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移動通訊等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以物、人、數據動態雙嚮多元信息傳遞模式為核心的智慧博物館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智慧博物館案例(第1輯)》收集瞭有關國內外智慧博物館建設的豐富資料,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紹和分析瞭智慧博物館興起的背景與有關概念的內涵外延,探討瞭智慧博物館的建設方式和發展前景。
《智慧博物館案例(第1輯)》資料豐富翔實,觀點新穎,適閤對博物館建設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及廣大讀者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一、智慧博物館概念與內涵
二、智慧博物館特徵分析
三、智慧博物館發展趨勢
第一章 智慧博物館案例——智慧服務
一、展示與體驗
1.概述
2.案例
[案例]故宮博物院端門數字館
[案例]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帶您走絲路”數字化展陳
[案例]廣東省博物館微信導覽平颱
[案例]南京博物院視障觀眾全自動導覽車
[案例]福建博物院多媒體展示牆
[案例]山西博物院虛擬漫遊與體感互動
[案例]蘇州博物館智能導覽與AR展示
[案例]金沙遺址博物館智能導覽與VR展示
[案例]上海自然博物館——從數據的視角重塑觀眾服務體係
二、教育與研究
1.概述
2.案例
[案例]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與多媒體導教可視化係統
[案例]內濛古博物院流動數字博物館
[案例]甘肅省博物館將曆史寓教於新型展示
[案例]全沙遺址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數字化實踐
三、分享與傳播
1.概述
2.案例
[案例]成都博物館的新媒體傳播
[案例]南京博物院虛擬數字博物館拉近與公眾的距離
[案例]廣東省博物館以觀眾為核心的新媒體服務
[案例]“故宮齣品”係列APP
[案例]上海博物館互聯網文物展示與傳播
四、紀念與迴憶
1.概述
2.案例
[案例]以公眾需求為導嚮的故宮文化産品
[案例]時尚的蘇州博物館文創
[案例]走進民眾的颱北故宮文創産業
[案例]內濛古博物院3D數字化與文創
第二章 智慧博物館案例——智慧保護
一、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l、
1.概述
2.案例.
[案例]上海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監控係統
[案例]四川博物院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環境監控
[案例]天津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環境監控
[案例]湖北省博物館可移動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監控
[案例]洛陽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監控
[案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
[案例]青島市博物館珍貴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
二、館藏文物保護修復
1.概述
2.案例
[案例]蘇州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管理
[案例]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管理
第三章 智慧博物館案例——智慧管理
一、館藏信息管理
1.概述
2.案例
[案例]內濛古自治區不可移動文物信息管理
[案例]金沙遺址博物館綜閤信息管理平颱
[案例]蘇州博物館陳列展覽管理
[案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基於射頻識彆技術的藏品管理
[案例]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
二、數字化資源管理
1.概述
2.案例
[案例]蘇州博物館數字化資源管理
[案例]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三維數據采集與展陳資源管理
[案例]四川博物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平颱
[案例]廣東省博物館數字化資源管理
三、觀眾管理
1.概述
2.案例
[案例]南京博物院觀眾分析管理
[案例]蘇州博物館數字化觀眾信息係統
[案例]廣東省博物館智慧化觀眾管理
[案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觀眾行為活動分析
附錄:國外智慧博物館案例
[案例]以人為本——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運用新科技的藝術
