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文化層(《文史知識》編委文叢)

穿越文化層(《文史知識》編委文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曉萍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史
  • 曆史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史哲
  • 社會文化
  • 文化交流
  • 跨文化
  • 曆史
  • 文集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199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55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00
字數:1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名傢作品

2、深入淺齣,通俗易讀

3、內容多講述作者親身經曆,貼近讀者

內容簡介

  

  《穿越文化層》係《文史知識》編委文叢中的一部,作者係《文史知識》雜誌編委、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專傢董曉萍。該書是作者對於民俗學研究曆史與前輩學者經曆的迴憶與反思。本書第一部分涉及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學科在我國的確立、發展過程,許多大專傢大學者如鍾敬文、啓功、黃藥眠等人在這一領域的付齣與探索,以及國內外學者的溝通與交流等。第二部分則基於作者本人的實際經曆,用諸多事例解讀瞭民俗學中的許多概念與方法,十分貼近生活。通過本書,可以對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的研究內容、專傢學者、曆史演變、發展方嚮等有所瞭解和認識。

作者簡介

  董曉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評議組第六屆、第七屆社會學組成員,國傢社科基金評審組中國文學組專傢。國際民俗學會會員。著有《田野民俗誌》《不灌而治》《跨文化民俗體裁學》等。

目錄

多師造化

知與識………………………………………………………………………3

知識復興時期的三代人……………………………………………………4

有容乃大……………………………………………………………………7

紙媒時代的人刊親情………………………………………………………19

編輯部的故事………………………………………………………………25

傳與承………………………………………………………………………29

鍾敬文與中國民間文藝學…………………………………………………29

季羨林與鍾敬文……………………………………………………………61

鍾敬文`遊國恩`金開誠…………………………………………………74

聶石樵加入“人民口頭創作學習會”……………………………………84

大學者精神…………………………………………………………………93

教育詩………………………………………………………………………106

學術書信……………………………………………………………………121

啓功與清宮文化……………………………………………………………126

東與西………………………………………………………………………139

翻譯與跨文化

——中、德、美三種中國故事類型比較…………………………………139

外國文學教育與民間文學研究

——中國與蘇聯(俄羅斯)民間文藝學比較……………………………215

蝴蝶東西飛…………………………………………………………………263

郵件社會學…………………………………………………………………275

百科文為先…………………………………………………………………283

在科學與人文之間…………………………………………………………291

穿過分層

祖國的田野…………………………………………………………………313

從十年到十年………………………………………………………………313

文獻與田野…………………………………………………………………322

敞開社會的大門……………………………………………………………328

異邦的田野…………………………………………………………………332

牛津的洋廟會………………………………………………………………333

巴黎公社的紅色記憶………………………………………………………340

巴爾紮剋、雨果和齊達內…………………………………………………346

高速公路“一棵樹”………………………………………………………362

學者的農捨…………………………………………………………………366

“三傢村”…………………………………………………………………373

後 記………………………………………………………………………381

精彩書摘

  巴爾紮剋故居位於巴黎布洛涅森林與塞納河環抱的老區,從前是巴黎郊外的一個村莊,叫“帕西”(Passy),後來政府在那裏建瞭一座地鐵站,仍叫“帕西”。巴爾紮剋故居是原來村捨的最後遺存,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被巴黎政府列入曆史文化遺産名錄,其門口的文化遺産標誌牌上這樣寫道:

  巴爾紮剋於1840年10月1日租下瞭這座房子,共5間房,3層樓,共住瞭7年,後麵連著貝爾東街(rue Berton)。他在這裏創作瞭《邦斯舅舅》(Le Consin Pons)和《貝姨》(La Consine Bette)等世界名著。

  在巴爾紮剋的一本書裏,他寫瞭對這座房屋的地點和花園的興趣:

  我需要這間房子,它能讓我的心安靜下來。它剛好位於城鄉之間,還有一處花園。它是我生活的巢、生命的殼和人生的避難所。

  我沿著貝爾東街如畫般的小路走下去,能想象得到當年作傢就這樣隨意地走到巴黎市中心,再摺路而返。我徜徉在花園的紅花綠草中,能想象當年作傢就這樣陶醉於花園中,在此采摘丁香,獻給一生鍾愛的Hanska夫人。在暗香浮動的氛圍中,他的書和鮮花一樣如蘑菇般地生長,他心中的紫羅蘭能一直長到巴黎太陽的邊上。故居的解說詞也時時提醒遊客,這裏還是作傢拼命工作的地方。從雷努阿兒街的故居正門進入,下樓梯,步入樓內,能看見門廳牆上有一幅玻璃框鑲的字幅,上有作傢於1845年2月15日寫下的一段日記:

  工作,就意味著午夜醒來,寫到清晨8點。早餐用15分鍾,再寫到下午5點,然後再吃晚餐、睡覺,醒來就開始第二天的工作。

  它的對麵是作傢於1 8 4 2 年8月2 5日和31日寫給Hanska夫人的信:

  其實你想要的,在我看來也沒有彆的,就是每天16個小時的工作。帕西就好像是一個洞,我就是洞裏的老鼠。

  第一間展廳的解說詞說明瞭作傢與這裏其他建築的關係:

  這層房子的下麵有樓梯,樓梯的下麵有地下室,當時被另一個傢庭或藝術傢租用。巴爾紮剋在未成名前,先以彆人的名字寫書,然後纔開始自己獨立創作。他生前從事過很多職業,包括謄寫員、推銷員、房地産商、記者、編輯、作傢等。他在當編輯時已與雨果等著名作傢相熟。而在他的多種非凡的纔乾中,我們最希望大傢記住的,就是在19世紀奉獻給巴黎偉大藝術作品的巴爾紮剋。

  所有的解說詞都錶示,巴爾紮剋一生都在為這所民居所提供給他的方便而感激不已。

  較真地說,巴爾紮剋在巴黎有十多所住處,在最繁華的香榭麗捨大街都有豪宅,這裏不過是他的落難之所,絕不代錶他一生經曆的亮點。但是,法國文化遺産保護部門卻選擇瞭它,在這所不起眼的建築中,展示瞭這位世界文學巨匠的常人生活和超常成就,還因此保護瞭一所城鄉接閤部的普通曆史民居,這是人傢的眼光。

  還有一種建築遺産保護的辦法給我印象更深:這裏的解說員都不是專業人士,而是由誌願者擔任。我參觀時看見兩位,一位是大學生,受到在博物館工作的母親的影響,報名來這裏打工。她剛念大學一年級,還不大熟悉巴爾紮剋的生平和全部作品,經不起遊客韆奇百怪的詢問,有時要趴到展牆上看說明詞為大傢解說,說錯瞭,就甜甜一笑,迴頭再去看書。她可絕沒有我國的博物館講解員或景點導遊老練。但她作為一名青年誌願者齣現,反倒拉近瞭曆史遺産與現代遊客的距離。遊客見狀,還用猜旁的什麼遺産保護奧秘麼?我想是不用瞭,因為最大的奧秘正是這種全民參與,還有把遺産變成現代青少年教育第二學校的社會規劃。

  另一位誌願者是位中年市民,但他可不是隨便來此上崗的就業者,而是一位巴爾紮剋迷。他熟讀巴爾紮剋的全部作品,還自費考察瞭巴爾紮剋的傢鄉,搜集瞭巴爾紮剋的大量照片、傳說和研究資料。他為遊客義務講解,每說到關鍵處,就要從衣袋或褲兜裏掏齣自己珍藏的資料給大傢看,從他那張興奮的臉上,已知他為這位大作傢奉獻瞭無數的精力和熱情。他大概不會寫書,但他卻有足夠的能力口述,能把自己所考察的和聽到的故事生動細緻地介紹給遊客。據說在我們不在場的時候,已有人把他的話記錄下來,寫成一本《巴爾紮剋傳》——當然是誌願者版的,可惜我看不到。

  比起巴黎市內的盧浮宮、巴黎聖母院和達`芬奇密碼教堂等聲名顯赫的遺産地,這裏路途較遠,下車後要步行好久,曆史建築也不恢弘華貴,甚至在誌願者口中,Hanska夫人的錶現還有點可氣(大概在巴爾紮剋心中的夫人形象不會是這樣),但有瞭這一長一少的誌願者,卻讓作傢的故居生輝不少。特彆是這位中年人,每當外麵有新的遊客進來,他都會自動從椅子上站起來,不知疲倦地從頭講起。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喝水,什麼時候能自己躲起來休息一小會兒。他的付齣是不計代價的。他簡直成瞭巴爾紮剋的親人,他的工作動力好像就是熱愛巴爾紮剋。他叫約瑟夫(Joseph.F),是個黑人,我一輩子也忘不瞭他。

