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札

红楼小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平伯 著,改琦 绘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脂砚斋
  • 批注
  • 古典文学
  • 清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本研究
  • 红学
  • 文学批评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50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10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16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始于历史,终于文学,追缅古欢,嗟咤人生。——“新红学派”集大成者俞平伯“红学”巨作。

“名家品经典”系列:

《红楼小札》(俞平伯):在红楼绮梦中追忆芳华

《唐诗小札》(刘逸生):在唐诗盛景中遇见理想

《宋词小札》(刘逸生):在雅致宋词中邂逅情怀

《诗话百一抄》(刘逸生):在百家诗话中重温文道

《三国小札》(刘逸生):在三国角逐中窥看兴替

内容简介

俞平伯是“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开启了红学研究的新气象。《红楼小札》辑录其代表作《读〈红楼梦〉随笔》《〈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乐知儿语说〈红楼〉》。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另辟新径,将历史考证与文学鉴赏高度结合,解读深入浅出,点评妙趣横生,博学与思辨共存,艺术与人生通融,投射出作者独特的思想魅力、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红楼小札》是读懂《红楼梦》的入门书和必读书。

作者简介

俞平伯(1900—1990),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原名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18 年开始创作白话诗,曾出版诗集《冬夜》《西还》《忆》等,20年代后期多写作散文,出版的散文集有《燕知草》《杂拌儿》《燕郊集》。所著《红楼梦研究》为“新红学派”代表作之一,具有开创意义。

改琦(1773-1828),清代画家。他喜用兰叶描,仕女衣纹细秀,树石背景简逸,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创立了仕女画的新体格,时人称为“改派”。

目录

目 录

001 — 谈《红楼梦》随笔

003 — 前言

004 — 一 《红楼梦》的传统性

006 — 二 它的独创性

011 — 三 著书的情况

018 — 四 《红楼梦》与其他古典文艺

022 — 五 宁国公的四个儿子

023 — 六 大观园地点问题

026 — 七 天齐庙与东岳庙

027 — 八 陆游诗与范成大诗

031 — 九 姬子

034 — 十 贾政

037 — 十一 贾赦

039 — 十二 送宫花与金陵十二钗

043 — 十三 宝玉为什么净喝稀的?

045 — 十四 曹雪芹卒于一七六三年

047 — 十五 刘姥姥吃茄子

050 — 十六 《临江仙》题词

052 — 十七 香芋

053 — 十八 贾瑞之病与秦可卿之病

055 — 十九 记郑西谛藏旧抄《红楼梦》残本两回

059 — 二十 增之一分则太长

061 — 二十一 减之一分则太短

062 — 二十二 《红楼梦》下半部的开始

065 — 二十三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068 — 二十四 菂官 官药官

070 — 二十五 宝玉喝汤

073 — 二十六 作者一七六�文甑母谋�

076 — 二十七 林黛玉谈诗讲错了

078 — 二十八 曹雪芹画像

079 — 二十九 香菱地位的改变

084 — 三十 曹雪芹自比林黛玉

088 — 三十一 梨园装束

090 — 三十二 宝玉想跟二丫头去

093 — 三十三 谈《红楼梦》的回目

128 — 三十四 记吴藏残本(一)

137 — 三十五 记吴藏残本(二)

140 — 三十六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

159 — 三十七 有正本的妄改

163 — 三十八 再谈嘉庆本

169 —《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

173 — 一 总说

177 — 二 对宝钗、黛玉的抑扬

184 — 三 晴雯与袭人

203 — 四 凤姐

215 — 五 丫鬟与女伶

235 — 乐知儿语说《红楼》

237 — 漫谈红学

243 — 红楼释名

245 — 从“开宗明义”来看《红楼梦》的二元论

248 — 空空道人十六字闲评释

250 — 漫说芙蓉花与潇湘子(外一章)

253 — 宗师的掌心(外三章)

254 — 甲戌本与脂砚斋

257 — 茄胙、茄鲞

260 — 七九年六月九日口占

260 —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外二章)

262 — 宝玉之三妻一爱人

精彩书摘

  送宫花与金陵十二钗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首有《红楼梦》旨义云:

  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 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 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 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 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因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红楼梦》的许多异名在本书中皆有点睛之笔,以上引文已说明了。 其论《石头记》《红楼梦》《风月宝鉴》都很对,惟对于《金陵十二钗》说得很拖沓,尚不得要领。 我以为本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即金陵十二钗之点睛也。 这回薛姨妈说:

  这是宫里头作的新鲜样法堆纱的花儿十二枝。

  即十二根金钗的另一写法非常显明,却不是配给十二个人每人一枝,假如这样点题固然醒豁了,却未免太呆。

  他给了六个人每人一对,这六个人是:迎春、探春、惜春、凤姐、可卿、黛玉。

  拿了宫花的当然不成问题了,其不拿宫花的六个人又怎样呢? 我以为有三人是借笔法来间接地点破的, 即宝钗、李纨、巧姐。

  宝钗从不带花。 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但花儿本是她的呵。 至于李纨、巧姐,周瑞家的虽不曾把宫花送给她们,却在送花时走过她们住的所在。 书上说:

  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脂本)

脂评曰, “细极,李纨虽无花,岂可失而不写者,故用此顺笔便墨,间三带四,使观者不忽”。 这是对的。 又周家与凤姐送花,事实上到了巧姐的房里。 书上说:

  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 周瑞家的悄问奶子道,姐儿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 奶子摇头儿。

似乎闲笔,实系暗地关合巧姐儿。脂评曰, “总不重犯,写一次有[1]一次的新样文法”,是关于李纨一种写法,关于巧姐儿又是一种写法,说得也很明白的。

  如今总算起来,所谓“十二钗”跟这十二枝宫花有关连的已占了四分之三,即九人;剩下三人:元春、湘云、妙玉。湘、妙其时尚未出场,自无缘牵扯。迎、探、惜三春都有了,则元春虽然没有,笔不到而意已到。况且什么花儿不好送,偏要送宫花呢? 又说“宫里头作的新鲜样法”。 原从元春那里来的呵。 其关合之法与前文宝钗云云实相类似。

  大体说来,作者包括地、扼要地将这“十二钗”给点醒了。打破了呆板的每人一枝的方式,用笔变化而意无不周,可谓神妙矣。 但又不止此,第七回全回,似乎用几桩零碎事凑合的,我从前也这样想,列举大端如下:

  (一)宝钗谈冷香丸,(二)周瑞家的送宫花,(三)凤姐宝玉到宁府初会秦钟,(四)焦大醉骂。这许多事只是一意转折,一气呵成的。 如冷香丸就跟这送宫花是分不开的。 如“十二两” “十二钱” “十二分”,共用了十一个“十二”;脂评曰,“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是也。 以蜜糖为丸,以黄柏汤送,则先甘后苦;脂评曰,“末用黄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是也。 至于送宫花跟贾琏、熙凤之事以及宁府诸事,皆为不可分析的整体,所以末了借醉汉一呼,而全文振动,好像天气闷热久了,忽遇迅雷暴雨一般,岂不快哉。

  作者在本回之初,自题云:

  十二花容色*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这诗好极,把我这里要说的都给他说尽了。 足证冷香丸送宫花不特为十二钗之点睛,且为金陵十二钗之点睛,不然,他为什么说“家住江南姓本秦”呢。 可卿一人本书虽淡淡写来,常在宾位,实为书中主人。即第五回太虚幻境的册子曲子她均居末位,若当作颠倒叙次看,她实际上是首座亦未尝不可。 既兼钗、黛之美,即为钗、黛二人之合影,(书中秦氏从不与钗黛对话办交涉,这点很可注意)其当为十二钗之首,实无可疑者。 此诗以可卿名氏领十二花容即此意耳。

  注释:

