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zui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用浪漫的笔触讲述了物理学家追求大一统理论之路。作者在叙述中糅合了许多的物理学概念,没有教科书式生硬说教,因此对于文科生也相当友好。
  《终*理论之梦》是物理系列其中之一,温伯格被称为科学家中的“诗人”,本书就是一本充满诗意又严谨的科普着作。
  2018年新版的全新设计了版式、封面,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读科普不再艰难。随书附赠价值39.6元由汪洁、吴京平掰开揉碎,带你懂科学好书的《经典科普解读课》6折券。      
内容简介
     本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理论。终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却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作者简介
     斯蒂芬·温伯格是得克萨斯大学Josey Regental科学教授。由于他的研究成就,他荣获了许多奖励,其中包括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还有数学物理学的Heinemann奖金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Madison奖章,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哲学学会会员,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他的科学著作有《引力和宇宙学》和三卷本的《量子场论》。他为一般读者写的书有《最初三分钟》(现已被译为23种文字)、《基本粒子和物理学定律》(与费曼合著)、《亚原子粒子的发现》还有文集《仰望苍穹:科学和它的文化对手》,温伯格教授还经常为《纽约书评》和其他知名期刊撰写文章。        
精彩书评
     温伯格在以他那令人惊奇的洞察自然奥秘的思想能力挑战读者,提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已经成为现实的预言。他在思索一个理论因为什么而美,为什么美的理论似乎总是对的。他透彻地解释了为什么基本定律的追寻走进了泥潭。
  ——Chet Raymo,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精彩的书,一本煽动性的书。在近来由诺贝尔桂冠物理学家写的许多书中,它是*好的一本。
  ——波士顿环球报
  他满怀着信心,写的清澈明了,读者会感觉不可抗拒的备一个大物理学家的双手俘获了。
  ——Michael White,星期天时报(伦敦)
  物理世界注定会满怀热情地期待他的大名鼎鼎的公民温伯格的新书没有让大家失望……我读过一遍后又迫切地想再读,读过第二编我才深深感觉到它的微妙和真诚……对于爱思考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甚至爱思考的普通大众来说,它都值得一读再读。
  ——Frank Wilezek,今日物理学
  世界*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的温伯格表现着知识分子的近乎逼人的坦率。他在这本新书里抓住了许多基本粒子物理学周围的艰难而矛盾的问题,以鲜明有力的语言提出了他个人的一些结论。
  ——Hans Christian von Baeyer波士顿环球报
  本书的故事、背景以及作者关于他个人的理论和结论的叙述,都很好地交织在一起,一般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样的组织理解它、欣赏它。
  ——科学新闻
  学过10年级的化学后,我对任何科学都没有研究。温伯格书的一大好处是能沟通我这样的科学文盲。它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对主题的信念统摄在一起的热情、耐心和明晰。正如我们看到的,对温伯格来说……客观的美是他奉献的核心。
  ——Mind Aloof, 大西洋月刊
  《终*理论之梦》是一本好书,一本真诚的书。
  ——Phillip Johnson,华尔街杂志
  他没有简单地写实验家们如何为了证明或否定一个个理论而工作,而是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科学家的实际工作图景。
  ——Jon Van,芝加哥论坛报
  让你不得不跟着他去追寻“大自然的终*理论”。
  ——Sharon Begley, 新闻周刊     
目录
   第1章 序幕
 第2章 一支粉笔
 第3章 为还原论欢呼
 第4章 量子力学和它的遗憾
 第5章 理论和实验的故事
 第6章 美妙的理论
 第7章 反对哲学
 第8章 20世纪的布鲁斯
 第9章 弦上的终极理论
 第 10章 直面终极
 第 11章 上帝又如何
 第12章  落户埃利斯
 新版后记 超级对撞机:一年后
 注 释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重印后记
 温伯格自述小传
  
      精彩书摘
     粉笔是白的,为什么?有人马上会说,它白是因为它不是其他颜色。这个答案会让李尔王的那个弄臣高兴,实际上离真正的答案也不太远。在赫胥黎的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彩虹的每种颜色与一定波长的光有关——较长的光波趋向光谱的红端,较短的光波趋向光谱的蓝端或紫端。白光是许多不同波长的光的混合体。光照在不透明物质(如粉笔)上时,只有部分被反射回来,其余的都被吸收了。具有确定颜色的物质,像许多青绿色的铜化合物(例如绿松石里的磷酸铝铜)或紫色的铬化合物,之所以显现那种颜色,是因为它们倾向于强烈吸收一定波长的光,我们通过从物质反射回来的光看到的颜色,是没有被强烈吸收的那些光的颜色。对组成粉笔的碳酸钙来说,强烈吸收正好只发生在不可见的红外和紫外波段,所以从粉笔反射回来的光简直就跟照射它的光在可见波段的分布一模一样。白色的感觉,不论来自云朵、雪花还是粉笔,都是这样产生的。
