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家作品
2、深入浅出,通俗易读
3、内容多讲述作者亲身经历,贴近读者
《穿越文化层》系《文史知识》编委文丛中的一部,作者系《文史知识》杂志编委、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董晓萍。该书是作者对于民俗学研究历史与前辈学者经历的回忆与反思。本书第一部分涉及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学科在我国的确立、发展过程,许多大专家大学者如钟敬文、启功、黄药眠等人在这一领域的付出与探索,以及国内外学者的沟通与交流等。第二部分则基于作者本人的实际经历,用诸多事例解读了民俗学中的许多概念与方法,十分贴近生活。通过本书,可以对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内容、专家学者、历史演变、发展方向等有所了解和认识。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中国文学组专家。国际民俗学会会员。著有《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跨文化民俗体裁学》等。
多师造化
知与识………………………………………………………………………3
知识复兴时期的三代人……………………………………………………4
有容乃大……………………………………………………………………7
纸媒时代的人刊亲情………………………………………………………19
编辑部的故事………………………………………………………………25
传与承………………………………………………………………………29
钟敬文与中国民间文艺学…………………………………………………29
季羡林与钟敬文……………………………………………………………61
钟敬文`游国恩`金开诚…………………………………………………74
聂石樵加入“人民口头创作学习会”……………………………………84
大学者精神…………………………………………………………………93
教育诗………………………………………………………………………106
学术书信……………………………………………………………………121
启功与清宫文化……………………………………………………………126
东与西………………………………………………………………………139
翻译与跨文化
——中、德、美三种中国故事类型比较…………………………………139
外国文学教育与民间文学研究
——中国与苏联(俄罗斯)民间文艺学比较……………………………215
蝴蝶东西飞…………………………………………………………………263
邮件社会学…………………………………………………………………275
百科文为先…………………………………………………………………283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291
穿过分层
祖国的田野…………………………………………………………………313
从十年到十年………………………………………………………………313
文献与田野…………………………………………………………………322
敞开社会的大门……………………………………………………………328
异邦的田野…………………………………………………………………332
牛津的洋庙会………………………………………………………………333
巴黎公社的红色记忆………………………………………………………340
巴尔扎克、雨果和齐达内…………………………………………………346
高速公路“一棵树”………………………………………………………362
学者的农舍…………………………………………………………………366
“三家村”…………………………………………………………………373
后 记………………………………………………………………………381
巴尔扎克故居位于巴黎布洛涅森林与塞纳河环抱的老区,从前是巴黎郊外的一个村庄,叫“帕西”(Passy),后来政府在那里建了一座地铁站,仍叫“帕西”。巴尔扎克故居是原来村舍的最后遗存,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被巴黎政府列入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其门口的文化遗产标志牌上这样写道:
巴尔扎克于1840年10月1日租下了这座房子,共5间房,3层楼,共住了7年,后面连着贝尔东街(rue Berton)。他在这里创作了《邦斯舅舅》(Le Consin Pons)和《贝姨》(La Consine Bette)等世界名著。
在巴尔扎克的一本书里,他写了对这座房屋的地点和花园的兴趣:
我需要这间房子,它能让我的心安静下来。它刚好位于城乡之间,还有一处花园。它是我生活的巢、生命的壳和人生的避难所。
我沿着贝尔东街如画般的小路走下去,能想象得到当年作家就这样随意地走到巴黎市中心,再折路而返。我徜徉在花园的红花绿草中,能想象当年作家就这样陶醉于花园中,在此采摘丁香,献给一生钟爱的Hanska夫人。在暗香浮动的氛围中,他的书和鲜花一样如蘑菇般地生长,他心中的紫罗兰能一直长到巴黎太阳的边上。故居的解说词也时时提醒游客,这里还是作家拼命工作的地方。从雷努阿儿街的故居正门进入,下楼梯,步入楼内,能看见门厅墙上有一幅玻璃框镶的字幅,上有作家于1845年2月15日写下的一段日记:
工作,就意味着午夜醒来,写到清晨8点。早餐用15分钟,再写到下午5点,然后再吃晚餐、睡觉,醒来就开始第二天的工作。
它的对面是作家于1 8 4 2 年8月2 5日和31日写给Hanska夫人的信:
其实你想要的,在我看来也没有别的,就是每天16个小时的工作。帕西就好像是一个洞,我就是洞里的老鼠。
第一间展厅的解说词说明了作家与这里其他建筑的关系:
这层房子的下面有楼梯,楼梯的下面有地下室,当时被另一个家庭或艺术家租用。巴尔扎克在未成名前,先以别人的名字写书,然后才开始自己独立创作。他生前从事过很多职业,包括誊写员、推销员、房地产商、记者、编辑、作家等。他在当编辑时已与雨果等著名作家相熟。而在他的多种非凡的才干中,我们最希望大家记住的,就是在19世纪奉献给巴黎伟大艺术作品的巴尔扎克。
所有的解说词都表示,巴尔扎克一生都在为这所民居所提供给他的方便而感激不已。
