914年)7月31日星期五伦敦证券交易所被关闭,这是有史以来的第1次,标志着市场发生了*严重的崩溃。在英格兰银行外面,排起了长队,人们焦急地等待着将纸币兑换成金币。银行家们确信已经发生了银行挤兑,银行体系正面临崩溃的危险——在战争的前夜,这一切都在英国发生了。
  《1914年金融大危机:拯救伦敦金融城(引进版)》讲述的是关于这场冲击伦敦并波及全球的严重金融危机不为人们所知的、不平凡的故事。基于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回忆和媒体报道以及政府和银行的档案,理查德·罗伯茨著的《1914年金融大危机(拯救伦敦金融城)》呈现出的是金融和社会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生动而又鲜活的叙述,廓清了戏剧般的崩溃情节以及为了抑制崩溃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在世界金融发展历史上这个关键的而又引人人胜的“缺失部分”是真正的第1次全球金融危机,并且在金融危机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果我们不想重复过去的错误,那么,我们首先要理解它们。
  《1914年金融大危机:拯救伦敦金融城(引进版)》对全球化第1个重要阶段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大师级的讲述。(无论对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还是普罗大众,《1914年金融大危机:拯救伦敦金融城(引进版)》都是)一个及时的提醒。”英国前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0sborne)如是说。

作者简介

  理查德·罗伯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当代金融史教授,也是金融机构、银行和市场发展问题专家,已经出版或者发表很多这个领域的专著或论文,包括《施罗德家族:商人和银行家》(Schroders: Merchants and Bankers,1992)、《带上你的合伙人:俄里翁、银团银行和欧洲货币市场变迁》(Take Yours Partners:0rion,and Consotium Bank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uromarkets,2001)、《媒体与金融危机》(The Mecfia and Financial Crisis,2014)和《狮子醒了:汇丰银行现代史》(The Lion Wakes:A Modern History of HSBC,201 5)。他还发表过很多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著述,包括《城市国家:伦敦城当代史与货币如何胜出》(A Contemporary History ofthe City of London and How Money Triumphed,2001)、《华尔街》(Waft Street,2002)以及《伦敦城》(TheCity,2008)。他还与伦敦城伦巴第街研究公司负责金融时事问题长期展望的咨询顾问一起撰写报告,最近完成了《是否任何人都能从公平生活中学到知识?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知识》(DidAnyone Learn Anything from Equitable Life?Lessons and Learning from Financial Crises,2012)。