  为什么?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特殊波段强烈吸收可见光而另一些物质不会呢?答案与原子和光的能量有关。问题的认识是从爱因斯坦和玻尔在20世纪最初20年的研究开始的。1905年,爱因斯坦首先认识了光线是由无数粒子(后来叫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光子没有质量,也没有电荷,但每个光子都有一定的能量,与光的波长成反比。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和分子只能存在于某些确定的状态,也就是那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的组成形式。虽然原子常常被比作小小太阳系,但还是存在关键的区别。在太阳系,如果一颗行星离太阳更远或更近一点,它的能量都会增加或减少一点。但是原子的状态却是离散的——原子的能量只能发生一定的有限的量的改变。原子或分子的正常状态是能量最低的状态。当原子或分子吸收了光,它将从一个能量较低的状态跳跃到一个能量更高的状态(如果是发射光子,则发生相反的过程)。总的说来,爱因斯坦和玻尔思想告诉我们,原子或分子只能吸收具有一定数值的波长的光。那些波长所对应的光子能量,正好等于原子或分子的正常状态与某个能量较高的状态之间的能量差。如果不是那样,那么当光子被原子或分子吸收时,能量就不守恒了。典型的铜化合物显现青绿色,是因为铜原子正好有一个比正常状态的能量高2伏特的状态,于是,铜原子很容易通过吸收1个能量为2伏特的光子发生跃迁。1 那样的光子,波长为0.62微米,呈橘红色,它们被吸收以后,便留下青绿色的反射光。 (这并不只是在笨拙地重复讲那些化合物是青绿色的;即使用电子束或其他方式来给铜原子增加能量,我们还是会看到相同的原子能量模式。)粉笔之所以是白的,因为组成它的分子碰巧没有一个状态能特别容易地通过吸收任何一种颜色的可见光来达到。
  为什么? 为什么原子和分子以离散的具有一定能量的状态出现?为什么是那样一些数值的能量? 为什么光子一个一个地来,每一个还具有与光的波长成反比的能量? 为什么原子或分子的有些状态特别容易通过吸收光子而达到? 光、原子和分子的这些性质,等到20世纪20年代中叶建立了一个新的物理学框架(即大家知道的量子力学)以后才可能为人们所认识。在量子力学里,原子或分子的粒子是用所谓的波函数来描述的。波函数的行为有点儿像光波或声波,但它的大小(准确说,是它的振幅的平方)给出的是在某个位置找到一个粒子的概率。原子或分子的波函数只能以一定的模式或量子态出现,每个态都有各自的能量;这就像风琴里的空气,只能以某些确定的模式振动,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波长。把量子力学方程用于铜原子,可以发现原子的高能外围轨道上电子束缚较松,容易吸收可见光而跳跃到下一个能量更高的轨道上去。量子力学计算表明,这两个状态的能量差是2伏特,等于一个橘红色光子的能量。1另一方面,粉笔里的碳酸钙分子正好没有类似的能吸收任何特殊波长光子的松散电子。至于光子,以同样的方式对它们应用量子力学原理,其性质也能得到解释。结果发现,光子跟原子一样,也只能存在于具有确定能量的某些量子态。例如,波长为0.62微米的橘红色光只能存在于能量为0,2,4或6伏特……的那些量子态,我们说那些态分别包含了0,1,2或3个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2伏特。
  为什么?为什么主宰原子中粒子的量子力学方程是那样的?为什么物质由那些粒子(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还有,为什么存在光那样的东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量子力学初次用于原子和光时,那些事情还很神秘。近15年来,随着所谓基本粒子和力的标准模型的成功,它们才得到了很好的认识。这种新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量子力学与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伟大革命——爱因斯坦相对论,在40年代的结合。量子力学的原理与相对论的原理几乎是互不相容的,只有在极有限的某些理论中才可能共存。在20世纪20年代的非相对论量子力学里,我们可以想象在电子和原子核中存在任何形式的力。但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在相对论的情形,就不是那么回事:粒子间的力只能来自其他粒子的交换。而且,所有那些粒子都是各种类型的场的能量束,或者叫量子。像电场或磁场那样的场,是空间的一种应力,跟固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应力差不多,不过场是空间本身的应力。
  每一类基本粒子只有一种场。在标准模型里,有电子场,它的量子是电子;有电磁场(由电场和磁场组成),它的量子是光子;原子核或者组成原子核的粒子(我们知道的质子和中子),没有相应的场;但被称作夸克的各种粒子(即组成质子和中子的粒子)却都有各自的场;另外还有些场,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在像标准模型那样的场理论中,方程不跟粒子打交道,而是跟场打交道;粒子是作为那些场的代表出现的。寻常物质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只不过是因为所有其他有质量的粒子都是极不稳定的。我们说标准模型是一种解释,因为它不仅是计算机黑客所谓的杂牌电脑,把乱七八糟的零碎部件揉在一块儿胡乱地运行;实际上,只要确定了标准模型应该包括的场的类型和决定它们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如相对论原理和量子力学原理),它的结构也就基本上固定下来了。
  为什么? 为什么世界只有那么一些场:夸克的场、电子的场、光子的场…… 为什么它们具有标准模型归纳的那些性质? 还有,为什么大自然遵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原理? 很抱歉—— 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在评论当今物理学现状时,普林斯顿的理论家格罗斯(DavidGross)提出了以下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了它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我们于是要问,为什么有夸克和轻子?为什么物质的模式重复表现着三代夸克和轻子?为什么所有的力都来自规范对称性?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1(这些“为什么”里的术语在后面的章节有解释。)令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如此兴奋的,正是他们有希望回答这些问题。
  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是意思最模糊的一个词。哲学家纳格尔(Ernest Nagel)曾列举10个问题,2每个问题里的“为什么”意思都不一样。例如,“为什么冰浮在水上?”“为什么卡西乌斯3谋害恺撒?”“为什么人类有肺?”随便还能想出些“为什么”的意思不同的问题,如“我为什么出生?”这里,我说“为什么”的意思跟它在“为什么冰浮在水上”里的意思差不多,而没有一点自我觉醒的意味。       即使如此,人们在回答那种问题时究竟在做什么,还难得说清楚。幸运的是,那没有必要。科学解释正如爱和艺术,是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事情。理解科学解释的本质的最好办法,是切实去经历一番,当你自己成功解释了某件事情时,会感觉那是怎样特别的兴奋。我并不是说,追求科学解释可以像追求爱和艺术那样不顾任何约束。实际上,这3种情形都存在着我们需要尊重的真理标准,尽管真理在科学跟爱和艺术中当然有不同的意思。我也不是想说,一般地描绘科学如何作为没有一点儿意思,只是在科学中,跟爱和艺术的情形一样,那是不必要的。
