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書信細節剖析寫信人和收信人的人格氣質,學習和反思做人的道理。
2. 讀書信,學會人際交往中得體的禮儀。
語文名師、教育帶領者、學者型教師黃玉峰從古代書信中精選60則絕妙好辭,按照寫信的目的,分為說服、拒絕、指示、勸勉、安慰、感謝、應酬、自薦、批評、自辯、述懷11個部分,在講解和剖析中闡明書信的錶達方式、結構、重點與優點,學習先賢的處世智慧。
黃玉峰: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碩士生導師,上海語文學會理事,上海詩詞學會理事。緻力於教育事業凡51 年,多年以來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與研究,尤其是古代詩人和漢字文字學的研究。齣版《六朝山水詩》《詩情畫意》《說李白》《說杜甫》《說蘇軾》《教學生活得像個人》《上課的學問》《我隻是想站得直一點》《怎樣寫好高考作文》等專著。
說 服
遺大夫種書? 〔春鞦〕範蠡
報燕太子丹書? 〔戰國〕鞠武
諫逐客書(節選)? 〔戰國〕李斯
遺章邯書? 〔戰國〕陳馀
與摯峻書? 〔漢〕司馬遷
與子陵書? 〔漢〕劉秀
論盛孝章書(節選)? 〔漢〕孔融
與吳司錄議王逢原姻事書? 〔宋〕王安石
遺?劄? 〔宋〕嶽飛
寄錢牧齋書? 〔明〕柳如是
拒 絕
讓開府錶? 〔西晉〕羊祜
與山巨源絕交書(節選)? 〔西晉〕嵇康
陳情錶? 〔西晉〕李密
答永樂帝書? 〔明〕徐妙錦
與耿剋念? 〔明〕李贄
答陸學博? 〔明〕湯顯祖
指 示
入關告諭? 〔漢〕劉邦
求賢詔書? 〔漢〕劉邦
求言令? 〔漢〕曹操
封疆大臣陛見陳奏諭? 〔清〕愛新覺羅`玄燁
勸 勉
封侯勞官屬? 〔漢〕馬援
前齣師錶? 〔三國〕諸葛亮
送董邵南序? 〔唐〕韓愈
與中捨書? 〔宋〕範仲淹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節選)? 〔宋〕曾鞏
送許子雲之任分宜序(節選)? 〔明〕歸有光
與四弟書? 〔清〕曾國藩
安 慰
雜?帖? 〔漢〕鍾繇
與太尉楊彪書? 〔漢〕曹操 ?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節選)? 〔唐〕柳宗元
與程秀纔書? 〔宋〕蘇軾
送夾江張先生序? 〔明〕歸有光
送王進士之任揚州序? 〔明〕汪琬
送姚姬傳南歸序? 〔清〕劉大櫆
感 謝
謝滕王集序啓(節選)? 〔北周〕庾信
寄歐陽捨人書(節選)? 〔宋〕曾鞏
答張太史? 〔明〕徐渭
贈醫士張雲崖序? 〔明〕歸有光
與錢仲馭? 〔明〕蕭士瑋
應 酬
遺荊將衛君書? 〔春鞦〕宋石
與辜端書? 〔漢〕孔融
答曹公書? 〔漢〕楊彪
與許口北? 〔明〕徐渭
與李翰林書? 〔明〕魏禧
自 薦
上武帝書? 〔漢〕東方朔 ?
與韓荊州書? 〔唐〕李白
為人求薦書? 〔唐〕韓愈
批 評
賜南粵王趙佗書? 〔漢〕劉恒
誡兄子嚴敦書? 〔漢〕馬援
送薛處士序? 〔唐〕杜牧
答姚闢書? 〔宋〕王安石
自 辯
被劾自訟書? 〔漢〕虞詡
平蜀自辯書? 〔三國〕鄧艾
答呂 毉 山人書? 〔唐〕韓愈
答司馬諫議書? 〔宋〕王安石
述 懷
獄中上書? 〔戰國〕李斯
請使匈奴書? 〔漢〕終軍
街亭自貶疏? 〔三國〕諸葛亮
再與歐陽捨人書? 〔宋〕曾鞏
與柳穎書? 〔元〕趙鸞鸞
巧於設喻?善於描摹
遺大夫種書
〔春鞦〕範蠡
越國大夫範蠡和文種都是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的功臣。範蠡看透瞭勾踐凶殘奸險、可共危難而不可共安樂的本質。滅吳後,他逃離越國,從齊國寫信給文種,提醒文種盡快離開,免遭其害。
吾聞天有四時,春生鼕伐①;人有盛衰,泰終必否②。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賢人乎?蠡雖不纔,明知進退。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明矣!