较真地说,巴尔扎克在巴黎有十多所住处,在最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都有豪宅,这里不过是他的落难之所,绝不代表他一生经历的亮点。但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却选择了它,在这所不起眼的建筑中,展示了这位世界文学巨匠的常人生活和超常成就,还因此保护了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普通历史民居,这是人家的眼光。
还有一种建筑遗产保护的办法给我印象更深:这里的解说员都不是专业人士,而是由志愿者担任。我参观时看见两位,一位是大学生,受到在博物馆工作的母亲的影响,报名来这里打工。她刚念大学一年级,还不大熟悉巴尔扎克的生平和全部作品,经不起游客千奇百怪的询问,有时要趴到展墙上看说明词为大家解说,说错了,就甜甜一笑,回头再去看书。她可绝没有我国的博物馆讲解员或景点导游老练。但她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出现,反倒拉近了历史遗产与现代游客的距离。游客见状,还用猜旁的什么遗产保护奥秘么?我想是不用了,因为最大的奥秘正是这种全民参与,还有把遗产变成现代青少年教育第二学校的社会规划。
另一位志愿者是位中年市民,但他可不是随便来此上岗的就业者,而是一位巴尔扎克迷。他熟读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还自费考察了巴尔扎克的家乡,搜集了巴尔扎克的大量照片、传说和研究资料。他为游客义务讲解,每说到关键处,就要从衣袋或裤兜里掏出自己珍藏的资料给大家看,从他那张兴奋的脸上,已知他为这位大作家奉献了无数的精力和热情。他大概不会写书,但他却有足够的能力口述,能把自己所考察的和听到的故事生动细致地介绍给游客。据说在我们不在场的时候,已有人把他的话记录下来,写成一本《巴尔扎克传》——当然是志愿者版的,可惜我看不到。
比起巴黎市内的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和达`芬奇密码教堂等声名显赫的遗产地,这里路途较远,下车后要步行好久,历史建筑也不恢弘华贵,甚至在志愿者口中,Hanska夫人的表现还有点可气(大概在巴尔扎克心中的夫人形象不会是这样),但有了这一长一少的志愿者,却让作家的故居生辉不少。特别是这位中年人,每当外面有新的游客进来,他都会自动从椅子上站起来,不知疲倦地从头讲起。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能自己躲起来休息一小会儿。他的付出是不计代价的。他简直成了巴尔扎克的亲人,他的工作动力好像就是热爱巴尔扎克。他叫约瑟夫(Joseph.F),是个黑人,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
看了巴尔扎克的故居,没有白来一趟的感觉,相反会从巴尔扎克与普通民居的关系的建立中,得到另一种充实。我认识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在容易保护和难以保护的历史建筑中,巴黎政府有关部门是把名人遗踪当作特殊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的。尽管这所民居当年并没给巴尔扎克带来体面,但巴尔扎克却给这所民居带来了被世代保护的机遇。现代人反观这种遗产的定义,能发现,人类乐意共享的伟人资源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灵魂。从巴尔扎克故居的布局和展示看,就体现了把当年活生生的名人与一所普通建筑建立关系的过程:它通过介绍名人日记、遗物和日常行为,表现了名人与建筑各个部分的交流,通过名人自己述说对民居的感激和感恩,建立了普通建筑的历史价值及其唯一性,还通过现代社会世界各地游客的到来,给这座民居建筑不断地更新生命,使这种历史遗产能传承下去。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尊重。很多历史著作倾向于描绘重大事件、伟人传记,但《穿越文化层》却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那些日常的文化符号。《穿越文化层》中关于古人如何过节,如何娱乐,如何对待婚姻,都写得非常细致。我仿佛能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他们的悲欢离合。这种从“小”处着眼,却能窥见“大”的历史规律的写法,让我十分赞赏。
评分不得不说,《穿越文化层》在文字运用上,有着相当的功力。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很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们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将复杂的历史概念阐释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不乏深刻的洞见。我曾反复咀嚼过其中关于“风俗”形成的章节,那些看似寻常的习俗,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有了历史的温度,让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读完《穿越文化层》,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这本书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古代社会在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变化不是突如其来的革命,而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结果。作者们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带领读者去感受这种“慢”的变化,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理解,比单纯记忆史实更有价值,更能引发思考。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历史充满兴趣但又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丰富肌理。《穿越文化层》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讲述历史。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饱学之士进行一场愉快的对话,在交流中收获知识,在启迪中获得感悟。
