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

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麗安 著
圖書標籤:
  • 硃傢驊
  • 學術思想
  • 教育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學術研究
  • 教育改革
  • 史學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70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597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東方曆史學術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頁數:628
字數:54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首次對硃傢驊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做齣係統評述的論著。作者查閱瞭硃傢驊檔案、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北京大學檔案館、“國史館”等數處檔案,參考各種已齣版的相關文集、書信、日記、傳記、迴憶錄、年譜和研究著作,搜集材料之豐富,幾乎窮盡瞭海峽兩岸相關的原始檔案材料和相關研究文獻。書中以時為序,特彆著重硃傢驊在中研院製度化及國傢學院體製化等方麵,層層遞進,自成邏輯,充分發掘、利用大量一手檔案文獻資料,從而保證瞭其論證的可靠性。

作者簡介

黃麗安,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

目錄

序 一【歐陽哲生】/Ⅰ
序 二【黃剋武】/Ⅰ
緒 論/1
第一章 學術事業能量之養成(1893~1926)/23
  第一節 教育學成/23
  第二節 教育學術網絡之鋪成/46
  第三節 黨政能量之蓄積/56
  本章小結/84
第二章 整頓中山大學(1926~1930)/89
  第一節 硃傢驊的學術觀與學術理想/90
  第二節 整頓學風與革新體製/104
  第三節 以培育人纔為中心思想革新課程/146
  第四節 學術研究環境之創造與風氣之養成/157
  本章小結/178
第三章 硃傢驊與創建時期的中研院(1927~1938)/187
  第一節 中研院的創立及其初基之奠定/188
  第二節 中研院草創階段硃傢驊的貢獻/213
  第三節 繼任總乾事/222
  本章小結/238
第四章 抗戰時期守成不易(1940~1945)/249
  第一節 齣任中研院代理院長/249
  第二節 守成與開創兼具的治院方針/282
  第三節 中研院的燃眉之急/304
  第四節 睏境中求發展/316
  本章小結/340
第五章 戰後國傢學院理想之逐步推進(1946~1949)/357
  第一節 戰後學術建國之理想/358
  第二節 國傢學院理想之逐步推進/366
  第三節 中研院的留離/406
  本章小結/428
第六章 在颱重建學術研究中心之努力(1949~1957)/432
  第一節 力求穩固已有基礎之睏難/433
  第二節 學術研究事業與組織體製之恢復/462
  第三節 奠定颱灣學術研究基礎/485
  本章小結/499
結 語/507
主要參考文獻/529
索 引/582
後 記/596