注釋 :
①春生鼕伐:指春季生長,鼕季凋零。伐,砍斫,引申為凋零。??②泰終必否(pǐ):泰,指通暢,安寜;否,指閉塞,不通。“泰”與“否”都是《易經》中的卦名,此即指事物順利通達到極點時,就必然嚮其反麵的閉塞不通發展瞭。
◎?今譯:
我聽說天有四季,春季生長,鼕季凋零;人有盛衰窮通,通暢到瞭極點,必然轉嚮窮塞。懂得進退存亡的道理,並且心懷公正的人,難道隻有賢人嗎?我範蠡雖沒有纔能,但清楚懂得進退的道理。飛鳥散盡,好弓就要收藏起來;狡兔捕盡,好獵狗就要被煮瞭吃掉。越王這個人,脖子太長,嘴如鳥,目光如鷹,步履像狼,隻能與他共患難,而不可與他共享樂;可與他共度危難,而不可與他在安樂中共處。您若不離去,他將加害於您,這是很明白的事呀!
◎?說話之道
文章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全用短句寫來,節奏相當急促。範蠡看到文種危在旦夕,勸他趕快離去的緊迫心情,在文句的節奏中都能感受齣來。作者善於設譬,一個帶有規律性的道理,被他用“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十六個字,點撥得既形象,又深刻。作者還善於描摹,隨手幾筆,就把勾踐的外貌與個性勾勒得惟妙惟肖。
作者睿智精警,當看透瞭勾踐的本性後,及時抽身引退,保全瞭性命。他勸文種功成名就,應該急流勇退,不要沉迷於功名。可惜,文種沒聽勸告,終於被害。範蠡之所以有這樣明智的判斷,有這樣果斷的行動,取決於他本人高度的修養以及淡泊名利的情操。文種缺乏的正是這些。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以讓人愛不釋手。封麵采用瞭一種非常沉靜而富有質感的暗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書名,低調中透露著一股書捲氣。翻開內頁,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厚實且帶有微微的韌性,不會輕易起皺,閱讀體驗上就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號適中,行間距舒展,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書中的插圖,我猜想應該是基於書劄內容精心挑選或創作的,雖然我還沒有具體閱讀內容,但僅僅從封麵和內頁的整體視覺感受來看,就能預感到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藝術品。它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風景。我非常期待它能帶給我的,不單是知識上的啓迪,更是一種美的享受。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有一些與書信相關的曆史圖片,如果能配上一些古樸的墨跡或者書信的復刻,那將是錦上添花瞭。這本書的外在,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深入探索其內在的好奇心,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感受文字與紙張帶來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說話之道》本身就自帶一種吸引力,它似乎在承諾著一種能夠讓你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遊刃有餘的秘籍。而“經典書劄品鑒”則進一步勾勒齣它內容的具體方嚮。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或許是古代文人之間委婉而深情的書信往來,或許是政治傢之間充滿智慧的謀略對話,又或許是親友之間溫情脈脈的問候。這些書劄,承載著曆史的溫度,蘊含著人性的光輝。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對那些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書信的解讀,比如那些關係到國傢命運的往來,或是那些感人至深的私人情感錶達。通過作者的品鑒,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書寫者當時的心境、他們的考量以及他們希望通過文字達到的目的。這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解讀,更是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對溝通藝術的領悟。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真正的“說話之道”,並非隻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深思熟慮的錶達以及對他人感受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命名很有意思,“說話之道”,聽起來就很有學問。我猜想它探討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錶達技巧,更可能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一種與人溝通的藝術。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碎片化、快速化的交流,而忽略瞭真正有效的溝通和深刻的情感連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重新審視“說話”這件事,不僅僅是口頭的錶達,更包含文字的交流,甚至是我們傳遞給對方的整體信息。書中提及的“經典書劄品鑒”,這讓我非常感興趣,書劄往往是最能展現一個人真實思想和情感的載體,通過品鑒這些書劄,我們或許能窺見古人的交往之道,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空間裏,傳達齣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見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真正的“說話之道”,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能夠化解矛盾、增進理解、甚至影響人生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氣息,光是擺在手邊,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我已經能夠想象到,這本書一定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刻梳理和緻敬。它沒有選擇那種直白、煽情的敘事方式,而是選擇瞭“品鑒”這種更為內斂和深刻的方式,去解讀那些流傳下來的書劄。這讓我聯想到,也許書中會涉及到很多關於禮儀、學識、情感錶達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時代和一代人的精神風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塵封的信件,感受其中的情感的起伏、思想的碰撞,甚至是曆史的脈絡。我相信,通過對這些經典書劄的品讀,我不僅能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更能從中領略到一種東方人特有的含蓄而深刻的智慧,這種智慧或許在當下依然有著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流傳韆古的書信和劄記特彆著迷,總覺得字裏行間蘊含著那個時代最真實的情感和智慧。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入手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它傳遞齣的整體氣質來看,我就能感受到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和曆史有著深厚的造詣。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文化讀物,隻是簡單羅列一些故事,而是通過對經典書劄的品鑒,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去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情感錶達以及他們對世界的獨特見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走進那些文人雅士的書房,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悲歡離閤。我想,通過品讀這些書劄,我不僅僅能學到文字的技巧,更能從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的醇厚和迴甘。
評分非常不錯
評分滿意
評分非常不錯
評分非常不錯
評分滿意
評分滿意
評分滿意
評分滿意
評分滿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