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
美利坚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及社交媒体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兼主任。2006年,因其学术成果获得由国际纪录片协会颁发的杰出事业成就奖。曾担任圣丹斯电影节评委和独立电视服务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最近出版的作品有《每日星球》和《传播策略与公共利益》。
序言作者
甘露
中国纪录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SC)会员,中国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理事,缘起英雄纪录电影工作室艺术总监、导演。历时四年完成亚洲第1部反映中国芭蕾舞演员生存状态的系列纪录片《我们在跳舞》。数年来持续关注电影行业的变化,受张艺谋、徐克、刘伟强、吴宇森等众多导演之邀,拍摄多部深具行业影响力的电影纪录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纪录片的先河,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电影纪录片第1人。在《影像时代》等摄影杂志上开设近十四年的纪录片专栏,担任多个极具影响力的纪录片节特邀评委并受邀放映讲座。甘露和缘起英雄纪录电影工作室历时十五年,*家拍摄了多部不同题材的系列纪录片,关于电影、民生和艺术,即将全面推出。
本书讲述了纪录片的特性、历史、发展,以及围绕纪录片的重大争议。同类书从未能写得如此有趣,如此简明。作者广泛而明晰地探讨了纪录片的诸多功能,以及关于纪录片的诸多悖论和争议,对此我只有叹服的份儿。
——迈克尔?拉毕格,《导演创作完全手册》作者
前言
第一章 纪录片的定义
命名
形式
奠基人
真实电影
第二章 子类目
公共事务纪录片
政府宣传纪录片
倡导纪录片
历史纪录片
民族志纪录片
自然纪录片
第三章 结论
关于历史和学术资料
一百部知名纪录片
索引
英文原文
命名
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最早的几部影片,也宣告了纪录片这一体裁的诞生。它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对异域风景和生活的寻访,如《北方的纳努克》(1922);可以是一首视觉诗,如约里斯·伊文思的《雨》(1929)——一个关于雨天的故事,配上一曲古典的音乐,风暴的节奏与音乐的结构刚好吻合;也可以是一项艺术化的宣传。苏联纪录片制作人济加·韦尔托夫曾热烈地宣称,故事片是有害的,正在迈向死亡,而纪录片才是未来的趋势;他制作的《持摄像机的人》(1929),不仅仅宣传了一个政权,也宣传了纪录片这一电影形式。
什么是纪录片?一个简单而传统的回答是:它不是电影。至少不是《星球大战》那样的电影。但院线纪录片又是个例外,比如《华氏9·11》(2004),它打破了纪录片的票房纪录。另一个简单而常见的回答是:它是不好玩的电影,严肃的电影,想要教育你一些事情的电影—但斯泰西·佩拉尔塔的《巨浪骑士》(2004)又是个例外,因为它以一种惊险刺激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冲浪的历史。很多纪录片都很聪明,它们明确地以娱乐观众为目的而制作。的确,大多数纪录片制作人都认为他们自己的任务是讲故事,而不是写新闻。
一个简单的回答可以是这样:纪录片是关于真实生活的电影。这却正是问题的所在。纪录片是关于生活的影片,但它们却不是真实生活。人们甚至不能通过纪录片看到真实生活。纪录片是关于真实生活的图画,以真实生活为它们的原材料,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作出不计其数的决定:要给哪些人看、要展示什么样的故事、展示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你也许会这么说:纪录片是一种尽力再现真实生活却不试图对生活加以操纵的影片。但是,制作电影时不对信息加以操纵是不可能的。选材、编辑、音效都是操纵。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爱德华·R.默罗曾经说过:“如果有人以为每一部电影都必须再现一幅‘平衡’的画面,那他既不了解什么是平衡,也不了解什么是电影。”
