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大家系列:八大山人翰墨聚珍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八大山人翰墨聚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元飞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八大山人
  • 中国书法
  • 艺术
  • 绘画
  • 文化
  • 历史
  • 收藏
  • 名家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7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2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面目独特,格调超迈高逸,对后世影响较大。其皇室后裔传奇跌宕的人生经历,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思想情感的变化轨迹,书画则成为这一轨迹的外化。关注八大山人的学习者,往往将着眼点放在其风格成熟度较高的作品身上,这样的习惯容易局限于作品的表面化认识,而忽略其整个艺术人生兑变的启发意义。如同是“渔”或“鱼”的选择。
  有鉴于此,本书编辑作品时,即注意展现八大山人书法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书体的变化和脉络。虽属小册,在手却可收全集之效。

内页插图

目录

行书临法帖页
致鹿邮先生书
致鹿邨先生书
致鹿邮先生书
致卷舒先生书
致海老年翁先生书
致老年道兄书
致县老爷书
致海老年翁先生书
行书五绝诗轴
行书王世贞诗轴
行书轴
行楷图书山斗五言联
草书采药寻真五言联
草书小山野水七言联
书画册页·海棠
书画册页·兔
书画册页·芭蕉
草书尺啧
行书七言诗
行书诗轴
草书唐耿津题王维旧宅清源寺诗轴
行书宋璟诗轴
为吴陈琰所作山水册
行楷书法册页
草书白居易《北窗三友》诗
石鼓文篆楷书册
行书诗册节选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王羲之兰亭序精粹赏析 一、 书法史上的巍峨丰碑 王羲之,这位被誉为“书圣”的旷世奇才,其地位在中国书法史上犹如泰山北斗,无可撼动。他不仅是东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巨匠,更是开创了影响后世千年、影响至今不衰的行书美学的集大成者。本册《历代书法大家系列:王羲之兰亭序精粹赏析》,旨在以最详尽、最专业的视角,聚焦于王羲之传世之作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兰亭集序》(又称《禊叙》)。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文学杰作,更是一件承载着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审美理想的“神品”。它凝聚了王羲之在特定心境下,心手相应,一气呵成所达到的艺术巅峰状态。本册的编撰,立足于对这一核心文本的深度挖掘与多维度展示,旨在为书法爱好者、专业研究者以及传统文化探索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解读平台。 二、 本册内容结构与核心亮点 本书打破传统图录的简单罗列模式,采取“文、书、法、史”四位一体的立体结构,确保每一页的呈现都富有信息密度与学术价值。 (一) 文本溯源与文学精研: 《兰亭集序》全文虽仅三百余字,却字字珠玑,情景交融,记录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名士在山阴兰亭雅集,修禊赋诗的盛况。 1. 异本校勘与流传脉络: 我们首先梳理了《兰亭序》自唐代以来的摹本系统,重点对比了“神龙本”、“虞拓本”、“褚摹本”等主要摹本的特征差异。通过精细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不同时代摹刻者在转录过程中所体现的审美取向与技术偏差,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真迹”的神韵轮廓。 2. 辞章美学解析: 深入剖析王羲之在叙事、抒情、哲思之间的巧妙转换。探讨其“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生命哲学,以及对人生无常、时序流转的深刻洞察。每一句的章法布局,都与作者的情感起伏紧密相连,这是其书法生命力的源泉。 (二) 书法艺术的范式构建: 本册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对《兰亭序》作为行书“典范”的结构性分析。王羲之在此作中,已臻化境,将楷书的法度、草书的连带、隶书的古意,完美地熔铸于流畅自然的行笔之中。 1. 笔法技艺的微观透视: 我们运用高精度扫描技术,对单字进行放大解析。重点讲解“起笔之圆转”、“行笔之遒劲”、“收笔之提按”的微妙变化。例如,对“之”、“不”、“与”等高频用字的书写形态进行逐一剖析,揭示其“点画呼应,气脉贯通”的内在逻辑。 2. 结构章法的宏观布局: 《兰亭序》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章法的变化万千,无一雷同。本册将图文并茂地展示: “俯仰错落”的节奏感: 如何通过字形的高低肥瘦,形成音乐般的韵律。 “欹侧向背”的动态美: 探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如何通过微妙的倾斜角度,营造出强烈的生命张力,避免了呆板的对称。 “计白当黑”的留白艺术: 分析墨与纸之间的空白处理,如何衬托出墨迹的力量感与透气性。 (三) 对后世书家的影响研究: 《兰亭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它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永恒的标杆。 1. 唐代书家的继承与发展: 详细对比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初唐大家对《兰亭序》的学习路径。例如,虞世南如何将王羲之的圆润内敛转化为自己的温润含蓄;而唐太宗的推崇,更是直接将此帖推上了神坛。 2. 宋代“尚意”的源头活水: 分析苏轼、米芾等宋代书法家如何从《兰亭》中汲取“意态”,将其转化为更自由、更富个性的表达,从而理解“宋四家”与“二王”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 3. 明清及近现代的再认识: 探讨董其昌、碑学兴起后的书家(如包世臣、康有为)对《兰亭序》的重新审视,及其在复古思潮中的地位变化。 三、 收藏与鉴赏的实用指南 本册特别辟出章节,为书法收藏家和临摹者提供实用参考: 1. 重要摹本辨识要点: 总结历代重要摹本(如冯承素本、冯摹本)在细节上的特征,如墨色、用笔的粗细、避让的习惯等,帮助读者在面对拓本时,能迅速捕捉到其核心价值点。 2. 临习方法论: 强调临习《兰亭序》不应仅停留在形似,更要深入体会其“意”。提出分阶段的临习步骤:从楷书打底到行书入势,再到意临求神,助读者逐步掌握其中精髓。 结语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王羲之兰亭序精粹赏析》,是一部对中国书法至高成就的致敬之作。它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对一种超越时空、永恒流传的美学精神的深刻探索。通过细致入微的梳理与精到独到的阐释,我们希望读者能真正领略到王羲之“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感受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历代书法大家系列》的另一本关于颜真卿的书简直是书法学习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颜体的雄浑与气势,这本书的选篇和摹本质量高得惊人。它没有过多地进行艰涩的理论阐述,而是直接将颜真卿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极高的清晰度呈现出来,比如《祭侄文稿》的那些细节,在书中的放大图里简直可以感受到笔锋的颤抖。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颜体”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早年的秀劲到中年的端庄,再到晚年的悲怆,那份情感的流淌是任何枯燥的教学都能比拟的。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忍不住拿起毛笔,对着那些墨痕深浅、枯湿浓淡进行模仿,虽然我的水平还差得远,但那种被大师气息浸润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偏门的碑刻和拓本也进行了收录,为我们这些深入研究的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参考资料,拓印的精细程度,连纸张的纹理似乎都能触摸到,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影印本。