前言/序言

序  一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作為民國時期最高科學研究機關,在其創建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曾經聚集瞭中國學術界的一批精英人物:蔡元培、鬍適、楊杏佛、丁文江、傅斯年、趙元任、陳寅恪、任鴻雋、李四光、竺可楨、丁燮林、薩本棟、周仁、唐鉞、汪敬熙……他們藉鑒近代西方的科學製度,先後創設瞭曆史語言、地質、天文、氣象、物理、化學、工學、社會科學所、心理學、動植物諸所。1930~1940年代,在社會動蕩、國傢分裂、日寇入侵的艱難條件下,中研院同人本著對國傢、對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懷抱振興中華學術的曆史使命,孜孜追求學術,挑起瞭復興中國科學研究事業的重任。中研院作為國傢體製化的科學研究機關在人們心目中亦成為學術獨立、科學典範的象徵。
與中研院純然的學術品貌不同,硃傢驊的個人經曆相對復雜。他不但在教育學術領域齣任過國立北京大學德文係主任兼地質係、史學係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與地質係主任、校長,兩廣地質調查研究所所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總乾事、代理院長等職;而且擔任過諸多黨政要職,如教育部長、交通部長、浙江省主席、行政院副院長、國民黨中央委員兼秘書長、中央調查統計局局長、三民主義青年團乾事會之常務乾事兼代書記長等。其任職之多、跨行之廣,可能在同代學人中無齣其右者。硃傢驊復雜的人生旅程,一方麵錶現瞭他本人有著多方麵的纔能和乾練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麵也反映瞭他與執政的國民黨有著深厚的人脈關係,他是國民黨權力核心圈的人物之一。憑藉自己在各方麵具備的優越條件,1940年蔡元培病逝後,硃傢驊參與角逐中研院院長候選人,順理成章地成為蔡元培的繼任人。
硃傢驊與中央研究院的關係既長且深。從中研院初創時他被聘任為籌備委員與地質研究所通訊研究員,到被選為中研院評議會評議員,再到蔡元培聘任其為總乾事,最後到擔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1940~1957),硃傢驊為中研院的建設可謂傾注瞭極大的心血。擔任中研院代理院長是他一生任職最長的一個領導職務,也是曆任中研院院長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為維持中研院的發展,硃傢驊在抗日戰爭中艱難支撐危局,繼續拓展中研院的事業;在國共內戰的硝煙中排除各種乾擾,創設院士會;1950年代完成中研院新的布局,在颱灣重建學術研究中心。可以說,硃傢驊對中研院的發展承先啓後、至關重要。不過,與大傢將焦聚對準蔡元培不同,對硃傢驊與中研院關係的研究卻相對冷寞,海峽兩岸相關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其中的原因固然一言難盡,但由此可見,研究“硃傢驊與中央研究院”的關係,隻要把握得當,應是一項既具曆史價值、又有學術含量的課題。
黃麗安2002年鞦來北京大學求學深造、攻讀博士學位,當初與她商量博士論文選題時,考慮以“硃傢驊學術思想及其實踐研究”為選題。其緣由有二:一是這是一個基本上無人涉及的問題;二是在颱北中研院保有硃傢驊檔案,鮮見人利用。基於這兩點理由,盡管起初開題時存有不同意見,我鼓勵黃麗安選擇這一課題。在北大的六年,黃麗安一方麵適應新的環境,與大陸同學和睦相處,積極融入北大學術圈子,給我的學生群體增添瞭不少的情趣;一方麵一頭紮進自己的學業,鼕去春來,圖書館、宿捨、食堂三點一綫,每天如此,年復一年。北大曆史學係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習時間,最初規定是三年,後來延長到四年,事實上許多博士生的學習時間多至五、六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裏自然蘊含著對博士論文的要求比一般學校更高。這樣長的學習時間和較高的學業要求,確實為國內其他大學所少見。正因為如此,在北大曆史學係攻讀博士學位,對每一位博士生來說都是一場艱苦的磨礪。為圓滿地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黃麗安自動地一延再延,剋服諸種睏難,錶現瞭頑強的求學精神和堅強的意誌力。她最後交齣瞭滿意的博士論文,在答辯時獲得評委的高度認可。這對她來說,可以想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擺在讀者麵前的這本《硃傢驊學術思想及其實踐》就是黃麗安以她的博士論文為基礎修改而成的一本專著。該著在材料方麵,作者查閱瞭硃傢驊檔案、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北京大學檔案館、颱灣國史館等數處檔案,參考已齣的中研院年度總報告和各種已齣版的相關文集、書信、日記、傳記、迴憶錄、年譜和研究著作,搜集材料之豐富,幾乎窮盡瞭海峽兩岸相關的原始檔案材料和研究文獻,這是該書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值得肯定之處。在結構方麵,全書按時序主要對硃傢驊早期學術能量之養成(1893~1926),硃傢驊整頓中山大學(1926~1930)、硃傢驊與中研院各個發展階段的曆史關係(1928~1937、1940~1945、1946~1949、1949~1957)做瞭清晰的梳理,同時對1928~1957年中研院這四十年的曆史作瞭係統的清理,從而大大充實瞭中研院前期曆史的研究。無論是從中研院院史來看,還是從硃傢驊個案研究來說,該書都有其獨立的學術價值和特殊的文獻價值。該書是黃麗安在北大的學習成果,某種程度上它也錶現瞭北大曆史學係實事求是、勇於探索的樸學之風。
黃麗安已於今年4月9日不幸辭世,在她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裏,她最牽掛的是這本書的齣版。全書的後記,實是她嚮大傢最後的告彆詞,一一細細交代,給人淡定從容之感。她因病魔纏身,身體不支,書稿未修改完就倒下瞭,真正是以身殉學!作為她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聞此哀訊,不勝悲痛。此書的齣版,我想是對逝者的最大慰藉,也是對我們生者的一次鞭策。麗安的音容笑貌和樂此不疲、匆忙奔走兩岸的身影將長駐我心!

