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将上古汉语情态动词研究与西方情态动词研究的理论结合起来,并辅以翔实充分的文献语料调查、征引,实属难能可贵。作者对国内情态动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全面,并在西方情态动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先秦汉语实际提出独到的情态动词系统观,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来理清情态动词的范围。作者不仅重视对先秦汉语情态动词系统的揭示,更注重先秦汉语情态动词语义演化过程中的分析及其演化机制的揭示,还运用了语义地图分析方法,可谓相当精当独到。本书学术价值较高,是研究先秦情态动词语法方面的力作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著作。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这些情态动词的语义、用法及情态演变路径,同时描绘先秦情态动词系统的整体面貌,并与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做比较,指出先秦情态动词与之相较下的共性与特性。
本书共分为七章。在第一章中首先说明“情态动词”的名义,接着探讨“情态”一词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定义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概况,并从跨语言的情态研究成果入手,寻求适应于先秦汉语实际情况的情态界定方式,最后说明本书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在第二章中,回顾了汉语情态动词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在各家的研究基础上,从动词语义及语法表现两方面对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做出新的界定,同时将先秦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情态类型分为认识、道义、动力及条件四类,并列出先秦汉语中所有可表达这四类情态类型的动词成员。在划定出本书研究对象的范围后,根据情态乃以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为中心语义的特征,将先秦情态动词分为典型情态动词及非典型情态动词两类。典型情态动词指的是可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的动词,非典型动词则为上述成员以外的动词。非典型成员另,依是否表主语能力或意愿分为非典型情态动词(一)及非典型情态动词(二),前者主要包括传统助动词或能愿动词研究中可表主语指向情态的成员,后者则包括上述两类情态动词以外的其他成员。
在第三到第五章中,分别对上述三类情态动词的语义及发展做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包括个别情态动词的形成、语义的演变以及在先秦汉语中的情态表达类型与方式,必要时亦对情态动词在句中的语法表现做简单的分析。
在第六章中,我们首先对情态动词进行分类,接着分析情态动词不同的形成方式及演变机制,再以情态语义地图的方式呈现先秦情态动词的演变路径,并与跨语言情态研究成果做比较,最后根据情态动词的类型及形成方式,分析情态动词不同演变途径的决定条件。
在结语中,指出本书的研究成果及检讨,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巫雪如,1968年生,台湾台北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导师为周凤五及魏培泉先生。现为台湾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主持科技部专题研究计划。在《台大中文学报》《汉学研究》《台大文史哲学报》及《语言暨语言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 序论
1.1 “情态动词”释义
1.2 研究意义
1.3 西方模态及情态研究概观
1.4 西方学者情态研究简介
1.5 汉语情态研究回顾
1.6 本书研究范围及相关说明
第二章 情态动词的界定及类型
2.1 情态动词的范围及界定
2.2 情态相关概念说明
2.3 各类情态类型的界定及范围
2.4 先秦情态动词分类及说明
第三章 典型情态动词析论
3.1 可(可以)
3.2 足(足以)
3.3 难(难以)
3.4 易(易以)
3.5 必
3.6 宜
3.7 当
3.8 能
3.9 克
3.10 得
3.11 获
第四章 非典型情态动词(一)析论
4.1 肯
4.2 敢
4.3 欲
4.4 愿
4.5 望
4.6 冀
4.7 请
4.8 求
4.9 索
4.10 图、谋
4.11 思
4.12 虑
4.13 善
第五章 非典型情态动词(二)析论
5.1 知
5.2 识
5.3 以为
5.4 谓
5.5 “以为”“谓”“思”的比较
5.6 信
5.7 意
5.8 度、料、量、计
5.9 疑
5.10 恐、惧
5.11 如、若、似、类
5.12 命、令、使
5.13 禁
5.14 劝
5.15 许
第六章 情态动词相关问题讨论
6.1 情态动词分类
6.2 情态动词形成方式分析
6.3 情态动词语义地图
6.4 情态语义的发展模式与条件
第七章 结语
7.1 先秦情态动词系统
7.2 本书的研究成果检讨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由于“情态动词”一词在汉语学界仍属较新兴的术语,因此,本书首先对“情态动词”的名义及界定做一些简单的回顾与探讨,同时划定本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情态”(modality)作为语言学的研究课题在西方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过,关于“情态”一词的界定及范围,至今学者们的意见仍相当纷歧,多数学者同意情态是一个以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为中心的语义范畴,同时可扩及到其他不表说话者观点或态度的语义范畴,如表达主语之能力或意愿等。首先,本书研究动机原在全面探讨先秦汉语的情态表达系统,亦即涵盖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及句末语气词在内的各类与情态表达有关的语言形式,不过,在研究及写作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一方面由于研究旨趣的转变,本书最后将研究重点锁定在情态动词发展及流变的探讨上,至于情态副词、句末语气词及先秦整体情态表达面貌则留待后续研究再行开展。也就是说,本书所拟探讨的“先秦情态动词”实际上指的是先秦汉语可表达情态概念的语言形式中所有可归类为“动词”的成员,而非根据语法功能所界定的某种“助动词”或“能愿动词”的动词次类。基于这个研究主旨,先秦汉语中那些虽然一般不被归为助动词或能愿动词,但却显然与情态语义表达有关的动词自然也应该被列入本书研究的范围内。......当然,如果为了顾虑“情态动词”在过去汉语学界已被赋予的若干既定内涵,我们也不妨放弃用“情态动词”一词来称呼本书的研究对象,而用另一个足以涵盖本书研究范围的名称来命名,如将论文题名改为“先秦汉语情态助动词与情态实义动词研究”,或“先秦汉语中与情态表达有关的动词系统研究”,不过,前者由于先秦汉语中之所谓“助动词”与实义谓宾动词原就几乎无法区分,因此并不适用;后者则由于名称过于冗赘,如在行文中每次都必须以“与情态表达有关的动词”来称呼本书的研究对象,势必造成更多的困扰,而现有的“情态动词”一词并非完全不能涵盖本书研究的范围,因此,两相权衡之下,我们仍以“情态动词”来指称本书的研究对象。
我们深知,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个语法术语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与界定,不论是对研究者或对读者来说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扰,不过,这类术语界定不一致的情况原本就是汉语语法学界长期存在且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我们认为,只要本书在正式讨论前将这个术语在本书中的界定说明清楚,这个问题就应不致对本书的论述及读者的阅读造成太大的影响。