  ……      
前言/序言
     我写《时间简史》时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在理解制约宇宙的定律方面当代最新的进展。如果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而且不用方程式来解释这些基本观念,我想别人也会感到和我一样的兴奋和赞叹。我听说,每用一道方程式都会使书的销售数目减半。但是这没有关系。如果你要做统计就必须用到方程式,不过这些是数学枯燥的部分。大多数有趣的观念用文字或图画就能表达了。
  我当然希望该书会成功并可获得适量的金钱。我在1982年开始写此书时,是想为我女儿的学费做些筹备。然而我从未想到这本书会这么成功。从1988年4月愚人节首版以来,此书已在世界各地被翻译成30种文字,并出售了大约550万册。这也就是说,在全世界平均每900名男女老幼就拥有一册。为什么所有这些人都要买它呢?有许多人试图解释这种现象。有些意见认为,人们虽然买这本书,但是实际上并不读,懂的人就更少了。有人认为他们只是要让人家看到他们有这本书,或者又有人认为他们以拥有该书而感到自我安慰,因为不必努力阅读就能拥有知识。
  也许我不是客观的仲裁者,但是我认为这不是全部真相。不管我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旅行,人们总会上前来告诉我,他们是如何地欣赏这本书。这些人都是一般人,不是爱赶时髦的那种人或是科学怪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似乎都读过这本书,有些人还读了许多遍。他们也许不能理解所读的每一处细节。如果他们能的话,就已经有资格开始攻读理论物理的博士学位了。但是,我希望他们感到与一些重大的物理问题之间并没有隔阂,而且如果他们努力一下就能理解得更多。我认为有些批评者过于自命不凡,贬低了一般大众。这些批评者自以为非常聪明,如果连他们都不能完全理解我的书,则凡人就更没指望了。
  对于一本书而言,虽然销售550万册是伟大的成功,但仍然只触及一小部分人类。电影和电视才是接触更广大读者的唯一途径。这就是在本书初版6个月后,高登·弗利曼找我来拍一部电影时,我也就欣然接受的原因。我曾想象这部影片会是几乎全部有关科学并附大量图解的纪录影片。然而,当他们开始制作时,整部影片像是变成全部有关我的生平的传记,而很少涉及科学。当我表示不满时,他们告诉我:你心目中的这类电影只能吸引少数人,为了吸引广大观众,必须把科学和你生平结合在一起。我半信半疑。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借口,用来达到拍摄传记片的目的,这是我早先曾否决过的事情。和导演埃洛尔·莫雷斯共事的经验使我信服:在电影界他算是凤毛麟角的相当正直的人。如果有任何人选能制作一部人人想看而又不失原书宗旨的电影,则非他莫属。
  这本《时间简史续编》是为了提供背景知识给原书的读者或这部影片的观众。这本书比影片容纳了更多的资料,并包含影片中的照片和影片中科学思想的阐释。此书是原书之电影之书。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在计划一部原书之电影之书之电影。
  史蒂芬·霍金
  1992年1月    
				
 
				
				
					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与前沿的思考:一部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的旅程  自古以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从对星辰的仰望,到对物质构成的好奇,再到对宇宙起源的追问,物理学这门学科,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我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不断向前。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实验,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索宇宙最深层奥秘的永恒追求。  从宏观到微观:物理学视野的拓展  物理学的进程,可以说是一部不断拓展视野的宏大叙事。早期,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局限于肉眼所及的宏观世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统一了天上的星辰运动和地上的苹果落地,揭示了宇宙运行的普遍法则。随后,经典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描绘了我们所处宏观世界的运行图景。我们理解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掌握了光的波动性和电磁场的规律,这些知识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催生了工业革命,构建了现代文明的基础。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微观世界,我们却发现,经典物理的解释变得捉襟见肘。原子内部的结构,光的粒子性,能量的量子化,这些奇异的现象如同一个个挑战,推动着物理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量子力学的黎明。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解释,玻尔的原子模型,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薛定谔的波动方程,这些里程碑式的发现,共同构建了量子力学这门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奇妙理论。它颠覆了我们对实在性的直观感受,引入了概率、不确定性和波粒二象性等概念,开启了对原子、分子乃至更基本粒子的深入研究。  粒子的舞蹈:粒子物理学的探索  量子力学的发展,直接孕育了粒子物理学。我们开始探寻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试图构建一个“粒子动物园”,理解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质子、中子、电子的发现,到夸克、轻子、玻色子的引入,物理学家们不断挖掘物质的更深层次。