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任重,邱健 著
图书标签:
  • 两化互动
  • 城乡统筹
  • 体制机制创新
  • 区域发展
  • 四川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 改革开放
  • 乡村振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007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927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88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四川在全面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提出的立足于四川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部署。《“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首先明晰“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概念和内涵,梳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阐释“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建设多点多级支撑的现代城镇体系,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城乡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并归纳“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规律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进而提出以“六项”机制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分别是创新“四化”同步与“两化”互动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安排、创新城乡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城乡统筹的土地制度、完善财政金融体制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组织与人才体制。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相关概念 1
第一节 “两化”互动的相关概念 1
第二节 城乡统筹的相关概念 6
第二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 16
第一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重大意义 16
第二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科学含义 19
第三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主要任务 20
第三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理论背景 21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21
第二节 产业发展理论 24
第三节 城乡发展理论 33
第四节 资源配置与资源开发理论 36
第四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时代背景 39
第一节 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39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4
第三节 新时期四川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50
第五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思路与目标 56
第一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总体要求 56
第二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 58
第三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战略目标 60
第六章 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现代城镇体系 67
第一节 现代城镇体系发展的条件 67
第二节 构建四大区域城镇体系 72
第三节 加快首位城市发展 76
第四节 促进次级突破城市发展 81
第五节 推动县域城乡空间建设 84
第七章 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现代产业体系 88
第一节 四川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 88
第二节 首位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 92
第三节 次级突破城市区域的现代产业体系 97
第四节 底部基础县域的现代产业体系 103
第八章 构建城乡协调共享发展的新格局 110
第一节 构建基本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体系 110
第二节 实施五个统筹和五项改革 114
第三节 城乡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118
第四节 构建覆盖城乡的互联互通交通体系 120
第九章 推进“两化”互动与“四化”同步发展 124
第一节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24
第二节 首位城市的“四化”同步发展 127
第三节 次级突破城市的“四化”同步发展 131
第四节 底部基础县域的“四化”同步发展 134
第十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历史演进 138
第一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初步提出 138
第二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141
第十一章 四川新型工业化与城乡统筹的探索与实践 144
第一节 四川新型工业化实践 144
第二节 其他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 151
第三节 四川新型工业化与城乡统筹 159
第十二章 四川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探索与实践 163
第一节 四川省城镇化实践 163
第二节 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实践 170
第三节 四川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 172
第十三章 四川城乡统筹的探索与实践 176
第一节 四川城乡统筹的实践经验 176
第二节 其他省(市)城乡统筹的实践 182
第三节 四川城乡统筹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84
第十四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总体思路 187
第一节 四川省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制度演进 187
第二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体制机制创新 197
第三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思路 200
第十五章 创新“四化”同步与“两化”互动体制机制 202
第一节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202
第二节 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创新 208
第三节 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的机制 210
第四节 创新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214
第十六章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安排 217
第一节 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217
第二节 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219
第三节 城乡一体的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创新 221
第四节 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制机制创新 223
第五节 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226
第十七章 创新城乡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229
第一节 乡村基层治理机制创新 229
第二节 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创新 231
第十八章 完善城乡统筹的土地制度 238
第一节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238
第二节 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241
第三节 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246
第十九章 完善财政金融体制机制 250
第一节 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50
第二节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51
第三节 完善城乡统筹的投融资机制 253
第二十章 完善城乡一体的组织和人才体制 255
第一节 建设城乡统筹的组织建构 255
