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我的叔叔李海》《玲珑塔》《曾经云罗伞盖》《士别十年》四个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名篇。“现实观察家”尹学芸历获百花文学奖、林语堂文学奖,多次登上《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等多个*文学榜单。她多年写作积攒的这部小说精品,必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宝贵收获。尹学芸在城市与时代的变迁中书写一个家庭的底色与困境,真诚叙写跨越20年岁月的漫长成长。个人与家庭,个人与时代,由此成为紧密的整体。读来震慑人心。
我的李海叔叔
尹学芸
1
那个黄昏,李海叔叔毫无征兆地来了。他把电话打到我家里,让我到北外环去接他。我是骑车去的,回来时,李海叔叔是跟我走回来的,我一路几乎没怎么跟他说话。他这是第一次到我家来,路上絮絮地告诉我,这座县城他曾经无数次地路过,但从来没有停下脚。我懂他的意思。县城西边的那条道是国道,是山里下山时的必经之路,一直朝南走,就到我的老家罕村了。叔叔无论说什么,我都没有吭声。好在叔叔并没有减少说话的兴致,他倒背着手,优哉游哉地走。夸外环的路修得好,绿化也不错,都快赶上承德了。就是最后这句话,让我心里膈应了一下。我气鼓鼓地想,你儿女都在承德,承德的虱子就都是金眼圈。不得不承认,我当时促狭的毫无道理。原因只有一个,眼下的李海叔叔,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叔叔打电话的时候,我正陪父母斗小牌。一岁多的女儿在摇椅里睡觉,被电话铃声惊醒,烦躁地大哭起来。听说李海叔叔已经到了城北,父亲把手里的纸牌横着丢在了桌子上,皱着眉头说:“干啥来。”父亲的意思是,你没有必要来,这里没有人想你。或者,你根本就是不知趣,来的实在多余。父亲的情绪影响了我,父亲不喜欢的人也很难让我喜欢。所以陪叔叔走的这一路,我都打不起精神。
来到楼下,叔叔问我住几楼,我说住二楼。叔叔仰头往楼上看,说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我说,有房子住已经不错了,还管它住几楼?到了我家里,母亲还有一丝热情,给叔叔沏茶,端水果。父亲则坐在床边,望着窗外,一直都没怎么正眼看叔叔。叔叔跟他找话说,父亲就一哼一哈。这种尴尬叔叔显然是心知肚明,但他毫不在意。晚饭就是棒子面粥,没有因为李海叔叔到来而稍有改善。这也是父亲授意的。叔叔一边喝粥一边说,自己的五个孩子都出息,大女儿海棠一个夏天就买了五条裙子。她工作在保安公司,属公安局管。大儿子自贡工作在政府机关,很快就要提科长了。最小的儿子自奋也顶替他去了矿上做钳工,跟煤黑子一点边儿都不沾。可苦梨峪问问,一家五个孩子都在外工作的人家有没有,一个都没有!只有我李海一家!叔叔说的激动,两只眼球按耐不住要跳出眼眶。叔叔无论说什么,都没人接下言。父亲、母亲和我,以及我的女儿,我们都在各行其是。叔叔的声音就像锯条切割木头有种撕拉声,那种声音从他抻长的鸡皮包裹的喉咙里冒出来,听着那叫一个凄切惨淡。叔叔就像独角戏演员,没人喝彩依然演得十分卖力气。孩子哭着要吃奶,我有些难为情。但我的难为情母亲不懂,把孩子往我怀里塞,孩子像小猪一样往我胸前拱,我心一横,把衣扣解开了。
房子只有29平米。一大一小两间。里间我们一家三口住。外间兼做客厅,有一张折叠沙发,夜里放下来安顿父母。晚上十点叔叔也没有要走的意思,即使父亲话里话外一再暗示这里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外面不远处就有旅店,但叔叔置若罔闻。没奈何,我和爱人各奔单位,把床让给父母,父母把沙发让给了叔叔。转天早晨我来给孩子喂奶,发现叔叔已经走了。县里的医院新进了一台CT机器,这种机器据说只有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才有。叔叔从河北的某个山村来我家,就是听说了这台新机器,他是专门来照CT的。
“他没有病却来照CT,看来是钱多烧的。”父亲气哼哼地总结。
母亲说:“你桌子上的那本书有用么?你叔叔也不问价儿,临走直接装进了包里。”
我确认了是一本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集,书名叫《希望之星》。首篇是我的《难得浪漫》,写这些年的情感经历。还真是巧,里面的一段内容,写的是我和自贡哥似是而非的故事。
自贡是李海叔叔的大儿子。他还有另外两个儿子,自强和自奋。
母亲唠叨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一点变化也没有。”
我看见父亲“横”了母亲一眼。他不愿意母亲谈起这个人。
我赶紧说:“那本书我还有,他拿走就让他拿走好了,不耽误事的。”
叔叔来我家的事,我第一时间告诉了哥哥和姐姐。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问,叔叔是空着手来的?我说,是空着手来的。哥哥说,他没有带兜子?我说,他没有带兜子。姐姐问,他没有给孩子钱?我说,他没有给孩子钱。他们就在鼻子里哼了声。我们这边的风俗,久不上门的客人是不兴空手的,就像初次遇到从未谋面的小孩子要给看钱一样。当然,哥哥姐姐所说的兜子还不是这个意义上的,这一点,我在后面专门会讲到。那个时候,叔叔大约已经有四、五年没有跟我家联系了,如果不是他主动来,我们差不多都把他忘了。
他成为一个话题在我们嘴边挂了一段时间,后来,终于不再提起。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是没得说,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鲜明立体,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叙事节奏的把控更是炉火纯青,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其中,时而又陡然加速,将故事推向高潮,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停不下来。特别是那些细微的场景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烟火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那些日常的琐碎,在作者的笔下竟然也散发出别样的韵味。