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李海

我的叔叔李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学芸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李海
  • 文学
  • 人物传记
  • 成长
  • 家庭
  • 时代变迁
  • 20世纪中国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35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622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8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我的叔叔李海》《玲珑塔》《曾经云罗伞盖》《士别十年》四个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名篇。“现实观察家”尹学芸历获百花文学奖、林语堂文学奖,多次登上《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等多个*文学榜单。她多年写作积攒的这部小说精品,必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宝贵收获。尹学芸在城市与时代的变迁中书写一个家庭的底色与困境,真诚叙写跨越20年岁月的漫长成长。个人与家庭,个人与时代,由此成为紧密的整体。读来震慑人心。

内容简介

“我”一家人生活在天津乡下,父亲劳动之余到外地打砖坯子挣钱,认识了一家大厂的八级钳工“右派”李海叔叔,结为兄弟。李海叔叔*次到家来,带来了奶香味的糖,从此成了“我们”家乃至整个村子的贵客。“我”把奶糖咬成小块分给小伙伴,描述叔叔一家的天堂般的生活,可是此后每年春节,李海叔叔总是空手而来,从这个贫穷的家里带走他们精心筹措来的粮食豆子瓜果,钱,甚至借来的鸡蛋,久而久之两家的关系终于淡漠了。事实上,除了李海叔叔在国营大厂工作外,他家生活在偏僻的山沟里,李海从“我”家春节后捎走的物资是他们*的指望。两家人互相仰望着度过了艰难时期,终于孩子们都各有所成,虽然两家从亲密淡漠到了说不出的尴尬境地,但“我”却从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发现了两个家庭的秘密……

作者简介

尹学芸,1964年生,天津文学院签约作家,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多万字。2017年,中篇小说《士别十年》获得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2016年,中篇小说《我的叔叔李海》(原名《李海叔叔》)位居首届《收获》文学排行榜·中篇小说榜榜首,是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备受瞩目作品之一,被评为《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优秀作品;2015年,凭借小说《玲珑塔》获得首届林语堂文学奖。另曾获首届梁斌文学奖、孙犁散文奖等。

精彩书评

两个平常家庭,两代人的漫长“交情史”。通过“我”回溯勾连,讲述了两家人微妙的情感联系:双方各有隐衷,相互依存,“我”家从李海叔叔那里获取精神的支撑,李海叔叔则从“我”家得到物质接济,这种以实物换虚空的不对称关系维系多年终于瓦解,绝交,绝情,以至老死不相往来——李海叔叔和“我”父亲果然至死不再相见,下一代却又因缘巧合,再度相逢,重新谅解过往,重新认识当下。
——赵月斌(作家)

笔力沉稳雄阔,收放开阖自如。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
——张定浩(作家)

尹学芸既有超强的写实能力,又不断契入人性深处,辨析纯朴、纯净的情感如何发生扭曲,而且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合谋”中。小说也启发我们去深思,这幕悲剧的发生,到底是源于“人性之曲木”无法根治的顽疾,抑或特殊历史年代的催逼?
——金理(评论家)

