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彼此描述。
他们谈到眼睛的颜色、皮肤上的痣、握在手里的乳房的甜蜜、这只手的温柔。
《黑夜号轮船》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1979年出版的作品,《黑夜号轮船》收入杜拉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6种。
《黑夜号轮船》讲述两个并不相识的年轻人在黑夜里无休无止地通过电话诉说爱情的故事,那热烈的思慕、不安的期待和痛苦难捺的情欲使两个情人疯狂,然而他们拒绝在痛苦中实现欲望,又拒绝让纯朴的爱情占据上风。作者把缺憾和欲望混合在一起,使“黑夜号轮船”成了一艘载着性的诱惑在夜间航行的幽灵之船。
杜拉斯在写“奥蕾莉娅?斯坦纳系列”时声称是在撰写犹太人的历史,她同情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遇的不幸命运,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使她心情沉重,她写奥蕾丽娅无疑是为了宣泄埋在心底里的从未说出过的巨大痛苦。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国政府殖民部工作,参加过抵抗运动。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作和电影作品,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1943年,她很年轻、很漂亮,有点欧亚混血儿的模样,她很有魅力,也常常施展她的魅力……是的,她就是这样,已经有一点我们在她身上都见识过的爱操控的个性,她统治着她的小世界,我们都愿意接受,因为我们爱她。
——弗朗索瓦· 密特朗(法国前总统)
玛格丽特是一个谎话连篇的人。
——埃德加· 莫兰(法国哲学家)
对待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文学没有中间路线。要么为之倾倒,要么厌恶至极。我认为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种针锋相对从来没有间歇。
——恩里克·维拉-马塔斯(西班牙作家)
杜拉斯,她是一个火球,一个所到之处无不留下温柔灰烬的火球。
——埃玛纽·丽娃(《广岛之恋》女主角)
现代小说的至高成就者是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莫迪亚诺,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
——王小波
我无法拒绝杜拉斯……文字在杜拉斯的笔下,自由飘忽。她可以随意地变换人称,变换叙述的时间顺序。相同的是一种绝望的张力,始终紧紧地绷在那里。无法松懈的阴郁和悲凉。
——安妮宝贝
黑夜号轮船
凯撒里
否决的手
奥蕾莉娅?斯坦纳
——这是一个星期六。黑夜。春天。
这几乎是夏天的开始。是六月。
他,故事的主角,他在工作。
他在电信局值班。
他感到心烦。
巴黎变得空落落。春天。一个星期六。他二十五岁,单独一个人。
他掌握某些电信连接的号码。他拨动了号码。两个号码。三个号码。——后来,她来了。
她来了。这是在一九七三年。
他拿着他生命中这个时期的一张报纸,他说他曾记下许多事。不过,后来他不记了。他停止记下去。在爱情的故事开始不久后就停止了。这是没有形象的故事。
这是黑色形象的故事。瞧,它开始了。她与他在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里通电话。
他们通话。
他们说话。——他们彼此描述。她说自己是一个黑色头发的少妇。头发很长。——他说他是一个年轻人,棕色头发,深蓝的眼睛,身材高大,几乎是瘦削,长得漂亮。——她向他谈及她做什么。首先她说她在一个工厂里工作。另一次她谈及她从中国回来。她向他讲述在中国的旅行。——还有一次,她说她在学医,目的是参加无国界医生组织。
——似乎她后来一直坚持这种说法。她没有改变。她一直是这样说:她要完成她的医学学业,她是巴黎医院的住院实习医生。——他说她说话说得很好,非常流畅,人们无法避免聆听她说话。
他相信她的话。
——他把电话号码告诉了她,但她不把她的给他。——不,她不给。
——一个月过去了。
就在这期间她说出自己的名字。她告诉他她的名字的字首是F。——他说她的声音使人爱听。
他说:这声音相当迷人。——他们通话。不知疲倦地谈话。
——他们相互没完没了地描述,彼此描述。他们谈到眼睛的颜色、皮肤上的痣、握在手里的乳房的甜蜜、这只手的温柔。在她说这话时,她看这只手。我用你的眼睛来看我自己。——他说他看见。
轮到他来描述他自己。
他说他随着自己的手在自己的身体上移动。
他说:这是第一次。他说这会给独处带来愉快。把电话放在心上。她听见吗?——她听见。——他说他的全身与她的声音同样地跳动。——她说她知道。她看见。她眼睛闭起听见他说话。——他说:对于我自己,我是另一个人,我对他一无所知。——她说在认识他之前她不知自己会激起情欲,她会分享一种情欲。这使她感到害怕。
——故事实现了么?——有人说他曾在现实中体验过。是的。
后来别的人叙述了它。
后来有人把它编写成文。
把它写了下来。
她呼唤的是黑夜。
对,她和黑夜一起呼唤。——黑夜来到她来到。
“我是F.,我害怕。”——对话变得很长。好几个晚上。——对话延长至白日。延长至八小时、十小时不间断。——他一直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的地址、她的电话号码。——当他拿起电话筒时,他只知她的名字:
“我是F.,我害怕。”——他由她支配。是他在等待电话。他没有办法与她会晤。她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他不要求知道。在几个月中是这样。
……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关于“记忆的重量”的深度冥想。它不提供清晰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疑问,关于时间是如何腐蚀人心的,关于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信念是如何悄然崩塌的。作者对于环境的描绘极其出色,那些特定的场景——也许是某个老旧的港口,也许是某个被遗忘的房间——它们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们本身就是角色,带着自己的情绪和印记,无声地见证着人物命运的起落。我特别留意到那种重复出现的主题,比如“遗失”、“重逢的悖论”以及“身份的模糊性”。这些元素被反复地触碰和拉扯,每一次触碰都带着不同的温度和力度,使得整体结构显得既松散又异常坚固。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审慎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过往,那些尘封的片段似乎又被重新激活,带着新的、更沉重的意义浮现出来。