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艺术

翻译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渊冲 著
图书标签:
  • 翻译
  • 文学
  • 语言学
  • 文化
  • 艺术
  • 技巧
  • 实践
  • 跨文化交流
  • 翻译理论
  • 比较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367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11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顾毓琇形容许渊冲为“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di一。”
Professor Xu is the best translator who translated ancient poems,lyrics and songs in English.

内容简介

《翻译的艺术》全书分总论、通论、专论和附录四个部分,主要收录了1978至1983年间作者在全国外语学刊上发表的20篇论文。在此基础上,通论部分和专论部分各增补了五篇文章。该书以大量的比较翻译的实例阐明了作者关于文学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作者多年来从未间断的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和理论提炼。
Xu Yuanchong is a famous translator not only in China but abroad, as well as a professor in Peking University. He has been awarded varied prizes for what he has achieved in translation. He spent almost all his life in doing th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the foreign languages, especially English and French, or English/French to Chinese. The Theory on Translation is on what he summarized his own translation practices.

作者简介

许渊冲,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学翻译教授。英文著作有《中诗英韵探胜》、《逝水年华》;中文著作有《文学翻译谈》、《追忆逝水年华》。译作有《不朽之歌》(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西厢记》和《毛泽东诗词选》等英译或法译;外译汉则有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等世界文学名著10种。被誉为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
Born in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in 1921, he graduated from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e de Paris. Mr. Xu is a professor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
His English publications include On Chinese Verse in English Rhyme and Vanished Springs. In addition to Songs of the Immortals published by Penguin Books, he has translated many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to English or French, such as Book of Poetry, Elegies of the South, 300 Tang Poems, 300 Song Lyrics, Selected Poems of Li Bai, Poems and Lyrics of Su Dongpo, Romance of Western Bower and The 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 He has also translated some world literary classics, such as Gustave Flaubert’s Madame Bovary, into Chinese. Prof. Xu won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in Translation conferred by the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 (TAC) in 2010, and won the “Aurora Borealis” 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 conferred by the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nslators (FIT) in 2014.

内页插图

目录

初版前言
修订版前言
总 论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
通 论
翻译中的矛盾论
翻译的标准
忠实与通顺
直译与意译
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
浅化?等化?深化:三化论
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
三美与三似论——《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
三美与三化论
扬长避短优化论
发挥优势竞赛论——译文能否胜过原文
再创论与艺术论
翻译的哲学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文学翻译:1+1=3
谈“比较翻译学”
专 论
评毛泽东词《赠杨开慧》英、法译文
评《周恩来诗选》英、法译文
李白与拜伦
评白居易《长恨歌》英译文
评李清照词英译文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雨果戏剧的真、善、美
巴尔扎克译论
附 录
学术小传
著译年表

精彩书摘

比较一下鲁迅和傅雷的译文,就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两人都是直译、意译兼而用之,两人都对原文的字句有所增减,两人都把原文的句式改造成汉语的句式。不同之处是:鲁迅的直译多,傅雷的意译多;鲁迅更重“形似”,傅雷更重“神似”;鲁迅有时会“硬译”,傅雷有时会过分“归化”;换句话说,直译过了头就成了形式主义,意译过了头就成了自由主义。两种译法谁高谁低呢?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我赞成罗新璋在《读书》1979 年第三期中说的“提倡各种翻译风格竞进争雄”,也就是说,在翻译问题上也要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历史来作结论。

