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信息工程
  • 科技发展
  • 中国
  • 信息技术
  • 工程技术
  • 产业研究
  • 科技创新
  • 战略研究
  • 综合性研究
  • 信息产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7910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8354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80
字数:4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分析了电子信息领域近期至2016年度的科技发展情况,综合阐述了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科技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也为我国制定电子信息科技相关发展战略提供支撑。《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分“总论”和“专题”两部分。总论较宏观地讨论了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全球发展态势、我国发展现状和发展展望;专题分别对“微电子光电子”“光学工程”“感知”“测试计量”“电磁空间”“网络与通信”“信息安全”“水声工程”“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计算机系统及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等13个专题方向在全球发展态势、我国发展现状、我国未来展望以及热点亮点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目录

目录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编写说明
总论
第一部分 全球发展态势 3
一、宏观态势 3
(一)各国继续强化电子信息发展布局,加快抢占数字时代发展先机 3
(二)电子信息科技正处于群体突破前夜,工程科技开创体系化创新时期 4
(三)大数据重新定义工程科技新范式,开源开放重塑技术发展模式 5
(四)电子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入融合应用,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6
(五)电子信息科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 6
二、相关态势 7
(一)集成电路开启超摩尔探索,大规模集成技术引领光电子发展 7
(二)光学工程呈现多元、多极发展态势,激光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8
(三)遥感手段与范围不断拓展,全球化、精细化探测引领未来技术方向 8
(四)传感器日益成为信息技术重要基础,集成化、智能化成为重要方向 9
(五)高精密计量测试紧密围绕行业应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质量提升 10
(六)雷达加速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孕育全新一代雷达体系 11
(七)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飞速演进,软定义大带宽广覆盖引领未来 11
(八)网络安全向主动和动态防御转变,管防控一体化全面发展 12
(几)海洋战略引领水声装备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13
(十)制电磁权争夺激烈,新型电磁材料和器件高速发展 13
(十一)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新高潮,信息物理系统加速控制系统智能化 14
(十二)高性能计算和先进存储加速突破,计算机应用开启智能时代 15
第二部分 我国发展现状 16
一、发展环境 16
(一)重视顶层规划,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16
(二)创新和应用双轮驱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8
(三)坚持市场导向,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20
二、技术现状 21
(一)移动芯片带动设计优势向制造和封测扩散,光子集成技术快速发展 21
(二)光学技术与应用稳健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走在前沿 21
(三)遥感技术与国际同步,初步形成体系化发展 22
(四)航天核心传感器实现自主可控,“智慧+”驱动感知领域加速创新 23
(五)电子信息仪器仪表体系形成,计量测试技术和应用水平快速提升 23
(六)雷达系统技术与国际同步发展,基础技术追赶先进水平 24
(七)网络与通信成为自主创新典范,从跟随模式加速转向创新引领 25
(八)网络安全自主可控进一步提升,理念和防御技术创新迎来突破 25
(几)水声技术装备种类齐全,突破传统领域加快赶超步伐 26
(十)电磁兼容及防护技术创新突破,电磁制衡能力大幅提升 26
(十一)新型控制技术广泛应用,控制系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27
(十二)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加速追赶,数据资源优势日益凸显 27
(十三)高端计算多点突破,智能终端系统多元化创新 28
(十四)计算机应用技术整体跃升,产业智能化发展特征明显 29
三、产业现状 29
(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29
(二)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新动能,两化融合协同效应初显 31
第三部分 我国发展展望 34
一、发展思路 34
二、发展重点 36
(一)强化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创新,加强光电子芯片及器件研发 36
(二)深化光学前沿基础问题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工程应用转化 37
(三)持续提升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进一步精细化 37
(四)推进低端传感器集约化发展,提升中高端传感器产业竞争力 38
(五)研究基于量子物理的新一代计量基标准,提升测试计量和仪表水平 38
(六)雷达性能提升与功能扩展并行,提升体系对抗能力 39
(七)探索未来网络与通信革命性技术体系,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网络 39
(八)构建安全态势感知与防御体系,加快物联网和工控安全创新 40
(九)完善水声装备体系化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0
(十)电磁环境效应机理与体系化防护研究并重,推进大型基础平台研制 41
(十一)促进智能信息空间与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无缝智能” 41
(十二)推动人工智能范式融合,研发新型认知计算基础软件开源平台 42
(十三)协同发展E级高性能计算与存储系统,加快创新新型终端系统技术 42
(十四)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培育智慧产业快速发展 43
参考文献 43
专题
专题一 微电子光电子 47
编写说明 48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49
专题研究 51
一、全球发展态势 51
二、我国发展现状 53
三、我国未来展望 55
四、我国热点亮点 56
(一)系统集成芯片设计技术 56
(二)微电子封装技术 58
(三)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 59
(四)微波光电子技术与集成 61
(五)光电光纤传感器 62
(六)光电子技术军事应用 63
专题二 光学工程 65
编写说明 66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67
专题研究 69
一、全球发展态势 69
(一)固体激光技术向多极化发展 69
(二)红外技术向军用和民用领域持续拓展 69
(三)新型光学系统和仪器不断涌现 70
(四)光波精密调控将获得突破 70
(五)量子计算技术已初见端倪 70
(六)激光增材制造推动工业制造水平到全新的高度 71
(七)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成为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71
(八)光学观测成为空间观测最重要的手段 71
二、我国发展现状 71
(一)光学工程前沿领域地位逐步提高 72
(二)大力支持科研立项与成果积累 72
(三)光学制造行业发展迅速 75
三、我国未来展望 76
(一)我国将在基础科研领域形成一批重要成果 76
(二)我国激光增材制造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76
(三)我国空间激光通信将步入实用化 76
(四)光纤通信将在技术和应用层面实现多项系统级创新 76
(五)光学技术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军事斗争和反恐维稳能力 77
(六)我国红外成像将实现广泛应用 77
四、我国热点亮点 77
(一)大口径光学加工技术 77
(二)空间激光通信技术 79
(三)星载激光测距技术 83
(四)高功率激光器技术 85
(五)高性能红外成像技术 86
(六)量子成像技术 88
参考文献 89
专题三(1) 感知-遥感 91
编写说明 92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93
专题研究 95
一、全球发展态势 95
(一)体系化部署面向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遥感观测计划 95
(二)高度重视遥感数据和定量遥感产品的质量控制技术 95
(三)遥感信息产业正在迈入快速发展关键时期 96
二、我国发展现状 96
(一)遥感技术全球化观测战略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96
(二)遥感数据及信息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的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 96
(三)遥感信息社会化、大众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97
三、我国未来展望 97
(一)遥感技术及应用发展正在向“高精度”“社会化”方向迈进 97
(二)遥感技术未来发展重点 97
四、我国热点亮点 98
(一)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前沿共性问题 98
(二)可见光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及应用 99
(三)航天测绘成像技术及应用 102
(四)航空光学遥感技术及应用 103
(五)红外成像/探测技术 103
(六)高光谱成像技术及应用 105
(七)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及应用 106
