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鉴

以美为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
  • 艺术史
  • 文化批评
  • 西方哲学
  • 审美经验
  • 艺术与社会
  • 现代思潮
  • 启蒙运动
  • 古典主义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29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731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给我的深印象,就是被作者带领着观看一场又一场“对决”——这绝对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棍子,我就能用它撬动整个地球。
  我只想说:来吧,看作者如何用一根苏格拉底式的棍子,撬动当今强势的剑桥学派的立论之基以及人间天堂美利坚的立国之基。

内容简介

  在我们常人眼里,美国政制是当今天下的佳政制:那里的人民生活富足,那里的人们享有自由,那里的国家还如此强大。但事实上,美国政制真是当今天下佳政制,乃至于竟是普遍历史终结的标志吗?未必。对美国立国原则的政治哲学探究提出了美国政制的德性品质这一尖锐问题,引起巨大的历史性争议,以至于该德性品质是优是劣,迄今尚无定论。施特劳斯学派与剑桥学派在如何解释美国立国原则这个问题上,就表现出尖锐的对立,这场对立本质上乃是古与今、高与低、好与坏的殊死对决。作者立足于苏格拉底以来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同时怀着对中国问题的拳拳关怀、对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共同体德性品质的殷殷忧虑,不仅呈现了这场发生在他国的思想对决,从中揭示美国政制的根本痼疾,也亲身参与在了这场对决之中。如日中天的剑桥学派的前后两位领军人物,波考克和斯金纳,在这里遭遇了作者苏格拉底式的盘诘,看他们如何脱身?

目录

弁言/1
引言/1

一 “马基雅维利时刻”与美国政制/3
1美利坚立国与马基雅维利主义/6
2美国公民施特劳斯的“刺刀”/20
3伯林如何为马基雅维利辩护/31
4伯林与剑桥学派/41
二 公民美德与古今之争/49
1波考克如何反驳施特劳斯/54
2波考克如何伸张历史主义/61
3破旧立新的思想史方法论/78
4波考克如何打造公民共和主义传说/99
5公民共和主义的哲学理据/112
6公民共和主义的统治哲学/124
三 自由教育与美国政制/140
1政治哲学与公民视角/144
2施特劳斯的公共言论一例/153
3自由教育与美国大学的政治学专业/160
4自由教育与美国的代议制/170
5自由教育在民主政制中何以可能/182
四 施特劳斯和他的美国弟子/211
1施特劳斯的美国忠诚问题/212
2古典如何返回现代/218
3施特劳斯弟子与美国政制危机/231
4美国革命与古今之争/249
5与剑桥学派驳火/266
6施特劳斯弟子如何为老师辩护/288
五 剑桥学派与“纯粹民主”/305
1斯金纳为何重申“造反有理”/307
2自由的权利如何成为公民的美德/317
3斯金纳怎样为激进乌托邦辩护/339
4斯金纳所理解的马基雅维利自由理论/352
5作为道德哲学家的斯金纳/378
结语 历史意识与学人心性/397
1历史主义的词源和语义/399
2德意志思想与历史主义/404
3历史主义与马基雅维利时刻/411
4如何克服历史主义/419
5学人心性的古今对决/425
6我们的历史时刻/431
文献年表/433


