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此书情感敦厚,言语诙谐,文字恣肆而收放自如。可浅尝,能增见识,知中国传统良风美俗;可细品,能体会其中始终贯穿的民胞物与之情怀。数笔之间差不多就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说透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许石林近年来所写的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49篇,从现今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入手,透过谈吃、说戏、引经典、评艺术、论读书等,向读者介绍中国的传统礼仪和良风美俗。
许石林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弘扬者,无论复杂如社会万象,还是简单如一碗面条,他都能发现并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其中蕴含的传统文明。其文情感敦厚,言语诙谐,文字恣肆而收放自如,出经入史、探究情理、打通古今,读之给人颇多启迪。
作者简介
许石林
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
主要著作:《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清风明月旧襟怀》《幸福的福,幸福的幸》
精彩书评
许石林的文章,给人一个情景,而不是给人一个思路,不同的人会从中有不同的感受。(黄仕忠)
早在大学时,许石林就有“综艺大观”之誉,陕西坊间又喻其为“饸饹床子——百眼通”,皆形容其才艺丰富,会得多:举凡戏曲曲艺,能说会唱约三十余种;又学过意大利发声法;唱黄河流域各族原生态民歌,从黄河源头唱到入海口;于书画鉴赏别具眼光,以刁毒狠辣著称;他雅好古琴,精于美食,堪称生活艺术家……
许石林为文,尤擅评论,以古喻今,驰名南北,深入人心下笔极快,越快越精彩。想许氏生在古代铁血战争年代,必以倚马可待扬名。
许石林有古风,在文坛与社会树起一面伦理与文化大旗。他在关中老家倡导古礼,依情循理,敦厚礼俗,他不但说,更多的是做:请慈善人士为家乡捐建一座桥,要用自己的稿费为本村乡亲买一块墓地……
总之,吾观许氏,诚今之古人也。他的特点,一言以蔽之:他信自己所说所写的每一句话,即他所弘扬的文化,必先化他自己。
所以,我图省事儿,套用一句别人的话:你一定要读许石林。(刘根勤)
读许石林老师的文章,于犀利恣意处见精神,于戏谑嘲讽处获戒省。捧腹莞尔之时内观外省,颇得教义启迪。(周子彧)
许石林常“语出惊人”,但这一“惊”之后回想,总是深以为然。(南方有嘉木)
不得不说,读许先生的文章,帮助我解决了好几个关于礼俗的现实问题。(老张)
近几年许先生出的每一本书我都买了,受益匪浅。(竹外江南)
许石林的文章太犀利,犀利得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西山雪)
目录
壹
003/“吃破户儿”
008/吃相
013/从麦子说起
016/爱素食,不爱素食秀
020/男人的血性和激情
024/“我的树呢?”
029/“你带书了没有?”
——听黄仕忠教授“《琵琶记》:显文明开盛治,说孝男并义女”备忘
033/荔枝之痛
037/还奢谈什么年味儿!
041/过年与亲戚相处,如何能皆大欢喜
044/世上所有的愚蠢都有共同的宿命
048/他们趴在“正确”的床上赖着不起
053/没文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打死结
——从杭州女子携骨灰盒打的被拒载说起
058/这个科技无道德
063/越没文化,越容易依赖荷尔蒙
065/乘地铁的伦理
069/旅游最好选择洋快餐
073/回首故乡
078/那些万古不易的真理
——陕西俗话辑解
088/威胁中医的不是中药
贰
095/为什么艺术家还不如工匠?
099/漫闻花儿断续长
——罗烈杰《云游的影子》读后
104/只有艺术能修复人性的缺损
108/谁说善人无好报
——王子武与文徵明
112/用争论的时间去读经吧
117/言语之雅俗与人有关
——也说用方言读古诗词
121/所谓文化,就是一碗腊八面
125/我们拿到文化账号,却找不到密码了
129/映带从心回环随意
——朱建斌书法感言
132/大学属于有故事的人
——华钟彦先生110周年诞辰
136/寻找、打捞失落的文明构件
142/不论马云还是王健林,都没资格说自己过的是“雅生活”
150/必须像防恐反恐一样打击书画骗子
155/博物馆为何成了文物的坟墓
叁
161/伶人故事
165/古代人为啥不和演员计较
170/“哗啦啦钢刀起狗头落下,把一个焦氏女活活吓煞!”
