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

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小逸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治理
  • 社区治理
  • 上海
  • 城市发展
  • 社会治理
  • 基层治理
  • 社区建设
  • 公共管理
  • 中国城市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9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7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治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
字数:1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剖析: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行动者的空间想象与实践;社区空间内的权力结构和治理逻辑;社区治理与城市政治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和创新提供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孙小逸,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和环境政治。已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Urban Affairs Review;Information,Communicati on Society;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SSCI期刊上,以及《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学报》、《社会》等CSSCI期刊上发表10余篇中英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 城市社区治理的挑战
二 社区研究的主要流派
三 理论框架
四 章节概览

第二章 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
一 列斐伏尔和空间的生产
二 表征、权力和国家空间
三 生活空间和城市的权利
四 小结

第三章 转型中的上海社区空间
一 社区空间的福利化
二 社区空间的私有化
三 社区空间的行政化
四 小结

第四章 业主权利意识的兴起
一 业主维权行动的理论解释
二 业主权利意识的类型学分析
三 业主认知解放过程及其动力
四 小结

第五章 再造可治理的社区空间
一 空间的表征与城市社区治理
二 空间的病理学:社区矛盾的诊断
三 社区空间再造的治理实践
四 小结

第六章 制度能力与社区治理绩效
一 社区治理绩效的理论解释
二 社区治理绩效的经验测量
三 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 小结

第七章 基层治理能力与社区参与
一 社区参与的理论解释
二 社区参与的经验测量
三 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 小结