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作者的视角,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情感洗礼,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捕捉能力,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淡淡的忧郁,或是突如其来的温情,都被烘托得恰到好处,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底色。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和细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探讨人性深度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洞察力。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情节冲突,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与选择的复杂性。那些关于道德边界的探讨,那些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权衡,都处理得极为审慎和真实,没有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而是将人性的灰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主角在面对重大困境时的反应,那种在理性与情感间摇摆不定的状态,太真实了,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可能选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平台,促使我们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未曾触及的角落。可以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某些普遍存在却又难以言说的困境。
评分对于这本书所构建的世界观,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并非一个脱离现实的奇幻设定,而是对我们现实社会中某种既有结构进行了极其巧妙的提炼和夸张,使得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突然间变得陌生而又触目惊心。作者在细节的打磨上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社会阶层的划分,还是特定群体内部的潜规则,都被描绘得层次分明、逻辑自洽。这种高度的真实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批判性思考的冲动。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通过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展现出来,使得抽象的议题变得具体可感、痛彻心扉。这本书不只是在讲故事,它更是在构建一个可以让人进行深刻社会反思的微缩宇宙。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克制而又饱含力量”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作者似乎很少使用华丽辞藻去堆砌画面,而是倾向于用精准、凝练的文字去勾勒场景和情绪。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反而让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词语,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感染力。特别是那些环境的描写,往往寥寥数笔,便能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或是瞬间点亮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对话场景的设计,人物的台词简短,却字字珠玑,很多关键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言语之间的停顿、未尽之意来实现的,这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品味一壶上好的陈年老茶,回味悠长,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到其深厚的底蕴。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颇具匠心,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不同时间线上的片段巧妙地穿插、交织在一起,初读时或许会有些许挑战,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梳理脉络,但一旦理清了头绪,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这种看似松散却又暗藏精妙布局的结构,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真相和盘托出,而是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一步步引导你走向谜底,每当以为自己抓住了关键线索时,又会被引向一个新的方向。这种智力上的博弈,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而且,这种多层次的叙事,也使得作品的主题得以从不同的侧面被反复强调和深化,避免了说教的乏味。
评分Moments of ReprieveMoments of ReprieveMoments of Reprieve
评分纸张不太好,而且印刷的字体有重影
评分还没时间看,期待
评分纸张不太好,而且印刷的字体有重影
评分Moments of ReprieveMoments of ReprieveMoments of Reprieve
评分微博书单推荐的 买来瞅瞅
评分纸张不太好,而且印刷的字体有重影
评分服务好!质量好!
评分微博书单推荐的 买来瞅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