  [1] 有同“又”。 编者注。
红楼小札 《红楼小札》并非一本描摹大家族兴衰、儿女情长、或宫廷权谋的书。它更像是一本沉淀在时光深处、被遗忘的角落里偶然拾起的物件,带着淡淡的灰尘,却闪烁着不容忽视的独特光芒。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系列精巧的素描,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大观园内外,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却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碎片。 想象一下,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当你漫步在古老庭院的廊檐下,听着雨滴落在青瓦上的声响,突然被一阵若有若无的花香吸引。你循着香味,来到一处无人问津的角落,看见一株开得正盛的不知名小花,它没有牡丹的雍容,也没有梅花的傲骨,只是静静地绽放,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淡雅的芬芳。 《红楼小札》便是这样,它不追求轰轰烈烈的开端,也不刻意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它只是静静地展现,那些在繁华之下、在喧嚣之中,被淹没的、微小而美好的事物。 本书的内容,更侧重于那些“物”的叙述,以及“物”所承载的“情”。它不是讲述黛玉葬花,而是描绘了葬花时,她指尖拂过的落红的质感,花瓣上沾染的露珠,以及那片花泥在指缝间留下的凉意。它不是讲述宝钗扑蝶,而是展现了扑蝶时,她轻盈的步履,裙摆拂动带起的微风,以及那只翅膀斑斓的蝴蝶,在阳光下闪烁的微光。这些细节,往往是被宏大叙事所舍弃的,却恰恰是构成真实生活肌理的基石。 书中那些“小札”,可能是一段关于香炉里渐渐熄灭的檀香的描写,香烟袅袅升起,带着一丝悲凉又香甜的气息,触动了谁的心弦。可能是一段关于茶盏里残留的茶渣的观察,茶渣的形态,如同岁月的沉淀,又如人生的况味,在手中轻轻摩挲,品味出不同的滋味。可能是一段关于窗外一只麻雀的细致描摹,它的叫声,它的跳跃,它的觅食,仿佛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大观园这个巨大的舞台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朴实无华的戏剧。 《红楼小札》关注的,是那些被日常生活所“磨损”的情感。不是爱情的炽热,而是对一个物件的深深眷恋,可能是一个旧时用过的胭脂盒,承载着少女时代的秘密;可能是一张泛黄的信笺,字迹模糊,却能唤起沉睡的记忆;可能是一方绣帕,虽然绣工并非顶尖,却因为曾经被某人珍藏,而变得意义非凡。这些情感,不再是澎湃的潮水,而是静静流淌的溪水,滋润着生命的土地,即便微小,却不可或缺。 这本书,也着意于展现那些“无用”的技艺和“无趣”的消遣。比如,关于一个丫鬟如何用一根绣花针,在枯萎的花瓣上,绣出几根细细的脉络;关于一个公子如何在一个午后,独自一人,用竹子制作一个精巧的笛子,虽然音色并非绝美,却乐在其中;关于一个老太太,如何细细地给一盆兰花,剪去枯黄的叶子,然后用温水擦拭花盆,动作缓慢而虔诚。这些细节,展现了人在物质匮乏或精神充盈的时代,如何通过对“物”的精雕细琢,来消磨时光,或寻找内心的安宁。 《红楼小札》中,你不会找到惊心动魄的阴谋诡计,也不会读到荡气回肠的爱情宣言。它描绘的,是那些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淡淡忧伤,是那些在繁华盛世之下,隐藏的细微寂寞。比如,一个丫鬟在看到窗外飘落的雪花时,心中涌起的片刻思乡之情;一个少爷在独坐书房,听到远处传来的丝竹之声时,突然产生的对仕途的迷茫;一个小姐在看到镜中自己日渐消瘦的容颜时,流露出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这些情绪,如同一层薄薄的雾,笼罩在人物的眉宇之间,让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而立体。 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博物馆的微缩模型,里面陈列的不是价值连城的珠宝,而是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寻常物件。一本旧书,封面已经斑驳,书页微微泛黄,里面夹着一片早已干枯的树叶,或许是某人曾经在某个地方,随手拾起;一个木雕的小玩意儿,没有精美的雕饰,却带着手工的温度,也许是一个老工匠,在午后闲暇时,随手捏就;一个老旧的铜钱,上面布满了绿色的锈迹,它可能曾经辗转于多少人的手中,又见证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红楼小札》的语言,也力求简洁、朴素,却又充满张力。它不像华丽的辞藻,那样耀眼夺目,而是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着纯净的韵味。它不会故作高深,也不会卖弄学问,只是用最寻常的字眼,去描绘最真实的感受。它仿佛是将那些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却说不出口的情感,用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悄悄地呈现出来。 这本书,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也不会指明人生的方向。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其中看到自己,看到那些被忽略的、隐藏的,却又如此真实的自己。它让你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体味那些被遗忘的、却又如此动人的情感。 如果你厌倦了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如果你渴望在文字中找到一丝慰藉,那么,《红楼小札》或许能成为你的知己。它不会喧宾夺主,也不会打扰你,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你,用你的心去感受,用你的灵魂去品味。它是一本让你在阅读中,重新发现生活之美的书,一本让你在静默中,体会生命之深的读物。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碎片的拼接;不是激昂的乐章,而是低语的呢喃。它,就是《红楼小札》。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红楼小札》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种古朴典雅的书卷气。仿佛它不是一本印刷出来的书,而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涉及一些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比如他们如何吟诗作对,如何品茗论道,如何赏花赏月。又或者,它会描绘一些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我对“小札”这个词的理解是,它可能是一种随性的记录,一种随笔式的创作,没有过于严谨的结构,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这种随性,反而更能展现出作者最真实的一面,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触动灵魂的文字,一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观点。它或许不那么“流行”,但它一定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读这本书,让我有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老宅院里的感觉。书页翻动间,仿佛能听到吱呀作响的木门,闻到淡淡的檀香味,看到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的斑驳光影。虽然我对书中的具体内容还不太了解,但从书名《红楼小札》的意境来看,它所描绘的世界,定然是古色古香,充满了人文情怀。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场景,那些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那些官场的明争暗斗,那些市井的烟火气息,都可能在这“小札”中有所体现。我不期望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包罗万象,相反,我更欣赏它能专注于某个细微之处,将那一点挖深,写透。比如,它可能仅仅描绘一个老仆的忠诚,或者一个丫鬟的无奈,又或者是一个文人的清高。正是这些“小”而“精”的片段,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功力。我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情节,但却能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评分