评分

对于那些对书法史的“幕后故事”感兴趣的读者,我强烈推荐那本关于宋代文人书法的精选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人文,它几乎没有直接进行笔法分析,而是聚焦于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宋四家”的生活片段、交往信札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我读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给友人的信札,那种在困顿中仍保持的旷达与洒脱,完全融入了他的行书之中,让人在欣赏“丰腴”、“欹侧”的笔姿时,仿佛能听到他那带着笑意的叹息。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写得非常优美,像散文一样,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书法从一种技艺的展示,升华为一种精神生活的载体。它告诉我,书法的高妙之处,不在于笔画的完美无缺,而在于书写者在特定情境下,所流露出的真性情。这种将“人”和“书”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枯燥的艺术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读完后,你对宋人那种闲适、高雅的生活态度都会产生由衷的向往。

评分

关于“碑学”的那个分册,我真是爱不释手,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书法“帖学”一统天下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焦点集中在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墓志铭和摩崖石刻上,里面的内容选材非常“硬核”,很多都是拓片中边缘模糊、细节难以辨认的部分,但这本书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了高精度扫描和增强处理,使得那些饱经风霜的笔画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魏碑”那种朴拙、雄强、内含金刚怒目的气质的捕捉。书中有一篇长文深入分析了北魏石刻中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所产生的独特韵律,这种将书法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考察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碑刻,而是用一种近乎考古研究的严谨态度,去还原每一块石头的“前世今生”,对于想突破自身风格局限的书法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金石气”的大门。

评分

不得不提一下我入手的那本关于王羲之的特辑,那本的装帧和设计感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内页的纸张选用了那种略带米黄色的手工纸,手感温润,使得那些晋人潇洒飘逸的笔意在其中得到了最好的衬托。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对读”的编排方式,将王羲之的尺牍与同时代或后世对其评价的文字并置。比如,当你看到《快雪时晴帖》时,旁边就配有唐代大书法家对其笔法的精妙点评,这种互动性的阅读体验,让学习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个人觉得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去“定义”王羲之,而是呈现了他作为“书圣”的多元面向——那种初看洒脱、细品则严谨的矛盾美感。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给予观者足够的呼吸空间去品味那些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片所压迫,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会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与清雅。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狂草”的传承,正好翻阅了该系列中关于张旭、怀素那本。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风格竟然是“先锋派”的,与传统的典雅风格截然不同,它用了大量的黑色背景和鲜明的红色对比,来烘托狂草那种撕裂、恣肆、如电光火石般的视觉冲击力。内页排版大胆地采用了不对称布局,有时候一幅草书作品会占据整整两页,墨迹仿佛要冲破纸张的束缚,这种设计本身就极大地模拟了狂草书写时那种“失控”的美学。书中收录的不仅是他们最著名的作品,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佚帖的影印件,这些作品的笔势连绵不绝,气势磅礴。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附带了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可以进入一个线上资源库,里面收录了现代书法大家对这些狂草作品的“临摹实录”视频,亲眼看到他们如何调动全身力量去驾驭这种“无法之法”,那种动态的捕捉,远比静态的图片来得更有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