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的傳播編年/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的傳播編年/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真 著,張西平,總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文化
  • 域外傳播
  • 英國
  • 文化交流
  • 20世紀
  • 圖書史
  • 文化研究
  • 經典文獻
  • 中英關係
  • 文化傳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8484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7935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軟精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當我們從英國漢學的脈絡齣發,考察數百年來的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的流播與譯介時,不能忘記前輩學者與學界時賢已經先後做齣瞭很多努力,包括陳受頤、錢锺書、楊周翰、範存忠、方重、周玨良等學界大傢已經齣版瞭不少經典作品,堪為後人研究的典範。對於剛剛過去的一百年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包括文學、宗教、哲學、曆史、語言等)在英國的傳播情況,在前輩學者所打下的基礎上,本書盡最大努力進行瞭資料收集與匯編,試圖勾勒百年間中國典籍傳入英國的大緻脈絡和軌跡。

內容簡介

1.本捲所收主要為中國古代文化經典 20 世紀在英國的傳播情況,時段限定為 1900 年至 1999 年。 按年排序,每一年內設“大事記” “書(文)目錄” “備注”三部分。

2.全書正文後附有 “中文人名索引(按漢語拼音排序)” “西文人名索引(按西文字母排序)”“專名索引(按漢語拼音排序)”。 “專名”包括地名、機構名、雜誌名等,按漢語拼音次序排列。

3.本捲“大事記”所錄事件按照當年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4.本捲“書(文)目錄”部分收錄曆年齣版或發錶的相關著作、譯作、論文、譯文。 同年問世的書、文,按作者 / 編者 / 譯者姓氏西文字母順序混閤編排;對於同一作者的書、文,一般按書、文題名的西文字母順序排列;如果書、文之間有內容上的承接關係,則按此承接關係排列。 書、文的外文原名,按西方學術著作慣例,著作名以斜體標注,文章名以正體標注。

5.外國人名翻譯按照以下原則:有公認中文名(主要為自起中文名、通行譯名)者用該中文名,參考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著的《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81);若無中文名,則盡量參照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英語姓名譯名手冊》 (第二次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1989)、《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商務印書館,1996)、《德語姓名譯名手冊》 (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1999),將外文原名音譯為“標準”的中文名。 外國地名盡量參照中國地名委員會編《外國地名譯名手冊》(商務印書館,1983)音譯。 需要指齣的是,一些外國人名、漢語專名由於沒有學界統一的中文譯名,暫且取音譯,留待日後訂正。


內頁插圖

目錄

導 言 1

凡 例 1

編年正文 1

公元 1900 年(光緒二十六年) 2

公元 1901 年(光緒二十七年) 4

公元 1902 年(光緒二十八年) 7

公元 1903 年(光緒二十九年) 10

公元 1904 年(光緒三十年) 12

公元 1905 年(光緒三十一年) 15

公元 1906 年(光緒三十二年) 18

公元 1907 年(光緒三十三年) 19

公元 1908 年(光緒三十四年) 22

公元 1909 年(宣統元年) 23

公元 1910 年(宣統二年) 25

公元 1911 年(宣統三年) 27

公元 1912 年 29

公元 1913 年 31

公元 1914 年 33

公元 1915 年 34

公元 1916 年 36

公元 1917 年 38

公元 1918 年 41

公元 1919 年 43

公元 1920 年 46

公元 1921 年 48

公元 1922 年 50

公元 1923 年 53

公元 1924 年 56

公元 1925 年 57

公元 1926 年 60

公元 1927 年 62

公元 1928 年 64

公元 1929 年 65

公元 1930 年 67

公元 1931 年 69

公元 1932 年 71

公元 1933 年 73

公元 1934 年 76

公元 1935 年 78

公元 1936 年 80

公元 1937 年 81

公元 1938 年 85

公元 1939 年 88

……


前言/序言

總 序

張西平①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套“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是我2007 年所申請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的成果。

這套叢書的基本設計是:導論 1 捲,編年 8 捲,中國古代文化域外傳播專題研究 10 捲,共計 19 捲。

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和影響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之前中外學術界從未對此進行過係統研究。 它突破瞭以往將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局限於中國本土的研究方法,將研究視野擴展到世界主要國傢,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那裏的傳播和影響,以此說明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

我在申請本課題時,曾在申請錶上如此寫道:

研究 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和影響,可以使我們走齣“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的二元思維,在世界文化的範圍內考察中國文化的價值,以一種全球視角來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和現代價值,揭示中國文化的普世性意義。 這樣的研究對於消除當前中國學術界、文化界所存在的對待中國古代文化的焦慮和彷徨,對於整個社會文化轉型中的中國重新確立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自信,樹立文化自覺,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義。

通過瞭解 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接受,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瞭解世界各國的中國觀,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如何經過“變異”,融閤到世界各國的文化之中。 通過對 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傳播和影響的研究,我們可以總結齣中國文化嚮外部世界傳播的基本規律、基本經驗、基本方法,為國傢製定全球文化戰略做好前期的學術準備,為國傢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宏觀政策的製定提供學術支持。

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域外漢學的形成和發展,昭示著中國文化的學術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學術事業。 本課題的設立將打破國內學術界和域外漢學界的分隔與疏離,促進雙方的學術互動。 對中國學術來說,課題的重要意義在於:使國內學術界瞭解域外漢學界對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進展,以“它山之石”攻玉。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國內學術界瞭解瞭域外漢學界在20 世紀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從而在觀念上認識到: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已經不再僅僅屬於中國學術界本身,而應以更加開闊的學術視野展開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與探索。

這樣一個想法,在我們這項研究中基本實現瞭。 但我們應該看到,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的研究絕非我們這樣一個課題就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嶄新的學術方嚮和領域,需要學術界長期關注與研究。 基於這樣的考慮,在課題設計的布局上我們的原則是:立足基礎,麵嚮未來,著眼長遠。 我們希望本課題的研究為今後學術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此,在導論中,我們初步勾勒齣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傳播的軌跡,並從理論和文獻兩個角度對這個研究領域的方法論做瞭初步的探討。 在編年係列部分,我們從文獻目錄入手,係統整理齣 20 世紀以來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世界主要國傢的傳播編年。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記史的一個重要體裁,這樣大規模的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編年研究在世界上是首次。 專題研究則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主題的深化。

為完成這個課題,30 餘位國內外學者奮鬥瞭 7 年,到齣版時幾乎是用瞭 10 年時間。 盡管我們取得瞭一定的成績,這個研究還是剛剛開始,待繼續努力的方嚮還很多。 如:這裏的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主要側重於以漢文化為主體,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文化,在其長期發展中,少數民族的古代文化經典已經逐步融閤到漢文化的主乾之中,成為中華文化充滿活力、不斷發展的動力和原因之一。 由於時間和知識的限製,在本叢書中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經典在域外的傳播研究尚未全麵展開,隻是在個彆捲中有所涉獵。 在語言的廣度上也待擴展,如在歐洲語言中尚未把西班牙語、瑞典語、荷蘭語等包括進去,在亞洲語言中尚未把印地語、孟加拉語、僧伽羅語、烏爾都語、波斯語等包括進去。 因此,我們隻是邁開瞭第一步,我們希望在今後幾年繼續完成中國古代文化在使用以上語言的國傢中傳播的編年研究工作。 希望在第二版時,我們能把編年捲做得更好,使其成為方便學術界使用的工具書。

中國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它不僅在東亞文化圈、歐美文化圈産生過重要影響,在東南亞、南亞、阿拉伯世界也都産生過重要影響。 因此,本叢書盡力將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多種文化區域傳播的圖景展現齣來。 或許這些研究仍待深化,但這樣一個圖景會使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有一個更為全麵的認識。

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域外傳播研究近年來逐步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據初步統計,目前齣版的相關專著已經有十幾本之多,相關博士論文已經有幾十篇,國傢社科基金課題及教育部課題中與此相關的也有十餘個。 隨著國傢“一帶一路”倡議的提齣,中國文化“走齣去”戰略也開始更加關注這個方嚮。 應該說,這個領域的研究進步很大,成果顯著。 但由於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嶄新研究領域,尚有不少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例如,如何更加深入地展開這一領域的研究? 如何從知識和學科上把握這個研究領域? 通過什麼樣的路徑和方法展開這個領域的研究? 這個領域的研究在學術上的價值和意義何在? 對這些問題筆者在這裏進行初步的探討。

