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精神录

中国企业家精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桂平,张杰,林锋 著
图书标签:
  • 企业家精神
  • 中国经济
  • 商业史
  • 人物传记
  • 改革开放
  • 奋斗
  • 成功学
  • 商业文化
  • 中国特色
  • 时代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36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8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如今,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请进来”之后,已经开始大规模“走出去”,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有企业,纷纷“出海”,开启了全球化征程。中国企业家群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要有更多的自信,也要有更大的担当,为这样伟大的初心和使命奉献力量,是无上的光荣,更是必须担当的责任。中国企业家精神也应因时而变,顺势而变,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内容简介

“企业家精神”在很多人的理解里,都是一种舶来品,是西方现代化以来市场经济下的产物,但是本书却告诉大家,中国其实早从先秦时代,就产生了zui早的朴素的企业家精神。中国传统企业家精神从先秦到晚清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的坎坷曲折发展,在鸦片战争以后,蜕变为现代企业家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家国同构”“家国情怀”为特质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开始诞生。国企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核工业精神、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大唐电信精神和预警机精神等;民企则产生了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和企业品牌。中国企业家作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崭新群体诞生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中国走向世界。
本书正是对这个群体的文化剖析和精神写照,记录这个群体崛起的轨迹,赋以继续前进的文化动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弘扬企业家精神!

目录

目录
序章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根”与“魂” //001
第一部分 历史篇
第一章
先秦时期——群星闪耀的时代 //012
商人精神的源起 //012
商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018
商人精神的变异 //021
第二章
从先秦到晚清——十大商帮的光荣与梦想 //025
商而优则仕 //025
财富观的变异:从创造到掠夺 //029
海洋文化:开一代新风 //032
晋商与徽商:风格迥异,大道同归 //036
闽商与潮商:开放进取,爱拼敢赢 //043
浙商与苏商:执着务实,文化追求 //049
鲁商与陕商:信义为本,品牌意识 //056
赣商和粤商:因时而兴,因地而利 //062
第三章
洋务运动时期——商魂的觉醒(上) //068
启蒙者: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070
实践者:企业与企业家精神出现 //071
儒魂商才:中国式商人精神 //075
第四章
民国时期——商魂的觉醒(下) //079
民族资本与民族商人的崛起 //079
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084
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达到无我 //093
第二部分 当代篇(上)国企精神
第五章
国企精神的形成阶段 //100
时代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105
挺起民族的脊梁:三线精神 //117
第六章
国企精神的变革与发展阶段 //124
“资本回来了”:中信 //126
改革开放的“窗口”:蛇口 //134
第七章
国企精神的融合与超越阶段 //144
九天揽月:永远的航天精神 //146
飞龙在天:走向世界的核工业精神 //151
为中国梦提速:中国高铁工人精神 //159
决胜蓝天:预警机精神 //165
中国标准:大唐电信精神 //174
第三部分 当代篇(下)民营企业家精神
第八章
改革开放第一阶段(1978~1992):萌芽 //182
精明的“傻子” //185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188
登上《新闻周刊》封面的“中国农民” //192
在“希望”中前行 //200
走向世界的“联想” //210
中国造:海尔 //219
中华有为:华为 //226
第九章
改革开放第二阶段(1992~2001):壮大 //233
