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书信细节剖析写信人和收信人的人格气质,学习和反思做人的道理。
2. 读书信,学会人际交往中得体的礼仪。
语文名师、教育带领者、学者型教师黄玉峰从古代书信中精选60则绝妙好辞,按照写信的目的,分为说服、拒绝、指示、劝勉、安慰、感谢、应酬、自荐、批评、自辩、述怀11个部分,在讲解和剖析中阐明书信的表达方式、结构、重点与优点,学习先贤的处世智慧。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致力于教育事业凡51 年,多年以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尤其是古代诗人和汉字文字学的研究。出版《六朝山水诗》《诗情画意》《说李白》《说杜甫》《说苏轼》《教学生活得像个人》《上课的学问》《我只是想站得直一点》《怎样写好高考作文》等专著。
说 服
遗大夫种书? 〔春秋〕范蠡
报燕太子丹书? 〔战国〕鞠武
谏逐客书(节选)? 〔战国〕李斯
遗章邯书? 〔战国〕陈馀
与挚峻书? 〔汉〕司马迁
与子陵书? 〔汉〕刘秀
论盛孝章书(节选)? 〔汉〕孔融
与吴司录议王逢原姻事书? 〔宋〕王安石
遗?札? 〔宋〕岳飞
寄钱牧斋书? 〔明〕柳如是
拒 绝
让开府表? 〔西晋〕羊祜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 〔西晋〕嵇康
陈情表? 〔西晋〕李密
答永乐帝书? 〔明〕徐妙锦
与耿克念? 〔明〕李贽
答陆学博? 〔明〕汤显祖
指 示
入关告谕? 〔汉〕刘邦
求贤诏书? 〔汉〕刘邦
求言令? 〔汉〕曹操
封疆大臣陛见陈奏谕? 〔清〕爱新觉罗`玄烨
劝 勉
封侯劳官属? 〔汉〕马援
前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送董邵南序? 〔唐〕韩愈
与中舍书? 〔宋〕范仲淹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节选)? 〔宋〕曾巩
送许子云之任分宜序(节选)? 〔明〕归有光
与四弟书? 〔清〕曾国藩
安 慰
杂?帖? 〔汉〕钟繇
与太尉杨彪书? 〔汉〕曹操 ?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节选)? 〔唐〕柳宗元
与程秀才书? 〔宋〕苏轼
送夹江张先生序? 〔明〕归有光
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 〔明〕汪琬
送姚姬传南归序? 〔清〕刘大櫆
感 谢
谢滕王集序启(节选)? 〔北周〕庾信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 〔宋〕曾巩
答张太史? 〔明〕徐渭
赠医士张云崖序? 〔明〕归有光
与钱仲驭? 〔明〕萧士玮
应 酬
遗荆将卫君书? 〔春秋〕宋石
与辜端书? 〔汉〕孔融
答曹公书? 〔汉〕杨彪
与许口北? 〔明〕徐渭
与李翰林书? 〔明〕魏禧
自 荐
上武帝书? 〔汉〕东方朔 ?
与韩荆州书? 〔唐〕李白
为人求荐书? 〔唐〕韩愈
批 评
赐南粤王赵佗书? 〔汉〕刘恒
诫兄子严敦书? 〔汉〕马援
送薛处士序? 〔唐〕杜牧
答姚辟书? 〔宋〕王安石
自 辩
被劾自讼书? 〔汉〕虞诩
平蜀自辩书? 〔三国〕邓艾
答吕 毉 山人书? 〔唐〕韩愈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述 怀
狱中上书? 〔战国〕李斯
请使匈奴书? 〔汉〕终军
街亭自贬疏? 〔三国〕诸葛亮
再与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与柳颖书? 〔元〕赵鸾鸾
巧于设喻?善于描摹
遗大夫种书
〔春秋〕范蠡
越国大夫范蠡和文种都是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的功臣。范蠡看透了勾践凶残奸险、可共危难而不可共安乐的本质。灭吴后,他逃离越国,从齐国写信给文种,提醒文种尽快离开,免遭其害。
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①;人有盛衰,泰终必否②。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注释 :
①春生冬伐:指春季生长,冬季凋零。伐,砍斫,引申为凋零。??②泰终必否(pǐ):泰,指通畅,安宁;否,指闭塞,不通。“泰”与“否”都是《易经》中的卦名,此即指事物顺利通达到极点时,就必然向其反面的闭塞不通发展了。
◎?今译:
我听说天有四季,春季生长,冬季凋零;人有盛衰穷通,通畅到了极点,必然转向穷塞。懂得进退存亡的道理,并且心怀公正的人,难道只有贤人吗?我范蠡虽没有才能,但清楚懂得进退的道理。飞鸟散尽,好弓就要收藏起来;狡兔捕尽,好猎狗就要被煮了吃掉。越王这个人,脖子太长,嘴如鸟,目光如鹰,步履像狼,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可与他共享乐;可与他共度危难,而不可与他在安乐中共处。您若不离去,他将加害于您,这是很明白的事呀!