[案例]盧浮宮博物館為觀眾提供虛擬觀展體驗
[案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放藏品高清圖片與觀眾互動
[案例]大英博物館及博物館界內社交媒體的使用
[案例]史密森尼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發布新數字化應用
[案例]英國V&A博物館的藏品數字化實踐
[案例]史密森設計博物館的新穎互動體驗
[案例]英國國立美術博物館的藏品預防性保護工作
[案例]意大利wolfsoniana智慧博物館項目試點
[案例]文博行業格萊關奬部分獲奬案例
後記
前言/序言
《智慧博物館案例》一書的編寫內容主要基於國傢文物局重點課題“基於物聯網的中國智慧博物館建設可行性研究”“國內外智慧博物館案例研究”的成果。為精準把脈國內外智慧博物館建設現狀,宏觀掌控智慧博物館發展方嚮,編輯委員會依據課題組提齣的智慧博物館建設規劃頂層設計理念,對國內外案例調研並分析整理,研究瞭國內與博物館智慧化有關的建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並對國外相關案例進行瞭介紹,總結瞭信息技術應用成效。
本書內容的創新性在於,第一次全麵匯總文博行業國內外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現狀和第一批智慧博物館試點的成果,對國內外建設智慧博物館的探索性成果兼收並蓄,取其長,用其精,可為文物主管部門管理者、博物館工作者、高校文博專業的師生提供大量案例參考和理論指導,並為推廣智慧博物館的各種優秀應用提供參考依據,完善智慧博物館建設理論、方法和技術體係,最終為智慧博物館的建設發展拋磚引玉。
編輯委員會的成員有數十位一綫科技工作者和業務主管,包括研究所、大學、企業和眾多博物館的專傢。我們在全國開展瞭廣泛的調研工作,作者的足跡遍布全國,實地考察各地具有代錶性的博物館,獲取詳盡真實的現狀和第一手材料,從智慧服務、智慧保護和智慧管理三個方麵分析各個博物館的技術水平和應用效果,經過遴選、歸納、評估、整理,提煉齣數十個案例,保證案例的典型性、真實性和專業性。本書雖然以“智慧博物館”為名,但總結瞭國內文保、陳列、典藏、宣教、研究、文創、講解等核心業務的信息化現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本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案例和指南,對於從業人員全麵瞭解我國博物館在文物預防性保護、文物數字化、宣傳教育、文化創意等方麵的建設發展情況有很大幫助。同時,本書以新技術應用情況結閤當前國傢文物局政策方針、標準化工作和博物館先進建設理念,希望能夠啓發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並能夠推動全國的文博工作者繼續探索智慧博物館實踐工作。
本書的編輯得到瞭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甘肅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內濛古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福建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洛陽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以及颱北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的大力幫助,並由衷感謝羅靜先生的悉心指導。在編輯委員會整理資料及校稿過程中,吳來明、張加萬、陳剛、童茵、李軍、鄧宏等專業人士給予瞭積極的支持,本書責任編輯對文字和格式排版進行瞭全麵的潤色,使本書得以避免一些錯誤和疏漏,更為通順。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也參考、引用瞭許多國內專傢和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本書諸多案例建設內容各異,應用信息技術覆蓋範圍廣並且日新月異,涉及專業學科較多,加之書稿篇幅受限,作者編輯能力和學術水平有限,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數字化浪潮下的博物館新篇章:當代博物館發展趨勢與實踐探索 本書聚焦於全球範圍內博物館在信息技術革命、觀眾需求變化以及社會責任提升等時代背景下所經曆的深刻變革,旨在提供一套前沿、全麵且具有實操指導意義的博物館發展藍圖。 第一部分:宏觀視野與戰略重構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二十一世紀博物館所麵臨的復雜環境。我們不再將博物館視為靜止的知識寶庫,而是將其定位為動態的、多功能的社會知識基礎設施。 1.1 博物館的當代使命與身份重塑: 探討瞭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博物館如何重新定義其在文化傳承、公共教育、社區參與和社會公平中的核心角色。內容包括:如何平衡學術嚴謹性與公眾可及性;數字策展在維護文化真實性與增強用戶體驗之間的平衡點;以及博物館在應對文化遺産保護挑戰(如氣候變化、非法交易)中的主動角色。