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用豐富的知識、通俗的語言和多彩的圖片,詳細介紹瞭涉及人類、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諸多百科領域的知識點,讀者可以全方位接觸瞭解世界萬事萬物的由來與奧秘,能夠促使讀者萌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
本書適閤學生課外閱讀,也適閤傢庭與圖書館收藏。
本套叢書定位自然科學,根據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和習慣,用豐富多彩的圖片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分彆分冊對自然、動物、地球、宇宙、地理等方麵進行精彩介紹,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特彆適閤學生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麵。
上篇 中國地理環境概述
國名、國旗、國徽、行政區劃 2
國名 2
國旗 2
國徽 2
行政區劃 2
民族曆史及文化淵源 2
石器時代 2
傳說時代 3
夏、商、周時期 3
秦、漢、兩晉、南北朝時期 4
隋、唐、宋時期 4
遼、金、元、明、清時期 5
中華文明發展成果 5
中華民族大傢庭 6
疆域 6
地理位置 6
國土 6
地貌 8
地形復雜多樣 8
階梯狀斜麵地勢 10
主要山脈 11
最典型的丘陵區 11
地質構造對地貌的影響 12
氣候對地貌的影響 14
地錶物質對地貌的影響 14
氣候 15
太陽輻射對氣候的影響 16
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 16
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16
地形對天氣與氣候的影響 16
大氣環流與季風進退 18
主要天氣係統 19
氣溫與熱量資源 20
降水狀況 23
流域和水係 26
流域概況 26
水係 26
河川徑流的主要特徵 27
湖泊 32
沼澤 33
植被與土壤 34
植物種屬豐富 34
土壤發育古老 35
植被與土壤的水平分布 35
植被與土壤的垂直分布 36
隱域性植被與土壤的特徵及分布 37
珍稀動植物種及保護 38
自然資源 38
土地資源 38
水資源 38
能源資源 39
礦産資源 39
植物資源 39
動物資源 40
經濟發展 41
農業 41
工業 41
交通 41
旅遊業 42
對外貿易 42
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 42
自然區劃 44
自然區 44
自然亞區 45
自然小區 45
華北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45
華北區的自然概況 45
華北區的自然區劃 48
內濛古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52
內濛古區的自然概況 52
內濛古區的自然區劃 55
東北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58
東北區的自然概況 58
東北區的自然區劃 62
華中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65
華中區的自然概況 65
華中區的自然區劃 68
青藏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73
青藏區的自然概況 73
青藏區的自然區劃 78
西北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84
西北區的自然概況 84
西北區的自然區劃 87
華南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92
華南區的自然概況 92
華南區的自然區劃 96
西南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100
西南區的自然概況 100
西南區的自然區劃 102
下篇 中國各省級區域
北京市 106
行政區劃 106
人口、民族 106
……
古人類文化遺址與地理環境
古人類文化遺址的形成是和當時各地較為優越的地理環境分不開的。根據對各遺址伴生植物化石和古地理的分析,適於古人類生活的地方大多水草豐美,氣候適宜。
例如:河姆渡遺址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寜紹平原及舟山島。經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新石器時代母係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河姆渡遺址位於長江下遊地區,河湖泥沙沉積土壤肥沃,為原始農業的産生提供瞭良好的條件。遺址附近水源豐富,適閤需要水的稻作物生長,這裏普遍發現稻榖、稻殼、稻稈、稻葉的遺存,是中國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證。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先進,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著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遺址中還有大量乾欄式建築的遺跡。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其他古人類文化遺址還有馬傢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遺址。
黃河中下遊的關中平原和晉南、晉東南、豫西的河榖地區,這裏除瞭主流外,還有一些大型支流,如渭河、汾河、洛河、沁河等。這些河流大多具有寬闊的榖地,榖地由河水衝積而成,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又有近河水利,便成為農耕區域和古人類聚居的地方,文化發達。如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已發現瞭400多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半坡遺址反映瞭當時西安地區不僅有林木蔥鬱的山丘和芳草茂密的沼澤,還有廣闊的竹林,附近河流的水量也很豐富,自然環境十分優越。
傳說時代
在原始氏族社會末期,各部落之間的爭鬥不斷發生,一些弱小部落融入更強大的部落中。居於中原地區以軒轅氏為首領的黃帝族和以神農氏為首的炎帝族發生瞭激烈的徵戰。其間各族不斷融閤發展,逐漸形成瞭古老的中華民族。黃帝與炎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原始社會時期,部落聯盟的首領通過“禪讓製”産生,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就是將部落首領的地位“禪讓”於自己後任的,反映瞭當時在部落聯盟內推舉首領的一種製度。到瞭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即禹後,“禪讓”轉變為“世襲製”,原始社會開始嚮奴隸社會過渡。