……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的傳播編年》:一部深入梳理中國古典文化海外傳播曆程的學術力作 本書係以“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為總綱,聚焦於20世紀這一中國曆史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關鍵時期,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的傳播進行瞭係統、詳盡的梳理與分析。全書分為“編年”與“研究”兩大部分,不僅以時間為綫索, meticulously 記錄瞭中國經典作品在英國的譯介、齣版、研究、接受及影響等各個環節,更深入探討瞭其傳播過程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對英國社會文化産生的多元影響。 編年捲:曆史脈絡的清晰呈現 “編年”捲是本書係的基礎與骨架,它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支撐,按時間順序,詳細記錄瞭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傳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這包括: 早期譯介的奠基: 迴溯20世紀初,西方漢學界已開始對中國古典文學産生興趣,本書將梳理早期譯者的努力,如賽珍珠、翟理斯等,他們通過英譯本將《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經典介紹給英國讀者,盡管這些譯本在忠實度與藝術性上各有韆鞦,但無疑為後續的傳播奠定瞭基礎。 重要作品的集中譯介與齣版: 聚焦20世紀中期及後期,隨著中英兩國交流的增多,以及英國對東方文化的興趣日益濃厚,一批重要的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被集中譯介並齣版。本書將 detailed 羅列這些重要譯本的齣版時間、譯者、齣版社,並對譯本的風格、接受度進行初步的考量。例如,在20世紀下半葉,對《論語》、《道德經》等哲學經典的譯介和研究逐漸增多,與當時西方社會思潮的變化緊密相關。 學術研究的興起與演變: 詳細記錄英國學者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動態,包括重要研究著作的齣版、學術會議的召開、相關課程的設立等。本書將 analysis 英國漢學界的研究視角、方法論的演變,以及不同時期對中國經典的側重點(例如,早期可能側重於考據,後期則更關注文學批評、文化解讀等)。 文化傳播的多元渠道: 除瞭學術譯介,本書還將關注其他傳播途徑,如文學期刊的推介、戲劇與影視的改編(盡管20世紀相對較少)、博物館的展覽、民間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等,描繪齣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社會各個層麵的滲透。 重要事件的記錄: 詳細記錄與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傳播相關的重大事件,例如,某個重要譯本的齣版引發的社會反響,某場關於中國古典文化的學術研討會,甚至是中國政治事件對文化交流可能産生的間接影響。 研究捲:深度洞察與多元解讀 “研究”捲則是在“編年”捲梳理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傳播的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解讀,旨在揭示其背後的復雜動因與深遠意義。 傳播的驅動力分析: 深入探討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傳播的內在與外在動因。內在動因可能包括中國自身文化魅力的吸引力,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在海外推廣中華文化的努力;外在動因則可能涉及英國社會對東方文化的獵奇心理、西方學術界的東方學研究傳統、冷戰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背景,以及全球化進程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譯介與接受的互動機製: 詳細 analysis 英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選擇與取捨,以及這些譯本如何被英國讀者、評論界和學術界所接受、解讀與再創作。本書將深入探討“異域文化”在翻譯中可能齣現的“本土化”現象,以及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讀者對同一經典産生的多元理解。 文化碰撞與互鑒: 考察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傳播過程中,與英國本土文化所發生的碰撞與融閤。這種碰撞不僅體現在文學、哲學等觀念層麵的交流,也可能體現在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方麵的相互影響。本書將 critically 審視這種互鑒過程的得失,以及其對雙方文化發展産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 經典選擇的時代性: 探究20世紀不同時期,哪些中國古代文化經典更受英國學界與讀者的青睞,以及這種選擇背後所反映的時代思潮與文化需求。例如,某一時期對儒傢經典的關注可能與西方對社會秩序的探討相關,而對道傢經典的興趣則可能與西方社會對精神解放的追求相呼應。 傳播的挑戰與睏境: 坦誠地分析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傳播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挑戰,如語言障礙、文化隔閡、意識形態的誤讀、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等。本書將 detailed 呈現這些睏境,並嘗試探討剋服這些挑戰的可能途徑。 長遠影響的評估: 評估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的傳播對英國文學、思想、藝術以及中國學研究産生的長期影響。本書將 not only 關注直接的學術影響,也嘗試挖掘其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層麵的潛移默化作用。 本書係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精細的史料梳理,為我們勾勒齣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英國傳播的完整圖景。它不僅是學術界研究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寶貴資料,也是普通讀者瞭解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的重要窗口。通過對這一曆史進程的深入 analysis,本書係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地位與價值,以及文化交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二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國內在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在英國傳播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空白。我一直對文化如何在不同國界間流轉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作者的梳理非常細緻,從最早的傳教士帶去的零散的文本,到後來知識分子主動的翻譯和推廣,再到學術機構的設立和研究的深化,整個過程被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書中所涉及的經典範圍也很廣,不僅僅局限於文學,還包括瞭哲學、藝術、曆史等多個方麵,這使得研究的視野更為開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傳播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和挑戰時所錶現齣的深刻洞察,例如語言的隔閡、文化差異的誤解,以及當時英國社會對中國的認知局限等等,這些都真實地反映瞭文化傳播的復雜性。同時,書中也展示瞭那些為中英文化交流做齣傑齣貢獻的先行者們的努力和智慧,他們的堅持和熱情,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毋庸置疑,它為我們理解20世紀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提供瞭一個重要的窗口。

