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科普杂志《Discover》(中文版)特约译者陈冰
十年科普创作精选
你来自宇宙,
因而尽管你只是一个普通人,
却也有了悠久的历史。
本书带你触摸宇宙和生命的*致设计与磅礴气势,
在你没有站立过的角度,看到它铁面无私的背面,
那是上帝的设计,是冷酷和沧桑,
也是慈悲与关怀,是欢笑,也是泪水。
阅读本书,向大脑接入新的思维,向司空见惯发问,
向熟视无睹处第*次投去思考的目光。
阅读本书,跳出成见与常规,唤醒久违的好奇心,
了解你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原生的力量,并引发深刻的动机。
全书配大量精美插图和来自NASA的宇宙实景照片
*清澈透明的是宇宙,当你望向星空,你不仅看到了遥远的恒星,你还看到了漫长的岁月;*深奥难解的也是宇宙,当你收回目光,开始沉思,简单的题目却没有答案。
如果有什么可以真正当得起"伟大"二字,那就是宇宙。它伟大到你根本无法面对它,因为你正被它所包围。这本书带你探索宇宙,尝试寻找那些简单题目的答案。
让我向你透露一个秘密,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关于宇宙的好书之一。说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做到了这一点--处理好你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这本书把宇宙朴素和宽容的一面展现给你,同时也让你感受到宇宙深刻无私的内涵。阅读这本书,你会和宇宙成为朋友。正因为你来自宇宙,因而尽管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却也有了悠久的历史。
陈冰,科普作家、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世界著名科普杂志《Discover》特约作者。科普著作多次入选全国高考模拟题。文风幽默、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深受广大科普爱好者喜爱。拥抱宇宙,十年一剑,打造全新启发性科普著作《宇宙的背面》。
引言 3 序言 4
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 9
第二章   宇宙是如何被点亮的 23 星系的产生  26 星系的分布  34 宇宙与我们  36
第三章   到底是几维 39 
第四章   关于时间旅行的思考 53 
第五章   外星生命会是个什么样子 69
第六章   以超光速掠过群星 83
第七章   我们有能力收养外星小宠物吗 99
第八章   最简单的就是最原始的吗 113
第九章   复杂,越来越复杂 131
第十章   到底是补铁还是铁过量 145 
第十一章   宝宝不爱吃蔬菜 155 
第十二章   男人的大脑与女人的大脑 167 女人的大脑更善于说话,男人的大脑更善于自言自语 171 男人的大脑更加直接,女人的大脑更加委婉 174 男人的大脑更专注,女人的大脑更综合 174
第十三章   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瑕疵179
第十四章   人能活多久 193
第十五章   海豚为什么没有发明渔网 207
第十六章   绿色动物是可能的吗 219
第十七章   人工智能的威胁 233
第十八章   认识量子计算机 247 是什么使量子计算机的出现成为大势所趋 254 量子计算机的历史 257 纠缠和量子的心灵传输 259 核磁共振氯仿原型机 260 
第十九章   关于梦 265
坦白讲,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些“意犹未尽”——但这并非完全是褒义。我期待《宇宙的背面 [Discover]》能提供一种全面而连贯的“发现之旅”,从既有知识的巩固到对前沿未知的探索,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然而,这本书的结构显得有些零散,它似乎跳跃性地关注了几个截然不同的物理学分支,比如从黑洞的视界问题,突然切入到宇宙学中的暴胀理论,然后又迅速转向了弦理论的某种特定诠释。这种章节之间的快速切换,让读者很难在同一个领域内建立起扎实的理解深度。就好比你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导览员拉着你看了无数精彩的展品,但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一个展厅里驻足欣赏和思考。对于渴望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障碍。我更希望作者能花更多的篇幅来打磨每一部分的内在逻辑衔接,让读者在阅读完一个大主题后,能清晰地知道“我刚刚学到了什么”以及“这个知识点在整个宇宙图景中处于什么位置”。当前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高强度的知识速览会,信息量是巨大的,但吸收和内化的效率则需要读者自己去努力平衡。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其对“我们所知边界”的不断挑战。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复述那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而是热衷于深入探讨那些尚无定论、充满争议,甚至有些“异端”色彩的宇宙学猜想。这种勇气和批判性思维是极其宝贵的。比如,书中对一些替代性引力理论的讨论,其深度和细致程度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它甚至邀请读者去质疑我们对时空最基本的理解。这无疑拓宽了我的思维格局,让我意识到科学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殿堂,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辩论场。然而,这种对前沿、边缘理论的倾斜,也带来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信息的可信度和相对权重问题。当这些未经充分验证的理论与成熟的观测结果并置时,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读者来说,很容易产生混淆,分不清哪些是‘已被证实的基石’,哪些是‘尚待检验的推测’。阅读时,我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哪些内容是基于可靠数据的推导,哪些则是基于数学美感的探索。这本书无疑是‘发现’的,但它也需要一个同样‘有发现精神’的读者去小心翼翼地甄别信息,以避免被那些过于前卫的假说所误导。
