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

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张念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7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99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868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般知识青年读者以及庞大的女权群体外,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人文学者以及广大学生群体。

记忆是座矿脉,迎上去的时刻,记忆往往会拽住人的衣角,敦促自己飞针走线,织补破洞和深渊,那里收藏着年轻时的决心。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有个19岁的女大学生读到了一本残破的二手书,名字叫《第二性》,她欣喜若狂,感觉眼前的世界可以伸展得很远很远,融化了正在发生的“青春戏剧”。“剧场”的影子一直伴随着她,去攀援绝壁,不自由地去练习自由。有记忆,和有车有房有点不同,知道自己的来处,于是……

这本小书就这样呈现在您的面前了。

如果“作为女人”是我的处境意识,那么作为中国女人,我急切地想厘清“自我”的来龙去脉。

——张念


内容简介

作者携带着feminism的力道,带领我们冲入哲学概念的丛林,去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萨特、弗洛伊德和拉康相遇。知雄守雌,将计就计,反戈一击。在惊险诡异的概念剧场,“厌女症”作为存在论的创伤,获得了诗学意义上的宣泄功效,而feminism继续逃逸、蜕变和生成,穿越幻象,使得“意义王国”中的无权者获得某种概念性形象,在政治机器朽坏的边境处,继续围海造田……

作者简介

张念,女性主义批评家,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女性主义理论、政治哲学与文化批评。著有《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女人的理想国》《持不同性见者》《不咬人的女权主义》等作品。


精彩书评

有关男女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的记忆,其实是我们在反思判断中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张念想做的就是这样一种工作。而在黑格尔那里,比如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及兄妹之情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哲学问题:我们到底是把“事情”之“事”与“情”当成结果(然后寻求原因)还是当成存在(阐述其意义)。显然,张念关注的也不是原因,而是意义;于是“存在之痛”就成为另一个相应的话题。我认为就中文写作而言,这是某种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就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毕竟,伤(殇)与痛(异)是我们在讨论男女问题时绕不过去的概念。

——哲学家 陈家琪

这是一出黑格尔、拉康和女权主义者Z之间的《三岔口》,真是越打越缠绵,打出了学术,打出了激情,还打出了票房!别围观!让我们跟着作者,冲出去,在女人中成为女人!

——哲学家陆兴华

张念不屈不挠地在中国女性主义运动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许久以来,在文学、艺术、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她勇敢而清醒的介入形象。这次,她又让我们听到了女性主义的哲学呐喊!

——理论家 汪民安

以德里达术语来讲,女性主义更多地属于其所说的石祖中心主义议题,而非逻各斯中心主义议题,这也是为何女性主义更多地在经验科学(精神分析、人类学、社会学等)而非哲学中被讨论的主要原因。然而,女性作为一种无法回避、纵贯主体存在始终的特殊彼者,却无法被哲学以多种逻各斯技巧(如辩证法及各式还原)所取消或隐藏,而总会以多种异质的、隐晦的、难言的方式存在于逻各斯之侧。拉康在晚期指出,苏格拉底之所以在其最终时刻拒绝妻子参加,是为了确保其作为“例外”的哲学之父位置,但这难道不可理解为也是为了确保逻各斯的同一性与纯粹性吗?

因此,除了张念所特有的女性—哲学家立场之外,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在逻各斯与石祖两个维度上同时讨论女性主义。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与观念(如其实际上在反面也点出了“男性之痛”与“哲学之伤”),也同时引入了“逻各斯—石祖”两者之间关联这一更为宏大的议题。

——精神分析师、精神分析学博士 居飞


目录

导论 女性主义的哲学气质

事物的来处:一/二

作为思想调性的女人

何谓女人

这是/不是女人

第一章 黑格尔意识哲学中的“女性迷踪”

伦理起点——兄妹关系——爱欲辩证法—— 城邦-国家精神

第二章 启蒙/反启蒙辩证中的“女人”

自然/文化——尼采的女人观——启蒙道德:焚毁女人

第三章 存在主义的处境意识与“第二性”

表象氛围、处境——我是我的身体——亲密关系中的他者——绝对控制/绝对服从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研判:女人不存在