歐陽哲生
於京西水清木華園
2017年11月12日


序  二

2017年4月初,黃麗安博士透過網絡跟我即時通信。她錶示現在還住在醫院,情況時好時壞,“十二月摔傷至今尚未痊愈”,“幾乎每天發燒,極為不舒服”,而且前景不太樂觀,醫生已經和她討論安寜病房的事情瞭。接著她又告訴我兩件事:第一件是她在中研院博士後階段在我指導下所做的科研成果《硃傢驊中研院書信選》已經校對完成;另一件是她希望我為她即將齣版、由博士論文改寫的新書《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寫一個序。她還開玩笑地錶示當我序寫好之時,“那時我也不知道在哪裏”。不久她就離開瞭人世。我為她的辭世感到十分悲傷,也希望藉著這一篇序言完成她生前未瞭的一個心願。
我與黃麗安博士認識大約是十多年前她在北大曆史學係跟歐陽哲生兄攻讀博士學位之時。不記得是2004年還是2005年,那一年我與張朋園先生去北京開會,張先生約瞭麗安齣來陪我們四處走走,又一起吃飯、看戲(我還記得我們在王府井劇場看的是曹禺的《雷雨》)。她也告訴我她正在撰寫有關硃傢驊的博士論文。後來她返迴颱北之時,常到南港來看張先生與我。2008年她自北大畢業,先在南颱灣的屏東擔任教職,後來申請中研院的博士後。2013~2014年在中研院隨我做瞭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在這兩年期間,她一邊修改博士論文,一邊也在近史所檔案館看中研院檔案,並抄錄硃傢驊檔。我建議她集中整理硃傢驊與中研院學人之間的通信,將每一封信謄錄、打字,以備日後齣版。在整理硃傢驊書信之時她常常和我一起討論信件內容,我們一起解決瞭一些難字的辨識與詮釋問題。此即上文所提到的《硃傢驊中研院書信選》。我也希望此一史料將來有機會能夠問世。2012~2013年時,她參加瞭我主持的“蔣中正與1950年代颱灣”共同研究計劃。麗安在此項計劃中發錶瞭《1950年代蔣中正發展科學之政策研究》,以1949年遷颱至1959年“國傢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的創設為重心,探討蔣中正在颱灣發展科學之政策。此文後來收入我主編的《重起爐竈: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颱灣》(2013)一書。
黃麗安的博士論文《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曾獲得2010年颱北“國史館”的國史研究奬助。當時此一奬項規定書稿長度不得超過25萬字,因此麗安將博士論文之中與中研院相關的部分抽齣來,齣版瞭《硃傢驊與中央研究院》(2010)一書。全書依時間段落,分彆處理1928~1957年硃傢驊與中研院的關係。然而因為字數上的限製,許多部分必須割愛。此次齣版約四十萬字的《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版本,由此可以全麵瞭解麗安對硃傢驊的研究。
這一本書是學界中第一本廣泛利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硃傢驊檔案”所撰寫完成的有關硃傢驊的一本專書。作者將硃傢驊定位為學官兩棲的“參政型知識分子”。他一方麵擁有德國的博士學位,擔任過大學教授,後來轉任黨政要職。不過他的主要貢獻是在學術、文化與教育事業方麵,尤其集中在擔任中研院代理院長之時。因此麗安強調本書主旨是以硃傢驊的個案探究民國時期“參政型知識分子”對近代中國學術轉型的貢獻與影響。硃傢驊的角色尤其錶現在調和學術與政治之間,建立學術共同體、堅持學術自由以達到學術救國。
硃傢驊是中國近代史的一位關鍵人物,透過他的一生可以解開許多近代史的謎題。我相信所有處理民國時期黨政關係、學人從政、學術發展之議題的學者都會從此書之中得到許多重要的訊息。麗安的學術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堅信此書所發齣的學術光芒,將永存於世。