永不言败的“巨人” //233
从自卑到自信:搜狐 //242
走没有人走过的路:网易 //250
第十章
改革开放第三阶段(2001~2017):崛起 //258
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凤凰 //260
中国的、世界的:阿里巴巴 //269
改变世界,引领时代:百度 //277
第四部分 未来篇
第十一章
互联网时代:终结与开始 //288
文化的觉醒与回归 //289
共享经济时代:一个新纪元 //294
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 //295
从以人为本到以心为本 //301
第十二章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306
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的三大特质一:个性 //306
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的三大特质二:专注 //310
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的三大特质三:合作 //316
第五部分 访谈篇
第十三章
做未来的引领者 //322
——专访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苏宁环球集团董事长张桂平 //322
企业家精神的五个关键词 //322
创新·筑梦·启未来 //326
传统商业文化的全球化 //327
中国商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 //330
第十四章
中国企业家的责任、担当与创新 //333
——专访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 //333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333
中国企业家的“产业责任” //334
国有企业企业家责任、担当与创新的动力源泉 //336
民营企业精神与国有企业精神的融合 //340
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未来 //341
第十五章
培育中国特质企业家精神的文化动力 //343
——专访著名企业文化学者、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教授 //343
企业家的概念本源 //343
企业家必备的七大特质 //344
企业家的财富观 //348
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渊源 //349
中国特质企业家精神的文化动力 //351
第十六章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创新 //356
——专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曙光教授 //356
“韦伯命题”的影响及其终结 //356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四个阶段 //357
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362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六大误区 //363
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364
尾声:领导未来 //365
——中国企业家精神与世界大同 //365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历史篇
第一章
先秦时期——群星闪耀的时代
商人精神的源起
在中国传统社会,做生意的人们喜欢在自己的店铺里贴上一副对联:“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用意有二:一是表明自己的职业,二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可以说,正是对联上的这两人塑造了最早的商人精神。
陶朱,指的是陶朱公,也就是范蠡。他是楚国人,一生中广为人知的,是帮助越王勾践,密谋积蓄二十年的力量,最终复仇吴国成功,一举逆袭,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后一位霸主。成功之后,范蠡没有选择享受荣华富贵,而是急流勇退,抽身而去。不但自己隐去,而且据说还和西施泛舟五湖,从此过起了逍遥悠闲的生活。当然,事实上范蠡并没有在五湖待多久,而是去了齐国,在齐国的海滨隐姓埋名,更名鸱夷子皮,并且以此为商号,做起了生意。鸱夷子皮,通俗来说,就是酒囊饭袋的意思,是范蠡对自己的一个自嘲,表明他从此远离政治,不再过问国家大事了。他将自己的余生定位成为一个生意人,他选择了和家人在海边从事耕种和渔牧。虽然这看起来只是平淡无奇的事业,但是范蠡不愧是一代奇才,他将帮助越王勾践壮大国家的办法运用到了个人经营上。蓄养五牡,即母马、母羊、母猪、母犬和母牛,在近海地方从事鱼类养殖,仅仅依靠动物的天然繁衍能力,他的财富数量年年翻番,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很快积累了令人惊讶的财富。