自从有了纪录片,就有了在多大程度上操纵信息这一问题。《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早期纪录片之一,但影片中的主角因纽特人却在制作人罗伯特·弗莱厄蒂的导演下,担任了类似于故事片中演员的角色。弗莱厄蒂要求他们展现自己已经不再从事的活动,比如用长矛捕捉海象,让他们对明明知道的事情表现出不懂的样子。影片中的角色“纳努克”—这不是他的真名—愉悦而困惑地对着留声机唱片咬上去;而实际上此人对现代仪器了如指掌,甚至还经常帮着弗莱厄蒂拆卸和组装摄像机。另外,弗莱厄蒂的影片故事框架来源于他与因纽特人多年共同生活的经历,而这些因纽特人也欣然参与了影片制作,并为情节设计提供了很多灵感。
纪录片讲述关于真实生活的故事,并宣称自身的真实性。怎样才能以真心诚意来完成这一目标,讨论永无止境,答案也五花八门。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录片不仅仅被制作人,也被观众一再重新定义。观众无疑塑造着一切纪录片的意义,因为我们会将自己对于世界的2知识和兴趣与影片制作人向我们展示的一切相联系。观众对影片的期待也以先前的观影经验为基础,我们不希望被玩弄和欺骗。我们希望看到关于真实世界的一切,也希望看到真实的一切。
我们并不要求这一切客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也不要求它们是全部的真相。纪录片制作人可以时不时地运用诗意的手段,用象征的手法展现现实(比如,用罗马斗兽场的画面来代表一次欧洲度假之旅)。但是,我们的的确确希望一部纪录片公正、诚实地再现某人对于现实的经验。这就是迈克尔·雷比格老师在他的经典教材里曾提到过的、制作人与观众的契约:“纪录片这一年轻的艺术形式中没有规则,只有一系列的决定:决定你的底线在哪里,决定怎样遵守你将与观众订立的契约。”
术语
“纪录片”这一术语是在早期的拍摄实践中尴尬地诞生的。19世纪末,制作人们刚刚开始对实况事件进行影片录制时,一些人将他们的这些作品称为“纪录片”。不过,这一术语直到几十年后才成为固定的名称。当时,另一些人将他们的影片称作“教育片”、“实况片”、“趣味片”,或者以主题来称呼他们的作品,如“旅行片”。苏格兰导演约翰·格里尔森决定将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用来为英国政府服务。他将杰出的美国纪录片制作人罗伯特·弗莱厄蒂的《摩拉湾》(1926)——一部记录南太平洋某座岛屿上的日常生活的影片——称为“纪录片”,从而创制了这个词语。格里尔森将纪录片定义为“对于现实的艺术化再
现”—事实证明这一定义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为这一表述本身颇具灵活性。
市场压力也会对什么样的影片被归类为纪录片产生影响。哲人制片人埃罗尔·莫里斯的《细细的蓝线》(1988)在影院上映时,专业的宣传人员因票房的原因故意淡化了“纪录片”的概念。这部影片是一个复杂的侦探故事—兰达尔·亚当斯到底有没有在得克萨斯州犯下导致他后来被判死刑的罪行?这部影片反映出关键证人证词的可疑。该案后来重审时,该片被呈为证据,这时,影片的性质就忽然变得重要了,此时莫里斯就必须肯定这确实是一部纪录片。
一个相反的例子是迈克尔·莫尔的第一部故事片《罗杰和我》(1989)。该片无情地控诉通用汽车公司,指出其加剧了密歇根州钢铁城弗林特的衰落,这也是一部杰出的黑色幽默影片,最初它却被称作纪录片。但当记者哈兰·雅各布森指出莫尔在影片中错误地再现了事件的时间顺序时,莫尔就避开了“纪录片”这个词。他声称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部电影,是一种娱乐形式,与严格的时间顺序有出入是为了表现主题,在所难免。
序言
甘露
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将带着朝圣的心情,面对这样一种影像的表达方式—纪录片,它天生具有一种姿态,在人海中,在时间中不断追寻生命的真相。
我知道,时间是留不住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时间,分解了人对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存在于镜头里他的表情、他的外部活动、他的内心、他与其他众生的关系。镜头常常静静地观望着,不惊扰地拍摄对象,但它总能在观者心里架构出多重的感受。我们相信,我们怀疑,我们对生命个体和群体产生这样那样的认识。也许是因为记录了一段历史,也许是一个生命体,也许是一个现象,也许就是一个建筑,它会在你心里挥之不去。你明了这个世界有了一种证明的方式。证明我们活过。
想问问,正在书店的某个空间,有缘翻开此书的你们:
记录着吗?