目录

我的叔叔李海____001
玲珑塔__________111
曾经云罗伞盖____183
士别十年________275

精彩书摘

我的李海叔叔
尹学芸

1

那个黄昏,李海叔叔毫无征兆地来了。他把电话打到我家里,让我到北外环去接他。我是骑车去的,回来时,李海叔叔是跟我走回来的,我一路几乎没怎么跟他说话。他这是第一次到我家来,路上絮絮地告诉我,这座县城他曾经无数次地路过,但从来没有停下脚。我懂他的意思。县城西边的那条道是国道,是山里下山时的必经之路,一直朝南走,就到我的老家罕村了。叔叔无论说什么,我都没有吭声。好在叔叔并没有减少说话的兴致,他倒背着手,优哉游哉地走。夸外环的路修得好,绿化也不错,都快赶上承德了。就是最后这句话,让我心里膈应了一下。我气鼓鼓地想,你儿女都在承德,承德的虱子就都是金眼圈。不得不承认,我当时促狭的毫无道理。原因只有一个,眼下的李海叔叔,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叔叔打电话的时候,我正陪父母斗小牌。一岁多的女儿在摇椅里睡觉,被电话铃声惊醒,烦躁地大哭起来。听说李海叔叔已经到了城北,父亲把手里的纸牌横着丢在了桌子上,皱着眉头说:“干啥来。”父亲的意思是,你没有必要来,这里没有人想你。或者,你根本就是不知趣,来的实在多余。父亲的情绪影响了我,父亲不喜欢的人也很难让我喜欢。所以陪叔叔走的这一路,我都打不起精神。
来到楼下,叔叔问我住几楼,我说住二楼。叔叔仰头往楼上看,说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我说,有房子住已经不错了,还管它住几楼?到了我家里,母亲还有一丝热情,给叔叔沏茶,端水果。父亲则坐在床边,望着窗外,一直都没怎么正眼看叔叔。叔叔跟他找话说,父亲就一哼一哈。这种尴尬叔叔显然是心知肚明,但他毫不在意。晚饭就是棒子面粥,没有因为李海叔叔到来而稍有改善。这也是父亲授意的。叔叔一边喝粥一边说,自己的五个孩子都出息,大女儿海棠一个夏天就买了五条裙子。她工作在保安公司,属公安局管。大儿子自贡工作在政府机关,很快就要提科长了。最小的儿子自奋也顶替他去了矿上做钳工,跟煤黑子一点边儿都不沾。可苦梨峪问问,一家五个孩子都在外工作的人家有没有,一个都没有!只有我李海一家!叔叔说的激动,两只眼球按耐不住要跳出眼眶。叔叔无论说什么,都没人接下言。父亲、母亲和我,以及我的女儿,我们都在各行其是。叔叔的声音就像锯条切割木头有种撕拉声,那种声音从他抻长的鸡皮包裹的喉咙里冒出来,听着那叫一个凄切惨淡。叔叔就像独角戏演员,没人喝彩依然演得十分卖力气。孩子哭着要吃奶,我有些难为情。但我的难为情母亲不懂,把孩子往我怀里塞,孩子像小猪一样往我胸前拱,我心一横,把衣扣解开了。
房子只有29平米。一大一小两间。里间我们一家三口住。外间兼做客厅,有一张折叠沙发,夜里放下来安顿父母。晚上十点叔叔也没有要走的意思,即使父亲话里话外一再暗示这里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外面不远处就有旅店,但叔叔置若罔闻。没奈何,我和爱人各奔单位,把床让给父母,父母把沙发让给了叔叔。转天早晨我来给孩子喂奶,发现叔叔已经走了。县里的医院新进了一台CT机器,这种机器据说只有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才有。叔叔从河北的某个山村来我家,就是听说了这台新机器,他是专门来照CT的。
“他没有病却来照CT,看来是钱多烧的。”父亲气哼哼地总结。
母亲说:“你桌子上的那本书有用么?你叔叔也不问价儿,临走直接装进了包里。”
我确认了是一本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集,书名叫《希望之星》。首篇是我的《难得浪漫》,写这些年的情感经历。还真是巧,里面的一段内容,写的是我和自贡哥似是而非的故事。
自贡是李海叔叔的大儿子。他还有另外两个儿子,自强和自奋。
母亲唠叨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一点变化也没有。”
我看见父亲“横”了母亲一眼。他不愿意母亲谈起这个人。
我赶紧说:“那本书我还有,他拿走就让他拿走好了,不耽误事的。”
叔叔来我家的事,我第一时间告诉了哥哥和姐姐。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问,叔叔是空着手来的?我说,是空着手来的。哥哥说,他没有带兜子?我说,他没有带兜子。姐姐问,他没有给孩子钱?我说,他没有给孩子钱。他们就在鼻子里哼了声。我们这边的风俗,久不上门的客人是不兴空手的,就像初次遇到从未谋面的小孩子要给看钱一样。当然,哥哥姐姐所说的兜子还不是这个意义上的,这一点,我在后面专门会讲到。那个时候,叔叔大约已经有四、五年没有跟我家联系了,如果不是他主动来,我们差不多都把他忘了。
他成为一个话题在我们嘴边挂了一段时间,后来,终于不再提起。