而范蠡最为人称道的,还不在于他创造财富的能力,而在于他能够“舍”。他帮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本来可以安享富贵,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已经足够,可是他选择了放弃;在齐国的时候,他的经商才能引起了田常的注意,推荐他做齐国的相国,可是将相印送到他家的时候,他已经带着一家人连夜离开了,将全部的经营积蓄分散给了穷苦百姓,只留下一点贵重之物。从齐国来到鲁国的定陶之后,范蠡又一次更名换姓,自称陶朱公,他在定陶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的过人才华,利用定陶“天下之中”的位置,吞吐天下货物,很快又积累千金。同样,没过几年,他又一次将这些财富分散给了周围的穷苦百姓。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范蠡对于财富的态度:财富本身并没有好坏,创造财富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而如何使用财富,则是一个人的人生智慧体现。范蠡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甚至是五千年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几个人之一。关于他的智慧,《史记》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关进了监狱。陶朱公一家开始商量营救之计。陶朱公的想法是,让小儿子拿着一大笔钱到楚国去展开营救。但是他的计划遭到了大儿子的坚决反对。大儿子说:“我是家里的长子,这么重大的事情,必须由我去做。如果不让我去而让最小的弟弟去,那么我就一头撞死算了。”看他吵嚷得这么凶,陶朱公的妻子就劝说丈夫:“你看这件事情怎么办?如果不让老大去,就是救回来老二,老大也会自杀。所以这件事情,还是让老大去办吧,你只要告诉他怎么办,应该不会有什么差错的。”陶朱公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叫来老大告诉他:“你到了楚国,将一千两黄金交给一个叫庄生的人,然后扭头就走。剩下事情就不用你管了。记住,一定要照我说的去做。”老大到了楚国,找到庄生,放下一千两黄金就走。可是他还不放心,又偷偷用多带去的钱打点其他上层官员。结果庄生去告诉楚王,天象示警,必须大赦天下,楚王对庄生言听计从,立即同意了。消息一传到陶朱公大儿子耳中,他认为弟弟有救了,如果这样,还给庄生一千两黄金干什么呢?于是又去找庄生,婉转地说明来意,庄生立即将一千两黄金原封不动还给他。结果他刚出门,庄生又去找楚王,说外面流传,大富豪陶朱公的儿子犯了罪,所以楚王要格外开恩,大赦天下。楚王一听十分生气,于是命令先杀了陶朱公二儿子,然后再大赦天下。结果,陶朱公的大儿子只能悲哀地带着弟弟尸首返回定陶。
故事的重点在于陶朱公见到儿子尸体后的反应。一家人无不号啕痛哭,只有陶朱公不动声色地说:“我早知道是这样,每天都在等着这个结果啊!”随后他告诉众人:“我之所以要派最小的儿子去,就因为最小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富贵之乡,锦衣玉食惯了,根本不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所以这一千两黄金,对他来说只是平常。但老大不一样,他从小跟着我劳动,吃了很多苦,才积累了今天的家业,知道一饭一钱来之不易,所以,他会心疼那一千两黄金。就是因为他心疼钱,所以坏了事。”
这个见之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故事,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从陶朱公范蠡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一是自我价值可以通过创造财富来实现。范蠡就是通过创造财富而实现了“天下三徙”,所止之处必成名。二是财富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能够证明和展示、实现自我价值的,取决于你如何使用财富。财富如果只是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这是一种认识和价值体现,将财富用于社会和扶危济困上面,像陶朱公范蠡那样三散千金,这又是另一种认识和价值体现。三是财富说到底是服务于人的,是被使用的,而不是被占有的。服务的人越多,施与的范围越广,就越能发挥财富的巨大作用。陶朱公相传是老子的再传弟子,是一位道家信徒,因此他信奉“为而不有”“功成身退”的天道,他创造财富,如同天创生万物;他积累财富然后散给百姓,如同大地成就万物而不占有。他能聚财,更能散财,而后者正是他被千秋尊崇的地方,被公推为“商圣”。
陶朱公的思想,有一个直接的继承者,就是他的学生猗顿。猗顿本来只是鲁国的一名穷苦儒生,后来仰慕陶朱公而投奔门下,陶朱公不但传授给他经营之术,而且给他指明了一个能发大财的地方——盐池,也就是中华商业文化孕育诞生的地方。盐池的盐在古代写作“卤”,从事盐业经营的人,叫作“卤人”,后来演变成为“贾人”,就是最早的商人。
猗顿来到盐池之后,利用当地丰美的水草很快发展起了畜牧业。而陶朱公真正让他来这里的目的,还是从事盐池的开发与盐业的运输贸易。猗顿不仅自己很快就赚了大钱,十年时间就成为巨富,声名直追陶朱公,被誉为“富甲天下”,而且他更是身体力行模仿陶朱公,将陶朱公的“散财”理念运用到了极致。对于普通百姓,扶危济困,悯孤怜贫。据说有次大旱,两年颗粒未收,他就把自己积存的谷物都拿出来,除了借给当地百姓外,还办了“济贫店”“舍饭店”。现在山西临猗县城(原名猗氏城)以南十公里的王寮村西南巷,人们还叫它范(饭)家巷。而除了舍饭这类的小事情,猗顿更干了一件大事情: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他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运输方式,代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据乾隆《临晋县志》卷六记载,这条运河从河东盐池起,通于五姓湖,又从五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之孟明桥入黄河,遥遥百里左右。这条运河当时未能使用,到后魏时改成永丰渠。专家分析,其不仅是运输池盐的需要,也是保护池盐的需要,因为河东池盐最忌客水(外来之水)浸入。运渠可以引走客水,保护盐池。总之猗顿不惜人力物力,做了件大好事。
