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12年沈成伯辑成《赵古泥印存》钤拓本8卷;1914年师米斋沈煦孙辑成《赵古泥先生印集》8册;常熟庞士龙曾搜其印稿两千余钮,装成60册,后毁于战火,1945年,庞氏又将劫余印石编成手工精拓的《赵石泥印存》4册(仅拓存20部,近年有印刷本);以及1929年赵氏自辑的《拜缶庐印存》40卷。
《赵古泥印谱》作者将黄士陵具有代表性的印艺进行整理、注释,编辑成册。适合印章设计者和爱好者,以及赵石的追随者阅读与收藏。
内页插图
目录
《赵古泥印谱.1》
《赵古泥印谱.2》
《赵古泥印谱.3》
前言/序言
赵石(一八七四-一九三三),原名石农,号古泥、有道人、泥道人、慧僧,江苏常熟人,因被称为“虞山派”(为区别于清初林皋等人,亦称“新虞山派”)、“赵派”。幼时家贫丧母,乃入药肆学徒。后从同乡名家昊昌硕弟子李钟(虞章)学篆刻,并到本县收藏家师朱斋沈石友(汝仅)家为其刻端砚一百五十八方,拓成《沈氏砚林》四卷。后由李认识昊昌硕,而求教于昊(还没有确切材料能够证明他曾正式拜于昊之门下)。又结识收藏家沈成伯(煦孙),为其治印甚多,编成《师米斋印存》十余册。古泥一生足未出乡里,与虞山名书家箫蜕闇结成儿女亲家,而赵箫二人又同为邓散木的老师,邓认为二位艺品人品之高,在于其“山林气”,虽与十里洋场的上海近在咫尺却安于恬淡闲适,作品自然醇雅绝俗。邓在所着《篆刻学》中对古泥之印学曾有精辟分析:
“缶卢(昊昌硕)治印侧重刀笔,故其章法往往有支离突兀者。赵于章法别有会心,一印入手,必先篆样剔纸,务求精当,少有未安,辄置案头反复布置,不惜积时累日,数易楮叶,必使安详豫逸方为奏刀。故其所作平正者无一不揖让雍容;运巧者无一不神奇变幻。然其初年之于缶卢固亦步亦趋,未敢少越规范也,昊之圆转,赵之廉厉,迨缶卢既老,大江南北已昊赵各树一帜,学昊而不为。天氏所囿,其为赵氏一人,岂特有青冰蓝水已哉。故列为“赵派”,以为之殿”。
赵未享长寿,却毕生精力聚于篆刻,所作约有万方之数,据云:逝前三星期,尚于病榻支一矮几,将积存未刻之印一百八十六方悉数刻竣,谓:莫欠来生债(郑逸梅《艺林散叶》),但终因垫居林下交游有限,更为昊氏盛名所掩,未获应得之声誉。后邓散木继其印学,发扬光大,风靡一时,蜚声海内外,是赵派本身的艺术魅力所致,也是天时地利,势运契合。但后之学赵者往往过于夸张外露,似用一放大镜,处处强调其较易模仿之典型程式,而不重其学养内功,剥离血肉,仅余躯壳,即失去其蓬勃的生命力。以致油滑狞厉,廉薄跳踉,流之于“匠”,证明赵派易学而难工。当然,这种现象在其他各家流派的传承过程中并不鲜见。
赵古泥印谱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