性别伤口——以父之名登陆语言——忧伤和欲望——女人想要什么

第五章 思考差异成为女人

性别零制度——穿越认同幻象——差异与虚无——激进的伦理维度

第六章 人的平等与性别差异

不平等的另类起源——差异伦理——平等的再生性

第七章 差异原则,或安提戈涅的三副面孔

历史终结——男子气的绝境——伦理的善好与美学的险恶

第八章 身份政治及其僵局

父权制家庭——资本主义的政治衰竭——权利外套

第九章 女性欲望与革命的女性主义

独立之外的解放——女权主体——差异就是政治决断

余论 像女权女人那样去思考

后记


精彩书摘

何谓女人

何谓女人,即关于女人的属性,这个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成为论证权力秩序的一个重要前提。从自然差异出发,亚里士多德认为: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高贵,这一原则适用于人类,从而使得性权力成为政治权力的原型。当然自然世界的这种差异本身并不具有价值秩序的问题,但其用意在于以此来比附作为“政治动物”的人在属差上的特性。关于权力秩序的论证,古典政治学必须依托一个自然摹本,而性别则是最为显在的自然实存,于是基于生理差异而自然形成的权力结构,就成了无须深究的政治现象。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经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困境,就是说:他如何可以穷尽我们经验范围内的差异?再者,每个具体的规定性之间的关联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个更一般的原则?比如亚里士多德非常尊重自然次序,而有关人的自然差异还包括长幼,长者的理智比幼者更为发达,按这样的逻辑,一个年长的女人就应该比年幼的任何人更应该具有理智,但我们发现,这里的长幼仅仅是针对男人而言。当亚里士多德说,有人天生就是奴隶,其理由是这类人不具备理性能力,这个依据是非自然的;那么,这个世界还存在这样的状况:有人天生就是女人,其服从的依据仅仅是自然差异,就是说,在关于政治服从的论证中,亚里士多德采取了双重标准,丧失了逻辑的一致性。

当然,亚里士多德做了一个补充性的论证,同样具有理性的男人与女人,后者在理性能力方面并非完全的丧失,比如像奴隶那样,而是她们的理性能力没有男人充分,而问题的关键是,他并没有指出,为什么女人的理性份额就天生比男人稀少,依然语焉不详。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亚里士多德是概念高手,每一个对象在他那里,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定性,但恰恰是作为概念的“女人”,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模糊性。

可以理解的是,亚里士多德是在政治实践的范围内来谈论女人的,他的目标并不是探究何谓女人——尽管看起来,他在做这样的工作,甚至比柏拉图的《理想国》更加明显——而是说对女人的属性规定必须服从于政治共同体的要求。这样一来,似乎表明,政治共同体的成员,不管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其属性先于共同体的形成,就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于是,一种循环论证的链条就出现了:自然根据作为表象,被纳入思维活动之中,而思维的产物依然停留在自然的规定性之中,并没有超越某种必然性。

古典主义的必然性与偶然、无目的相关,而与此相对的理性,则与目的性与完善性相关,如果政治是人的一项理性行为,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合乎宇宙规律的第二自然的话,克服必然性之于女人而言,就是一项如何成为女公民的事业,否则,合乎目的性的要求怎么才能得到满足呢?如果在政治共同体中,女人还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其存在的规定性难道不是与政治共同体的理性相对立的吗?

是的,一旦理性问世之后,女人总是作为难题而出现的。如果我们注意到《政治学》与《理想国》的争辩,最关键的还不是哲学史所说的唯心与唯物之争,全然的唯心与全然的唯物,之于“女人”似乎都不成立。

在讨论《政治学》与《理想国》有关“女人”的著名争论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争论发生的理论前提,就是柏拉图的“女公民”为什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成为了一种“服从的德性”,因为亚里士多德误解了《蒂迈欧篇》的“切诺”。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将作为宇宙生成的神秘力量的“切诺”(载体),理解为一种完全消极被动的存在,只是具备可能性的“质料”,理性与质料的关系正如造房子的人与树枝的关系。在柏拉图那里,“理型”并不具备空间性,否则理型进入“切诺”,就变成了空间进入空间,在此,“切诺”如德里达理解的那样,其腾让与馈赠的风范就消失了,而“空间”则成了一种侵入性的行为产物。亚里士多德批判了“理型”说,认为“理型”不可能是一种抽象的“几何数”,而他给出的“形式”概念是有空间性的,是形式激活了质料的潜在性与可能性,使之成为实存之物。如果说,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型”与“切诺”共同创造了实存意义上的万物,他们之间是一种共在共存关系,而非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必然意味着可感事物的规定性不可能单方面地来自“形式”的能动性。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举了一个不恰当的例子:雌性动物一次就可以受孕,而雄性动物可以多次授精,他的用意在于“形式”进入质料,如生命的受精行为,形式与其制造之物,如“一”与“多”的关系,并强调这种状况适用于其他的本原。但是,作为生命“质料”的“雌性动物”,与树枝之类的质料区别在于,成为房子的树枝可能不再是树枝了,但“子宫”依然还是“子宫”。

