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將上古漢語情態動詞研究與西方情態動詞研究的理論結閤起來,並輔以翔實充分的文獻語料調查、徵引,實屬難能可貴。作者對國內情態動詞研究的曆史和現狀瞭解全麵,並在西方情態動詞研究理論的基礎上結閤先秦漢語實際提齣獨到的情態動詞係統觀,找到切實有效的方法論來理清情態動詞的範圍。作者不僅重視對先秦漢語情態動詞係統的揭示,更注重先秦漢語情態動詞語義演化過程中的分析及其演化機製的揭示,還運用瞭語義地圖分析方法,可謂相當精當獨到。本書學術價值較高,是研究先秦情態動詞語法方麵的力作和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著作。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先秦漢語的情態動詞。本書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這些情態動詞的語義、用法及情態演變路徑,同時描繪先秦情態動詞係統的整體麵貌,並與跨語言的研究成果做比較,指齣先秦情態動詞與之相較下的共性與特性。
本書共分為七章。在第一章中首先說明“情態動詞”的名義,接著探討“情態”一詞在語言學研究中的定義及中外學者的研究概況,並從跨語言的情態研究成果入手,尋求適應於先秦漢語實際情況的情態界定方式,最後說明本書的研究範圍及方法。
在第二章中,迴顧瞭漢語情態動詞的相關研究文獻,並在各傢的研究基礎上,從動詞語義及語法錶現兩方麵對先秦漢語的情態動詞做齣新的界定,同時將先秦情態動詞所錶達的情態類型分為認識、道義、動力及條件四類,並列齣先秦漢語中所有可錶達這四類情態類型的動詞成員。在劃定齣本書研究對象的範圍後,根據情態乃以錶達說話者觀點或態度為中心語義的特徵,將先秦情態動詞分為典型情態動詞及非典型情態動詞兩類。典型情態動詞指的是可錶達說話者觀點或態度的動詞,非典型動詞則為上述成員以外的動詞。非典型成員另,依是否錶主語能力或意願分為非典型情態動詞(一)及非典型情態動詞(二),前者主要包括傳統助動詞或能願動詞研究中可錶主語指嚮情態的成員,後者則包括上述兩類情態動詞以外的其他成員。
在第三到第五章中,分彆對上述三類情態動詞的語義及發展做較為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包括個彆情態動詞的形成、語義的演變以及在先秦漢語中的情態錶達類型與方式,必要時亦對情態動詞在句中的語法錶現做簡單的分析。
在第六章中,我們首先對情態動詞進行分類,接著分析情態動詞不同的形成方式及演變機製,再以情態語義地圖的方式呈現先秦情態動詞的演變路徑,並與跨語言情態研究成果做比較,最後根據情態動詞的類型及形成方式,分析情態動詞不同演變途徑的決定條件。
在結語中,指齣本書的研究成果及檢討,並提齣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
巫雪如,1968年生,颱灣颱北人。颱灣大學中文係博士,導師為周鳳五及魏培泉先生。現為颱灣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主要從事漢語曆史語法研究。主持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在《颱大中文學報》《漢學研究》《颱大文史哲學報》及《語言暨語言學》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十餘篇。
第一章 序論
1.1 “情態動詞”釋義
1.2 研究意義
1.3 西方模態及情態研究概觀
1.4 西方學者情態研究簡介
1.5 漢語情態研究迴顧
1.6 本書研究範圍及相關說明
第二章 情態動詞的界定及類型
2.1 情態動詞的範圍及界定
2.2 情態相關概念說明
2.3 各類情態類型的界定及範圍
2.4 先秦情態動詞分類及說明
第三章 典型情態動詞析論
3.1 可(可以)
3.2 足(足以)
3.3 難(難以)
3.4 易(易以)
3.5 必
3.6 宜
3.7 當
3.8 能
3.9 剋
3.10 得
3.11 獲
第四章 非典型情態動詞(一)析論
4.1 肯
4.2 敢
4.3 欲
4.4 願
4.5 望
4.6 冀
4.7 請
4.8 求
4.9 索
4.10 圖、謀
4.11 思
4.12 慮
4.13 善
第五章 非典型情態動詞(二)析論
5.1 知
5.2 識
5.3 以為
5.4 謂
5.5 “以為”“謂”“思”的比較
5.6 信
5.7 意
5.8 度、料、量、計
5.9 疑
5.10 恐、懼
5.11 如、若、似、類
5.12 命、令、使
5.13 禁
5.14 勸
5.15 許
第六章 情態動詞相關問題討論
6.1 情態動詞分類
6.2 情態動詞形成方式分析
6.3 情態動詞語義地圖
6.4 情態語義的發展模式與條件
第七章 結語
7.1 先秦情態動詞係統
7.2 本書的研究成果檢討與展望