评分《穿越文化层》的魅力在于它“穿越”的能力。它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朝代或领域,而是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自由穿梭,挖掘那些跨越时空的联系。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的“礼”的演变,从周礼的繁复庄重,到后世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作者们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礼”如何影响着社会秩序、人际交往,以及文化观念的传承。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礼”的理解不再是死板的规条,而是鲜活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
评分《穿越文化层》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学会了更深入地去“阅读”周遭的世界。在生活中,我开始留意那些具有历史痕迹的事物,开始思考它们背后的故事。也许是一块老建筑的砖石,也许是一句流传下来的俗语,甚至是一道传统菜肴的制作方法,我都能从中找到与书中内容相呼应的影子。这种“穿越”的能力,已经从书本延伸到了现实生活,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有深度。
评分阅读《穿越文化层》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座座文化遗迹中进行一场漫步。作者们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些看似遥远、零散的历史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画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古代服饰演变的那一部分,从材质的选择、款式的设计,到色彩的搭配、配饰的讲究,都详详细细地描绘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朝代的人们,穿着各自代表时代风貌的衣裳,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这不仅仅是对衣着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审美趣味、礼仪制度的一次深刻透视,让我对“衣食住行”背后的文化密码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那些宏大叙事。它更在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的文化角落。《穿越文化层》中关于日常器物,比如古人使用的茶具、文房四宝的演变,让我看到了古人生活中的情趣与智慧。一杯茶,一支笔,一张纸,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手中,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作者们不仅仅是罗列器物的形制,更是挖掘了它们背后的使用场景、精神寄托,甚至与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之间的联系。这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恰恰是这些细微之处,最能打动人心。
评分总而言之,《穿越文化层》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是那种一次性消耗品,而是能随着阅读者的阅历增长,而不断呈现出新意的内容。每一次重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让我明白,文化是流动的,是发展的,也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它不仅仅是过去的遗迹,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感谢《文史知识》编委们为我们带来的这份珍贵礼物,它让我对“文化”二字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第一次翻开《穿越文化层》,纯粹是被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冲刷、沉淀下来的文化痕迹充满好奇,觉得它们像是历史留下的低语,需要我们去倾听、去解读。《文史知识》编委文丛这个标签,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厚重感扑面而来,封面设计朴实却不失品味,立刻勾起了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我坐在窗边,暖阳洒在书页上,开始了我与这本书的第一次“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