前言/序言



《我的叔叔李海》是一部以温情为底色,以家族情感为脉络,深度挖掘个体成长与时代变迁下人性光辉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并非单纯的家庭叙事,而是将视角投射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那个经济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的时期,通过讲述主人公“我”与那位名叫李海的叔叔之间,跨越时空的深厚情感纠葛,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在洪流中坚守的朴素品德与人性温暖。 故事的开端,用一种近乎回溯的笔触,将读者带入“我”幼年时期对李海叔叔模糊而又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对这位叔叔的认知,更多来自于母亲口中,带着几分神秘,几分仰慕,也有几分对“闯荡”二字背后艰辛的朦胧理解。叔叔李海,并非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家族长辈,他更像是一个游走在生活边缘的实干家,身上沾染着时代的尘埃,也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某种“不寻常”,或许是带来新奇物件,或许是捎来远方的消息,亦或是,仅仅是带来了那股属于外部世界的、略带闯劲的气息。 随着“我”的长大,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对周遭世界的观察也愈发细致。这时,叔叔李海的形象在“我”的眼中逐渐立体化。他不再是那个模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着具体生活轨迹、有血有肉的人。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下海经商的起伏,感受过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曾有过辉煌,也曾遭遇过低谷,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以及在困难面前展现出的韧性,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小说并未回避李海叔叔生活中的真实困境。他可能经历过合作伙伴的背叛,可能面临过市场残酷的竞争,也可能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挣扎。这些细节的描绘,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他所代表的,是一群在时代大潮中奋力搏击的普通人,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但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 “我”与李海叔叔的情感联系,并非仅仅局限于血缘。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互影响与传承。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叔叔李海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他或许不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育者,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教会了“我”许多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道理。“我”从叔叔身上看到了坚持的可贵,看到了勇敢尝试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善良的难度与价值。 小说中的情感描绘,细腻而真实。它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冲突,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可能是叔叔一次不经意的关心,一句鼓励的话语,或是某个关键时刻的默默支持。“我”对叔叔的情感,也从最初的孩童式的崇拜,逐渐转化为一种理解、一种认同,最终昇华为一种深刻的亲情与尊重。这种情感的递进,是小说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同时,《我的叔叔李海》也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家庭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叔叔李海的人生轨迹,与整个家族的变迁息息相关。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亲情的维系,以及在社会变革中,每个人所面临的独特选择与命运,都在故事中得到体现。小说借由叔叔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动,个体命运的浮沉,以及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冲击下的碰撞与融合。 作者在叙事上,采用了非线性的手法,将“我”的成长经历与叔叔李海的人生片段交织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更加丰富,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更全面地理解人物与事件。回忆的碎片,现实的触动,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叙事空间。 更重要的是,《我的叔叔李海》并非一味地强调个人的奋斗与牺牲,它更注重在苦难与挑战中,人性的闪光点。叔叔李海的身上,展现出一种朴素而坚韧的品格。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的缝隙中,播撒着温暖与希望。他的善良,他的真诚,他在困境中依然对生活保持的热爱,都成为“我”成长道路上重要的精神滋养。 小说也 subtly 地探讨了“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在那个追求物质的时代,叔叔李海的人生或许不符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但他收获了人生的经验,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家人的尊重与爱。这种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解读,赋予了小说更深远的意义。 《我的叔叔李海》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亲情、关于时代的作品。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一幅幅属于那个年代的生动画卷。它没有刻意渲染苦难,也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以一种温和平静的笔调,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以及在平凡生活中所闪耀的人性光辉。 读完这部小说,读者可能会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曾经给予过自己深刻影响的长辈,可能会重新审视亲情在自己人生中的地位,更可能会对那个逝去的时代,产生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叔叔李海,这个名字,或许会成为许多读者心中,一个关于坚韧、关于温暖、关于生命不息的象征。小说在结尾处,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去回味,去思考,去感受那份淡淡的忧伤,和那份久久不散的温情。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个普通人故事的缩影,折射出时代的脉搏,也展现了人性的不朽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是没得说,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鲜明立体,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叙事节奏的把控更是炉火纯青,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其中,时而又陡然加速,将故事推向高潮,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停不下来。特别是那些细微的场景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烟火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那些日常的琐碎,在作者的笔下竟然也散发出别样的韵味。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作者的视角,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情感洗礼,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捕捉能力,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淡淡的忧郁,或是突如其来的温情,都被烘托得恰到好处,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底色。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和细节。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颇具匠心,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不同时间线上的片段巧妙地穿插、交织在一起,初读时或许会有些许挑战,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梳理脉络,但一旦理清了头绪,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这种看似松散却又暗藏精妙布局的结构,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真相和盘托出,而是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一步步引导你走向谜底,每当以为自己抓住了关键线索时,又会被引向一个新的方向。这种智力上的博弈,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而且,这种多层次的叙事,也使得作品的主题得以从不同的侧面被反复强调和深化,避免了说教的乏味。

评分

对于这本书所构建的世界观,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并非一个脱离现实的奇幻设定,而是对我们现实社会中某种既有结构进行了极其巧妙的提炼和夸张,使得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突然间变得陌生而又触目惊心。作者在细节的打磨上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社会阶层的划分,还是特定群体内部的潜规则,都被描绘得层次分明、逻辑自洽。这种高度的真实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批判性思考的冲动。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通过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展现出来,使得抽象的议题变得具体可感、痛彻心扉。这本书不只是在讲故事,它更是在构建一个可以让人进行深刻社会反思的微缩宇宙。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探讨人性深度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洞察力。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情节冲突,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与选择的复杂性。那些关于道德边界的探讨,那些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权衡,都处理得极为审慎和真实,没有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而是将人性的灰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主角在面对重大困境时的反应,那种在理性与情感间摇摆不定的状态,太真实了,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可能选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平台,促使我们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未曾触及的角落。可以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某些普遍存在却又难以言说的困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克制而又饱含力量”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作者似乎很少使用华丽辞藻去堆砌画面,而是倾向于用精准、凝练的文字去勾勒场景和情绪。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反而让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词语,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感染力。特别是那些环境的描写,往往寥寥数笔,便能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或是瞬间点亮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对话场景的设计,人物的台词简短,却字字珠玑,很多关键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言语之间的停顿、未尽之意来实现的,这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品味一壶上好的陈年老茶,回味悠长,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到其深厚的底蕴。

评分

Moments of ReprieveMoments of ReprieveMoments of Reprieve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包装精美。

评分

服务好!质量好!

评分

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

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还没时间看,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