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用丰富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多彩的图片,详细介绍了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诸多百科领域的知识点,读者可以全方位接触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由来与奥秘,能够促使读者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
本书适合学生课外阅读,也适合家庭与图书馆收藏。
本套丛书定位自然科学,根据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习惯,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分册对自然、动物、地球、宇宙、地理等方面进行精彩介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历史悬案
“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篡位 2
盘庚是否迁都于安阳殷墟 3
商鞅为何被五马分尸 5
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尝胆 6
赵高乱秦之谜 7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谜 8
秦始皇为何不立后 10
?荆轲刺秦王为何没有成功 11
孟姜女哭长城是否真有其事 12
历史上有无徐福东渡日本之事 13
阿房宫真的是项羽烧的吗 15
“三顾茅庐”是真是假 16
梁祝的故事是真是假 17
首次去西天取经的是玄奘吗 18
“杯酒释兵权”之谜 20
“烛影斧声”与宋太祖之死 21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如何 22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谜 23
岳母刺字是否确有其事 25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27
明初“胡、蓝案”真相如何 28
明“红丸案”幕后主使是谁 29
李自成为何要杀谋士李岩 30
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吗 31
李秀成投降书是真是假 33
袁世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吗 35
“北京人”化石失踪之谜 37
帝王之谜
齐桓公死因之谜 44
奇货可居——秦始皇身世之谜 44
晋武帝传位傻太子之谜 46
“和尚皇帝”梁武帝为何饿死于宫中 47
唐太宗为何发动“玄武门兵变” 47
唐太宗篡改过国史吗 49
道士陈抟与宋太祖有没有赌过华山 50
成吉思汗为何万里召见丘处机 51
明太祖大肆诛杀功臣目的何在 51
朱棣生母之谜 53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54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为何被擒 55
明万历帝数十年不上朝之谜 56
崇祯帝究竟如何死去 57
顺治帝出家之谜 58
康熙帝是怎样擒拿鳌拜的 59
秘密立储始于康熙吗 60
雍正帝嗣位之谜 61
乾隆帝的父母是汉人吗 63
道光帝为何将皇位传于咸丰 64
天花还是梅毒——同治帝死因之谜 65
后宫秘事
夏桀的爱妃喜是“间谍”吗 68
汉武帝后宫巫蛊之乱新探 68
皇后为何称“梓童” 70
上官婉儿为何不记武则天灭族之仇 71
杨贵妃未被立为皇后之谜 72
……
“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篡位
尧是远古时期有名的贤德的君主,他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个帝。他不“唯亲是举”,大力举荐有才干的舜为自己的继任者,这就是历史传说中有名的“尧舜禅让”。但是现在有人开始怀疑这种说法的准确性,毕竟这仅仅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到了春秋时期,才有人把它诉诸于文字。所以,关于尧舜之间权力交接的真相,就成了一个千古疑案,后世的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争论的同时,这个千古未解之谜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认可“举贤”说的,因为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的传统美德。传说中,舜姓姚,他的父亲双目失明,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后来,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舜的后母心胸狭窄,而且心肠狠毒。不久,后母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象好吃懒做而且飞扬跋扈,在父母面前,他经常说哥哥舜的坏话。舜的父亲也被他们拉拢到一起,站在他们的战线上。所以,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商量,如何找机会害死舜,这样,象就可以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但舜心地善良,并不介意他们的故意刁难。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自己的父亲,对后母和弟弟也很好。
当时,尧已经八十六岁了。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于是叫大家推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一致推举很有威望的舜。尧听了人们的推举后,决定先考验考验舜。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并且派舜到各地去同人们一起干活。他先派舜到历山脚下去种地。在舜来之前,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不时地发生一些冲突。等到舜到了那儿后,农民们在舜的教化和领导下就变得互相谦让,经常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搞得很好。之后又派舜到河滨去烧制陶器。原来那儿的陶工干活粗制滥造,陶器质地粗劣,等到舜一去,陶工们在舜的组织下,认真工作,制作出来的陶器十分精美。总之,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愿意跟随着他。那时候,父权制已经确立,人人可以拥有财产。由于舜的才能,舜拥有了许多私有财产。
舜的父亲和弟弟象听说舜有很多财富,又起了坏心。有一次,父亲叫他修补粮仓的屋顶。当舜沿梯子爬上屋顶的时候,他们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借机把舜烧死。舜在屋顶看见起火了,想找梯子时,梯子已经被狠心的父亲和弟弟藏了起来。幸好当时,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灵机一动,双手平举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跳下来。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舜并没有怪罪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尊老爱幼。一计不成,他们又设计了一个陷阱。一天,他们叫舜去掏井。当看到舜跳下井后,象和他的父亲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石头丢下井去,把井填没了。他们企图把舜活活埋在里面。后来聪明的舜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尽管父母兄弟对待自己不好,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最终,一家人就开始和和睦睦地在一起生活。
尧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后感到很放心。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黄道吉日,尧在京城南郊举行了重大的禅让仪式。当尧庄严地把代表权力的权杖交给舜,舜恭敬地接过权杖的一瞬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这就是一般历史书所说的“尧舜禅让”。因为它以群众推举或领袖授权为基础,所以人们称这种说法为“举贤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拥戴说”。据说尧年老的时候,并没有想把帝位交给舜,而且当时尧的儿子丹朱也非常想继承父亲的大权,但碍于当时舜的声望迟迟没有下手。所以在尧死后,为了避免冲突发生,舜就避开丹朱到了南河之南。但那时天下的诸侯不到丹朱那里去朝见,反而跑来朝见舜。如果想打官司,他们不到丹朱那里去,都跑来找舜。于是,人们编出的歌谣不歌颂丹朱,却歌颂舜。经过诸侯和民众的拥戴,舜便接受了大家的好意,接替尧登上了帝位。关于这个典故,荀子和孟子是比较赞同的。荀子认为,舜之所以能登上帝位,那是靠了他自身的道德;孟子也说过,舜登上帝位是靠了上天的赐予和民众的拥护。
……
中国历史王朝更替,国都频迁,但华夏第一都到底在哪里?荆轲刺秦王壮怀激烈,其失败的原因究竟何在?徐福东渡寻觅不老灵药,是史实还是传说?马王堆古尸为何历经千年不腐?金缕玉衣真的能让肉体不朽吗?武则天生前文治武功,死后缘何以无字碑示人?孝庄太后为何下嫁多尔衮……关于远古文明、关于帝王将相、关于历史名人、关于社会文化,有太多的谜团等待人们去挖掘。