前言/序言

《翻译的艺术》最初是我1984 年出版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直到1983 年我来北京大学之前,在全国外语学刊上发表的20 篇文章。那时我只出版了6 本书:一本英译汉:德莱顿的诗剧;两本汉译英:中国革命家诗词选《动地诗》和《苏东坡诗词选》;一本法译汉:罗曼·罗兰的小说;半本汉译法:秦兆阳《农村散记》中的五篇散文;一本汉译英、法:《毛泽东诗词选》。所以论文基本上是汉、英、法三种文字翻译实践的总结。
《翻译的艺术》 探索语言的边界,洞悉文化的脉络 在这本深入探讨翻译实践的著作中,我们并非仅仅将目光聚焦于词语的对译,而是更进一步,试图揭示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精妙角色。翻译,远非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是一门复杂的技艺,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精髓的深度理解与再现。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语言迷宫的旅程,去感受不同文化碰撞时产生的火花,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却至关重要的文化底蕴。 一、 词语的生命: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 许多人认为,翻译的本质在于找到目标语言中与源语言相对应的词汇。然而,词语的生命远比这复杂。一个词汇的背后,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社会习俗、甚至情感联想。例如,中文里的“乡愁”,在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汇。我们需要理解“乡愁”所蕴含的对故土的眷恋、对过往的追忆、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然后用恰当的语言组合去描绘这种复杂的情感。 本书将深入剖析词汇的“多义性”与“歧义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bank”在英语中既可以指“银行”,也可以指“河岸”。翻译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语感和对上下文的深刻洞察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语言海洋中捕捉到最准确的意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分析句法结构、语篇关系以及文化背景,来 disambiguate(消除歧义),从而精准地传递信息。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不可译”词汇的挑战。有些词汇,由于其高度的文化特异性,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直接的对应。例如,日本的“侘寂”(wabi-sabi)所代表的那种宁静、朴素、略带残缺的美学,就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本书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展示翻译者如何运用意译、解释、增译等多种策略,来传达这些“不可译”概念的精髓,让目标读者能够体会到源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 句子的呼吸:结构与节奏的韵律 语言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词汇的丰富,更在于句子的组织。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千差万别,直接照搬原文的结构,往往会生硬、晦涩,甚至产生误解。中文的语序相对灵活,常常将信息的主次、轻重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而英语的句法结构则相对固定,主谓宾的顺序至关重要。 本书将详细探讨不同语言句法结构的核心差异。例如,我们将会分析中文里常用的“把”字句和“被”字句,以及它们在翻译成英文时的处理方式。是保留主动语态,还是转换为被动语态?如何才能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如何灵活运用语言的“可塑性”,让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自然流畅。 节奏感也是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的节奏往往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传达作者的情感。翻译者需要捕捉原文的节奏,并试图在译文中重现。这涉及到对词语选择、句子长短、停顿的把握。例如,冗长而复杂的句子可能营造出一种沉思、严肃的氛围,而短促、有力的句子则可能带来一种紧迫、激昂的感觉。本书将提供一些技巧,帮助翻译者在译文中重塑原文的音乐性,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也能感受到原作者的情感起伏。 三、 文化的面纱:理解与共鸣的桥梁 翻译最深层的挑战,在于跨越文化隔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脱离了文化语境的翻译,往往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产生文化误读。 本书将深入探讨文化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文化参照物”,例如节日、习俗、典故、谚语等,是如何影响翻译的。比如,翻译中国春节的“团圆饭”,如果仅仅直译为“reunion dinner”,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团圆”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刻意义。我们需要理解“团圆”背后所蕴含的家庭观念、情感纽带,然后用更富有解释性的语言来表达。 幽默和讽刺在翻译中也是一大难题。不同文化对幽默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有时,一个在原文中令人捧腹的笑话,在译文中可能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令人费解。本书将分析如何理解不同文化的幽默感,并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移植”幽默,使其在目标文化中依然能够引起共鸣。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权力话语在翻译中的体现。例如,在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等敏感话题时,翻译者如何保持中立,避免不必要的偏见,从而准确地传达信息,也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平衡不同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促进更公平的跨文化交流。 四、 翻译的责任:忠诚与创新的平衡 翻译的本质,在于“忠诚”。但这份忠诚,并非僵化的拘泥于字面,而是对原文的“神韵”的忠诚。优秀的翻译,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再创作。 本书将探讨“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直译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词汇,但有时会显得生硬不自然。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但可能牺牲一部分原文的原文性。我们并非鼓励一概的意译,而是倡导一种“忠实于意义的意译”,即在理解原文精神的前提下,运用最恰当、最自然的目标语言来表达。 同时,本书也将强调翻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翻译者并非只是一个被动的传声筒,而是一个主动的解释者和创作者。他们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和审美判断,来“重塑”作品。这种创造性,体现在词语的选择、句式的组织、以及对文本风格的把握等各个方面。 五、 走向读者:沟通的桥梁,理解的纽带 最终,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是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彼此。一本优秀的译作,能够让读者跨越语言的障碍,走进另一个世界,感受另一种文化。 本书将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我们将分析如何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知识背景和阅读偏好,来调整翻译的策略。例如,在翻译儿童文学时,我们需要运用更简洁、更生动的语言;而在翻译学术论文时,则需要更严谨、更专业的术语。 本书将邀请读者一同思考,翻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桥梁角色。他们不仅是语言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传递者、理解的促进者。每一次成功的翻译,都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对话,一次对人类共同情感和智慧的探索。 《翻译的艺术》并非一本枯燥的语言学专著,而是一次对翻译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实践的全面回顾与深度挖掘。它献给所有对语言、对文化、对沟通充满好奇的读者,无论您是专业的翻译工作者,还是热衷于跨文化阅读的爱好者,都将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让我们一同在这本书中,感受翻译的魅力,洞悉语言的智慧,搭建起理解与共鸣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类探讨“风格再造”的文本,而这本《语言的魔术师》正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探索欲。这本书的重点并非在于如何构建准确的句子结构,而是如何“复制”原作者的灵魂和笔触。书中精妙地分析了福克纳的意识流叙事如何被成功地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体系中,以及海明威那种极简风格背后的语法选择和节奏控制。作者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在文学翻译中,忠实于“可读性”和“感染力”的重要性有时应高于对词汇的字面对应。这种激进的视角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过去对“忠实”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高级的语言实验室里,观察着文字是如何被拆解、重塑,然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这本书的论证风格非常犀利,夹杂着大量的文学批评和美学断言,读起来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智力上的高潮体验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译者之心》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因为它采用了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叙事方式,让人感觉像是在偷窥一位资深译者的内心世界。它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翻译法则,而是记录了译者在面对那些“翻译黑洞”时的内心挣扎和自我对话。比如,当面对一个带有强烈地方色彩、无法找到对应物的俚语时,作者记录了自己辗转反侧、甚至半夜惊醒的细节,以及他最终选择采用“创造性挪用”而非“注解说明”的理由。这种对内心过程的坦诚记录,极大地消解了翻译作为一门“手艺”的神秘感,将其还原为人文工作者普遍会经历的——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最佳平衡的煎熬过程。这本书的语言是散文体的,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和哲思倾向,读完之后,我没有获得新的“技术”,但我获得了巨大的“慰藉”,仿佛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困惑,早已被前辈们以更深刻的方式体会过。