和许多因为拥有巨富而被人嫉恨乃至唾骂的人不同,猗顿当时就被称为“急公奉饷,上利于国……下济于民”。身后更是赢得百姓一致追思感念,立碑纪念,被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典范,司马迁在《史记》中罕见推崇陶朱公、猗顿是“富而好德”,是经商致富者的典范。
正因为富甲天下而又能造福一方,像他们这样的经商行为才被称为“事业”。
说完了陶朱公,我们再来说一说对联中另外一个人——端木子贡。
端木子贡,就是端木赐,孔子门下的高徒。端木子贡是卫国人,在其拜孔子为师之前,就已经在从事商业经营。我们猜测其当时从事的是贩运贸易,或者经营玉器加工买卖一类的生意,总之都是大生意。子贡当时就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了。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商人,因为卫国是君子之国,他的外公蘧伯玉就是一位闻名列国的君子。子贡一心想成为外公那样的君子,却又放弃不下自己的经商才能。
正当子贡犹豫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了卫国。子贡被外公引荐给孔子后,被孔子的思想深深折服,于是拜在孔子门下当了学生。
子贡最初只是跟随孔子学习君子之道,主要学习的是口才之学,也就是辩论之术。但是子贡很快发现,孔子的君子之道好是好,就是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而每一次遇到问题,都要靠子贡出马才能够顺利解决。理想再美好也离不开现实支撑,现实就是办什么事情都需要钱。于是子贡又悄悄地搞起了货殖之术。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去打听当地的行情,然后根据行情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行货物的买卖。孔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对于子贡的经商行为,孔子并不明确反对,但是孔子告诉子贡,一定要注意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虽然是说自己的,但很明显,是说给子贡听的。子贡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只要能做成事情,达到目的,获得利益,不择手段的情况一定是会有的。孔子告诫他,“利”的前提必须是有“义”加以约束,也就是说,你获得的利如果过度了,是暴利,甚至是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那么一定不可以取。只有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利,才是真正的财富。因此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哪怕是当一个拿鞭子的人,什么叫作拿鞭子的人?一种是给天子或者诸侯出行拿鞭子敲响、驱赶行人避让的;一种是市场里的门吏,拿着皮鞭维护秩序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用正当的手法求得富贵,孔子也愿意,可是这能做到吗?显然很难。但正因为难,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后来子贡就牢牢记住老师的话,将义利结合、义利并举运用到了极致,成为儒商始祖。

前言/序言

序章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根”与“魂”
几年前,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接受美国著名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Big Think访谈时,曾经做出了一个大胆预言:“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
关于地球毁灭,霍金肯定地指出,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资源耗尽。而资源耗尽的原因,则根源于人类天性中的基因遗传密码:一是自私,二是贪婪。
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不要以为霍金在危言耸听,事实上,澳大利亚著名微生物教授弗兰克·芬纳宣称更加悲观:“人类将在100年内灭绝。”比这个更悲观的是牛顿在1704年手稿上的记录,认为这个世界将于2060年结束。更加不容乐观的是,科学家发现2030年前后太阳会进入一个休眠期,到时候地球上会出现一个迷你冰河期,而这将是距离最近、对人类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请注意,科学家不是在讲故事,除了和外星人接触、移民外星球,有点脑洞大开,其他的一切都是有根据的。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掠夺,的确是太过于无休无止,而人类的自私和贪婪也的确太过于无穷无尽了!