《以美为鉴》 内容简介 《以美为鉴》并非一本单纯描绘自然风光或艺术品鉴赏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穿梭于时间长河与人文精神之间的深度探索。本书以“美”为引,却不局限于“美”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历史变迁以及个体经验。它试图解答“何以为美?”,“美从何来?”,“美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认知?”这些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超越感官的愉悦,抵达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具体的艺术作品或绝美的景致,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叙事和理性分析,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美学思想地图”。作者巧妙地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的观念相互参照、碰撞,展现了“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理念之美”的探求,到中国古代文人对“天人合一”之境的追求;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比例与和谐的极致推崇,到现代主义对形式与功能的颠覆性思考,每一个章节都仿佛一次思想的启迪,让读者得以窥见人类文明在审美领域的漫长演进。 《以美为鉴》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细节。作者以史为鉴,选取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来阐释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实践。例如,在探讨“形式美”时,作者可能不会直接罗列各种建筑风格,而是会剖析古罗马建筑如何通过宏伟的尺度和严谨的比例传递出秩序与力量感,又如何与后来的哥特式建筑通过尖顶和飞扶壁展现出祈灵向天的宗教情怀形成鲜明对比。在分析“情感美”时,作者则可能不会直接列举悲伤的诗歌,而是会回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如何在这种社会动荡与个体痛苦中,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崇高美”。 书中对“美”的考察,也延伸到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它探讨了“实用之美”——例如,一件设计精良的工具,不仅仅满足了功能需求,更在造型、材质和细节的处理上体现出匠心独运的智慧,这种智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美。它还触及了“道德之美”——在某些文化语境下,高尚的品德、无私的奉献,同样被视为一种动人心魄的美,这种美通过行为和人格的力量得以彰显。甚至,《以美以鉴》也会审视“科技之美”——现代科技发展中,那些优雅的算法、精巧的机械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解决复杂问题,本身也蕴含着一种理性与秩序之美,尽管这种美可能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美有所不同。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鼓励读者将“美”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工具,而非仅仅是装饰品。通过审视历史上的审美变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美学标准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例如,作者可能会分析西方古典美学对“匀称”、“均衡”的强调,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几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创作和教育,进而探讨这种观念在当今多元化审美趋势下的挑战与演变。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有助于读者摆脱被动接受,成为主动的审美判断者。 《以美为鉴》也深入到个体经验层面,探讨“美”如何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书中可能引用一些文学作品或历史人物的个人经历,来展现“美”在激发创造力、抚慰心灵、甚至改变人生轨迹方面的强大力量。也许是通过一段描写,展现一位艺术家如何在困境中,从自然的细微之处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也许是通过一个历史故事,揭示了某位君主或政治家,如何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启发,做出影响历史进程的决策。这些故事并非为了单纯的感动,而是为了说明“美”并非遥不可及,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等待着被发现和珍视。 在叙事方式上,《以美为鉴》力求避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刻的对话、以及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也注重营造一种沉静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氛围,让读者在享受文字的同时,也能获得思想的滋养。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作者个人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感悟并非是主观的断言,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和更丰富的联想。 最终,《以美为鉴》并非要为“美”下一个普适性的定义,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探讨和引申,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能力。它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体会那些微妙的情感,去反思那些既定的观念。它相信,通过以“美”为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他人,更重要的是,认识我们自己。这本书,是对“美”的无尽追寻,也是一场对人类文明与精神世界的深邃回眸。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打开这本书,踏上一场关于“美”的、永无止境的发现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同类型的作品太多了,很难找到真正能让人沉下心去读完的。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精准度,展现了叙事结构的魅力。它的情节推进不温不火,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作者的用意。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控堪称大师级别。高潮部分的情绪酝酿得极其到位,那种层层递进的紧张感,让人手心冒汗,直到最后谜团揭开时,带来的震撼感是纯粹而强烈的。它不是那种靠廉价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读者的作品,而是通过扎实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构建起一个自洽且引人入胜的世界。对于喜欢深度阅读、热衷于分析文本结构和写作技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饕餮盛宴。它教会了我,好的故事不一定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事件,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编织信息和引导读者的预期。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结构设置极具颠覆性,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叙事线性发展的固有认知。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将故事的碎片以一种非线性的、却又内在逻辑严密的方式巧妙地重新组织起来。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丝迷茫,仿佛在走一个巨大的迷宫,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散落的线索会逐渐聚合,最终形成一个宏大而清晰的整体图景。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快感,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作者的叙事策略是极具挑战性的,他信任读者的智力,敢于在不提供过多提示的情况下,让读者自己去拼凑真相。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方式,让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意义的共同建构者。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再从头翻一遍,去研究作者是如何铺设这些精妙的伏笔和呼应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套精密的思维练习题,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挑战智力和逻辑的深度阅读爱好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险,一次对自我认知边界的拓展。我很少在阅读中体会到如此强烈的哲学思辨的冲动。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困境,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立足之地。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能力。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合上书本,走到窗边,就着窗外的景色,回味刚才读到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会渗透到你的日常思维模式中的作品。书中的观点犀利而富有洞察力,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剖析入木三分,但又避免了流于空泛的说教。它用精准的笔触,捕捉到了人性中那些微妙且难以言喻的灰色地带。对于那些不满足于表面故事,渴望在阅读中实现内在成长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催化剂。它带来的思考深度,远超乎我一开始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冷峻的优雅”。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精准地服务于表达的核心。作者的遣词造句,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克制的美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描绘复杂情感时的那种“去情绪化”的冷静叙述,正是这种冷静,反衬出了内在情感的汹涌澎湃。很多场景的描述,就像一幅构图完美的黑白摄影作品,留白之处,自有万千言语。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和高级的,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走神,便可能错过句子间微妙的张力变化。对于追求文字韵律和美感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味蕾的极致享受。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直白地诉诸感官刺激,而是通过精致的语言结构,慢慢地、温柔地,却又坚定地将你引入其构建的世界观之中,那种被文字“雕琢”出来的质感,令人叹服。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对同类作品的预期。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那种独特的叙事视角深深吸引住了。他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描绘得如同初见般新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每一个场景的构建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阳光的温度。书中的人物塑造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着复杂内心世界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喜悦,都让人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瞬间,我感觉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近期的阅读中是十分罕见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语言的运用灵活多变,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般有力,精准地传达了人物的情感张力。读完之后,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周遭世界的看法。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评分

看到标题就想读一读,的确是本好书

评分

送货速度快,货物质量还好。

评分

dajiadezuopin,haidehen,meiyourenhewenti,yaohaoahaoxidu.

评分

好。。。。。。。。。。。

评分

纸质书是沉浸式阅读的最佳工具,也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最佳桥梁,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是我喜欢的内容,支持正版,支持京东商城,下次光临哦,此书印刷精,排版合适,。。。。。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

是我喜欢的内容,支持正版,支持京东商城,下次光临哦,此书印刷精,排版合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