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纲(精)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纲(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伯聪,李三虎,李斌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科技史
  • 工程技术
  • 历史
  • 中国工程
  • 工业发展
  • 建筑史
  • 交通史
  • 科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6408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32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作为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领域的综合性着作,填补了学科空白。
  ◎史料丰富,内容详尽,能为从事中国经济史、工程史、科技史、科学史的学者提供实用资料。
  ◎极具时代价值,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对工程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突出的特征和重要的意义是填补学科空白,具有学术领域开拓性特征。全书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和“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既有色彩斑斓的历史场景,又有宏观大背景中的历史线索及演进规律,史论结合,系统论述中国近现代工程转型发展、曲折前进、奋斗创新的历史,分析、总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科技发展、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规律。
  全书内容丰富,援引了大量史料,适于对中国经济史、工程史、科技史、科学史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普通读者阅读。

目录

绪论
中国古代工程体系向现代工程体系转型
和工程大国崛起的150年历程
(1861—2010)/第一节工程史的学科性质和内容特征/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历史分期、整体定性和主要线索/
第三节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和“魏源—李鸿章—郭嵩焘问题”/
第一篇
历史机遇的丧失和中国近现代工程体系的开端期
(1861—1911)/第一章三次历史机遇的错失和中国工程—经济体系的“量—质吊诡”
(1405—1840)/第一节明朝时期中国三次历史机遇的来临和错失/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中国工程—经济体系的“量—质吊诡”/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开端的二十年延误(1840—1861)/第一节中国1840年后二十年中的三场战争/
第二节二十年大局延误中的局部变化/
第三章中国近代工程史的开端期: 洋务运动时期(1861—1894)/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工程体系转型开创期开端的标志/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工程体系的初创和散点发展/
第三节中国近现代工程共同体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本时期的工程思想和工程教育/
第四章迟到的制度改革和近代工程体系的多方位演进
(1895—1911)/第一节放开民营经济的政策转变和滞后的制度改革/
第二节“民进官退”和近现代工程体系建设的新发展/
第三节本时期的工程思想以及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第二篇
中国现代工程体系的曲折发展和初步奠基
(1912—1949)/第五章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工程发展
(1912—1937)/第一节北洋政府时期的工程和产业发展/
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工程和产业发展/
第三节现代工程共同体的继续发展和制度化进程/
第四节本时期的工程思想、工程文化和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第六章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时工程体系
(1937—1949)/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工程体系/
第二节历史大转折和中国工程—经济体系的急剧动荡/
第三节本时期的工程政治、工程思想和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篇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国家工程体系重工业化的升级再造
(1949—1978)/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初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工程建设(1949—1957)/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1949—1952)/
第二节国家工程体系的全面升级和体系再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953—1957)/
第三节两个工程个案/
第四节本时期的工程思想、工程教育和工程共同体/
第八章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工程体系的曲折发展
(1958—1978)/第一节“大跃进”和“大跃进”后的调整/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程—经济领域的变化/
第三节“三线”建设和“四三方案”/
第四节三个工程个案/
第五节本时期的工程教育、工程与政治、工程与社会互动/
第四篇
改革开放、国家工程体系的多重转型与工程大国的崛起
(1978—2010)/第九章改革开放后的创业活力激发、企业改革和工程共同体重塑
(1978—1992)/第一节改革开放的初始条件和“三步走”的长期战略/
第二节“大包干”与乡镇企业的兴衰变迁/
第三节国企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吸引外资与国外工程技术引进/
第五节中国现代工程共同体的结构变局和历史新篇章/
第十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程要素集成与信息时代国家工程体系的升级转型(1992—2001)/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秩序的建立/
第二节信息时代国家工程体系的升级转型/
第三节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工程集聚/
第四节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与中国工程院创建/
第五节几个重大工程案例/
第十一章工程发展新理念、“两化”工程大国崛起和中国工程体系开始“三重重塑”(2001—2010)/第一节入世后的国际接轨和新的工程发展理念/
第二节新世纪“四大工程”和中国工程发展新趋势/
第三节“两化”工程大国崛起和中国工程体系的“三重重塑”/
余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工程史的几个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转型:一部跨学科的全球视野考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工程技术史,而是一部宏大叙事,旨在勾勒自启蒙运动后期至冷战结束这段关键历史时期内,全球范围内工业化、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它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探讨了工程实践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政治版图乃至生态环境。 第一部分:工业革命的遗产与全球扩散 (约 400 字) 本卷伊始,我们将溯源至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但视角并非局限于蒸汽机的发明本身,而是深入剖析“工程思维”如何在这一时期内完成从手工业作坊到标准化、可复制生产流程的转变。重点关注早期的土木工程(如运河、桥梁的建设标准确立)和机械工程(如机床标准化对精度革命的贡献)。 随后,叙事转向全球扩散的路径与差异性。我们将比较法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工程教育体系(如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模式)与美国在实际需求驱动下的快速应用创新(如铁路网的修建与大规模生产的结合)。考察了在殖民地背景下,工程技术(特别是铁路、港口建设)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引发的社会阻力和适应性重构。此阶段的叙事,强调技术知识的跨国流动、适应性改造以及知识产权的早期萌芽。同时,分析了冶金技术(如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如何成为支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并探讨了能源结构(煤炭到电力)的演变对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部分:工程学、国家权力与地缘政治 (约 550 字) 进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工程技术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工具,而是国家意志和军事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大工程”如何成为民族国家构建的象征与实践。 首先,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分析,不仅关注其工程难度与技术突破,更侧重于其背后的地缘政治博弈、国际金融的运作以及对全球贸易路线的永久性改写。这些项目是帝国主义扩张与国际合作的复杂混合体。 其次,我们将聚焦于材料科学与结构工程的飞跃。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竞赛如何成为冷战前夜美苏两国科技实力的主要展现窗口。例如,对空气动力学理论发展的梳理,以及其如何在战争时期转化为轰炸机和喷气式飞机的设计中实现应用。