最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目前正对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最大威胁的全球变暖。这是人类在过去一二百年间大规模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
全球变暖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科学家预测,如果格陵兰岛和南极的冰架继续融化,到2100年,海平面将比现在高出6米。这将淹没许多印尼的热带岛屿和低洼地区,以及迈阿密、纽约市的曼哈顿和孟加拉国。在21世纪,蒙大拿州国家公园的冰川已经严重削减。另外,喜马拉雅冰川是恒河水的主要来源。恒河为5亿人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据说现在每年水量以37米的速度减少。二是干旱和炎热。2003年,横扫欧洲的致命热浪害死了约3.5万人。在最近的50到100年中,酷热热浪的发生频率比往常高出了两到四倍。据预测,在未来40年中,还会有高过100倍的情况出现。酷热带来干旱,随着气候变暖,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中,降水量可能继续减少,估计那时的情况会很可怕。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到2020年,0.75亿至2.5亿的非洲人可能会遭遇水资源短缺,而非洲大陆的农业产量将下降50%。专家预测,持续的热浪会导致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多,还会有相关疾病出现,地球的平均气温也会升高。三是暴风雨和水灾。在短短30年里,四级到五级强烈飓风的发生频率几乎增加了一倍。从1905年到2005年,飓风发生的频率稳固上升。1905年到1930年间,平均每年约有3.5次飓风;1931年到1994年间,平均每年约有5.1次;而1995年到2005年间,平均每年就有8.4次飓风了。四是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声称,新生的或复发的病毒正在迅速传播中,它们会生存在跟以往不同的国家中,一些热带疾病也可能在寒冷的地方发生。比如蚊子就使加拿大人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跟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气温变暖增加了烟雾的生成,例如在中国人们就倍受雾霾的困扰,呼吸系统发病人数大幅增加。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气候变暖,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疯狂掠夺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自然所给出的最直接反应,是对人类的惩戒和警告!
面对这种惩戒和警告,我们欣喜地看到,人类已经团结起来,世界气候大会已经多次召开,各个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都制定了目标,给出了承诺。
但我们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回归它的源头,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比当初更好的方法,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呢?
在最本质的源头上,霍金已经说得很清楚,是人类遗传基因中的“自私”和“贪婪”两大基因,造成了今天乃至未来的恶劣局面。人类自身必须对此负责。
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就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毕竟,这已经不是人类第一次集体面对危机,人类从诞生以来的几千几万年中,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面对这样的危机。从远古时代的大洪水,到后来所历经的无数次的饥饿、灾荒、瘟疫,还有永远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我们自己所制造出来的可怕幽灵——战争。人类从来都是在忧患与苦难中蹒跚前行,而人类从来都没有低下过高贵的头颅,没有停止过欢乐和歌唱,在苦难的土壤里孕育出了最美丽的花朵:音乐、舞蹈、诗歌、绘画、建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接力棒一样地延续着,人类文明的大厦一砖一瓦汇成了今天的璀璨!
所以,人类绝不仅仅只有自私和贪婪的基因,人类还有着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一面,有着温暖的、积极的、令我们可以自豪和骄傲的基因。只不过,西方文明是建立在批判的理性思维基础上,因此习惯从阴暗面也就是反面去看问题;而东方文明是建立在肯定的感性思维基础上,习惯从光明面也就是正面去看问题。西方人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东方人则看到了人性中的另一面。以中华民族的先民为例,从炎黄二帝、尧舜禹汤一直到文武周公,到最后集大成者的孔子,对此明确表述定义为“和”与“仁”。这也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理念支撑。
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和平。实际上“和”是一个动态的词语,有着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和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以及社会上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和合,并不是否认自我的存在,而是求同存异,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据说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像牛。这样一个只能存在于传说中的神秘动物,根本不是西方人所认为的恐龙,认为中华民族以恐龙作为图腾给人以残暴、凶猛,崇尚武力的错觉,事实上,中华民族以这么一个并不存在的动物作为图腾,恰恰展示了一种“和合”的核心理念,忠实地记载了在炎黄、蚩尤等部落融合之初,各个民族的图腾保留一点特色,最后集合成了“龙”。“龙”就是和合的象征。