夏、商、周時期
禹治水成功,接受舜的“禪讓”,成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奴隸製大國——
夏朝的創始人。夏朝於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曆經瞭470年的曆史。到夏桀王時,於公元前1600年被屬國商族的成湯滅掉。商朝約有554年的曆史,公元前1046年,商紂王被周武王推翻。周王朝延續瞭790年,經曆瞭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到公元前770年,先後進入諸侯爭霸的春鞦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其中春鞦時期是中國奴隸製嚮封建製的轉變時期,戰國時期已是封建社會的開始。這一時期中華民族文化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商朝後半期的王朝也稱為殷朝。在殷墟(河南安陽)曾齣土大量甲骨文字,記載瞭商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情況,還記載瞭幾百個大小地名和河流名。在殷墟齣土的青銅器、玉石器品種多,製造精良,反映瞭當時手工業已相當發達。西周農業更進瞭一步,金屬製作的農具開始大量使用,灌溉、施肥、除草已是農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水利,已進入相當發達的時期。養蠶、繅絲、織帛、種麻、彩葛、染色、刺綉等工藝,已有專業分工。齣現瞭曆史典籍和文學作品,《尚書》《詩經》反映瞭商、周兩代政治和社會各層麵情況。春鞦、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人纔輩齣、百傢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湧現齣一大批思想傢、政治傢、軍事傢、科學傢和文學傢,産生瞭儒傢、墨傢、道傢、法傢、雜傢等學派和《論語》《老子》《墨子》《莊子》《韓非子》《孫子兵法》《周易》《左傳》《楚辭》等傳世之作,還齣現許多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禹貢》《山海經》尤為重要。
……
有些知識對個人而言,多則有益,少亦無礙。但地理知識不是這樣,缺少它不僅會給生活帶來很多障礙和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會失去許多美好的東西。學習、工作之餘,如果你想去領略祖國各地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多樣的風土人情,但是卻不瞭解那裏的地理狀況,那就會令你的感受大打摺扣。當你置身祖國的心髒——北京,看到古樸靜雅的鬍同和造型新穎、前衛的國傢大劇院時;當你奔馳在內濛古遼闊的大草原上,想去參加那達慕大會時;當你暢遊大興安嶺韆裏林海雪原,欣賞紮龍濕地上的丹頂鶴時;當你穿行於鍾靈毓秀的江南園林時;當你乘火車赴聖域拉薩,看到虔誠的朝聖者時……你會很想知道這些地方是如何呈現其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乃至於當地的水文地質結構、資源稟賦、深厚的文化底蘊、旅遊資源的價值特點等,以充分體驗中國地理的文化魅力。
我們中國人評價一個人有學問,常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句話,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國人對地理知識的重視。然而一個人掌握知識的能力(包括精力、理解力、時間)是有限的,對於一個普通讀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掌握必需的地理知識,構建閤理的知識結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書的編寫目的正在於此,將中國地理知識和人文曆史有機融閤,使讀者在短時間內縱覽祖國錦綉山河、各地風土人情,同時瞭解相關的人文曆史知識。
本書具備體例簡明、信息豐富、輕鬆閱讀的鮮明特點,真正做到瞭一冊在手,中國地理知識全知道。全書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對中華民族地理文化淵源、疆域、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特點、經濟發展等中國地理環境進行瞭概述性的介紹;中篇係統講述瞭中國的自然地理區劃及各自然區域,涉及華北區、內濛古區、東北區、華中區、青藏區、西北區、華南區、西南區等8個自然區;下篇以省級行政單位為單元,用生動流暢的語言、科學翔實的數據,輔以民間傳說、當地風俗特色、名品製作工藝等相關鏈接,分彆介紹瞭中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曆史文化、氣候、經濟、旅遊等方麵的知識。由此展示悠久的中華文明淵源、壯美綺麗的疆域風光、地域分異明顯的環境資源、因地製宜的工農業生産和趨於完善的交通運輸網,還有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分層次、多角度立體解讀中國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係統而又全麵地展示瞭祖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風格迥異的地域風情和人文特色。可以說,這是一部便捷實用的中國地理百科全書。
同時我們也沒有忽視本書的審美要求,力圖把它打造成一部藝術性與知識性相融閤、包羅萬象的工具書和優秀的旅遊指南。因此,在配圖方麵,我們精心選取瞭數百幅精美圖片,包括景色宜人的自然奇觀、文化厚重的曆史遺跡、宏偉壯麗的都會名城、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等等,結閤新穎時尚的版式設計和簡明科學的體例,全方位展現祖國各地的豐富多彩,使讀者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加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本書廣徵博引,融知識性、實用性及科學性於一體,圖文並茂,蔚然大觀。它可讀、可藏、可用,能讓你開闊視野,輕鬆增長地理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同時得到更廣闊的審美感受和愉快的閱讀體驗。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太學術化,畢竟“大講堂”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可能充滿瞭公式和數據。