《形而上学》的另一个疑点还是关于性别,就身体作为创造生命的“质料”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男人与女人没有属差,双方都不具有实存性。如果遵循这个原则,那么《政治学》之中所规定的女人必须服从男人的依据何在?男人比女人更具理性的根据又是什么?而最有现实感的亚里士多德在此必须向《论灵魂》求援,灵魂的级差直到基督教出现以后才崩解了。因此,就政治实践而言,《理想国》第五卷干脆跳开理性能力的性别差异说,并与《蒂迈欧篇》的“切诺”相呼应,但疑虑依然存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理解理性与城邦的关系。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城邦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有所不同,城邦并非一个取自家政原型的自然共同体,而是一种高级的活动,与理性高度匹配的结果就是,城邦即政治活动必须抽离自然。尽管灵魂类别说贯穿在《理想国》中,但聚焦性别问题的第五卷指明:男人与女人的生理差异不同于一个男医生和男鞋匠的差别,这将意味着性别差异与灵魂等级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在女人可否成为城邦护卫者,即肩负起政治责任方面,柏拉图的回答是肯定的。同为护卫者,最为自然的男女情欲该如何处置,就是说在自然差异面前,柏拉图将此差异作为一种共产设想的条件,而非起点来论证取消家庭的可能性。第五卷的激进色彩有目共睹,柏拉图认为家庭私有之私有性,首先在于一个男人之于一个女人的专有性,那么破除这种专有属性的关键就是消解婚姻制度。当亚里士多德的性别属性从自然差异一跃成为德性差异的时候,我们看到,男人的跳跃是成功,他成为父亲的自然事实,在希腊法典中被赋予了很强的政治意味。同为创生小公民这项生育活动的参与者即女人,成为母亲并没有多大的政治内涵,女人其实还是滞留在自然的范围,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在自然家庭的框架中来辨识女人的。

柏拉图显然同等对待生育活动的双方,为了保持理性论证的连贯性,他甚至认为所有的孩子也应该为城邦所共有,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按照理性原则的优先性,为城邦所有肯定优先于为家庭所有,这和现代观念如此相近:在宪法规定中,抽象法人的公民身份优先于家庭的私有成员身份,就是说,某人首先是国家的公民,其次才是某人的孩子、妻子或者丈夫。理性与自然的对立是剧烈的,这里涉及柏拉图之于城邦的一种绝对的理性立场,政治生活恰恰是人彻底告别自然状态、趋向完善的共享的路径。

尽管亚里士多德也坚持政治活动的理性规定,但其权力模型却带有自然的意味,这样的差异决定了两位哲学家之于女性政治身份的不同态度。关于如何处理城邦与家庭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自然持存,即生物意义上的人来谈论家庭的功能,而相对于家庭生活而言,城邦生活更高级,更能显示人的尊严,是一种更好的值得过的生活。这样一来,奴隶、小孩以及女人因为其理性能力的缺失或者不完善,自成一类。在此,合乎目的性的城邦与合乎必然性的家庭,隐含了关于自然的两种理解。合乎目的性的城邦,顺应自然法则,这里的自然如《蒂迈欧篇》中的宇宙,是在神意的最佳选择中出现的,即自然规律就是理性的。而合乎必然性的家庭,则是一种偶发的自生现象,与城邦秩序相比,家政秩序的形成似乎没有太多的理性参与,只是满足人的本能需求而已,比如吃喝与交配,因此,生物性本能是与古典政治学中的“自然秩序”相对立的。

当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同样坚持灵魂等级的自然正当性,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为了保持住生物性存活的现实经验,为这个灵魂等级增添了一个新的级差,那就是性别。就人类世界而言,比城邦秩序更为原始的生物性存在,扰乱了政治理性的融洽与统一,包括后来坚持享乐原则的伊壁鸠鲁学派,以及对身体蛮力保持关注度的斯多葛学派,都试图回答比完美的自然秩序更加原始的力量,即人的问题该如何纳入哲学家的思考之中。《政治学》显然更加注重人的事实,而政治的发生也只能是在人群之中,那么,可不可以有一种政治秩序既能符合超然理性的规定,而同时又建立在人的动物性前提之下?也就是说:在进入城邦生活之前,人从哪里走来?亚里士多德回答说,是家庭,而柏拉图则认为,没有一个前政治的存在,人要么是政治的,要么是动物性的,而不可能同时是两者,即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在共同的动物属性之上,高贵与卓越不可能是天生的,如果说一个人天性高贵,此处的天性(nature)显然不是指生而高贵,而一定是在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中来指认。