(八)激光遥感技术及应用 108
(几)微波遥感技术及应用 109
(十)遥感技术气象海洋应用 110
(十一)遥感技术军事应用 111
(十二)遥感技术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应用 112
参考文献 113
专题三(2) 感知-传感器 115
编写说明 116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117
专题研究 119
一、全球发展态势 119
(一)全球传感器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119
(二)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持续驱动传感器技术创新 120
(三)智能传感器发展带动集成电路的发展 120
(四)全球传感器产业进一步集中,我国传感器技术和产业有长足发展 120
二、我国发展现状 120
三、我国未来展望 121
四、我国热点亮点 122
(一)可见光传感器 122
(二)红外传感器 123
(三)紫外传感器 125
(四)太赫兹传感器 127
(五)力学传感器 128
(六)磁学传感器 129
(七)电学传感器 130
(八)声学传感器 132
(几)化学生物传感器 134
(十)集成组合Combo传感器 135
参考文献 136
专题四 测试计量 141
编写说明 142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143
专题研究 145
一、全球发展态势 145
二、我国发展现状 148
(一)信息通信领域测试计量 148
(二)无线传感与测试计量 149
(三)智能制造相关测试 150
(四)时频计量 150
三、我国未来展望 150
四、我国热点亮点 153
(一)无线通信测试 153
(二)光学和光通信测量 155
(三)量子计量与测量 156
(四)时间频率计量 157
(五)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测试 158
参考文献 159
专题五 电磁空间 165
编写说明 166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167
专题研究 169
一、全球发展态势 169
(一)雷达系统技术 169
(二)雷达对抗技术 170
(三)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171
二、我国发展现状 171
(一)雷达及雷达对抗技术与国外同步发展 171
(二)基础技术发展良好,尚需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172
三、我国未来展望 172
(一)雷达系统技术 172
(二)雷达对抗技术 173
(三)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173
四、我国热点亮点 173
(一)雷达系统技术 173
(二)雷达对抗技术 180
(三)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184
参考文献 187
专题六 网络与通信 189
编写说明 190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191
专题研究 193
一、全球发展态势 194
(一)前沿创新 194
(二)技术创新 195
(三)产业发展 196
二、我国发展现状 196
(一)前沿创新 196
(二)技术创新 197
(三)产业发展 197
(四)机遇挑战 198
三、我国未来展望 199
(一)前沿创新 199
(二)技术创新 199
(三)产业发展 199
四、我国热点亮点 200
(一)移动通信 200
(二)数据通信 202
(三)光纤通信 204
(四)移动互联网 205
(五)物联网 207
参考文献 208
专题七 信息安全 211
编写说明 212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213
专题研究 215
一、全球发展态势 215
(一)
洞见未来: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澎湃前行 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疑扮演着驱动社会进步、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角色。本书《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领域在中国近几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当前的战略定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前瞻性的视角,勾勒出其未来发展脉络与宏大图景。我们试图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翔实的案例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而深刻的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全景图。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名词或行业数据,而是致力于揭示驱动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的深层逻辑与内在动力。我们将从宏观战略层面出发,审视国家政策导向、产业生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一系列关键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独特发展轨迹。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奠基 追溯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新中国成立初期奠定的坚实基础。在资源相对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一代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秉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的带动下,初步建立起我国的电子工业体系。我们将在这一章节回顾那些奠基性的研究项目、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以及孕育而生的重要科研机构,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的早期道路。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我们将重点关注计算机、通信、集成电路等核心领域的引进吸收过程,以及由此催生的本土化创新能力。这一时期的发展,为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腾飞积蓄了重要的力量。 第二部分:时代的脉搏与转型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社会的面貌。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更加多元化、集成化、智能化的趋势。 通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从2G的初步普及到3G的移动互联,再到4G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今5G的商用部署,中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部分引领的跨越。我们将详细分析中国在5G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等方面的成就,并探讨其对数字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将前瞻性地展望6G的研究方向和潜在突破。 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互联网已不再是独立的技术,而是渗透到各个行业的“赋能器”。本书将重点关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如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分析信息技术如何驱动这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场景,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自然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突破,以及大数据分析在决策支持、个性化服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价值。 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突围: 集成电路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的一大挑战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我们将梳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进展,分析面临的瓶颈,并探讨国家层面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崛起: 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服务业则是其价值实现的载体。我们将聚焦中国软件产业的生态构建,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平台、云计算服务、软件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的繁荣。 第三部分:战略布局与未来展望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本书将深入分析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践行: 我们将详细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包括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基础研究、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等。 数字经济的新引擎: 电子信息工程科技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本书将探讨数字经济如何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以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分析数字经济的产业构成、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探索: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方面的努力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才培养与生态建设: 优秀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本书将关注中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包括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产学研结合的深化、国际化人才引进等。