參考文獻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先秦漢語的情態動詞。由於“情態動詞”一詞在漢語學界仍屬較新興的術語,因此,本書首先對“情態動詞”的名義及界定做一些簡單的迴顧與探討,同時劃定本書的研究對象及範圍。“情態”(modality)作為語言學的研究課題在西方已有相當長的曆史,不過,關於“情態”一詞的界定及範圍,至今學者們的意見仍相當紛歧,多數學者同意情態是一個以錶達說話者觀點或態度為中心的語義範疇,同時可擴及到其他不錶說話者觀點或態度的語義範疇,如錶達主語之能力或意願等。首先,本書研究動機原在全麵探討先秦漢語的情態錶達係統,亦即涵蓋情態動詞、情態副詞及句末語氣詞在內的各類與情態錶達有關的語言形式,不過,在研究及寫作的過程中,一方麵由於時間與篇幅的限製,一方麵由於研究旨趣的轉變,本書最後將研究重點鎖定在情態動詞發展及流變的探討上,至於情態副詞、句末語氣詞及先秦整體情態錶達麵貌則留待後續研究再行開展。也就是說,本書所擬探討的“先秦情態動詞”實際上指的是先秦漢語可錶達情態概念的語言形式中所有可歸類為“動詞”的成員,而非根據語法功能所界定的某種“助動詞”或“能願動詞”的動詞次類。基於這個研究主旨,先秦漢語中那些雖然一般不被歸為助動詞或能願動詞,但卻顯然與情態語義錶達有關的動詞自然也應該被列入本書研究的範圍內。......當然,如果為瞭顧慮“情態動詞”在過去漢語學界已被賦予的若乾既定內涵,我們也不妨放棄用“情態動詞”一詞來稱呼本書的研究對象,而用另一個足以涵蓋本書研究範圍的名稱來命名,如將論文題名改為“先秦漢語情態助動詞與情態實義動詞研究”,或“先秦漢語中與情態錶達有關的動詞係統研究”,不過,前者由於先秦漢語中之所謂“助動詞”與實義謂賓動詞原就幾乎無法區分,因此並不適用;後者則由於名稱過於冗贅,如在行文中每次都必須以“與情態錶達有關的動詞”來稱呼本書的研究對象,勢必造成更多的睏擾,而現有的“情態動詞”一詞並非完全不能涵蓋本書研究的範圍,因此,兩相權衡之下,我們仍以“情態動詞”來指稱本書的研究對象。
我們深知,不同的研究者對同一個語法術語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與界定,不論是對研究者或對讀者來說都可能造成一定的睏擾,不過,這類術語界定不一緻的情況原本就是漢語語法學界長期存在且無法完全避免的問題。我們認為,隻要本書在正式討論前將這個術語在本書中的界定說明清楚,這個問題就應不緻對本書的論述及讀者的閱讀造成太大的影響。
由於本書的研究對象為由情態語義範疇所界定的“情態動詞”,而這個語義範疇又是語言中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因此我們在序論中先較為詳細地介紹與本書論旨相關的情態研究成果,至於情態動詞本身的研究成果及界定等相關問題則留待第二章再做詳細討論。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先秦漢語的情態動詞。在本書的界定中,“情態動詞”指的是可以錶達情態語義的動詞,其範圍除瞭傳統歸為助動詞或能願動詞的“可”“能”“欲”“願”等成員外,也包括其他可錶情態語義的實義動詞,如“知”“信”“命”“禁”等。本書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這些情態動詞的語義、用法及情態演變路徑,同時描繪先秦情態動詞係統的整體麵貌,並與跨語言的研究成果做比較,指齣先秦情態動詞與之相較下的共性與特性。
本書在第一章中首先說明“情態動詞”的名義,接著探討“情態”一詞在語言學研究中的定義及中外學者的研究概況,並從跨語言的情態研究成果入手,尋求適應於先秦漢語實際情況的情態界定方式,最後說明本書的研究範圍及方法。
在第二章中,我們迴顧瞭漢語情態動詞的相關研究文獻,並在各傢的研究基礎上,從動詞語義及語法錶現兩方麵對先秦漢語的情態動詞做齣新的界定,我們同時將先秦情態動詞所錶達的情態類型分為認識、道義、動力及條件四類,並列齣先秦漢語中所有可錶達這四類情態類型的動詞成員。
在劃定齣本書研究對象的範圍後,我們根據情態乃以錶達說話者觀點或態度為中心語義的特徵,將先秦情態動詞分為典型情態動詞及非典型情態動詞兩類。典型情態動詞指的是可錶達說話者觀點或態度的動詞,如“可”“足”“能”“得”“當”等,非典型動詞則為上述成員以外的動詞。非典型成員另,依是否錶主語能力或意願分為非典型情態動詞(一)及非典型情態動詞(二),前者主要包括傳統助動詞或能願動詞研究中可錶主語指嚮情態的成員,如“肯”“敢”“欲”“願”等,後者則包括上述兩類情態動詞以外的其他成員,如“知”“信”“恐”“命”“使”等。
在第三到第五章中,我們分彆對上述三類情態動詞的語義及發展做較為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包括個彆情態動詞的形成、語義的演變以及在先秦漢語中的情態錶達類型與方式,必要時亦對情態動詞在句中的語法錶現做簡單的分析。
在第六章中,我們首先對情態動詞進行分類,接著分析情態動詞不同的形成方式及演變機製,再以情態語義地圖的方式呈現先秦情態動詞的演變路徑,並與跨語言情態研究成果做比較,最後根據情態動詞的類型及形成方式,分析情態動詞不同演變途徑的決定條件。
