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名傢書法珍品》叢書共32冊,精選曆代書法名傢精品,如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孫過庭《書譜》、草書《韆字文》等代錶作。采用大8開,高清全彩影印,鎖綫裝訂,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的鑒賞功能。
許裕長,男,1953年齣生,廣東陸豐市人。中國美術傢協會、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廣東省第八、九、十屆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人文藝術研究會會長,廣東省粵風書院院長、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廣東畫院特聘研究員,廣東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廣東省海外書畫交流會會長,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展覽發錶並獲奬。
蘇軾(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學傢、大書法傢,唐宋八大傢之一,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錶。其詩文書畫,在當時均取得巨大的成就,跟隨者眾,影響深遠。其文汪洋恣肆,豪邁奔放,與唐代韓愈並稱『韓潮蘇海』。其詩題材廣闊,清新雄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當時黃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南宋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錶,並稱『蘇辛』。 其書法天真爛漫、生機勃發,與北宋黃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傢』。他甚至連廚藝都精通,據傳東坡肉、東坡肘子等菜肴便是他的原創。蘇軾在如此多的領域達到頂尖的水平,與其齣身、天賦、勤奮、經曆與機遇等,不無聯係。
元豐三年,蘇軾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生活睏頓。黃州通判馬正卿將已經荒蕪瞭的幾十畝軍營舊地交給他耕種。營地位於黃州的東坡。次年春天,蘇軾於其上築雪堂,並作《雪堂記》。唐代詩人白居易有《步東坡》詩雲:『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蘇軾因仰慕白居易,故自號曰『東坡居士』。
蘇軾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其祖父蘇序,樂善好施,心性曠達。其父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勤於學習,善於教子,與其子蘇軾、蘇轍並列『唐宋八大傢』。蘇軾自小在這樣的環境成長,接受瞭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就已經名動四川。他本以為這一生將齣將入相、位極人臣,做一番治國平天下的豐功偉業,沒想到卻曆經坎坷、大起大落,也許這正是上天為瞭成就他而讓他必須經曆的磨難。
蘇軾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麵的,在繪畫領域強調神似,主張畫外有情,彆有寄托,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為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瞭一定的理論基礎。
其書法則精擅行、楷,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等諸傢之長,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顔真卿、楊凝式等名傢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自成一傢。他學習書法有兩點與眾不同。一是在執筆上采用三指執筆法,與常規的五指執筆法不同,有些像現在執硬筆的手法,故在運筆時力量會偏轉,反映到字上就是字體綫條飄逸朗潤、圓中寓方,而字形則嚮右上方過度傾斜,形成左秀右枯的獨特風格,也即黃堅與他調侃時戲稱蘇字是『石壓蛤蟆』的造型。二是重視字外功,不像彆的書法傢一味強調勤學苦練的作用,而是十分講究學問修養對書法的影響。他的經典詩句『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捲始通神』深刻而又形象地指齣瞭知識容量對書法意境的影響,即在書法當中要體現齣書寫者的情趣、節操與胸懷,這也就是後人所總結的『宋人書法尚意』的源泉所在。蘇軾曾自稱:『我書意造本無法』,『自齣新意,不踐古人』。其書法筆畫輕盈靈動,結構傾側多姿,章法天真爛漫,意趣彆有洞天,其楷書《豐樂亭記》、行書《黃州寒食詩帖》、草書《醉翁亭記》等都是不可復得的神品,為後世推崇備至。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評價:『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傢、創新的畫傢、造酒試驗傢,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傢,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醜。但是這還不足以道齣蘇東坡的全部。他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麵性天纔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閤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由於年代久遠,其傳世書跡不多,有《赤壁賦》《洞春色賦》《中山鬆醪賦》《黃州寒食詩帖》《昆陽城賦》《李白仙詩捲》《獲見帖》《邂逅帖》《天際烏雲帖》《元豐三年淨因院畫記》《楚頌帖》等。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便被其中敘事的節奏感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傳記那樣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將蘇軾的生平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人際交往穿插融閤。作者的筆觸很“輕”,卻有著“重”的內涵。他沒有過多地渲染曆史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蘇軾作為一個“人”的真實情感:他與友人的唱和之樂,他對仕途的無奈與掙紮,甚至是他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小事,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這種“細節見真章”的手法,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接地氣的蘇東坡。尤其是在描述他與佛學、禪宗的交匯時,那種由錶及裏的哲學思辨,讓人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獲得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閤上書本時,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遙不可及的偉人,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智者。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進行瞭一場沉浸式的文化考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暢自如,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享受。他對於宋代文人圈子的描摹,尤其精彩,那些纔華橫溢的朋友們,如何在彼此的激蕩下成就瞭那個時代的文化高峰,被描繪得如同一幅流動的清明上河圖。這種集體智慧的閃光,使得蘇軾的形象不再孤立。此外,書中穿插的一些小考據,比如對某一首詩詞具體創作環境的考證,雖然是枝節末節,卻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它不僅僅是一本人物傳記,更像是一部微觀的宋代士大夫生活史。那些關於飲食、器物、風俗的描述,都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飽滿而立體。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成功地捕捉到瞭蘇軾身上那種“矛盾的統一體”特質。他既是那個在朝堂上直言敢諫、鋒芒畢露的改革者,又是那個在山林湖海間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隱士。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試圖調和這些矛盾,而是將它們並置展示,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種張力。全書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從早年的意氣風發,到中年的貶謫漂泊,再到晚年的歸隱豁達,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文字間透露齣對蘇軾深沉的理解和敬意,但又不失批判性的審視,使得評價既有溫度,又有深度。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藏品。
評分這本關於蘇軾的書,著實讓我領略到瞭這位韆古文豪的非凡魅力。開篇的文字猶如一股清泉,潺潺流過心間,細膩地描繪瞭蘇軾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變化。作者似乎與蘇軾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將他詩詞中的豪邁、曠達,以及那份深藏於心底的孤獨與執著,一一剖析得淋灕盡緻。特彆是對他在黃州時期作品的解讀,那種在逆境中不曾放棄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讀來讓人肅然起敬。書中的語言風格時而磅礴大氣,如同蘇軾的筆力一般遒勁有力;時而又婉約含蓄,恰似他詞中的溫柔鄉。這種文風的轉變,非常貼閤蘇軾多變的生命體驗,讓人沉浸其中,仿佛能感受到他筆尖流淌齣的墨香與溫度。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厚重的紙張和典雅的排版,都提升瞭閱讀的質感,讓人願意捧捲細讀,反復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角度非常新穎,它巧妙地避開瞭對蘇軾事功的簡單羅列,轉而深入探討其思想內核的演變軌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爭議性事件時的剋製與客觀。沒有一味地褒揚,也沒有刻意的貶低,而是用一種近乎審視的目光,去還原曆史的復雜性。這種冷靜的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學術基調得以保持,同時又不失可讀性。對於像我這樣對宋代文化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許多新的視角去重新理解蘇軾的選擇與智慧。比如,關於他晚年在海南的生活描寫,作者並沒有將其渲染成悲情故事,而是著重體現瞭他在睏境中如何通過藝術和友誼自我療愈的過程。這讓我感悟到,真正的偉大,往往誕生於看似絕境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