——秦腔《杀狗劝妻》
173/“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京剧《马鞍山》、京韵大鼓《伯牙摔琴》
179/柩
——说说两出戏
185/“王孙公子我不打,绣球单打平贵头”
——《彩楼配》
188/挽天心一线系斜阳
——昆曲《千忠戮.打车》、碗碗腔《游河南》
195/“哪一日峻岭上断了砍樵!”
198/话剧《榆树下的欲望》观后
202/大过年的,你又被谭盾忽悠了
208/中国电影的出路在于实行“计时退票制”
211/世相与风俗毕现悲辛同尴尬交集
——话剧《我要恋爱》:轻喜剧、重口味、大主题
218/京剧进校园有什么用?
222/戏曲根本不需要走出去
225/人才公园记
227/跋我是谁?
精彩书摘
过年与亲戚相处,如何能皆大欢喜
过年要不要跟亲戚往来?怎么跟亲戚往来?这在我们乡下老家根本就不是问题。这话题还拿出来说,还不自量力,企图以经验指导他人,真是令人尴尬,甚至心生悲凉。
原因是,春节期间,各种自媒体,出现了数篇同样话题的文字,多数是迁就当今那些所谓读了书在城市生活的人,比如什么读书越多越不愿意跟亲戚往来等等,似是而非,惑乱人心。
与亲戚往来,就是过年的主要内容。没有了与亲戚的往来,过年还剩下什么?
礼节本身就有强制性,不遵守就要承担后果。礼节不能完全顺从、迁就人的当时情感和心理。它为的是一种长久的价值,而不是一时的短暂感受。
年轻人,多不耐烦传统礼节。过年期间与数位朋友微信交流,朋友小新说,在贴吧里看到一位网友说的话:没放假的时候总想早点回家,回家了又总想早点出来。还有一位网友在批判亲戚,说几乎所有人都越来越不喜欢“亲戚”了。很长一篇文章,看了觉得挺有道理,可细想一下,如果七大姑、八大姨对其他亲友不闻不问都自扫门前雪了,这样的“亲戚”其实也没什么意义。
回复小新:千万别听他们这种貌似“真实”“正确”的坏话了。人与人有很多缘分,而亲戚与你是血缘,生物性兼伦理的缘。你觉得与好多亲戚相处,不如与对脾气的朋友相处爽,是的,与朋友也是缘,可朋友再亲,也代替不了亲戚的伦理功能。与亲戚的缘分,注定了你一生有很多事情离不开亲戚。你们年轻,慢慢地就懂了,千万要处理好与亲戚的关系,要耐烦。不就是春节回家,亲戚一年半年不见面,也没音信,见面没话,就问你工作、问你收入、问你婚恋等这些烦人的事儿吗?他们问他们的,怎么应对,考验你的智慧。可以说,过年就是要你应对这些烦人的事儿嘛,这也是年味儿嘛。
在对待亲戚的问题上,不要任性,不要只图自己痛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你只图自己好,慢慢地就会觉得谁都不好。
教你三招,与亲戚往来相处皆大欢喜:一、彼此能黏糊的尽量黏,不能黏糊的少见面多稀罕;二、彼此关系挂心间,礼数周全不嫌烦;三、良言一句三冬暖,见面说话嘴儿甜。前两者好理解,第三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亲戚中难免会有人经常拜托你办事,这是天经地义的,你也应该办。但是,谁也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事儿都能办。亲戚若提出,你应主动对亲戚承诺:“您家里有什么事儿,甭管我办得了办不了的,尽管说,我不能办,咱们是亲戚,我也不怕您笑话我没本事没混好;能办的,我一定尽力。”
小年是一位高学历美女,机智聪明,善应对。她说:每一个春节,都是自由意志被疯狂碾压的时刻,在这个节日里,你可以是任何人的谁谁谁,但唯独不能是你自己。
回复小年:理解正确!春节正是这样,必须这样。作为谁家的主妇主婆,考验你的时候到了,要经得起考验,最好表现精彩。
千万不要做什么自己!一、你做不了;二、你做了就没自己了;三、我就这么令人讨厌总爱教人,忍几天,很快就过了。
过年,就是过亲戚。过年,就是见人。世上除了寺庙里的神佛,没有人见人爱的人。你见的人,一定不会都让你愉快爽利,你别老盯着不爽的,尽快调整自己。再说,今天不爽的,备不住明天会很让你愉快。
这就是缘,难以掌握的缘。
2017年2月1日
《故乡是带刺的花》是一部以细腻笔触描绘成长阵痛与情感纠葛的青春小说。故事围绕着主人公林晚,一个敏感而坚韧的少女,展开了一段关于自我认知、友情羁绊以及初恋萌动的探索之旅。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诗意又略带忧伤的南方小镇,这里的气候温润,四季分明,仿佛也映射着人物们复杂的心境。林晚生长在一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家庭,父亲的沉默寡言和母亲的若即若离,让她早早学会了观察和独立。她习惯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不被理解的孤独,那些对未来的迷茫,都化作她笔下跳跃的精灵。 学校生活是林晚成长的主舞台。她并非校园里最耀眼的存在,但她对艺术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尤其钟情于素描。在画笔的挥洒之间,她找到了宣泄情绪的出口,也勾勒出她心中对美的追求。在这里,她结识了性格迥异的两个好友。