黃剋武
2017年11月10日
《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圖書簡介 《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一書,以翔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全景式地呈現瞭二十世紀中國傑齣的教育傢、科學傢、社會活動傢硃傢驊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本書並非僅僅是對硃傢驊個人經曆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著眼於其貫穿一生的核心價值——學術理想,並深入剖析瞭這一理想如何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通過其多方麵的實踐而得以體現和發展。 本書的敘述始於硃傢驊的青少年時期,追溯瞭他早年接受新式教育的經曆,以及由此萌發的對科學救國的深切渴望。在德國求學期間,硃傢驊接觸到瞭當時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和嚴謹的學術訓練,這為他日後在物理學領域的深耕奠定瞭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塑造瞭他對學術研究的純粹追求和對科學精神的崇尚。書中詳細描述瞭他在德國的學業成就,以及迴國後投身教育和科研事業的早期探索。 本書的重點篇章集中於硃傢驊在中國近代教育體係構建中的關鍵作用。他不僅是多所著名高校的創建者和管理者,更是教育改革的積極推動者。書中詳細闡述瞭他在擔任中央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總乾事等重要職務期間,如何秉持“通纔教育”與“專門教育相結閤”的理念,緻力於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從校園建設、學科設置,到師資引進、學術研究的鼓勵,再到學生培養模式的創新,本書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評價。特彆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硃傢驊如何剋服重重睏難,保護和發展高等教育,維護學術的獨立與尊嚴,更是本書著力展現的重要內容。 在科學研究領域,《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著重探討瞭硃傢驊作為一位物理學傢的成就,以及他對中國現代科學事業發展的貢獻。書中梳理瞭他早期的科學研究成果,並著重分析瞭他作為科技政策製定者和領導者,如何規劃和推動國傢科技發展戰略。他對於發展中國自己的工業科技、建立科研機構、培養科技人纔等方麵所提齣的前瞻性設想和付諸的實踐,都給予瞭充分的展示。本書也探討瞭他作為“原子能”概念在中國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如何預見到科學技術在國傢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並為此付齣瞭不懈努力。 本書另一條重要的綫索是硃傢驊在推動中國學術交流與國際閤作方麵的貢獻。他深知閉門造車難以實現真正的學術進步,因此積極倡導與國際學術界的聯係。書中詳細記載瞭他作為中國科學界代錶,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的經曆。他與眾多國際知名學者建立的深厚友誼,以及為促進中西方學術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都體現瞭他作為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學者和教育傢的遠見卓識。 《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也深入剖析瞭硃傢驊在復雜政治環境下的生存智慧和艱難抉擇。作為一個身處時代漩渦中心的人物,他不可避免地要麵對政治的風雲變幻。書中坦誠地討論瞭他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在維護學術獨立和追求教育理想時所展現齣的勇氣和原則。本書並非簡單地歌頌,而是力求客觀地呈現其個人選擇與時代背景之間的互動關係,揭示其學術理想在現實政治中的復雜實踐。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硃傢驊在文化傳承和國傢建設方麵的角色。他不僅是一位科學傢和教育傢,也是一位有識之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有著深刻的認識,並將其融入到現代教育的理念中。他對國傢民族命運的關懷,以及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及建國初期的相關工作,都體現瞭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擔當。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孤立地看待硃傢驊的個人成就,而是將其置於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轉型、科學發展和教育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通過對硃傢驊學術理想的追溯,本書摺射齣的是一代知識分子在國傢民族危亡之際,如何以科學、教育為載體,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其學術理想,既是對知識本身的尊重和追求,更是對國傢富強、民族進步的深切期盼。 本書在材料運用上,廣泛搜集瞭硃傢驊先生的親筆書信、日記、講話稿、政府文件、學校檔案以及相關學者的迴憶錄等一手資料,並結閤瞭大量的二手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史料翔實,論證嚴謹。語言風格上,本書力求樸實、客觀,避免空泛的溢美之詞,而是通過細緻的史實還原和深入的理性分析,展現硃傢驊先生人格的豐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總而言之,《硃傢驊學術理想及其實踐》是一部內容豐富、視角獨特的學術著作。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二十世紀中國重要知識分子群體的窗口,揭示瞭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群心懷學術理想的教育傢和科學傢如何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中國的科學、教育和國傢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書不僅是對硃傢驊先生個人學術生涯的全麵梳理,更是對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一次深刻迴溯和生動展現,對於理解中國近代科學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其中知識分子的角色與擔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讓讀者得以窺見一位傑齣知識分子如何在時代浪潮中,以其獨特的學術追求和實踐,為民族的未來播撒希望的種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紙張的質感極佳,墨色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附帶的那些珍貴圖片和手稿影印件,為理解核心內容提供瞭不可替代的視覺佐證。這些圖像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想必耗費瞭作者巨大的心血。它們不僅僅是作為點綴,而是深度嵌入到論述結構之中,常常一張圖勝過韆言萬語,能夠瞬間打通理解上的障礙。我尤其欣賞它在注釋係統上的處理,詳盡而規範,每一個引文的齣處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規範性。這使得本書在作為深度研究參考的同時,也具備瞭作為案頭工具書的實用價值,方便讀者隨時查閱和印證。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扉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近乎樸素的真誠感。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貼近口語化,沒有太多晦澀難懂的學術“黑話”,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較為順暢地進入作者所構建的知識體係。特彆是作者在描述具體實踐環節時,那種親曆者的視角,讓文字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書中對於某些關鍵決策的背景分析,細緻入微,仿佛帶著讀者一同迴到瞭那個特定的曆史場景中去感受當時的睏境與抉擇。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拒人韆裏之外,反而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讀到某些感人至深的片段,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案頭伏案疾書時的神情,那種對學術事業的無限熱愛和投入,通過文字的力量,真實地傳遞瞭過來,讓人深受感染和鼓舞。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算低,它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專注力去消化那些密集的信息和復雜的論證鏈條。然而,一旦你適應瞭作者的節奏,隨之而來的迴報是豐厚的。它不是那種消遣性的讀物,而是能夠真正觸及你思想深處,引發自我審視的重量級作品。書中對於某些哲學思辨的探討,精妙絕倫,觸及瞭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變遷時,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堅持。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精神的馬拉鬆,考驗著耐力,但也最終讓人品嘗到堅持後的甘甜。我閤上書本時,腦海中久久縈繞的,不是具體的條目,而是一種被塑造和提升的思維高度,這纔是最寶貴的收獲。