标准模型,就是对这些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集大成者,它描述了强力、弱力、电磁力这三种基本相互作用,以及传递这些作用的媒介粒子(规范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更是为粒子质量的来源提供了最终的解答,标志着标准模型的成功验证。  但标准模型并非终点。它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引力为何没有被纳入其中?暗物质和暗能量又是什么?中微子质量的来源?是否存在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这些问题,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粒子物理学家们继续向前探索,寻找更深层次的统一理论。加速器的轰鸣,探测器的闪光,都在试图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基本粒子,揭示它们运动的轨迹和相互作用的细节。  时空的奥秘:引力与宇宙学的远眺  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同时,物理学也从未停止对宏观宇宙的思考。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时间和空间视为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并认为物质和能量会扭曲时空,这种扭曲的表现就是引力。它成功解释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预言了光线在强引力场中的弯曲,并且是理解黑洞、引力波等宇宙现象的基础。  而宇宙学的崛起,更是将物理学的视角推向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大爆炸理论,描绘了一个从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奇点开始膨胀的宇宙图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红移现象以及元素丰度的观测,都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然而,宇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宇宙为何会加速膨胀?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了宇宙的绝大部分,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宇宙是否只有一个?  统一的渴望:寻找终极理论的梦想  面对粒子物理学和引力理论各自的辉煌成就,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物理学家们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个古老的梦想——寻找一个能够统一所有基本力、解释所有物理现象的“终极理论”。这个理论,或许能够解答宇宙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什么?  弦理论,作为当前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认为基本粒子并非点状粒子,而是微小的、振动的弦。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粒子。弦理论天然地包含了引力,并且可能统一所有基本力,甚至包含额外的空间维度。但弦理论的数学极其复杂,实验验证也极其困难。  圈量子引力理论,则是另一种尝试,它试图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量子化时空本身,将时空视为由离散的“圈”构成的网络。这种理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从离散的时空回到我们熟悉的连续时空,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还有许多其他前沿理论,如超对称理论,旨在解决标准模型中的一些问题,并预测存在着与已知粒子成对出现的“超对称粒子”。  科学的边界与人类的未来  探索终极理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未知、困难和挑战。实验技术的极限、理论模型的复杂性、甚至我们思维的局限,都可能成为前进的阻碍。然而,正是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驱动着科学不断向前。  “终极理论之梦”,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家的梦想,更是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本质,如何认识生命的存在,以及如何规划人类的未来。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触及终极理论的终点,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所磨砺的智慧、所培养的理性精神,本身就已经意义非凡。  每一个突破,每一个发现,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技术革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重塑我们的世界观。对宇宙最深层规律的理解,也可能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更加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这部关于物理学发展的探索,旨在展现这个领域波澜壮阔的历程,从古老的思辨到现代的实验,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无不体现着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将引领我们思考那些最根本的科学问题,感受物理学研究的魅力,并展望这个领域可能带来的无限未来。它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对宇宙终极奥秘的追寻之旅,去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