第二节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265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78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的四川探索》—— 内容提要 概述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的四川探索》一书,深入剖析了四川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简称“两化”)良性互动,以及在此过程中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本书并非对“两化”和城乡统筹概念的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四川这一具体地域,通过详实的案例、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论阐释,展现了四川省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生动图景。全书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以理论升华为目标,力求为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提供一份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参考。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并辅以大量四川省内鲜活的实践案例: 一、 “两化”互动的理论基石与现实逻辑 何谓“两化”互动? 本书首先对“两化”互动进行了理论界定,强调其并非简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动态发展过程。新型工业化强调以信息化为引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以人为核心,推进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合理布局、优质服务、[^1^]高效节能、生态文明、健全法治的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优化人居环境。 四川的“两化”互动背景。 书中详细分析了四川省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其作为西部大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如何将“两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抓手。 互动机制的内在逻辑。 本书深入探讨了“两化”互动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逻辑。例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就业岗位和经济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市场需求、人才支撑和技术创新平台。新型工业化需要先进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新型城镇化则需要产业的支撑来避免“空心化”和“鬼城”现象。四川的实践如何具体体现了这些逻辑,本书将逐一揭示。 二、 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的四川探索 本书的核心在于展示四川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这些创新旨在打破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制度藩篱。 1. 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问题导向: 传统土地制度下,城乡土地分割,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失去发展机会,同时也限制了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加。 四川实践: 本书将重点介绍四川省如何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积极探索和推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试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将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城乡间调剂使用,既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宅基地复垦或建设用地开发的机会,又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设用地。 机制创新: 详细阐述了增减挂钩的挂钩指标如何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交易,收益如何反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以及在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环节的制度创新,如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构建公平的土地流转机制。 案例分析: 选取四川不同地区(如成都平原、川西南山区等)的典型案例,分析增减挂钩试点在促进村庄整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的具体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2. 户籍制度改革与人口迁移的激励引导: 问题导向: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限制城乡要素流动、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源之一。 四川实践: 本书将梳理四川省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推动居住证制度的全面实施,以及探索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机制创新: 重点介绍四川如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体系对接、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减轻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和融入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切实保障其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方面的权利。同时,也可能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人才双向流动,例如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回流,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案例分析: 选取四川部分城市(如成都、绵阳、攀枝花等)的户籍改革和人口政策,分析其对吸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 3.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要素激活: 问题导向: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实现,限制了农村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四川实践: 本书将详细介绍四川省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包括: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 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如家庭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经营、大户租赁等,如何激发农村土地的活力,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业现代化。 宅基地使用权盘活: 介绍四川如何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以及如何通过宅基地合作建房、闲置宅基地整治再利用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详细阐述四川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的探索,如何建立市场化的土地定价、交易、收益分配机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机制创新: 关注四川如何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完善农村产权登记、评估、抵押、担保等服务体系,打通农村产权流转的堵点和难点。 案例分析: 选取四川一些县(市、区)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典型案例,分析这些改革如何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城乡经济循环。 4. 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的城乡统筹: 问题导向: 长期以来,财政投入和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四川实践: 本书将探讨四川省如何通过创新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特色产业发展等。 机制创新: 重点介绍四川在引导金融资本服务“三农”和城乡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例如: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领域的信贷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涉农贷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农业保险等。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 探索PPP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 产业基金与风险投资: 引导设立或支持相关基金,投资于农村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案例分析: 选取四川在财政投入、金融创新方面支持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的典型项目或政策,分析其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5.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问题导向: 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四川实践: 本书将展现四川省如何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 机制创新: 重点介绍: 交通运输一体化: 推进城乡道路网络升级改造,构建“四好农村路”等,促进城乡人员、物资、信息的快速流通。 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对接: 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统一,缩小城乡差距。例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对接等。 案例分析: 选取四川在城乡交通一体化、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等方面的具体项目和政策,分析其如何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夯实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 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城乡互动: 问题导向: 四川省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如何通过城乡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重要课题。 四川实践: 本书将探讨四川省如何将城乡统筹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机制创新: 关注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农村地区的联动发展,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特色化发展。