这是一种深刻的,近乎自我审视的阅读体验,让人无法逃避。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沉甸甸的感觉,仿佛那些纸张里真的封存了某个时代的呼吸与叹息。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是在一个初秋的傍晚,阳光斜斜地照进房间,空气里带着一点点凉意。我被故事里那种近乎透明的孤独感攫住了,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悲伤,而是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疏离,像极了城市里那些深夜里亮着灯的窗户,你知道里面有人,却永远无法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手术刀般的精准,每一个犹豫,每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都被放大并细细剖析。我尤其欣赏那种叙事节奏的把握,时而像缓慢流淌的蜂蜜,浓稠得让人想品味再三;时而又像突如其来的暴雨,猛烈地冲刷着既有的认知。读着读着,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抬头望向远方,试图整理脑海中那些纷乱却又异常清晰的意象——湿漉漉的街道,老旧的家具,以及那些永远无法抵达的远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等待”这个词的重量,它不是被动的虚耗,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张力的存在方式。
评分读完后劲最大的,是那种挥之不去的“质感”。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冷峻的、甚至有点粗砺的美感,像未经打磨的宝石,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它不像某些流行的作品那样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个完美的世界,恰恰相反,它敢于直面那些生活中的裂缝和不堪,用近乎残酷的真实去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象。我被卷入了一种近乎梦魇般的情境,人物之间的对话常常是言不由衷的,充满了潜台词,每一次互动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高风险的心理博弈。你以为抓住了什么,下一秒它又溜走了,留下的只有空气中弥散的、难以名状的紧张感。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情节,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闯关”。它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被刻意模糊或省略的细节,去重建作者隐藏在文字迷宫后的真实意图。当我合上书页时,世界似乎都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黯淡了,因为你不得不承认,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这种未竟的、悬置的张力。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我曾感到一丝挫败感,因为故事的线索实在太过于跳跃和内敛,它拒绝提供那种一目了然的叙事弧线。但正是这种“不友好”,造就了它独特的魅力。它拒绝被轻易消费,它像一面被雾气笼罩的镜子,你需要耐心地等待,直到那层雾气慢慢散去,才能窥见其中扭曲却又无比真实的面孔。作者对情绪的捕捉非常精准,那种在极度克制下爆发出的情感张力,比直白的宣泄更有冲击力。我仿佛能闻到故事里弥漫的那种潮湿的、略带铁锈味的空气,感受到人物在漫长等待中指尖的颤抖。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用散文诗写成的电影剧本,它更注重氛围的构建和内在的涌动,而不是外在的事件堆砌。它会让你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并非源于恐惧,而是源于对自身情感边界的探索,它在邀请你,深入挖掘那些你通常会小心翼翼避开的角落。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被“感受”而非简单“阅读”的作品。它的力量在于其内在的音乐性,文字的韵律感极强,即使在翻译的语境下,那种绵密和重复的美感依然清晰可辨。它像是一段漫长而低沉的背景乐,虽然不总是引人注目,却始终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调。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边缘人物”的关注,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与主流叙事格格不入的人们,他们的沉默、他们的选择,都被赋予了尊严和深刻的解读。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救赎的承诺,它只是客观地展示了生命在特定环境下的必然走向,带着一种近乎宿命论的悲剧美感。它像一剂缓慢起效的药,初期可能感觉平淡,但一旦药效深入,便开始改变你的感知系统,让你开始用一种更慢、更深刻的方式去观察周遭的世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点燃了一支香烟,不是为了尼古丁,而是为了让那缭绕的烟雾,承载住书中那些未曾言明的重量。
评分好书。在京东买到货速度快,正好假期里看。
评分新出的,和老版一个样子,圈钱社名不虚传
评分“他看出爱的表露可以与爱的强度成反比”。
评分因着这样一位我行我素酷到没朋友的作者,书的内容很抽离。历史知识薄弱的我,对于那一年的时事,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战争知之甚少。但依旧看到一名写作者的骨气。她就是这样,无所顾忌,用自己一贯的尖锐和晦涩表达自己对虚伪政客的不屑,而宝贵的事物总是脆弱,不论那是什么,我看到她在强有力的守护,同时保持着悲观主义观望着一切的消亡。
评分达拉斯是写了多少书呀,冷不丁又出了新的,果断买了。
评分有塑封,严肃的书,早就想买了,这次有活动一并购入,很满意的购物体验
评分从没有人将那个字说出口。
评分杜拉斯的文笔很复杂,但是读完的感觉总是很深刻
评分好书。在京东买到货速度快,正好假期里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