目录


前言与致谢

第一部分 崩溃
1 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2 晴天霹雳
3 最糟糕的日子

第二部分 控制
4 银行家的计划
5 财政部的观点
6 战时会议
7 银行重新开业

第三部分 复活
8 英雄般的干预
9 修复外汇市场
10 (伦敦证券)交易所重新开业

第四部分 前瞻
11 全球金融危机
12 未知的金融危机

精彩书摘

  《1914年金融大危机:拯救伦敦金融城(引进版)》:
  伦敦半打的新闻晚报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7月31日星期五证券交易所关闭的报道,而且几小时便更新一次版面。8月1日星期六发行的3家金融日报、11家全国性日报中的绝大多数以及大量的区域性报纸也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证券交易所关闭的消息。“此前,思罗格莫顿大街从未有过这样激动人心的一天。在这个假日里,证券交易所关闭了,历史上前所未有,”《图片日报》(DailyGraphic)指出,其他媒体诸多报道也持这样的观点。“回溯相似的历史时期,我们想到的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之间的战争。——译者注)和印度兵变(1857~1859年印度士兵反对英国统治的一次重要起义,起因是为英国服役的印度士兵认为新式步枪子弹壳上涂抹的润滑剂是动物油,这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所深恶痛绝的,从而引起兵变。——译者注)。但是那时,我们今天所知的、具有广泛社会经济关联的证券交易所尚不存在。”7对于大多数社会公众来说,证券交易所的关闭让人们看到了金融市场的危机。到那个时候,关于市场崩溃的报道还大致限定在报纸商业版面的市场报道中。据威廉姆·劳森的观察,没有不正常的情况。劳森时年73岁,著名的金融评论家和“雄辩家”,曾任《金融时报》编辑(1889~1891年),还是《1914~1915年英国战时金融》的作者。《1914~1915年英国战时金融》完整记述了金融危机,于1915年6月出版。无论是读者还是“普通的记者”,都视伦敦城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不相干的地方”。8另外,1914年7月,各大报纸的头版充斥着国际外交危机的报道,这些报道在战争爆发后才停止。正是这些政治变局激发了英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1914年金融危机是伦敦经历的最严重的系统性危机——甚至比1866年和2007~2008年的危机还要严重得多,呈现出来的是金融市场的全面崩溃。根据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在“典型危机剖析”中所揭示的特征9,1914年的金融危机并非“典型的”金融危机。在此次危机中,没有事前的信用扩张、狂躁、投机狂热、资产泡沫以及“明斯基时刻”(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所描述的时刻,即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他的观点主要是,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越来越大,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这种投机资产风险的增大促使债权人尽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项,从而引起资产价值崩溃时刻的到来。——译者注)。然而,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替代”时刻-7月23日星期四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战争的最后通牒——导致整个欧洲爆发战争可能性的风险预期。《银行家杂志》(Bankers' Magazine)在“大危机”标题下声称,“事发突然,如炸弹引爆”。10由于恐惧,出现了(将股票卖出)换取现金的普遍狂潮,人们尤其青睐黄金。全是卖家而没有买家,这意味着市场很快便失去功能。
  ……

