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群山文化大观

中国群山文化大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动,徐韬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群山
  • 山水
  • 历史
  • 地理
  • 民俗
  • 风土人情
  • 自然风光
  • 人文景观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2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1016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中国群山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和描画,既从地理学角度阐述山的本体特征,又从文化学角度阐发人与山的互生关系,兼从山水诗、山水画、游圣徐霞客、奇书山海经中采玉探珠。全书配有中国历史名画插图,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王动,1965年生,原名王书雨,祖籍山东,现居北京。作家、编剧、艺评人,已出版《北京北四环以北》《内心狂流》《顿悟》《国画那些人》《武之大者》等各类著作。

徐韬,又名徐发拉,1972年生,威海文登人,现居北京。先后供职于学校、报社、出版集团等。闲来寄情山川,遣怀诗酒,自谓急公好义、崇文尚友。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群山文化大观》并非一本涵盖以下内容的书籍: 地理科学的详尽论述: 本书不包含对中国各山脉地质构造、岩石成因、成矿规律、水文地质特征、气候垂直带谱、动植物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系统性、学术性研究。它不会深入探讨板块运动、造山运动的动力学原理,也不会提供详细的等高线图、地质剖面图等专业地理信息。读者若想系统学习中国地理学,本书并非首选。 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考察: 本书并不致力于对中国境内高山、丘陵、平原边缘的山地等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中特有物种的分类、起源、演化、迁徙规律进行深入的科学记录和分析。它不会详细列举各类植物的学名、分布范围、经济价值,也不会深入追踪动物的行为模式、繁殖习性、生态位等。书中不会出现诸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等权威数据。 历史事件的精确编年与考证: 本书不以提供中国历史上,与山脉相关的重大战役、政治事件、王朝更迭、民族迁徙、古代交通路线开辟等精确的时间线索和史料考证为主要目的。它不会详细叙述某场战争为何选择某座山作为屏障或战场,也不会深入分析古代商道、驿道的地理选择逻辑。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本书不具备作为一手史料或深度学术研究的参考价值。 登山运动的专业技术指南: 本书不提供任何关于攀登中国境内著名山峰的专业技术指导,例如绳索技术、冰雪攀登技巧、高海拔适应性训练、野外生存技能、装备选择与维护等。它不会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具体的路线规划、难度评估、季节选择建议,也未包含任何形式的登山风险提示或安全须知。 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探报告: 本书不包含对中国各地区蕴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资源的分布、储量、开采难度、经济价值进行详尽调查、统计和分析的报告。它不涉及地质勘探的技术方法、勘探设备介绍,也不会提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预测。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 本书不以收录、分析、评论中国古代或现代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中涉及山水意象、隐逸文化、山林隐居题材为核心。它不会对特定作者的山水诗歌进行详细解读,也不会分析山水画中的美学意境。 旅游攻略与景点介绍: 本书不提供中国各地旅游景点(如名山大川、风景区)的实用旅游信息,包括交通方式、住宿选择、门票价格、游玩路线、当地特色餐饮、购物推荐等。它不会为游客提供详细的行程规划建议,也不会介绍景区的旅游开发历史和现状。 宗教学说与宗教活动场所的考究: 本书不涉及对中国境内与山岳相关的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摩崖石刻、宗教传说、祭祀仪式等宗教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梳理、考证和阐释。它不会深入研究某一宗教在中国山区的传播历史,也不会分析特定山脉在宗教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考古发掘与古代文明遗址的报告: 本书不以记录、分析中国山地地区出土的古代墓葬、石器、陶器、壁画、城址等考古遗址的发掘成果、断代依据、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它不会对古代人类在高山或丘陵地带的生存方式、社会结构、技术水平进行考古学意义上的解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讨论: 本书不包含对中国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面临的挑战、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探讨。它不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会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方案或建议。 语言学与方言研究: 本书不涉及对中国不同山地民族或区域的方言、语言变异、词汇特征、语音规律等方面的语言学研究。 艺术史与建筑史的专项分析: 本书不侧重于研究中国山地建筑(如古建筑、寺庙、园林)的风格演变、构造特点、选址原则,也不深入分析山水题材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美学价值。 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规划: 本书不分析中国山地地区在国家整体经济布局中的地位、资源开发模式、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差异、脱贫攻坚战略等方面的经济学研究。 风水学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实践应用: 本书不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风水学中关于山脉走向、峦头形势、穴位选择、龙脉气场等理论在建筑、陵墓选址等方面的应用。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 本书不以汇集、整理、讲述中国各地关于山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鬼怪传说为主要内容。 民俗学与民族志的田野调查: 本书不包含对中国山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社会组织、民族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田野调查和人类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志记录。 工程技术与水利建设的案例分析: 本书不提供关于修建山区道路、桥梁、隧道、水库、水电站等重大工程的技术细节、设计方案、施工难点、经济效益评估等工程技术类报告。 军事地理与国防战略研究: 本书不深入分析中国山地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不探讨山区防御工事、战略要地、交通节点在国防战略中的作用。 哲学思想与精神境界的形而上学探讨: 本书不以探究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隐士哲学中关于山林、隐逸、归隐、超脱的形而上学观念为核心。 天文地理与星象学研究: 本书不涉及与山岳相关的古代天文观测、星象记述、天象学研究。 中医药学与山地药材的采集运用: 本书不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中,与山岳相关的药材(如人参、灵芝、麝香等)的生长环境、采集时节、药用价值、炮制方法等。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中国群山文化大观》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种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所折服。它不单单是一本介绍中国山脉的书,更像是一部流动的中国文化史,以山脉为载体,串联起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明印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地域性山脉时,那种“见微知著”的功力。例如,书中关于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山脉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地理特征上,而是深入到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图腾崇拜、祭祀习俗,以及山脉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那些关于山林之间古老村落、神秘祭坛、以及世代流传的歌谣和故事,都让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仿佛能听到山谷的回响,闻到雨林的气息,看到彩色的经幡在风中飘扬。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考证也相当严谨,既保留了故事的趣味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阅读都能发掘出新的惊喜,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多元和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山川地貌的全新认知!原本以为“山”就是山,地势高耸,风景秀丽,仅此而已。可读了《中国群山文化大观》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每一座山都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奇故事。书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山脉的地理信息,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中国历史、哲学、宗教、艺术乃至于民俗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比如,书中对五岳的阐述,不再是简单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这样的陈述,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历代帝王封禅的壮观景象,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诗篇,以及山岳崇拜如何渗透到民间信仰之中。我尤其喜欢关于一些名山背后神话传说的部分,那些关于山神、仙境、妖怪的讲述,虽然带着些许虚幻,却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而且,作者在描述山川的同时,还穿插了相关的诗词、绘画作品,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富。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会忍不住去搜索相关的古画,或者朗诵几句描绘那座山的诗句,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山水之间,与历史对话。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眷恋和自豪。