这些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事件和现象广泛而真实地存在着,有些是人类当前的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所不能完全解释的,有些是其真实面目被历史尘封,还有些则是由于当局者的刻意隐瞒和篡改。它们所散发出来的神秘魅力,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并激发起人们探求其真相的强烈兴趣。在对种种谜团的破译和解析过程中,人们不但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收益,还能得到愉快的精神享受。
鉴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未解之谜大讲堂》,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从神秘传说到远古文明、从帝王后宫到文化名人、从自然奇域到人文建筑、从历史文化到军事政界等方面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未解之谜,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军事、科技、地理等诸多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对于每个未解之谜,编者并未以一家之言取信于读者,而是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展示给读者,或引经据典,或独辟蹊径,或提供佐证,或点明主题,使读者既多了一个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多了一条了解真相的途径,从而见微知著、去伪存真,努力揭示出谜团背后的真相。在写作风格上,本书力求通俗易懂、精准生动,将大量未知的事物与现象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完整表达出来,可读性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同时,编者精心挑选了18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实物图片、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出土文物、摄影照片等,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背后的真相、谜团背后的惊悚,诸多内幕与线索层层结合,直击事实真相,为读者展示出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
流畅的叙述语言、逻辑严谨的分析理念、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将读者感兴趣的疑点与谜团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提升科学和文化素养的同时,获得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抓人了!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的靛蓝色调,上面点缀着一些看似星空又像是古老符号的金色纹饰,那种质感摸上去有一种微微的粗糙感,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而是一块承载了无数秘密的古老石板。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偏米黄的哑光纸,有效减少了阅读时的反光,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主标题和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兼具现代的清晰度和历史的厚重感,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翻页时有一种很舒适的节奏感。我尤其喜欢它在引述关键概念或历史人物名字时采用的特殊加粗和斜体处理,这不仅仅是排版上的技巧,更像是在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告诉我们“看,这里藏着一个关键线索!”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每一次捧读都成为一种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足以看出装帧团队对“神秘感”和“知识殿堂”的完美融合所下的苦心。这本书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散发出一种引人探究的气息。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神秘学和未解之谜的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既有理论的“解构”而非“重建”。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热衷于提出更具煽动性的新理论,或者盲目追捧某个流行的假说。但这本书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的立场,它会详细列举一个著名谜团的所有主流解释,从最流行的版本到最边缘的猜想,然后不动声色地用扎实的考证去一一剖析它们的逻辑漏洞和证据链的薄弱之处。它对待每一个理论的态度,都像是对待一个等待被法庭审判的被告——给予充分陈述机会,但绝不轻易下结论。这种近乎苛刻的求真态度,反而让读者更有安全感,因为它知道作者是在用科学的棱镜去审视那些游离于主流认知之外的领域,而不是在鼓吹任何不负责任的玄学。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铁案”产生了全新的怀疑,这才是真正的思想进步。
评分这本书的博学程度令人叹服,它展现出了一种跨学科整合的强大能力。我原以为涉及的领域会比较单一,但实际上,它巧妙地将天文学的观测数据、考古学的地层学分析、密码学的基本原理,甚至是神经科学对人类感知偏差的研究,都融合到了对核心谜题的探讨之中。这种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使得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切入点,同时又能被拓展到全新的领域。例如,在讨论某个古代建筑的朝向问题时,作者不仅仅引用了古代历法,还引入了中世纪航海家使用的星盘校准方法,并将其与现代GPS的定位误差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横向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而立体,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古喻今”,拓宽了我对“信息关联性”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参与感”,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与作者并肩作战的探险伙伴。作者在关键时刻总会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线索,或者抛出一个只有拥有高度专业知识的读者才能察觉到的微妙矛盾,并用一种近乎调侃的口吻邀请读者“不妨自己再查阅一下XX时期的文献”。这种互动式的叙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探索欲。我甚至为此去图书馆借阅了好几本作者提及的参考书,并试图在那些晦涩的原始资料中寻找支持或反驳作者观点的蛛丝马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阅读”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研究项目启动包”,它点燃了我对历史深层结构的好奇心,让我清晰地意识到,真正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而这本书只是推开了那扇通往更广阔知识海洋的门。
评分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事风格简直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老派侦探在娓娓道来,那种不动声色的铺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卷入一个又一个错综复杂的谜团之中。他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先用一连串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地方志的只言片语或者几张模糊的旧照片作为起点,让你像是在案发现场四处搜寻证据。比如,在描述某一个失落文明的祭祀方式时,作者会先花大量篇幅去介绍当时的气候变迁、农业生产的模式,以及部落间的人口迁徙路径,直到你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那个历史环境中,才会忽然抛出一个惊人的“反常点”。这种写作手法极其高明,它不是在给你一个答案,而是在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推理过程,迫使读者不断地激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去质疑作者提出的每一个假设。读完一个章节,你常常会感到脑子被充分锻炼了一番,那种酣畅淋漓的智力挑战感,是我在许多同类书籍中难以寻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