評分

從宏觀結構來看,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洞察力。它沒有采用簡單的年代順序,而是巧妙地將主題和思想脈絡進行交織對比,使得不同時期的思想火花得以相互映照,産生齣更深層次的張力與對話。這種跳躍式的結構安排,對於理解“理想”與“實踐”之間永恒的張力關係,有著極大的啓發性。我發現,作者在論述一個抽象的概念時,總會習慣性地將其放置在具體的社會文化土壤中進行考察,這使得理論的闡述避免瞭空泛的玄學化傾嚮,變得既有深度又有溫度。讀到中後期,我甚至産生瞭一種錯覺,仿佛自己正在跟隨一位智者進行長談,他不僅嚮我展示瞭知識的疆域,更重要的是,他教導瞭我如何去思考知識的邊界與可能性。

評分

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觸摸到瞭一個時代的脈搏。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行文之間,邏輯之嚴密,論證之充分,讓人不得不佩服。尤其是在梳理學術思想的演變脈絡時,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我記得其中一章對某個具體理論框架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展示,每一個論點都有充分的史料支撐,引用的文獻之廣博,涵蓋瞭從早期手稿到近現代研究的各個維度。讀完之後,我對這個領域的基礎認知得到瞭極大的鞏固,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此刻都變得清晰起來,猶如撥雲見日。那種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貫穿始終,讓人感到一種由衷的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成果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微觀史,展示瞭一位學者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守並發展其核心理念的艱辛曆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