◎?说话之道
文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全用短句写来,节奏相当急促。范蠡看到文种危在旦夕,劝他赶快离去的紧迫心情,在文句的节奏中都能感受出来。作者善于设譬,一个带有规律性的道理,被他用“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十六个字,点拨得既形象,又深刻。作者还善于描摹,随手几笔,就把勾践的外貌与个性勾勒得惟妙惟肖。
作者睿智精警,当看透了勾践的本性后,及时抽身引退,保全了性命。他劝文种功成名就,应该急流勇退,不要沉迷于功名。可惜,文种没听劝告,终于被害。范蠡之所以有这样明智的判断,有这样果断的行动,取决于他本人高度的修养以及淡泊名利的情操。文种缺乏的正是这些。
这本书的命名很有意思,“说话之道”,听起来就很有学问。我猜想它探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技巧,更可能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一种与人沟通的艺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快速化的交流,而忽略了真正有效的沟通和深刻的情感连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重新审视“说话”这件事,不仅仅是口头的表达,更包含文字的交流,甚至是我们传递给对方的整体信息。书中提及的“经典书札品鉴”,这让我非常感兴趣,书札往往是最能展现一个人真实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品鉴这些书札,我们或许能窥见古人的交往之道,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空间里,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真正的“说话之道”,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能够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甚至影响人生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光是摆在手边,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我已经能够想象到,这本书一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梳理和致敬。它没有选择那种直白、煽情的叙事方式,而是选择了“品鉴”这种更为内敛和深刻的方式,去解读那些流传下来的书札。这让我联想到,也许书中会涉及到很多关于礼仪、学识、情感表达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尘封的信件,感受其中的情感的起伏、思想的碰撞,甚至是历史的脉络。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书札的品读,我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从中领略到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含蓄而深刻的智慧,这种智慧或许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采用了一种非常沉静而富有质感的暗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低调中透露着一股书卷气。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有微微的韧性,不会轻易起皱,阅读体验上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适中,行间距舒展,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插图,我猜想应该是基于书札内容精心挑选或创作的,虽然我还没有具体阅读内容,但仅仅从封面和内页的整体视觉感受来看,就能预感到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风景。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的,不单是知识上的启迪,更是一种美的享受。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有一些与书信相关的历史图片,如果能配上一些古朴的墨迹或者书信的复刻,那将是锦上添花了。这本书的外在,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深入探索其内在的好奇心,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感受文字与纸张带来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千古的书信和札记特别着迷,总觉得字里行间蕴含着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情感和智慧。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入手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它传递出的整体气质来看,我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厚的造诣。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文化读物,只是简单罗列一些故事,而是通过对经典书札的品鉴,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去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走进那些文人雅士的书房,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我想,通过品读这些书札,我不仅仅能学到文字的技巧,更能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和回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说话之道》本身就自带一种吸引力,它似乎在承诺着一种能够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的秘籍。而“经典书札品鉴”则进一步勾勒出它内容的具体方向。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或许是古代文人之间委婉而深情的书信往来,或许是政治家之间充满智慧的谋略对话,又或许是亲友之间温情脉脉的问候。这些书札,承载着历史的温度,蕴含着人性的光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书信的解读,比如那些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往来,或是那些感人至深的私人情感表达。通过作者的品鉴,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书写者当时的心境、他们的考量以及他们希望通过文字达到的目的。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沟通艺术的领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真正的“说话之道”,并非只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深思熟虑的表达以及对他人感受的尊重。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满意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满意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