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核能工程的复杂性——它不仅是物理学的胜利,更是对高精度制造、远程控制和大规模项目管理的终极考验。 此外,本书探讨了工程伦理的早期困境。随着技术影响力的扩大,关于工程决策的社会责任、技术扩散的管制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开始成为国际议题。这一部分强调,工程成就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环境代价,例如早期化工、采矿业对工人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信息、自动化与全球化加速 (约 550 字)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二十世纪中后期,重点关注电子技术、信息科学与自动化技术对传统工程范式的颠覆。 我们分析了半导体技术的诞生及其如何从军工、航天领域渗透到民用领域,催生了全新的通信和计算范式。这不仅仅是关于晶体管的介绍,更是关于信息处理速度如何成为衡量现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对早期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工程概念的起源及其标准化努力的考察,揭示了现代信息时代的工程基础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本卷的收尾部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实践的新特征:供应链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制定权,以及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移植与自主创新之间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我们将考察水资源管理、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等议题,这些技术在全球粮食安全和区域冲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总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技术、资本、国家权力和社会需求如何共同塑造了近现代的工程现实。它旨在提供一个宏观、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工程技术如何成为理解现代世界变迁的核心线索。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历史,我总觉得需要一些能够勾勒出时代轮廓的“骨架”,而工程,无疑就是构建现代国家的重要“骨架”。这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工程史”为题,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为这个领域构建起一个扎实的“骨架”的努力。我期待书中能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对中国近现代工程的发展进行分期,并对每个时期工程发展的特点、主要成就、技术路线、面临的挑战以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例如,我非常想了解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在军事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情况;在民国时期,又有哪些新的工程项目出现,又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程的腾飞又有着怎样的轨迹?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能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工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装帧精美,纸张也很有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翻开扉页,看到“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几个大字,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近代以来在科技和工程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们,他们是如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凭借智慧和毅力,将一个个宏伟的工程变成现实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纲”更是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为我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卷,让我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住中国近现代工程发展的脉络和重要节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工程发展的特点,以及这些工程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同时,作为一本“精装”版本,我希望它在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也能有一定的可读性,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知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创造、关于奋斗、关于民族崛起的故事集,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绕不开对工程建设的考察。从铁路、桥梁到工厂、水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工业实力和创新能力。这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工程史”为切入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哪些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是像京张铁路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通工程,还是像海河水利工程那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我希望能看到对这些工程在技术选择、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达成的效果等方面的详细论述。而且,我更想知道,在这些工程背后,是否有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工程师们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是否能够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毕竟,工程的背后是人,是人赋予了冰冷的钢铁和水泥以生命和灵魂。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工程史,更是一部生动的人文史。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历史的书写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和文化,而那些支撑起国家运转的庞大工程体系,却鲜有被系统地、深入地探讨。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遗憾。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在那个国力相对薄弱、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中国是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工程体系的?这个过程无疑是艰辛而充满挑战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历程?是否会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在工程建设上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我对那些推动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以及重大理论突破尤为感兴趣。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工程的梳理和研究,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也能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动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工程建设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它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国家意志的载体,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中国近现代工程领域,从而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绝佳机会。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工程项目本身的描述,更能深入挖掘工程背后的思想史、文化史以及社会史的意义。例如,那些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否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工程建设过程中,是否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工程建成后,又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城市面貌乃至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人文的、社会的维度融入工程史的研究中,那它一定会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杰作,带给我深刻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