前言/序言

  本书缘起于我关于著名城市商人银行——施罗德家族银行——的历史研究,相关著作于1992年出版。1914年,巴伦·布鲁诺·施罗德(Baron Bruno Schroder)已经是高级合伙人、大老板和著名银行家,尽管他已经在英国居住了几十年,但是,国籍仍是德国。随着战争的爆发,他成了敌方阵营的人,他的企业被视为敌方资产而处于被没收的风险之中。这将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危机严重恶化,因此,巴伦·布鲁诺·施罗德被立即归化(入籍)——内政大臣和国王权衡再三的良策。施罗德企业和家族史上的这段戏剧性情节提醒我去关注被我忽略的1914年的金融危机。
  1914年的金融危机对于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们来说,是惊心动魄的。其中有三个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专题记述,他们写出的文献均在1915年出版,他们分别是:哈特里·维瑟斯(Hartley Withers),著有《战争与伦巴第街>(Warand Lombard Street,伦巴第街为伦敦金融中心所在地。——译者注);威廉姆·劳森(Willfam Lawson),著有《1914~1915年英国战时金融》(British War Finance1914~1915):以及汉斯·克里斯汀·索恩(Hans Christian Sonne),著有《伦敦金融城:1914年7月~1915年7月的金融状况与未来》。另外,还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此时正是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尽管情况尚不明朗,但是,在1914年秋季,他就已经写出了三篇关于危机的学术论文并发表。尽管相关著作很快便被遗忘,但是,论文依然为凯恩斯学派的学者们所熟知。在~些战后回忆中,关于金融危机的记述以劳埃德·乔治的《战争回忆录》(War Memoires,1933)最为著名。第一次与众不同的论述是经济学家E.维克多·摩尔根(E.Victor Morgan)在《1914~1925年英国金融政策研究》(Studies in British Financial Policy 1914~1925,1952)一书的一章中的简明论述,他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紧随其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策反应。第一次出版的以档案为基础的历史研究文献是理查德·塞耶斯(Richard Sayers)所写的著作,他记述了他任职于英格兰银行的经历,该书于1976年出版,书中还包含了一个附录,附录中收录了英格兰银行原官方史学家约翰·克莱普海姆(John Clapham)先生于1945~1946年写就的关于这段历史的未曾公开发表的论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1914年金融大危机:拯救伦敦金融城(引进版)》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那个历史时刻的金融动荡、政治角力以及世界秩序的重塑,但不直接描述该书具体涵盖的内容细节。 --- 书籍简介:风暴之眼的金融权力与现代世界的开端 本书描绘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历史画卷,聚焦于一个世纪之初,一个被历史学家称为“旧世界”的体系在面对空前剧变时,如何摇摇欲坠,又如何在极度的压力下被迫转型。我们身处一个矛盾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成就使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全球贸易网络密布如织,而支撑这一切的金融骨干——伦敦,正面临着一场足以撼动全球信誉基础的系统性危机。 这部作品并非单纯聚焦于经济数据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信心与结构性脆弱性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它探讨了在信任成为最终抵押品的金融世界里,一次突如其来的冲击如何能够瞬间蒸发掉数十年的积累。 一、帝国黄昏下的金融权力中枢 要理解这场危机,必须首先理解“金融城”——伦敦的金融心脏——在二十世纪初的全球地位。彼时的英镑是世界的通用货币,伦敦的银行家和承销商掌握着全球资本流动的方向盘。他们的每一次借贷决策,都直接影响着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肉类出口到西伯利亚的铁路建设。 然而,这种中心地位并非建立在坚不可摧的堡垒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种脆弱的共识之上:即英国的财政稳健和对黄金标准的坚定承诺。作品细致地展现了这种“信心资本”的内在矛盾:一旦公众或国际伙伴对这种信心产生一丝动摇,整个体系便可能面临抽资离场的风险。它揭示了在财富光鲜外表下,金融机构之间层层叠加的复杂关联性,以及这种关联性在危机时期如何从保障变为传染的媒介。 二、被战争阴影笼罩的资本流动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世界被一股不可逆转的政治和军事紧张气氛笼罩时,金融市场往往是最敏感的晴雨表。作品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考察,描绘了政治不确定性如何转化为即时的金融恐慌。 欧洲列强之间日益紧张的外交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动员预兆,使得跨国资本的流动变得极度不稳定。投资人不再关注远期利润,而是将资金迅速撤回被认为“安全”的港湾。书中对那一时期信贷市场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流动性如何枯竭的场景——即使是拥有充足资产的机构,也可能因为无法在短期内变现而陷入技术性破产。这不仅仅是一场银行的危机,更是一场关于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的信任危机。 三、国家与市场:干预的边界与代价 当市场失灵,政府与央行的角色便被推到聚光灯下。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详细考察了在危机爆发的至暗时刻,决策者们是如何在“自由放任”的意识形态与“拯救国家信誉”的现实需求之间艰难抉择的。 引入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政府为稳定金融体系所采取的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干预措施。这包括对特定行业的救助、对银行挤兑的临时限制,以及最为关键的——中央银行如何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介入,向那些体量庞大但流动性受限的机构提供担保。这些干预行动,虽然在短期内阻止了体系的彻底崩溃,但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与金融资本之间的权力关系,为后世的金融监管打下了基础。作品深入分析了这些干预的政治成本和经济后果,探讨了“太大而不能倒”的理念在历史早期的萌芽与挣扎。 四、一个时代的谢幕与新秩序的奠基 这场金融风暴,与随之而来的军事冲突交织在一起,最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它暴露了建立在固定汇率和无限制资本流动之上的“古典”全球化模式的脆弱性。 本书不仅记录了危机本身,更着眼于危机后的遗产。它阐述了这些痛苦的教训如何催生了新的金融工具、更严格的监管思维,以及全球金融权力结构的重新分配。当旧有的信誉体系崩塌时,新的规则和新的主导者便开始登场。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少数精英阶层的决策,是如何在几乎不为人知的情况下,重塑了未来数十年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展现出的适应性、鲁莽性以及对秩序重建的本能的深刻反思。 通过细致的历史文献梳理和对决策心理的洞察,该书为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起源、风险的内在属性,以及国家权力在维护经济稳定中的核心作用,提供了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入门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更因为我对历史上的重大经济事件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厚的兴趣。1914年,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金融危机与世界大战的阴影交织,这无疑为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叙事空间。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冷冰冰的经济史,而是一部能够触及人心、引发思考的作品。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在那场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是如何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的。是否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变?例如,一位失业的工人,一位破产的商人,他们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是如何挣扎求生的?他们的经历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矛盾和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恐惧、绝望,但也可能存在的坚韧与希望。书名中的“拯救”一词,也让我好奇,这种拯救是依靠制度的完善,还是人性的光辉?是否存在一些被历史遗忘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重新发掘和传颂?这本书能否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看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启示,并从中汲取应对未来挑战的力量?