評分

評價一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被拉迴瞭20世紀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跟隨那些充滿求知欲的英國學者,一步步揭開中國古代文化的神秘麵紗。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勾勒齣中國古代經典如何在異域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生動圖景。從最初的零星翻譯,到後來係統性的研究和譯介,每一步都充滿瞭艱辛與喜悅。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紅樓夢》在英國傳播的章節所打動,那些西方讀者如何理解一個東方民族的細膩情感與社會百態,他們的睏惑、贊嘆,以及最終的沉醉,都讓我對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的論證嚴謹,史料翔實,但又不像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溫度。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展現齣其普世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這本書不僅是一份珍貴的學術研究成果,更是一部關於文化交流的史詩,值得所有對中英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讀。

評分

評價三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充滿驚喜的視角。我一直好奇,那些深邃的東方智慧,是如何被西方世界所理解和接受的。這本書細緻地描繪瞭20世紀中國古代哲學經典,如《道德經》、《論語》等,在英國傳播的曆程。它不僅僅是關於文本的翻譯,更是關於思想的傳遞、觀念的碰撞以及理解的演進。作者對於英國學者們如何解讀這些經典,他們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們提齣的獨到見解,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被書中關於英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如何與中國道傢思想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所吸引,也對那些英國學者如何嘗試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和框架去闡釋中國古代的“道”和“無為”感到著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普世性,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古代文化的價值,也更加堅定瞭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佳的,它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視野,更激發瞭我對跨文化哲學研究的濃厚興趣。

評分

評價五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愛好者,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讀到的最令人振奮的著作之一。它以編年體的方式,清晰地梳理瞭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在英國的傳播脈絡,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係統而詳實的參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傳播主體、傳播渠道、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效果時所展現齣的學術功底。書中不僅涵蓋瞭官方和學界的交流,也觸及瞭民間和個體的傳播,這種全方位的考察使得研究更加全麵和立體。我被書中關於唐詩宋詞在英國的接受史深深吸引,那些英國詩人如何從中汲取靈感,如何嘗試模仿其意境,都讓我看到瞭中國古典詩歌的強大生命力。同時,書中也對一些被誤讀、被麯解的案例進行瞭辨析,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批判性思維。這本書不僅是關於曆史的陳述,更是對文化生命力的探索。它讓我看到,偉大的文化經典,無論經曆多少時空的阻隔,都能夠找到理解和欣賞它們的人,並在新的土壤中煥發新的生機。這本書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文化在世界舞颱上的地位,以及未來文化交流的方嚮,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評分

評價四 這本書的編排和內容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就像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將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在英國的傳播曆史娓娓道來。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對一個個具體案例的深入挖掘,生動地展現瞭文化傳播的細節和軌跡。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性事件的描繪,比如某個重要的翻譯項目是如何啓動的,某本經典是如何引發英國學界的討論的,以及某個文化展覽是如何促進兩國人民理解的。這些細節充滿瞭人情味,也讓曆史變得更加鮮活。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當時英國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反應和評價,這些多元的聲音進一步豐富瞭研究的層次感。我看到瞭英國人對中國古代藝術的驚嘆,對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探討,以及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嘗試性接納。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傳播並非單嚮度的輸入,而是一個復雜、動態、互動的過程。它不僅展示瞭中國文化的魅力,也反映瞭英國社會在不同時期對東方文明的認知變遷。這本書的嚴謹性與趣味性兼具,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