于是,关于何谓女人的争议就在两个方向产生了分歧:在城邦理性的眼里,性别是不存在的,自然的多样性统一在理性的政治权力之中;在人性经验的方向——这个方向还必须借助于动物界的雌雄差异,性别被体验为理性、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有时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自然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女人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物,因其被划入家庭范围之中,女人的存在也就与城邦生活是相对立的。因此,作为人类成员的一半,女人要么不存在,要么就是被政治生活所排斥的存在,这是有关女人的最为古老的困境,这个悖论一直延续到现代政治学的左右之争中。

显而易见的是,古典政治学的基础在于自然正当,即服从的理性根据来自自然秩序,这个被神意所选择的结构是最恰当最完善的。而政治体成员的差异,即德性差异,是统治秩序的原型,作为先验规定,主人与奴隶都是天生的,但同时又指出,城邦的目标在于让人向好向善,是政治促进了人的完善性与优异性,那么,既然天性已经注定,完善性的进程目标其实就意味着如何对待并处理这些差异,使得各不相同的人群能够共同生活。而要达成共同生活的目标,就必须服从这些自然差异所形成的秩序,这样一来,完善性就成了一个虚置的口号。因为自然秩序一直存在,对完善性的理解,应该与可能性相关,在此已经暗含着一种超越,即如何超越这种先在的自然规定,才是政治的宗旨。

当城邦的正义体现为是其所是的时候,权力模型的设置是静态的、恒定的,而非生成性的,它隐瞒了柏拉图宇宙论的“切诺之谜”,而只有超越才有可能提供一种动力模态。当女人的属性被限定在自然规定之中时,我们的问题是,政治之于女人意味着什么,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奴隶。如果本分,即是其所是,是一个共同体成员应有的样子与责任,那么政治的目标显然就不是完善,而是怎么让统治长治久安,政治的稳定性成了第一诉求。这类似于儒家所设计的道德位序结构,正因为没有一个灵魂等级来规定人的属差,所以古希腊的“是其所是”在东方智慧中对应的是“得其位正”,人并非预先带着某种自然属性来到这个结构之中,而是这个整全的朴素的宇宙观的结构决定了你是什么,使得这种结构的压迫性更加隐蔽。

因此,儒家学说中的女人,不是本质主义的,而是结构性的,这个结构的奠基如《易传》所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此,不需要政治生活为中介,去厘定人的属性,这属性由天道直接昭示男人女人应该承载的道义,这道义就是“夫妇之道”。夫妇之道在《序卦》列为三纲之首,即夫妇之道作为父子之道、君臣之道的自然原型,使得三纲伦常被纳入自然秩序之中。这样一来,天予之体的男与女,一出生就自然承接了乾坤之道,而由自然的乾坤之道化成人伦之道的前提是夫妇,就是说男与女不是生理结构上的唯物辨识,或者基于这种自然差异,不是这类人与那类人的差异,而是在夫妇关系中,一种抽象的自然能量(阴阳)才可显现为道德现象或者政治现象。因此,从天尊(上)地卑(下)说取象而成的道德位序结构,其不可化约的基本构件不是希腊意义上的人的属性,而是一种关系,更进一步地说,强调的是夫妇关系之中的相互性,这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女人属性不同,但此处的相互性一方面与生生原则暗合,另一方面生生活动的结果这不可确定的可能性受制于位序结构。取象自然天地的男女,阴阳互济的相互性嵌入夫妇关系之中,就是说正是夫妇之道以及次生的父子之道的自然正当性,作为君臣关系,即政治服从的根源,来自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自然取象,这样一来,所有处在服从位序之上的个体,同属于阴性,从而担保了非自然的君臣关系的正当性。与古希腊政治学不同的是,东方的权力关系来自道德位序结构,并统摄在阴阳的二元性之中,合乎阴阳互济之自然正当,无须思维抽象,直接取象自然,现象就等于本质。

这个由生命创生形象,由最核心的男女之道予以强调的阴阳互济,作为推演人间事务的动力学机制,夫妇之道成为道德理性的逻辑起点。《大学》有云:“夫妇之道,造端乎人伦。”在此自然与人为并没有严格的对立,人间的道德现象与政治现象非关创造,只不过是大化运转的一个部分与环节而已,只需顺应天道即可。男女之道作为原动力,外推到道德与政治,这样的核心圈层结构,似乎达到了无可辩驳的圆融性,但阴阳两种能量共同具有的主动性,即它们共同的相生相济的自然运作法则,被固化为伦理结构中的位序说,当代表阴性力量的女人被践行为“妇”的时候,“妇道”在文化史中,显然变成了一项严格的道德规程,这样一来,何谓女人的问题,尽管逃脱了本质主义的规定,但并没有获得生生—互济的盎然天机,而是落入了一种道德规训的巢窠之中,同样背离了哲学思考的方向,因为自然成像的这张底片本身,也有可能是千变万化的。


前言/序言


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