例如,如何通过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等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也可能探讨如何通过省内对口帮扶、区域合作等机制,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城乡统筹方面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案例分析: 选取四川省内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城乡统筹案例,分析这些战略如何推动了区域优势互补、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三、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四川经验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四川的实践,而是深入提炼四川经验中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方面,同时也分析其在特定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本书也客观分析四川在推进“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过程中仍然面临的挑战,例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体制机制改革的深水区、资源环境约束、农民的多元化需求等。 对策建议与未来方向: 基于对四川实践的深入研究,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四川乃至全国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发展指明方向。这些建议可能涵盖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治理能力等多个维度。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的四川探索》一书,通过对四川省这一生动实践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为读者提供了: 1. 理论认知: 对“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的理论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意义。 2. 实践范例: 提供了丰富、鲜活、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案例,展现了体制机制创新在破解城乡发展难题中的强大力量。 3. 经验借鉴: 总结了四川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产权制度、财政金融、基础设施、区域协调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为其他地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4. 问题洞察: 深刻揭示了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引发读者对相关领域的深入思考。 5. 发展启示: 为理解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本书适合政策制定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理论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所有关心中国城乡发展问题的读者阅读。它不仅是一份对四川省发展成就的记录,更是一份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1^]: 此处“四化同步”可能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散发着一种浓厚的“改革探索者”的气息。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的改革家们,他们面对的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模型,而是复杂纠结的现实难题。所以,我预感这本书的论述风格会非常务实,不会过多纠缠于空洞的理论争鸣,而是将重心放在“体制机制”这个最能体现治理能力的环节上。如何构建一个跨越行政边界、能够有效协调城乡利益冲突的治理体系,是这本书的核心命题。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互动”的质量的,是仅仅看GDP的增长,还是更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公共服务体验的优化?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在资源要素配置上,如何从过去的“城市优先”转向一种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双向奔赴”。它可能揭示了在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地方政府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突破发展瓶颈的,这种勇气和智慧,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从“两化”互动与城乡统筹这个宏大叙事中,我能嗅到一股“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气息。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一份地方经验的总结,更可能是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城乡关系重塑的深刻反思。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新的“两化”互动模式会呈现出什么样貌?比如数字技术在打破城乡信息壁垒、促进要素流通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四川作为西部发展的高地,其统筹经验对于内陆腹地如何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内生式增长,具有标杆意义。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再平衡”的视角,即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坚守社会公平的底线,通过制度的精妙设计,让城乡两大发展引擎真正实现同频共振,而不是互相掣肘。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政策制定者、学者乃至所有关注中国未来发展的人,进行深度对话的引爆点式的著作。

评分

光看书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极具“操作指南”的潜质,它似乎在告诉读者,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微观层面的体制创新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我猜想,书中必定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剖析,可能涉及乡村产业振兴与城市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或者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一体化等手段,真正实现人的流动与留住。四川省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探索,想必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模块”,比如某个县域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时,是如何设计利益共享机制的,或者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如何激活了集体经济的活力。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可复制的“四川模式”的解构框架,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政策研究报告,成为了一本有温度、有血肉的实践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结合“两化”和“城乡统筹”,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具有实践意义的主题。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剖析了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顾此失彼的局面。或许书中会详细阐述四川省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政策工具和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比如在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产业转移等方面,他们是如何摸索出一条既能推动工业化提速,又不至于过度拉大城乡差距的独特路径。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理论框架与四川地方的真实案例相结合,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田野调查来支撑其论点。毕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往往是最具挑战性的,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这种转化过程中的痛点、亮点和关键的成功要素,对于其他正在探索类似发展模式的地区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气质,似乎是那种需要仔细研读,并且会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对未来发展路径产生深刻思考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这个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探寻“系统性变革”的史诗感。它绝非泛泛而谈地赞美成就,而是直指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那些隐藏在政策文件背后,真正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底层逻辑和权力运行机制。我推测,书中对“两化”互动的探讨,绝不会停留在简单的经济指标对比上,更可能会聚焦于如何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壁垒,让资源、人才、资本能够在两个空间内自由、高效地循环起来。对于四川这个西部大省而言,其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使得其在推进统筹发展时所面临的阻力与探索出的解决方案,必然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剖析那些决策背后的政治智慧和博弈过程,揭示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创新是如何历经反复试验和修正才得以固化的。这本书应该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力作,它试图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在加速现代化的征途中,我们如何确保发展的成果能够被更公平地分享,而不是仅仅集中在少数几个增长极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