由于本书的研究对象为由情态语义范畴所界定的“情态动词”,而这个语义范畴又是语言中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因此我们在序论中先较为详细地介绍与本书论旨相关的情态研究成果,至于情态动词本身的研究成果及界定等相关问题则留待第二章再做详细讨论。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在本书的界定中,“情态动词”指的是可以表达情态语义的动词,其范围除了传统归为助动词或能愿动词的“可”“能”“欲”“愿”等成员外,也包括其他可表情态语义的实义动词,如“知”“信”“命”“禁”等。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这些情态动词的语义、用法及情态演变路径,同时描绘先秦情态动词系统的整体面貌,并与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做比较,指出先秦情态动词与之相较下的共性与特性。
本书在第一章中首先说明“情态动词”的名义,接着探讨“情态”一词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定义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概况,并从跨语言的情态研究成果入手,寻求适应于先秦汉语实际情况的情态界定方式,最后说明本书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在第二章中,我们回顾了汉语情态动词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在各家的研究基础上,从动词语义及语法表现两方面对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做出新的界定,我们同时将先秦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情态类型分为认识、道义、动力及条件四类,并列出先秦汉语中所有可表达这四类情态类型的动词成员。
在划定出本书研究对象的范围后,我们根据情态乃以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为中心语义的特征,将先秦情态动词分为典型情态动词及非典型情态动词两类。典型情态动词指的是可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的动词,如“可”“足”“能”“得”“当”等,非典型动词则为上述成员以外的动词。非典型成员另,依是否表主语能力或意愿分为非典型情态动词(一)及非典型情态动词(二),前者主要包括传统助动词或能愿动词研究中可表主语指向情态的成员,如“肯”“敢”“欲”“愿”等,后者则包括上述两类情态动词以外的其他成员,如“知”“信”“恐”“命”“使”等。
在第三到第五章中,我们分别对上述三类情态动词的语义及发展做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包括个别情态动词的形成、语义的演变以及在先秦汉语中的情态表达类型与方式,必要时亦对情态动词在句中的语法表现做简单的分析。
在第六章中,我们首先对情态动词进行分类,接着分析情态动词不同的形成方式及演变机制,再以情态语义地图的方式呈现先秦情态动词的演变路径,并与跨语言情态研究成果做比较,最后根据情态动词的类型及形成方式,分析情态动词不同演变途径的决定条件。
在结语中,我们指出本书的研究成果及检讨,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处理传统学术争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而批判性的姿态。作者并非一味地继承前人结论,而是敢于对某些长期被奉为圭臬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和逻辑链条,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这种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挑战巨人”的精神,是学术进步的真正动力。在讨论某些历史背景下的语言习惯时,作者巧妙地将社会史、礼制文化与语言现象联系起来,拓宽了我们理解先秦文字语用的维度,让人意识到语言绝非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载体。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碰撞,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
评分初读这本关于先秦语言现象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考据功力之深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大量先秦文献的细致梳理,那种层层剥笋、深入骨髓的分析,完全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功夫。特别是关于某些特定语境下词义的辨析,引用的古代注疏和出土材料之丰富,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穷尽心力的学术态度。它不像一些现代语言学著作那样过于依赖抽象的模型和理论推演,而是紧紧扎根于具体的语料,将历史的温度和语言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先贤,一同走进先秦的语境深处,亲眼见证那些古老词语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微妙的作用的。这种扎实的实证精神,是衡量一部优秀古文献研究著作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硬壳精装,触感温润,米黄色的纸张散发着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仿佛刚从秦汉的竹简上拓印下来一般。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韵味,烫金的书名在深邃的底色上熠熠生辉,透着一股学术的厚重感。我特意留意了排版,字体选择上明显是经过精心考量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充满了古典美学的考究。装订工艺扎实,翻页时没有丝毫松动的感觉,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著作的尊重。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延伸,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非凡。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沉静而充实的,它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醇厚。它没有流行的畅销书那种刺激眼球的叙事节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邃的、近乎冥想的学术沉浸感。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放下书本,在脑海中回味那些被剖析得丝丝入扣的古代用法,感觉自己对汉字体系的源头又多了一层感性的理解。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字起源或者先秦思想有深度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常备之作。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考深度,足以支持多年的反复研读和引用,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严肃学术力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有些许门槛,但其逻辑推演的清晰度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点。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采用了非常严谨的递进式论证结构,每一步的结论都建立在前文扎实分析的基础之上,使得即使面对复杂的语法现象,读者也能顺藤摸瓜,不至于迷失方向。书中穿插的图表和对比分析,帮助复杂概念可视化,使得原本抽象的语言结构问题变得直观易懂。尽管涉及大量的训诂学知识,但作者的叙述语态却保持了一种克制的学人风范,不卖弄术语,而是致力于将复杂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清晰的知识传递。这表明作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者,深知如何引导读者进入其构建的学术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