  看瞭巴爾紮剋的故居,沒有白來一趟的感覺,相反會從巴爾紮剋與普通民居的關係的建立中,得到另一種充實。我認識到,在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上,在容易保護和難以保護的曆史建築中,巴黎政府有關部門是把名人遺蹤當作特殊資源加以開發利用的。盡管這所民居當年並沒給巴爾紮剋帶來體麵,但巴爾紮剋卻給這所民居帶來瞭被世代保護的機遇。現代人反觀這種遺産的定義,能發現,人類樂意共享的偉人資源是物質文化遺産的一種靈魂。從巴爾紮剋故居的布局和展示看,就體現瞭把當年活生生的名人與一所普通建築建立關係的過程:它通過介紹名人日記、遺物和日常行為,錶現瞭名人與建築各個部分的交流,通過名人自己述說對民居的感激和感恩,建立瞭普通建築的曆史價值及其唯一性,還通過現代社會世界各地遊客的到來,給這座民居建築不斷地更新生命,使這種曆史遺産能傳承下去。


《穿越文化層——讀史雜記》 本書並非一本按部就班的史學著作,也非宏大敘事的史學通論。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漫步,一次對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或被後人遺忘的細微之處的探尋。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擷取珍珠,串聯起一幅幅生動鮮活的曆史畫捲。 書中不乏對重大曆史事件的重新審視,但其獨特的視角往往落在那些常被忽略的“邊緣地帶”。比如,當我們談論某個朝代的興衰,往往聚焦於廟堂之上的政治角力,而本書則會引導我們去關注當時市井小民的生活狀態,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俗習慣如何悄然影響著社會的走嚮。又或是,當曆史教科書在描繪某個著名人物時,往往側重於其功績或過失,而本書則會挖掘齣其鮮為人知的日常生活細節,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理解其性格的形成,乃至其曆史命運的軌跡。 “文化層”這個詞,在此書的語境下,並非僅僅指地理上的層次,更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交疊,是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留下的精神印記。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考古學傢,在曆史的層層堆積中,小心翼翼地挖掘,發掘齣那些被掩埋的真相,解讀那些失落的密碼。他關注的,是曆史的“溫度”,是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是他們曾經的喜怒哀樂,是他們麵對時代變遷時的掙紮與適應。 全書的行文風格,既有學者嚴謹的考證,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善於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概念和深奧的學術觀點娓娓道來。他不會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細節,引導讀者主動去思考,去感受曆史的脈動。字裏行間,洋溢著對曆史的敬畏與熱愛,以及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理解。 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其“穿越”的體驗。讀者跟隨作者的筆觸,仿佛置身於古老的市集,聆聽販夫走卒的叫賣;又或是漫步於幽深的宮廷,感受帝王將相的威嚴與孤獨;甚至可以深入到尋常百姓傢,體味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曆史不再是冰冷枯燥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穿越文化層——讀史雜記》適閤所有對曆史抱有好奇心,渴望瞭解真實曆史麵貌的讀者。無論你是資深的史學愛好者,還是初涉曆史的門外漢,都能從中獲得獨特的啓發與閱讀的樂趣。它鼓勵我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入的理解,去重新認識那些已經發生的一切,並從中汲取智慧,照亮當下。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拓展,更是一場思想的洗禮,一次對過往與當下的深刻對話。 本書的選材廣泛,涉及中國古代史的多個時期和領域,從政治製度、經濟發展到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無所不包。作者的論述往往從一個具體的曆史事件、一個人物的軼事、甚至一件尋常的文物入手,層層剝繭,最終揭示齣更深層次的曆史規律和人文精神。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使得曆史的解讀更具說服力,也更引人入勝。 作者在書中錶現齣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也尤為可貴。他不會盲從於前人的結論,而是堅持以史料為依據,進行獨立的判斷和分析。對於那些被廣泛接受的觀點,他也會進行審慎的質疑,嘗試提齣新的解釋,為曆史研究開闢新的思路。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使得本書的史學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 總而言之,《穿越文化層——讀史雜記》是一部充滿智慧與魅力的讀物,它將帶領讀者深入曆史的脈絡,感受文化的積澱,理解人性的復雜。這是一次關於曆史的深度探索,也是一次關於自我的深刻認知。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穿越文化層》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座座文化遺跡中進行一場漫步。作者們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那些看似遙遠、零散的曆史片段,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幅生動而立體的畫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古代服飾演變的那一部分,從材質的選擇、款式的設計,到色彩的搭配、配飾的講究,都詳詳細細地描繪齣來。我仿佛看到瞭不同朝代的人們,穿著各自代錶時代風貌的衣裳,在曆史的長河中穿梭。這不僅僅是對衣著的描繪,更是對當時社會經濟、審美趣味、禮儀製度的一次深刻透視,讓我對“衣食住行”背後的文化密碼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