一个是阳光开朗、敢爱敢恨的李思琪,她的热情如同夏日骄阳,总是能驱散林晚心中的阴霾;另一个则是沉默内敛、心思细腻的王宇,他总是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仿佛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女们的心事也悄然萌发。林晚的目光开始被同班的陈宇轩所吸引。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同时又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林晚感到既好奇又忐忑。他们之间从最初的陌生与试探,到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而逐渐靠近。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宇轩看到了林晚的素描本,那些充满张力的线条和色彩,让他看到了林晚内心深处的敏感与才华,也让他对这个平时有些沉默的女孩有了新的认识。 然而,青春的感情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李思琪也对陈宇轩抱有好感,三个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张力在无形中滋生。林晚在友情与懵懂的爱恋之间徘徊,她害怕自己的一点点心动会破坏现有的平衡,也担心自己无法准确地捕捉和回应陈宇轩的情感。 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尤为精彩。林晚的纠结、迷茫、欣喜与失落,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透明的文字一一呈现。她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星空许下心愿,也会因为陈宇轩的一个眼神而心跳加速,甚至会因为李思琪无意中的一句话而暗自神伤。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构成了她丰富而真实的青春画卷。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可能是家庭的变故,可能是友情的考验,也可能是初恋的波折,这些事件如同带刺的花瓣,扎在林晚的心头,让她在痛苦中成长。她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些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到来的挑战,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林晚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如何珍惜那些真正关心她的人。她发现,那些曾经让她感到痛苦的经历,也成为了她生命中宝贵的财富,让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懂得爱与被爱。 《故乡是带刺的花》并非讲述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是聚焦于普通女孩在青春期所经历的种种磨砺与蜕变。它捕捉了青春期特有的青涩、迷茫、挣扎与成长,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群像。读者将在林晚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感受到那些熟悉的青春心事,并从中获得关于成长、关于情感、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刻启示。 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小镇的四季流转,也体会着主人公内心的潮起潮落。那些关于夏日午后的蝉鸣,秋日落叶的飘零,冬日寒风的凛冽,都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最终,林晚并没有获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她所面对的现实依旧复杂。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被动、对生活充满恐惧的少女。她学会了带着那些“刺”,勇敢地去拥抱生活,去感受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她的故乡,即使带有刺,也依然是她心中最温暖的牵挂,是她出发的起点,也是她最终学会爱与被爱的源泉。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疼痛、关于爱的赞歌。它提醒着我们,青春的道路上总会有荆棘,但正是这些荆棘,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站立,如何前行,如何让自己在阳光下绽放,即使带着刺,也能美丽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