第二个层次是和谐。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的人们很早就产生了“敬天”的观念。敬天,不是指将天地鬼神的观念凌驾于人之上,而是通过对“天”创造万物德泽的确认,进一步发现人的自我价值。“敬天”方能“爱人”。每个个体的生命当然都很珍贵,但更珍贵的是能够学习“天”,去无私地爱更多的人,爱所有人,爱所有天地创生的生命。“天人合一”是我们祖先对自己和自然所能达到的和谐关系的最好描述,也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
第三个层次是和平。和平,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文明能够共生共存,互相交流借鉴,一起发展,而不是彼此冲突,争斗不休,一起毁灭。这一理想的境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自己的八十岁寿辰上用十六个字给予了描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提出了大同思想。《礼记·礼运》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中国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同样,“仁”也不是一个静态的词语,而是有着丰富的不同层次内容。
仁,《说文解字》作“从人,从二”。从人,从二,都是人人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于众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人与人是一个互相连接的整体,必须将个人放在整体中去考量和定义。
仁的第一个层次是爱自己。一个人必须首先自爱,懂得对自我生命的尊敬。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护,很难想象他会去爱护别人。当然爱自己不是一味纵容,而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所谓的“诚意正心”“慎独”都是作为一个君子对自己的基本规范。而成为“君子”是“仁”在你的身上生发的第一步,只有先从内在生根发芽,然后才能扩充出来,泽及你之外的其他人。
仁的第二个层次是爱人。爱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爱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包括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家族亲戚。二是从血缘关系扩展到地缘关系,爱自己的同学、朋友,从左邻右舍到乡里乡亲,最后扩充到整个国家,乃至于天下。
仁的第三个层次是爱万物。不但爱人,还要爱惜天地宇宙所创造的一切。一花一草,皆有生命;山川河流,皆为有情。要将众生的苦楚看作自己的苦楚;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看成自己遭受的损失,与整个的天地宇宙同命运、共呼吸,这样的仁才算是达到了最高层次和境界。
总之,“和”与“仁”的基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延续了几千年,从而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从古代绵延到现在唯一存在的、活着的文明。
也正因如此,在“和”与“仁”的土壤里,一切文化无不被打上了印记。
农耕文化不用说了,整个文化的体系就是建立在“和”与“仁”的根脉上;就连处于弱势,一向不被重视的商业文化,也是以此为根,壮大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中国古代商业文化史,离不开这两个字:
一是“和”。和为贵,和气生财。中国古代商人深知“和”的重要性。和为什么能生财?就因为贸易必定是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这是公平交易的前提。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就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就会因为不公和愤怒而演变成冲突,最后升级成为战争。
因此,中国古代商人的第一个精神就是“贵和”。
二是“义”。中国古代商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以义取利、义利并举、见利思义。这一点或许让人奇怪,为什么商人第一重视的不是利,而是义呢?商人当然要追逐利润,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但是如果人人都只追求利润,就会形成“争利”,就会为了利无所不用其极,各种手段都用出来,尔虞我诈,甚至造假售假,就会造成整体商业环境的混乱、无序乃至失衡。
“义利之辨”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命题。从孔子高足子贡开始,义利就被联系在一起,从此密不可分。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公共,二是合宜。公共利益就是天下人的利益,是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合宜就是利润的追逐不能无休无止,更不能竭泽而渔,而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限度,以维护整体的商业环境。在古代,陶朱公提出了“什一之利”,就是十分利润只取一分。后来,子贡继承了孔子思想“以义取利”,再后来演变成“见利思义”等,那种对不法商人批评“见利忘义”,恰恰说明了商人群体对“义”的尊重。这一传统延续到今天,很多老字号如“同仁堂”“全聚德”等都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遭遇西方商业文化的入侵,战争的频繁发生和中国的一次次战败,让中国文化被迫发生了变化,农耕文化的重心和根基发生了动摇,商业文化被日益重视,商人精神也得以在时代嬗变中,焕发出了最旺盛的生命活力,当然也继续继承了传统文化精髓。
从鸦片战争以后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以来,商人精神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担当!