《穿越文化層》的魅力在於它“穿越”的能力。它不拘泥於某個特定的朝代或領域,而是像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在不同的文化層麵上自由穿梭,挖掘那些跨越時空的聯係。我特彆喜歡其中探討的“禮”的演變,從周禮的繁復莊重,到後世的不斷調整與變化,作者們深入淺齣地分析瞭“禮”如何影響著社會秩序、人際交往,以及文化觀念的傳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對“禮”的理解不再是死闆的規條,而是鮮活的、不斷發展的文化現象。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對曆史充滿興趣但又非專業人士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它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大門,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豐富肌理。《穿越文化層》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講述曆史。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一位飽學之士進行一場愉快的對話,在交流中收獲知識,在啓迪中獲得感悟。

評分

第一次翻開《穿越文化層》,純粹是被書名所吸引。我一直對那些被時間衝刷、沉澱下來的文化痕跡充滿好奇,覺得它們像是曆史留下的低語,需要我們去傾聽、去解讀。《文史知識》編委文叢這個標簽,則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權威性有瞭初步的期待。拿到書的那一刻,厚重感撲麵而來,封麵設計樸實卻不失品味,立刻勾起瞭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我坐在窗邊,暖陽灑在書頁上,開始瞭我與這本書的第一次“對話”。

評分

讀完《穿越文化層》,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進的過程。這本書通過對各種文化現象的深入剖析,展現瞭古代社會在物質、精神、製度等方麵的變化與發展。這種變化不是突如其來的革命,而是日積月纍、潛移默化的結果。作者們以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敘述,帶領讀者去感受這種“慢”的變化,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這種理解,比單純記憶史實更有價值,更能引發思考。

評分

總而言之,《穿越文化層》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它不是那種一次性消耗品,而是能隨著閱讀者的閱曆增長,而不斷呈現齣新意的內容。每一次重讀,我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讓我明白,文化是流動的,是發展的,也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它不僅僅是過去的遺跡,更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感謝《文史知識》編委們為我們帶來的這份珍貴禮物,它讓我對“文化”二字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那些宏大敘事。它更在於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的文化角落。《穿越文化層》中關於日常器物,比如古人使用的茶具、文房四寶的演變,讓我看到瞭古人生活中的情趣與智慧。一杯茶,一支筆,一張紙,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群手中,都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意義。作者們不僅僅是羅列器物的形製,更是挖掘瞭它們背後的使用場景、精神寄托,甚至與文人雅士的創作靈感之間的聯係。這讓我意識到,文化並非是博物館裏的展品,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也恰恰是這些細微之處,最能打動人心。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細節”的尊重。很多曆史著作傾嚮於描繪重大事件、偉人傳記,但《穿越文化層》卻把目光投嚮瞭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那些日常的文化符號。《穿越文化層》中關於古人如何過節,如何娛樂,如何對待婚姻,都寫得非常細緻。我仿佛能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聽到他們的歡聲笑語,感受到他們的悲歡離閤。這種從“小”處著眼,卻能窺見“大”的曆史規律的寫法,讓我十分贊賞。

評分

不得不說,《穿越文化層》在文字運用上,有著相當的功力。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很多段落讀起來,就像是在品味一壺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們善於運用比喻、類比,將復雜的曆史概念闡釋得通俗易懂,同時又不乏深刻的洞見。我曾反復咀嚼過其中關於“風俗”形成的章節,那些看似尋常的習俗,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有瞭生命,有瞭曆史的溫度,讓我對其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穿越文化層》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讓我學會瞭更深入地去“閱讀”周遭的世界。在生活中,我開始留意那些具有曆史痕跡的事物,開始思考它們背後的故事。也許是一塊老建築的磚石,也許是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甚至是一道傳統菜肴的製作方法,我都能從中找到與書中內容相呼應的影子。這種“穿越”的能力,已經從書本延伸到瞭現實生活,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加有深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