同时,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促进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与高效配置。 国际合作与全球化视野: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发展并未走向封闭。我们将分析中国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等方面的策略与实践,并探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四部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 展望未来,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兴技术的前沿探索: 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新兴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们将可能颠覆现有技术格局,为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带来新的突破口。本书将对这些前沿技术在中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潜在应用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 如何进一步打破技术壁垒,促进跨界融合,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将是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将探讨平台经济、生态伙伴关系等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作用。 安全与伦理的考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本书将关注中国在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负责任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并探讨如何在发展中化解风险。 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 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如何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是本书探讨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力求以宏大的视野、扎实的论据、深刻的洞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脉络、把握未来趋势的有力工具。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这一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的关注与思考,共同见证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在世界科技舞台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一直对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和发展成果感到自豪,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它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关乎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历程的全面梳理,从早期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其中有哪些标志性的里程碑,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挑战与突破。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实际进展的探讨。它是否能够深入分析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和劣势?又如何看待国际上的竞争与合作?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创新,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端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总而言之,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历史厚度,又有前瞻视野,且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毕竟“综合篇”这个词,在很多时候意味着内容的泛泛而谈,难以深入。但当我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细致划分的章节,诸如“基础理论研究的演进”、“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路径”、“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的创新”等等,我的疑虑就消散了大半。这表明作者在编纂这本书时,做了相当扎实的案头工作。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中所经历的几次关键转折点进行详尽的阐述,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时代的艰辛探索,直至如今的加速引领。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中国特色”的电子信息科技发展道路的探讨。这是否意味着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路径选择?它在哪些方面展现出独特性?是否在解决中国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全球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期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力,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我们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而“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听起来正是一本能够提供全景式观察的著作。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一些尖端技术方面,比如半导体制造、高端芯片设计、先进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算法以及量子计算等。我希望书中不仅能介绍这些技术是什么,更能详细阐述中国是如何逐步掌握并发展这些技术的,其中遇到的困难、克服的障碍以及付出的努力。此外,我也关心书中对这些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以及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如果书中能够涵盖中国在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人才培养的体系、科研院所的贡献、企业的创新活力以及政府的战略规划等多个维度,那将是极为全面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评分

读到“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国家在信息时代的崛起,尤其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驱动力。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隐藏在这些技术背后,由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创新者共同谱写的发展史诗。我期盼书中能够包含对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核心竞争力的深入分析,例如,在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基础软件以及高端设备等方面的自主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同时,我也想了解中国在构建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系统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成效,包括如何协调产、学、研、用之间的关系,如何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未来发展蓝图,预测下一轮技术革命的方向,并探讨中国将如何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实力和未来潜力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十分宏大,聚焦于“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而且还标注了“综合篇”,这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个人一直对科技的发展趋势非常关注,尤其是我们国家在电子信息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和成就。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整体脉络,从宏观层面梳理出其发展历程、关键节点、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核心技术突破、产业生态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想象一下,书中能够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国电子信息科技发展蓝图,不仅能帮助我理解当前中国在该领域的实力和地位,更能让我窥探到未来技术革新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如果它还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那将更具说服力。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全面、深入、具有前瞻性的参考,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全貌的绝佳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