评分

我对《中国群山文化大观》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力。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知识的书,而是通过对中国各地山脉的细致描绘,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山与交通”、“山与贸易”的讨论。例如,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山脉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地形的险峻,更深入探讨了这些山脉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商队如何在艰险的环境中穿行,以及山脉两侧的文化交流如何由此展开。读到这些章节,我仿佛看到了驼铃声声,看到了古老的集市,感受到了不同文明碰撞出的火花。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山脉的地理标志、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以及古人如何利用山脉抵御灾害的智慧。这些内容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坦白说,我买《中国群山文化大观》之前,对“文化”和“山”的结合并没有太大的期待,总觉得会是比较枯燥的地理知识加上一些牵强的文化附会。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仅仅是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去解读山,更是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山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与城市”的章节,探讨了古代都城为何多选址于山脉附近,山脉在军事防御、水源供给、甚至是城市规划上的重要作用。还有关于“山与哲学”的论述,比如道家对山林的隐逸追求,佛家在山中建寺修行,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书中还涉及了很多具体的案例,比如峨眉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武当山、青城山等道教圣地,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坐标。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引经据典,但又不会显得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很有启发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激发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山,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评分

《中国群山文化大观》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上了探险之旅。书中关于一些人迹罕至的原始山脉的描写,简直比纪录片还要精彩。我被那些关于高山湖泊、冰川地貌、以及隐藏在深山中的珍稀动植物的故事深深吸引。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纯粹的自然景观上,而是巧妙地将这些自然奇观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相结合。读到关于一些游牧民族依山而居,逐水草而生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书中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传说和神话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而神秘的文化世界。作者的文字充满感情,读来荡气回肠,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读到那些壮丽的景色或者感人的故事而眼眶湿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有大江大河,更有巍峨壮丽、充满生命力的群山,它们是地球的脊梁,也是我们文明的根基。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