你享受过镜头与心同步的快感吗?
你会在不停的取舍中迷失吗?
你会在面对拍摄对象时不知所措,想临阵脱逃吗?
你会在长久的等待中焦虑不安吗?
你会被事实的表象暂时迷惑吗?
你矛盾吗?
你会在拍摄时被一些细节感动吗?
你会在面对喧嚣时沉默冷静吗?
你会在没有得到拍摄对象的理解时一去不回头吗?
你会在举起机器时保持沉默,内心却汹涌澎湃吗?
你会在举起机器的瞬间变得比平时勇敢一百倍吗?
你会在某时某刻内心波涛起伏却还不时提醒自己处变不惊吗?
你会在结束一段长期拍摄后产生莫名的孤独吗?
你会在拍摄对方时不停地观照和审视自己的心吗?
你会在拍摄中怀疑自己和对方吗?
你还会想念镜头那边陌生人刹那的微笑吗?
你会在记录中感受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吗?
你会纵容自己去享受拍摄的那一刻吗?
你能控制自己敏感的神经吗?
你会在举起机器时冷眼旁观,放下机器时多愁善感吗?
你想过为谁而拍吗?
摄像机后的你够勇敢,够倔强,够清醒,够自由吗?够从容,够坚强,够善良吗?你能不自恋吗?
在某段生命的时间经历中,你遇上了谁?谁又遇上了你?
你们共同为时间写下了证明。
我们明白,纪录片冷静但不是无情。纵然你已经看到最为残酷的真相,你也会在那一瞬间生起最强烈的感动。这是一份可贵的感动,是人生一次最五味杂陈的体验。你记录的不是你的生活,但是,当你随着那些一开始与你毫不相干的人们,慢慢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时,那种微妙、复杂的感觉,是难以言传的。一开始你没有那么坦然,毕竟是闯入了别人的生活,他们在你的镜头下越真实,越坦荡,你就会在内心升起强烈的想保护他们的欲望。你会数年间从一个简单的人变得很“复杂”,这种“复杂”是因为你承载了太多的感情。
但是纪录片常常是直面现实的。创作者、观众和片子里的对象一起面对,不能逃避。好的纪录片会让你思考,让你感动,跟你一起分享看问题的方式,也会是有趣的。但是再美好的现实后面都有一面镜子。人一反观,就沉重了。这恐怕是另一种完美,是一种被质问的完美,也或者说一直在质问完美。所以,它注定孤独。
终其一生,我们或许才能真正理解记录的意义,即使这样,你还是会一起加入记录的行列吗?