在結語中,我們指齣本書的研究成果及檢討,並提齣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硬殼精裝,觸感溫潤,米黃色的紙張散發著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仿佛剛從秦漢的竹簡上拓印下來一般。封麵設計簡潔又不失韻味,燙金的書名在深邃的底色上熠熠生輝,透著一股學術的厚重感。我特意留意瞭排版,字體選擇上明顯是經過精心考量的,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充滿瞭古典美學的考究。裝訂工藝紮實,翻頁時沒有絲毫鬆動的感覺,體現瞭齣版社對學術著作的尊重。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閱讀體驗的延伸,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敬畏與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放在書架上都顯得格調非凡。
評分初讀這本關於先秦語言現象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考據功力之深厚,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書中對大量先秦文獻的細緻梳理,那種層層剝筍、深入骨髓的分析,完全不是走馬觀花式的錶麵功夫。特彆是關於某些特定語境下詞義的辨析,引用的古代注疏和齣土材料之豐富,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窮盡心力的學術態度。它不像一些現代語言學著作那樣過於依賴抽象的模型和理論推演,而是緊緊紮根於具體的語料,將曆史的溫度和語言的生命力展現得淋灕盡緻。讀起來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先賢,一同走進先秦的語境深處,親眼見證那些古老詞語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發揮其微妙的作用的。這種紮實的實證精神,是衡量一部優秀古文獻研究著作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處理傳統學術爭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開放而批判性的姿態。作者並非一味地繼承前人結論,而是敢於對某些長期被奉為圭臬的觀點提齣質疑,並以無可辯駁的史料和邏輯鏈條,提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這種勇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挑戰巨人”的精神,是學術進步的真正動力。在討論某些曆史背景下的語言習慣時,作者巧妙地將社會史、禮製文化與語言現象聯係起來,拓寬瞭我們理解先秦文字語用的維度,讓人意識到語言絕非孤立的符號係統,而是特定時代精神的載體。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和思想上的碰撞,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語言學”範疇。
評分整體而言,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沉靜而充實的,它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其醇厚。它沒有流行的暢銷書那種刺激眼球的敘事節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邃的、近乎冥想的學術沉浸感。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放下書本,在腦海中迴味那些被剖析得絲絲入扣的古代用法,感覺自己對漢字體係的源頭又多瞭一層感性的理解。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文化、文字起源或者先秦思想有深度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頭常備之作。它提供的知識密度和思考深度,足以支持多年的反復研讀和引用,是一部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嚴肅學術力作。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對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來說,有些許門檻,但其邏輯推演的清晰度極大地彌補瞭這一點。作者在構建其理論框架時,采用瞭非常嚴謹的遞進式論證結構,每一步的結論都建立在前文紮實分析的基礎之上,使得即使麵對復雜的語法現象,讀者也能順藤摸瓜,不至於迷失方嚮。書中穿插的圖錶和對比分析,幫助復雜概念可視化,使得原本抽象的語言結構問題變得直觀易懂。盡管涉及大量的訓詁學知識,但作者的敘述語態卻保持瞭一種剋製的學人風範,不賣弄術語,而是緻力於將復雜的學術成果轉化為清晰的知識傳遞。這錶明作者不僅是一位傑齣的研究者,更是一位齣色的教育者,深知如何引導讀者進入其構建的學術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