评分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书名勾起了我对历史事件背后复杂人性以及决策过程的浓厚兴趣。1914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在一个全球格局即将发生巨变的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的交织,使得这场危机的背景更加错综复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枯燥的数字和理论,而是能够通过讲述参与其中的人物故事,来展现人性的光辉与脆弱。那些在风暴中心的企业家、银行家、政府官员,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艰难的抉择?他们是否曾有过动摇和恐惧?他们的决策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利?书名中的“拯救伦敦金融城”似乎暗示着一种英雄主义的叙事,我期待书中能够刻画出一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在那场危机中的挣扎、智慧和担当。同时,我也想了解,这场危机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它是否加速了某些社会变革的到来?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普通民众在金融危机中的生存状态?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不仅看到宏观的金融图景,也能感受到微观的人间百态。

评分

这本书所包含的“引进版”标识,让我对它所提供的国际视野充满了期待。1914年的金融危机,绝非孤立事件,它很可能与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形势、国际关系以及一些新兴的金融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从全球金融体系的角度来审视这场危机,它在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了联动效应?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跨国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作用?或者,它会分析当时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巴黎等,在应对这场危机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它们与伦敦金融城之间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较分析,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面对类似金融风险时,其应对机制和文化基因的差异。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当时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或思想家的观点感到好奇,他们的理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这场危机,或者为应对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类似的金融风险是否依然存在,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对“拯救”这一过程的细节阐述上。毕竟,仅仅描述危机容易,但要剖析“拯救”的机制和策略,则需要更深厚的功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也开始笼罩欧洲,这场战争无疑给本已脆弱的金融体系带来了雪上加霜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战争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复杂关联?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金融的枢纽,它的稳定对整个世界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想了解,在那个时刻,英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究竟采取了哪些非常规的手段?是动用了国家储备?还是通过了特殊的立法?有没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谈判和妥协?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的金融家和决策者们,他们面对的压力是怎样的?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是如何在危急关头发挥作用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悬疑小说一样,层层剥开那些复杂的金融运作和政治博弈,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为人知的金融世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些银行是如何被救助的,或者某些关键的金融工具是如何被设计的,从而让我们对金融运作的复杂性和韧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入胜,光看“1914年金融大危机”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动荡的年代,股票市场的崩盘,银行的倒闭,以及无数普通家庭因此遭受的巨大损失。而“拯救伦敦金融城”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仿佛是一部惊心动魄的金融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危机让伦敦这个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濒临崩溃?又是谁,或者说是什么力量,在那个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避免了一场更深远的灾难?书名中的“引进版”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国际化的视角,或许能让我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这场危机,而不仅仅局限于英国本土。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当时的社会氛围,人们的恐慌与希望,以及政治家、银行家们在幕后是如何博弈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关键人物的故事?他们的决策是基于怎样的考量?这些细节的呈现,将直接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和深度。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将我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让我亲身感受那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金融巨变,并从中学习到关于金融、经济以及人类应对危机智慧的宝贵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