评分初次捧读《宇宙的背面 [Discover]》,我立刻被其那种近乎于诗意的科学语言所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文字处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不像某些科普书那样,生硬地把科学事实塞给你,而是将冰冷的物理定律编织成了一张充满美感的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微观粒子或极端宇宙环境时所采用的意象,那感觉就像是有人用一支极富想象力的画笔,在你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全新的维度。那种“发现”的愉悦感贯穿始终,仿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探索那些人类认知边界之外的奇观。不过,这种风格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挑战:当涉及到需要精确理解的数学模型或实验数据时,这种浪漫化的叙事有时会略微削弱其严谨性。我有时会停下来,回翻前面的章节,试图将那种宏大的美感与背后的硬核科学逻辑重新对焦。它更像是一场感官盛宴,让你对宇宙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但如果想从中提炼出几条可供验证的、具体的科学推论,可能需要读者具备更强的筛选和提炼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极大地激发你对未知世界向往的佳作,但它要求读者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求知欲。
评分这本名为《宇宙的背面 [Discover]》的书,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相当复杂的心态去接触的。你知道的,市面上关于宇宙、星空、物理学的科普读物实在太多了,很多时候读完只留下满脑子的术语和公式,感觉自己离真正的“理解”更远了。我期待的是一种能真正点亮好奇心,同时又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很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抽象的星云图案,确实让人有种想一头扎进去的冲动。然而,真正翻开内容后,我的感受就变得微妙起来了。它似乎更侧重于对某些前沿理论的梳理,像是将复杂的知识点切分成了一块块精美的拼图,但问题在于,这些拼图之间的连接线索,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跳跃了。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理解作者是如何从量子纠缠过渡到暗物质分布模型的,中间缺乏那种平滑的叙事过渡,更像是一场知识点的密集轰炸。当然,作者在阐述某些特定概念时,其精准度和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那种用最精炼的语言描述出宇宙尺度上宏大现象的能力,确实令人叹服。但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给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准备的进阶指南,而不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启蒙读物。我希望它能有更多‘讲故事’的成分,而不是纯粹的知识堆砌,那样读起来的沉浸感会强得多。
评分从排版和图示的角度来看,《宇宙的背面 [Discover]》的设计团队显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那些为了解释复杂概念而制作的插图和图表,往往简洁而富有信息量,成功地将一些抽象的数学关系可视化了。这对于像我这样更偏向视觉学习的人来说,是阅读体验中的一大亮点。我欣赏那些精心设计的流程图,它们帮助我理清了某些复杂的物理过程,比如粒子如何从高温高密度的早期宇宙中“冷却”并形成基本结构。这种视觉辅助工具,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的效率。然而,有时候图表和文字之间的配合似乎存在着微小的脱节。有几次,我发现图表本身非常精美,但它在正文中所起到的解释作用,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需要我额外去搜索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图表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这就像是为一部交响乐制作了非常漂亮的唱片封面,但音乐本身在某些乐章上的衔接处理得不够顺畅。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努力地平衡科学的深度与视觉的易读性,并在大部分时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个别细节的处理上,仍有打磨的空间,让图文的融合更加天衣无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