第八章 上海封闭社区的治理创新
一 社区意识与基层治理
二 封闭社区的治理联盟
三 封闭社区的治理机制
四 小结

第九章 社区研究新方向
一 空间生产理论:社区研究新视角
二 中国经验对空间生产理论的拓展
三 社区治理比较研究的发展方向

精彩书摘

  《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
  除了社区自治事务之外,居委会干部需要协助政府部门完成各项行政任务,包括开具证明、人口普查、户籍登记、计划生育,等等。这些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居委会干部对辖区居民情况的全面了解,因而深入居民群众、与居民群众建立紧密联系是居委会干部的主要工作方式。从居委会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居委会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居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性组织。居委会干部由群众推荐和居民直选产生,负责社区自治事务,如开展读报活动、组织居民打扫卫生、领导社区治安工作等。另一方面,居委会又是行政体系的延伸,需要协助上级政府部门完成各项行政任务,比如政策法规的宣传、社会福利的发放,以及计划生育的落实等。
  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单位制解体动摇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数以百万计的知青返沪,形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Whyte&Parish,1984:37-42)。待业知青成群结队到市政府请愿,给市政府造成很大压力(华伟,2000)。一开始政府主要采用顶替的方式对返沪知青进行安排,即鼓励知青父母提前退休,再由子女来顶替父母的工作岗位。然而顶替的数量有限,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街道、居委会开始兴办小规模的里弄生产组,为返沪知青提供就业机会。①居委会干部从附近工厂里承包一些相对简单的加工任务,在里弄里搭建一个简易的工作棚,组织知青加入生产组。由于生产组成员的工资低于正式的工厂员工,并且不用向政府交税,因而工厂也愿意将生产任务外包来降低成本。生产组有了盈利之后,主要用于添置劳动设备,或提高成员福利。就这样,居委会干部自发组织起来的生产组在当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到1983年,杨浦区有13292名待业知青的就业问题在社区层面得到解决,其中有12695名知青被分配到里弄生产组,有597名开始个体户经营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引导和推进社区服务的发展。1984年,民政部召开的漳州会议明确提出,福利机构要进一步由国家包办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的体制转变,进一步由救济型向福利型转变(曾瑞明,2015)。1986年,民政部确立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1987年,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在大连召开的社区服务座谈会上将社区服务定义为“在政府的倡导下,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①同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崔乃夫对社区服务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即“在社区内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它的目的就在于调解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②
  ……
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一部深入探索基层社会组织与公共服务协同的实践报告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上海城市社区治理的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对基层社会运作机理进行深刻剖析的实践报告。它以扎实的田野调研为基础,通过对上海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社区的细致观察,勾勒出新时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生动图景,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经验与启示。 一、 时代背景与治理逻辑的演进 在宏观层面,本书首先将上海的社区治理置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单位制、户籍制等基层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城市社区不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而是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面对新的挑战,国家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标志着基层社会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的客体,而是被鼓励主动参与、共建共治的建设者。 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治理逻辑的演进。它指出,上海的社区治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政策的调整、实践的探索以及理论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从早期的居委会自治,到引入街道办事处、业委会等多元主体,再到如今强调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上海的治理模式一直在迭代更新。这种更新不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伴随着对基层社会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如何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提升治理效能的不断思考。 二、 社区作为“社会细胞”的再认识 本书的核心视角之一,是将城市社区视为承载社会功能、维系社会活力的“社会细胞”。它不再将社区简单地理解为地理空间上的划分,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居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以及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一“社会细胞”的构成要素。首先是居民。居民不再是抽象的“人口”,而是拥有不同需求、不同能力、不同利益的个体和群体。他们既是公共服务的受益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其次是基层组织,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村委会,在城市郊区)等。这些组织在政策传达、服务提供、矛盾调解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特别强调了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确保社区治理的方向正确。 此外,本书还着重分析了“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崛起。这些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组织,以其专业性、灵活性和在地性,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填补政府服务空白、促进社区参与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关注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到支持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开展,再到促进邻里互助、环境保护等,各类社会组织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介入社区。 三、 精细化治理的实践路径与挑战 上海城市社区治理的一大亮点在于其“精细化”的努力。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网格化管理与服务: 书中详细描述了上海如何将庞大的城市社区划分为更小的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了专业的网格员。这些网格员承担着信息采集、矛盾排查、服务对接、隐患上报等多重职责。他们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触角”,是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的关键。本书并非仅仅呈现网格化的框架,更深入分析了网格员的工作日常、面临的挑战(如工作强度大、专业知识不足、信息孤岛等),以及如何通过培训、赋权、技术支持等方式提升其工作效能。 “一网统管”的数字赋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上海积极探索“一网统管”的智慧化治理模式。本书展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如何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例如通过智能监控设备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通过智慧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居民意见、发布社区信息等。然而,本书也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并非万能,它也带来了数据安全、技术鸿沟、算法偏见等新的挑战,需要审慎应对。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 精细化治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本书通过大量案例说明,上海的社区治理是如何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公共服务。这包括了对老龄化社会的服务创新(如嵌入式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如困难家庭帮扶、残疾人康复)、对社区环境的改善(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对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等等。本书强调,服务供给的精细化,需要建立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以及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四、 多元主体协同与共建共治 本书的一个重要论点是,成功的城市社区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与共建共治。它打破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转而构建一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关系。 政府的角色转变: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不再是唯一的供给者和管理者,而是成为政策的制定者、规则的维护者、资源的协调者和服务的引导者。本书强调了政府如何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平台、信息公开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的活力,引导其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 社会组织的赋能与发展: 本书对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探讨。它分析了各类社会组织如何通过专业化运作,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填补服务缺口,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社会组织自身面临的挑战,如资金来源不稳定、专业人才短缺、政策支持不足等,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居民的参与与自治: 居民作为社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其参与度是衡量社区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本书通过案例展示了居民如何在居民公约的制定、社区活动的组织、公共设施的管理、矛盾的调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它强调了通过提升居民的公共意识、提供参与平台、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角色: 在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探讨了业委会如何代表全体业主的利益,与物业公司进行协商,共同提升居住小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它也分析了业委会运作中存在的挑战,如业主参与度不高、业委会成员能力参差不齐、与物业公司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等,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五、 经验的提炼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止步于对上海经验的描述,而是致力于提炼出其中具有普遍性、可推广性的经验。它总结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坚持党建引领: 确保社区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凝聚最广泛的力量。 强化基层基础: 夯实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提升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和服务能力。 推动多元协同: 构建政府、社会、居民等多主体协同共治的格局。 聚焦居民需求: 以服务为导向,提供精准、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拥抱技术创新: 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治理,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注重文化建设: 培育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同时,本书也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治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上海的社区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社区环境,如何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等长期趋势带来的冲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更提供了一种思考模式。它让我们看到,在城市化浪潮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治理、多元化的协同,将一个个分散的居住单元,打造成充满温情、富有活力、具有韧性的“城市家园”。它是一份宝贵的经验分享,也是一份对未来城市社区治理的深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此书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治理”二字有了更具动态性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一个持续发生的、永不停止的“过程”。作者对上海近年来在基层治理体系中进行的几次重大改革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治理目标和路径是如何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特别是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层面的具体实践案例分析,展现了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到自下而上的草根创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书中对某个试点街道在推行“居民议事会”过程中,如何从最初的敷衍走过场,到最终形成真正具有约束力和影响力的决策机制的全景式记录,堪称经典。这个转变过程充满了反复、挫折和偶然的成功,却有力地说明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在实践中被持续塑造和“活化”的能力。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套审视和介入复杂社会现实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比较视角。虽然聚焦于上海,但书中对权力在不同层级间的流转机制、资源分配的内在逻辑,以及社会资本在治理中的作用的探讨,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区“自治”边界的讨论。作者似乎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极其审慎地描绘了“半自治”状态下的张力:一方面,政府试图下放权力以减轻负担,激发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这种下放又常常伴随着对“可控性”的隐性要求,从而形成一种微妙的“被动参与”。书中通过对比不同行政区在推行同一项社会工作项目时所展现出的差异化实践,揭示了地方文化、既有治理传统乃至社区领导者个人风格对治理成效的决定性影响。这使得读者能够跳出单一的“成功模式”的叙事陷阱,更全面地理解基层实践的复杂生态。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自然”的社区运作,意识到背后其实是无数次微妙的权力平衡的结果。