2017年的秋天,我有幸遇到这本书并为它写序,也是因为一句诺言。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书,当然前提是他对纪录片感兴趣。还记得我们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本字典吗?刚拿在手里时,我们随意地翻开它的任意一页,有了那些关于母语初步的认知。而对于对纪录片感兴趣的你来说,这本书或许也开启了你对纪录片的向往和追随。它探究了纪录片的概念,让我们更明晰世界纪录片发展经历的种种过程,以及看到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制作者因为承诺投身于纪录片,为纪录片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了解到他们的初心。而诸多对纪录片概念模糊而心生困惑的朋友,或许可以在字里行间的阐述中得以释然。
当然,看完它,我更希望你也快乐地投身于纪录片中。或许,这个世界少了一份无情,是因为多了一个记录的你。
坦白说,我之前对纪录片的一些看法,在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的引导下,被彻底颠覆了。我曾以为纪录片就是“拍下来就行”,但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它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在书中对纪录片与其他影视艺术形式的区分,以及其独特的创作流程和表现手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让我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身份认同”和“记忆”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涉及边缘群体或历史事件的影片中,纪录片如何成为一种发声的平台,如何帮助构建和保存集体记忆。书中对于“观察式电影”的讨论,让我理解了那种“隐形”的拍摄方式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以及它如何试图以一种更纯粹的方式接近现实。同时,书中也毫不回避纪录片可能存在的偏见、操纵和伦理争议,这种审视的态度让我觉得更加客观和可信。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纪录片理论课,让我学会了如何更专业、更深入地去欣赏和评价一部纪录片。
评分这部《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真是打开了我对纪录片认知的一扇新大门。我一直对纪录片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从纪录片的历史渊源讲起,娓娓道来,将那些早期探索者们的影像实验和哲学思考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真实与虚构边界的讨论所吸引,那些早期纪录片工作者是如何在记录现实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视角和艺术加工的痕迹,这其中的张力让我拍案叫绝。书中所提及的理论框架,比如“直接电影”和“观察式电影”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对我来说既新鲜又深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观看过的那些经典纪录片,仿佛能从中读出更多被忽略的细节和创作意图。同时,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纪录片发展脉络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纪录片作为一种全球性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再局限于西方视角。它不像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和故事,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与那些伟大的影像创作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的纪录片爱好者,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书,能系统地梳理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并提供深刻的理论洞察。《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所描绘的纪录片发展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影像史诗,让我看到了从早期粗糙的记录到如今多样化的表达,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创新、挑战和突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感”与“理智”在纪录片中的平衡点进行了深入探讨,那些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纪录片,往往是在不动声色中,将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不同纪录片风格的分类和比较,也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纪录片艺术的认知边界。例如,书中对“诗意纪录片”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即使是在非叙事性的影片中,也可以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义和艺术张力。它让我意识到,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一种通过影像语言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观众”升级为一个更具鉴赏力的“评论者”,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影片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评分我一直觉得纪录片是一种非常“厚重”的媒介,它承载着历史、社会、文化甚至个人情感的重量。而《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这本书,则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纪录片艺术的奥秘。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具体的影片实例,从早期默片时代的社会纪实,到后来的彩色纪录片,再到当代数字时代下的新趋势,每一个时期、每一种风格,书里都有详尽的分析和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介入式纪录片”的讨论,那些导演如何将自己置于事件中心,与拍摄对象建立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种做法在伦理上和艺术上都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书中对女性纪录片工作者的关注也让我耳目一新,她们的视角和故事往往是传统叙事中容易被忽视的,而这本书给了她们应有的尊重和探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回想起自己看过的那些让我震撼或感动的纪录片,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它们之所以能够打动我的深层原因,以及创作者们在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它让我意识到,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创造,一种对世界的独特凝视。
评分从一个单纯的纪录片爱好者,到渴望更深层次理解其背后逻辑的求知者,《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这本书无疑是我迈出的坚实一步。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条理,从最基础的定义和历史溯源,一步步引申到更复杂的美学理论和伦理困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探讨所吸引,究竟在纪录片中,我们能有多大程度上接近“真实”?导演的选择、剪辑的节奏、甚至是镜头语言的运用,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涉及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纪录片,从自然风光到社会议题,从个人传记到集体记忆,让我看到了纪录片强大的包容性和表现力。我以前可能只关注影片的内容,而这本书让我开始关注“如何拍”以及“为何这样拍”。例如,书中对“蒙太奇”在纪录片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开始留意不同剪辑手法带来的情感冲击和信息传递效果。它鼓励我去批判性地思考,去质疑,去追问,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影像呈现的一切。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不错,比上次的折扣大多了!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非常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
评分还不错,比上次的折扣大多了!
评分印刷非常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