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甚为崇拜的作家是阿·德布林。1978年,格拉斯用他剩余的稿酬创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文学奖”。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文学奖与其他奖项是有区别的。提交评奖委员会的不是已出版的书籍,而是已完成或者未完成的手稿。
德布林是多变的作家。他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单独的世界。
——博尔赫斯
弗兰茨同妻子发生口角失手使其丧命,被判四年徒刑,出狱后决心重新做人,他白天在亚历山大广场卖报纸和小商品,晚上去小酒店消磨时间。一天他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寡妇,她热情地接待了他。弗兰茨把他的艳遇讲给一起做小买卖的朋友听,不料这人却去那个寡妇家偷了东西。弗兰茨对这个朋友的卑鄙行为感到很气愤,不再同他往来。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个叫赖因霍尔德的人,此人外表温文尔雅,实际上却是个逼良为娼的流氓和一个盗窃集团的头目,他多次让弗兰茨将自己玩腻的女孩子介绍给他人,但都被弗拒绝了;这个流氓怀恨在心,又以金钱为诱饵使弗上钩。弗想摆脱他那个圈子,结果遭到赖的陷害,摔断了一条胳膊。伤愈后弗回到亚历山大广场继续做买卖,与妓女埃米莉邂逅,两人互相帮助,相处甚好。赖因霍尔德获悉后,把埃米莉骗至树林,奸污了她,并将其杀害。弗兰茨成了杀人嫌疑犯……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878.8-1957.7),德国文学现代派的巨匠,他开创了德国表现主义流派,对20世纪德国小说艺术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然而,德布林被世人、被读者接受的程度如何呢?就我的小说创作而言,我也许更多地借鉴了德布林的这部小说,而不是他的其他作品。
——摘自《启蒙的冒险:与诺贝尔文学将得主君特·格拉斯对话》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给作者带来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 在这部作品中,德布林大量采用了蒙太奇技巧,意识流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心态。在语言的运用上刻意求工,把方言、俚语、黑话、报章术语、广告用语、官方布告等交织起来,制造出一种时代氛围和地方特色。这部长篇为揭示大都市下层社会人物的精神状态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对德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自《德语文学简史》
德语小说家中,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德语现代长篇小说的奠基之作。
——邱华栋
……可以与此并列的是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作为关于一个人的“宏大叙事”,这本书之饱满充沛、包罗万象,令人叹为观止。
—— 止庵
这本小说,我读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身处一场迷幻的梦境,又像是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挣扎、迷茫、以及他们对生活最深层的渴望,都被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通过文字的力量,如同潮水般将我淹没。我常常需要在阅读间隙停下来,抬头望着窗外,努力将自己从那种压抑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中抽离出来。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却又扭曲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道德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人性的善恶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觉。它迫使你直面那些平日里我们试图回避的阴暗面,那种体验,既痛苦又令人着迷。我仿佛跟随着主角一起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自我救赎之旅,尽管最终的结果或许并不完美,但过程中的那种深刻体验,绝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复咀嚼。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便是翻译过来,那种强烈的文学冲击力依然不减分毫,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让你放松身心、消磨时间的读物。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复杂,充满了各种跳跃和碎片化的意象,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迷失方向,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每一次“顿悟”的瞬间都显得无比珍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城市空间的处理,那个特定的地域背景,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话般的象征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成了一种命运的化身,一个吞噬一切的巨大迷宫。书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描摹,冷峻而又充满诗意,充满了对存在的本质进行哲学层面的拷问。你能在那些日常琐碎的对话和场景中,捕捉到那种时代特有的焦虑和躁动。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漩涡之中,被那些无处不在的宿命感紧紧缠绕。这本书需要你投入全部心神,去解读每一个潜台词和每一个象征符号,它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其深藏的光芒。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留下的最鲜明印象是其强大的“氛围营造能力”。我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更像是在“体验”一种环境。那个城市,那个广场,被赋予了一种近乎可以触摸的物质感和压迫感。无论是潮湿的空气、阴冷的街灯,还是人群中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喻的焦虑气息,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转化成了文字的质感。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使得人物的情感波动也染上了环境的色彩,变得更加沉重和无法摆脱。书中对“偶然性”的推崇也让人深思,那些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往往都是在最不经意间发生的,这与我们追求的理性规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因果报应”的传统认知,暗示着在这个宏大的社会机器面前,个体的意志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让你在读完后,看向日常生活的视角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一切似乎都笼罩上了一层历史的尘埃和哲学的阴影。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充满“摩擦力”的,它并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快速的解决方案。相反,它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手法,将生活的本质——混乱、偶然性和内在的荒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文字结构上的实验性非常大胆,句子常常拉得很长,充满了大量的从句和复杂的修饰语,这使得阅读节奏时而缓慢如蜗牛爬行,时而又突然加速,仿佛是某种潜意识的喷涌。这种独特的节奏感,恰恰呼应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无常。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日常重复性劳动和瞬间爆发性事件的对比描写,前者构建了生活的基调,后者则像是一次次对既定秩序的猛烈冲击。这本书对于细节的执着令人称奇,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或物件,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象征意义,需要读者极大地发挥自己的联想和分析能力。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建筑”,结构复杂,但一旦你掌握了其内部逻辑,整个宏伟的框架就会豁然开朗。
评分读完此书,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强烈的“疏离感”。作者似乎总是在叙事和人物之间设置了一层透明却坚固的屏障,让你能清晰地看见一切,却又无法真正地伸出手去触碰或干预。这种观察者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宿命感和悲剧色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那些人物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碰撞,最终走向不可避免的结局。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也极其深刻,那些试图重新开始、试图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最终都化为了一串串徒劳的挣扎。特别是当描绘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时,那种破碎、矛盾、自我否定的情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自己所构建的“自我”究竟有多么脆弱和虚假。这种冷静到近乎残忍的剖析,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性。它不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在解剖一个时代的灵魂和个体面对巨大结构时的无力感。
评分功名富贵无凭据,
评分一年不买书 买书看一年 京东活动还是比较给力的 每年都买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十个字的好书。
评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窗帘布,收藏。
评分囤货季,但服务比去年前年差一大截了
评分四个方面下功夫:在落实精准上下功夫 在重点攻坚上下功夫 在全面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在坚持统筹推进上下功夫
评分装帧漂亮,可读可藏,感谢jd!
评分装帧漂亮,可读可藏,感谢jd!
评分评价就是为了京东豆啊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