评分

这本《译道精微》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对“意合”与“形合”这两种翻译哲学观点的深度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阐述上,而是通过大量横跨古今、横贯中西的经典文本案例,将抽象的翻译原则具象化。比如,在处理唐诗的英译时,书中对比了庞德与许渊冲两位大家的不同处理路径,细致入微地拆解了他们如何在音韵美、意境传达和忠实度之间进行微妙的权衡与取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境和文化负载词的敏感度,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探讨“道家思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与策略,读完后,对于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文化鸿沟,我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教会我的不是死记硬背规则,而是培养一种对语言背后深层文化脉络的敏感直觉。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严谨,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但语言组织又极富逻辑性,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语言大师的深度对话。对于任何严肃的翻译学习者来说,这本书都应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译”,更是“为什么这样译”的根本性思考。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翻译技巧的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把焦点从文本内部拉到了文本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书中详尽记录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个概念——比如“荣誉”、“公平”甚至“时间”——的理解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导致了翻译中的“意义塌陷”。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商务谈判场景的案例分析,一个在西方被视为“积极进取”的表达方式,在东方文化语境中可能被解读为“咄咄逼人”或“缺乏尊重”,这种细微的语用偏差所带来的实际后果,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结构松散一些,更像是一系列深度访谈和观察的汇编,但正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贴近现实世界中沟通的复杂性。它让我意识到,翻译的失败往往不是语言学上的,而是人类学上的。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译者手记》会是一本很干燥的、充满技术术语的工具书,没想到它读起来像一本精彩绝伦的冒险故事集。作者的叙事能力实在太强了,他把每一次翻译任务都描绘成一次惊心动魄的“文化潜入”行动。从在战地医院为受伤的国际友人进行即时口译的紧张感,到在某个偏僻小镇与年迈匠人就一个复杂工艺术语进行反复拉锯的耐心,这些鲜活的片段让人瞬间代入。特别是有一次,作者提到他为了准确把握一个十八世纪贵族手稿中某种特定的社交礼仪用语,竟然花了三个月时间去研究当时的沙龙文化和服饰规范,那种对细节的痴迷和敬畏,简直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人味儿”,它剥去了翻译工作者光环,展现了他们面对真实、复杂的人类交流时的挣扎、挫败、灵光一闪和最终的成就感。如果你只是想了解翻译的流程,这本书或许会让你觉得有点“跑偏”,但如果你想感受翻译这门手艺背后的温度和人性,那么请务必拿起它。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