敢于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来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但是进入近代以来,士大夫已经不能救国救民,这一振兴国家、与外国列强进行“商战”的重任落在了商人身上,实业报国、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振兴工商,提高经济实力来提高国力,对抗列强,商人在这一时期以“儒魂商才”作为自我驱动的动力,展示了惊人的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商人精神也因为注入了“担当”这一核心理念,而变得从来没有过的旺盛和强健,从个人追逐的蝇头小利到家国之利,商人的自我价值第一次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真正意义上得到了确认。从建立自我、实现自我开始,向着无我的境界昂首阔步挺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私人性质的商业活动一度绝迹,但是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以近乎运动的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商业精神,这就是“家国情怀”。这同样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新的时代环境里萌发了新的生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中国人此前只是在理想里描述的境界,开始在现实中描绘蓝图了。“共同富裕”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新追求,中国商业文化以崭新的姿态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如今已经将近40年。这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从农耕文化向商业文化过渡转型的一个新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开始真正走向全球,为登上世界舞台中心而努力的一个新奋斗过程。中国商人又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历史推动者的角色,商人精神再结硕果:
一是敢拼敢赢。从南方沿海地区开始蓬勃起来的商人精神,带来了“爱拼才会赢”的不屈不挠的进取基因。中国商人从来都不惮于环境的险恶,不害怕任何竞争对手,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就要萌芽。古代的十大商帮、近现代的华商、改革开放后的“走出去”一代又一代商人,无不用行动和成就生动地诠释了“敢拼敢赢”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是诚信。中国古代商人就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后来商跟儒创造性结合在一起,出现了儒商,儒商对“信”的追求成为一个鲜明特色。“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是商人的声誉,甚至超过了生命。中国的家族企业虽然都通过血缘来维持财富的传递,但是真正支撑不倒的不是血缘,而是诚信。诚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创新。有人回首改革开放近40年,发现中国人最擅长的是模仿,是跟风,是“山寨”,由此认为中国人不善于创新。他们忘记了,是中国人率先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不管是在农耕技术方面,还是在航海贸易方面,中国人都领先于世界。中国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一点都不比西方人差,只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和”与“仁”的内在稳定和趋于保守,使得我们更多侧重于防御,侧重于内向而不是攻击性、外向性的,因此在近代以来才被西方领先,中国陷入被动落后。这是多方面的,但不能因此说中国人不善于创新。实际上我们40年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赶超和国家的“和平崛起”,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中国模式都是创新。
中国商人普遍被认为善于模仿,其实德鲁克早就指出,“创造性模仿”也是一种创新。何况对商人来说,他们关心的并不是自己是否模仿与原创,而只是要追求利润,并且中国商人还有一个注重不同的追求,就是利他主义。和西方人的“利己”主义不同,中国商人是追求“利他”的,这是儒家伦理对中国商人精神的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目前,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请进来”之后,已经开始大规模
“走出去”,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有企业,纷纷“出海”,开启了全球化征程。中国正在尝试扮演起领导全球化的新角色,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除了雄厚的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五千年文化底蕴。
当然了,这个机会对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但也是必须做出改变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要有更多的自信,也要有更大的担当,中国企业家精神将因时而变、顺势而变,但是变中又有不变。变的是形式和内容,不变的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这个“根”和“魂”,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里,所积累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以仁爱和平为核心的“义利观”;就是近代鸦片战争之后仁人志士所共同怀有的“家国情怀”;就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诞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设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波澜壮阔进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这是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肯定,更是期许。中国企业家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奋力迈向世界舞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提供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主动担当,为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正如领导人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企业家群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为这样伟大的初心和使命奉献力量,是无上的光荣,更是必须担当的责任!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企业家群体将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信党的话,跟党走,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继续前进,中国企业家精神必将再结硕果!这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心声,也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誓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