《红楼小札》这个书名,总让我有一种在旧时光里寻觅宝藏的感觉。它没有直接点明书中的故事,却用一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并非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更像是一种散文集,或者是一些短小的故事片段。它或许是对某个时代的回忆,对某个地方的描绘,对某个事物的感悟。我尤其喜欢“小札”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轻盈、一种灵动,仿佛是作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用文字轻轻地记录下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或许,它会是一些关于人生无常的感叹,一些关于世事变迁的思考,一些关于人情冷暖的体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品尝到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只有通过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的文字之美。

评分

这本《红楼小札》啊,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书名,透着一股子温婉和亲切,不像那些动辄“巅峰”、“巨著”之类的名头,反而像是一位老友,悄悄地跟你分享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命名方式,仿佛翻开它,就能看见作者在一方书桌前,灯下伏案,写下那些细细碎碎的心事。我尤其好奇“小札”二字,是随笔?是笔记?还是对某个特定场景、某个特定人物的局部描摹?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些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有的是对风花雪月的感叹,有的则是对世事无常的喟叹。我猜想,《红楼小札》里的文字,定然是带着温度的,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像一块块精致的玉佩,虽然小巧,却温润细腻,值得人细细品味。或许,它更像是一扇小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细腻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小札”之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评分

手握《红楼小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这名字,让我联想到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处宁静的港湾,可以卸下疲惫,沉淀思绪。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定然是含蓄而内敛的,不会有过于激烈的辞藻,也不会有过于煽情的渲染,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不动声色的情感暗流。它可能像一曲舒缓的古琴,又或者是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山水画,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感受,去体会。我对其中的“小札”一词特别感兴趣,它似乎预示着某种片段化的叙事,可能是一些生活中的随感,一些对过往的回忆,一些对人生的思考。这种不追求完整故事线的表达方式,反而能让读者更加自由地去联想,去发挥。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独到的理解。它或许不是那种让人捧腹大笑或者热血沸腾的书,但它一定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书。

评分

买回来给孩子学习古诗的,包装做得不错,出现错别字就不应该了。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嗯,里面内容也非常好,小孩非常喜欢

评分

装祯蛮漂亮的,期待内容也精彩

评分

这次的购物很愉快,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很失望!具体说是物流让我很失望。图书本身的塑封没有了,虽然是精装书皮,但四角都有折痕,而且书面有很多灰尘及蜘蛛网,好好的书边也变得黑乎乎的。幸亏没有破损,否则对于视书

评分

书还不错,如果有活动就更好了

评分

这次大促买好多书,够看一年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挺好的深入浅出平时读读了解传统文化增加增加修养比那种什么乱七八糟解读古诗词的强京东速度不用说了

评分

不错,速度挺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