评分

初读这部关于城市基层治理的著作,我立刻被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宏观政策的梳理,而是深入到上海的街头巷尾,去触摸那些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社区生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绣花功夫”这一治理理念的阐释,它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治理工具和方法被具象化了。例如,书中对特定老旧小区的微改造项目进行了长篇幅的追踪,详述了从居民意见征集、资金筹措到最终实施过程中,街道干部与居民代表之间那些微妙的博弈与合作。这种对过程的忠实记录,让人真切感受到治理的复杂性——它远比书面文件上描绘的要曲折和人性化得多。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变迁背景,又有微观层面的个体故事作为支撑,使得整体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它成功地将治理的“技术性”与“人情味”结合起来,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脉搏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传统社会科学著作的刻板论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带有鲜明的“观察者”的体温。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耐心的人类学家,用文字构建起了一张细密的观察网,捕捉那些难以被量化指标捕捉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对于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描述,并非是统计数据堆砌,而是通过对几次深夜工作会议的场景重现,将那种身心俱疲却又不得不打起精神面对第二天琐事的复杂情感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一种深沉的关怀。它提醒我,无论治理体系如何设计,最终的执行者和被管理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动机、情感和局限性,才是决定治理成败的关键变量。这种回归人本的叙事,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共鸣度,让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那或许是“韧性”。作者没有把社区治理描绘成一个完美运行的机器,反而着重笔墨刻画了系统在面对突发冲击时——无论是疫情、人口老龄化加速,还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新问题——所展现出的适应与恢复能力。这种韧性并非源于预设的完美机制,而恰恰是制度僵硬与民间活力之间不断摩擦、适应和重塑的结果。书中对“数字治理”的引入与传统治理模式融合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技术工具的介入,是提升了效率,还是在不经意间固化了现有的权力结构?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几对使用智能门禁系统和线上会议的社区案例的对比,展现了技术赋能的双刃剑效应。它要求我们必须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光鲜亮丽的技术升级,真正去探究它们是否服务于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和社区福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象工程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