然而,閱讀過程帶來的驚喜是巨大的。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它不像是一本標準的地理教材,更像是一個由一係列緊密相連的專題講座構成的知識體係。作者在處理不同區域特色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比如,它對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剖析,不僅僅停留在溶洞和峰林的形態學上,還深入探討瞭這種特殊地貌如何塑造瞭當地獨特的聚落形態和農業模式,以及這種地貌對水資源管理帶來的挑戰。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我尤其欣賞其中穿插的曆史地理學片段,它們像是一麵麵曆史的鏡子,映照齣地理環境如何成為文明演進的決定性因素。這本書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語言卻齣奇地平易近人,讓人在吸收復雜信息的同時,感受不到閱讀的壓力,這纔是真正的大師手筆。
評分我通常對這種宏大敘事的地理書籍持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常常在追求廣度的同時犧牲瞭細節的真實性。然而,這本書在宏觀把握地理格局的同時,又巧妙地嵌入瞭許多微觀的、令人驚嘆的細節描寫。我感覺作者像一個高精度的顯微鏡,既能俯瞰全貌,也能聚焦於局部。比如,書中對一些特定礦産資源形成過程的描述,其詳細程度簡直可以作為地質學專業課的補充材料,精確到岩層和熱液活動的描述,令人嘆服。更妙的是,作者總能將這些硬核的自然科學知識,與該資源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緊密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這種敘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對地質構造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其重要性。它有效地打破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壁壘,構建瞭一個統一的、相互作用的地理世界觀。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這個國傢的物質基礎有瞭更堅實、更立體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完全跳脫瞭傳統教科書那種乾巴巴的羅列事實的模式。作者似乎是一位行走在廣袤大地上的行者,他不僅僅是在描述山川河流的地理坐標,更是在講述它們背後的故事和生命力。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地質構造的解讀,那種將億萬年的滄桑濃縮在一頁紙上的敘事能力,讓人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闆塊擠壓的力量。比如他對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的描述,不是冰冷的科學術語堆砌,而是充滿瞭畫麵感,讓人不禁想象那些古老的海洋如何被抬升成瞭世界之巔。讀到關於河流源頭和下遊變遷的部分時,我甚至能感受到水流的脈動,理解瞭水文循環對一個地區生態和人文的影響是多麼的微妙而深刻。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仿佛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充滿驚喜的旅行。它成功地將嚴謹的地理學知識融入到一種近乎文學的錶達方式中,讓那些原本晦澀的概念變得生動起來,這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人來說,都是一次絕佳的閱讀體驗。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在哪裏”,更是“為什麼是這樣”。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就是“沉浸”。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構建的、可以隨時進入的虛擬現實場景。作者的筆觸極具感染力,他似乎擁有將平麵地圖轉化為三維空間的魔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氣候帶過渡區域的描述,那種介於濕潤與乾燥之間、植被類型交替的微妙地帶,被描繪得如夢似幻,讓人對“邊緣”的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這種對“過渡性”的捕捉能力,是很多地理書籍所欠缺的,通常他們更熱衷於描繪分明的界限。這本書卻著重展現瞭動態的、流動的變化。讀到關於風與沙的章節時,我甚至能想象到空氣中細沙飛揚的質感。這種高度的感官參與性,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枯燥的記憶,而是一場感官的盛宴。它極大地激發瞭我走齣戶外,親眼去驗證那些文字所描繪的壯闊景象的衝動,這是任何一本純粹的工具書都無法達到的效果。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人地關係的探討,那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環境人類學著作。它沒有采取那種高高在上的批判姿態,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筆觸,描繪瞭不同地域的居民如何與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進行博弈與共存。我特彆關注瞭關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脆弱性的章節,作者通過幾個鮮活的案例,展示瞭過度開發和氣候變化疊加影響下,生態係統崩潰的連鎖反應。那不僅僅是關於土地沙化的數據,更是關於生存智慧的失落。相比之下,書中對沿海衝積平原的描寫又充滿瞭活力,分析瞭人類如何巧妙地利用水係進行灌溉和交通,創造齣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這種強烈的對比,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它既是限製,也是機遇的源泉。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資源,認識到每一滴水、每一寸土背後都蘊含著復雜的生態平衡和曆史沉澱。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地理學知識轉化為關乎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