我們詳細分析瞭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最新章程精神對機構運營理念的引導作用,並結閤多個國際頂尖案例,展示瞭機構如何從“收藏的殿堂”轉嚮“對話的廣場”。 1.2 戰略規劃的敏捷化與適應性: 傳統的五年規劃已難以適應快速迭代的技術和社會需求。本章著重介紹“敏捷戰略規劃”在文化機構中的應用。這包括建立靈活的資源分配機製、實施基於數據反饋的快速決策流程,以及構建跨部門協作的“創新單元”。案例研究涵蓋瞭北美和歐洲多傢博物館如何通過小步快跑的實驗項目,有效規避瞭大型數字化轉型項目的高風險,並迅速將成功的經驗轉化為常設服務。特彆關注瞭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戰略聯盟和公私夥伴關係(PPP)實現資源最大化。 1.3 法律、倫理與治理結構的現代化: 隨著數字藏品(NFT)、人工智能輔助研究和數據隱私法規(如GDPR)的興起,博物館的治理結構麵臨嚴峻考驗。本節詳細梳理瞭知識産權在數字時代的新邊界,探討瞭歸還爭議文物(Repatriation Claims)的最新國際判例及其對機構敘事權的影響。此外,對董事會結構、利益相關者溝通機製的優化進行瞭深入論述,強調建立透明、包容且具備前瞻性的治理體係,是確保機構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石。 第二部分:體驗經濟下的觀眾參與革命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探討如何將冰冷的展品轉化為引發情感共鳴的個性化學習旅程。 2.1 深度觀眾研究與用戶畫像構建: 拋棄粗放的人群分類,本章側重於利用行為數據分析、焦點小組訪談和民族誌研究方法,構建精細化的“觀眾畫像”。內容細緻地指導讀者如何識彆“技術接受度差異群體”、“知識興趣軌跡”以及“動機驅動因素”,從而設計齣能夠滿足從休閑參觀者到專業研究人員等不同需求的定製化導覽路徑。我們分析瞭博物館遊客體驗管理(TEM)框架在現場流程優化中的應用,例如如何減少排隊時間、優化空間動綫,以及利用非正式學習理論(如皮亞熱、維果茨基理論)指導教育項目設計。 2.2 敘事的力量:策展與信息架構的創新: 成功的展覽不再是物品的簡單堆砌,而是精心編排的故事。本節深入探討瞭“多重敘事綫索”的構建方法,即如何在一個展覽中同時呈現主流敘事、邊緣聲音和批判性反思。內容包括:如何利用空間設計(燈光、材質、聲音景觀)來增強情感沉浸感;如何有效整閤第一手資料(如口述曆史、個人信件)來打破權威敘事的單一性;以及如何設計開放式結尾,鼓勵觀眾將自身經驗與展品建立聯係。 2.3 跨媒介與沉浸式體驗設計: 討論瞭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混閤現實(MR)技術如何從“噱頭”轉變為核心教育工具。本書不側重於技術本身,而是聚焦於如何將這些技術融入敘事目標。例如,VR如何用於重建曆史現場的感官體驗,AR如何提供展品背後的“隱藏信息層”,以及觸覺反饋技術在服務視障觀眾方麵的突破。重點闡述瞭“媒介選擇的閤理性”——即何時使用傳統媒介、何時采用數字媒介,而非盲目追求技術前沿。 第三部分:數據驅動的運營與可持續發展 本部分關注博物館內部效率的提升和麵嚮未來的資源保障。 3.1 智能藏品管理與知識圖譜構建: 深入探討瞭現代藏品信息管理係統(CMS)的集成與優化。內容包括:如何從傳統目錄數據轉嚮語義化、關聯化的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結構,以實現藏品間更深層次的知識發現;數字化采集標準(如CIDOC-CRM、LIDO)的國際接軌與本土化應用;以及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輔助識彆文物損毀風險和輔助學術研究的實際案例。這對解決海量非結構化數據管理問題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3.2 觀眾數據洞察與效果評估: 強調瞭評估博物館投資迴報率(ROI)和教育産齣率(EOR)的重要性。本書提供瞭建立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框架,包括基於現場傳感器數據的“駐留時間分析”、在綫平颱的用戶粘性指標,以及長期教育項目對社區認知和態度的影響評估模型。分析瞭如何利用A/B測試方法優化網站設計、票務策略和營銷活動。 3.3 社區賦能與公民科學: 探討瞭博物館如何超越地理限製,真正融入社區。內容涵蓋“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項目在自然史和人類學領域的實踐,即如何動員公眾參與數據收集、物種識彆或口述曆史記錄工作。同時,分析瞭“社區策展人”模式的運作機製,確保博物館的議程能反映所在地的多元文化訴求,實現從“為社區服務”到“與社區共建”的轉變。 結語:麵嚮未來的學習生態係統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指導機構跳齣孤立的運營思維,將博物館視為一個開放、互聯的學習生態係統的一部分,與其他教育機構、技術公司乃至城市規劃部門進行深度協作,共同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啓發性的文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