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科普雜誌《Discover》(中文版)特約譯者陳冰
十年科普創作精選
你來自宇宙,
因而盡管你隻是一個普通人,
卻也有瞭悠久的曆史。
本書帶你觸摸宇宙和生命的*緻設計與磅礴氣勢,
在你沒有站立過的角度,看到它鐵麵無私的背麵,
那是上帝的設計,是冷酷和滄桑,
也是慈悲與關懷,是歡笑,也是淚水。
閱讀本書,嚮大腦接入新的思維,嚮司空見慣發問,
嚮熟視無睹處第*次投去思考的目光。
閱讀本書,跳齣成見與常規,喚醒久違的好奇心,
瞭解你與宇宙之間的關係,從而獲得原生的力量,並引發深刻的動機。
全書配大量精美插圖和來自NASA的宇宙實景照片
*清澈透明的是宇宙,當你望嚮星空,你不僅看到瞭遙遠的恒星,你還看到瞭漫長的歲月;*深奧難解的也是宇宙,當你收迴目光,開始沉思,簡單的題目卻沒有答案。
如果有什麼可以真正當得起"偉大"二字,那就是宇宙。它偉大到你根本無法麵對它,因為你正被它所包圍。這本書帶你探索宇宙,嘗試尋找那些簡單題目的答案。
讓我嚮你透露一個秘密,這本書是我讀過的關於宇宙的好書之一。說這本書好,是因為它做到瞭這一點--處理好你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本書把宇宙樸素和寬容的一麵展現給你,同時也讓你感受到宇宙深刻無私的內涵。閱讀這本書,你會和宇宙成為朋友。正因為你來自宇宙,因而盡管你隻是一個普通人,卻也有瞭悠久的曆史。
陳冰,科普作傢、人工智能領域專傢。世界著名科普雜誌《Discover》特約作者。科普著作多次入選全國高考模擬題。文風幽默、通俗易懂、趣味性強,深受廣大科普愛好者喜愛。擁抱宇宙,十年一劍,打造全新啓發性科普著作《宇宙的背麵》。
引言 3 序言 4
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 9
第二章   宇宙是如何被點亮的 23 星係的産生  26 星係的分布  34 宇宙與我們  36
第三章   到底是幾維 39 
第四章   關於時間旅行的思考 53 
第五章   外星生命會是個什麼樣子 69
第六章   以超光速掠過群星 83
第七章   我們有能力收養外星小寵物嗎 99
第八章   最簡單的就是最原始的嗎 113
第九章   復雜,越來越復雜 131
第十章   到底是補鐵還是鐵過量 145 
第十一章   寶寶不愛吃蔬菜 155 
第十二章   男人的大腦與女人的大腦 167 女人的大腦更善於說話,男人的大腦更善於自言自語 171 男人的大腦更加直接,女人的大腦更加委婉 174 男人的大腦更專注,女人的大腦更綜閤 174
第十三章   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瑕疵179
第十四章   人能活多久 193
第十五章   海豚為什麼沒有發明漁網 207
第十六章   綠色動物是可能的嗎 219
第十七章   人工智能的威脅 233
第十八章   認識量子計算機 247 是什麼使量子計算機的齣現成為大勢所趨 254 量子計算機的曆史 257 糾纏和量子的心靈傳輸 259 核磁共振氯仿原型機 260 
第十九章   關於夢 265
坦白講,讀完這本書後,我的第一反應是有些“意猶未盡”——但這並非完全是褒義。我期待《宇宙的背麵 [Discover]》能提供一種全麵而連貫的“發現之旅”,從既有知識的鞏固到對前沿未知的探索,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脈絡。然而,這本書的結構顯得有些零散,它似乎跳躍性地關注瞭幾個截然不同的物理學分支,比如從黑洞的視界問題,突然切入到宇宙學中的暴脹理論,然後又迅速轉嚮瞭弦理論的某種特定詮釋。這種章節之間的快速切換,讓讀者很難在同一個領域內建立起紮實的理解深度。就好比你在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導覽員拉著你看瞭無數精彩的展品,但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在一個展廳裏駐足欣賞和思考。對於渴望係統性學習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障礙。我更希望作者能花更多的篇幅來打磨每一部分的內在邏輯銜接,讓讀者在閱讀完一個大主題後,能清晰地知道“我剛剛學到瞭什麼”以及“這個知識點在整個宇宙圖景中處於什麼位置”。當前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高強度的知識速覽會,信息量是巨大的,但吸收和內化的效率則需要讀者自己去努力平衡。
評分初次捧讀《宇宙的背麵 [Discover]》,我立刻被其那種近乎於詩意的科學語言所吸引住瞭。這本書的文字處理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它不像某些科普書那樣,生硬地把科學事實塞給你,而是將冰冷的物理定律編織成瞭一張充滿美感的網。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我們肉眼不可見的微觀粒子或極端宇宙環境時所采用的意象,那感覺就像是有人用一支極富想象力的畫筆,在你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個全新的維度。那種“發現”的愉悅感貫穿始終,仿佛我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探索那些人類認知邊界之外的奇觀。不過,這種風格也帶來瞭一個潛在的挑戰:當涉及到需要精確理解的數學模型或實驗數據時,這種浪漫化的敘事有時會略微削弱其嚴謹性。我有時會停下來,迴翻前麵的章節,試圖將那種宏大的美感與背後的硬核科學邏輯重新對焦。它更像是一場感官盛宴,讓你對宇宙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但如果想從中提煉齣幾條可供驗證的、具體的科學推論,可能需要讀者具備更強的篩選和提煉能力。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極大地激發你對未知世界嚮往的佳作,但它要求讀者在享受美景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求知欲。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來自於其對“我們所知邊界”的不斷挑戰。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復述那些已經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而是熱衷於深入探討那些尚無定論、充滿爭議,甚至有些“異端”色彩的宇宙學猜想。這種勇氣和批判性思維是極其寶貴的。比如,書中對一些替代性引力理論的討論,其深度和細緻程度遠超一般的科普讀物,它甚至邀請讀者去質疑我們對時空最基本的理解。這無疑拓寬瞭我的思維格局,讓我意識到科學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殿堂,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辯論場。然而,這種對前沿、邊緣理論的傾斜,也帶來瞭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信息的可信度和相對權重問題。當這些未經充分驗證的理論與成熟的觀測結果並置時,對於知識儲備不足的讀者來說,很容易産生混淆,分不清哪些是‘已被證實的基石’,哪些是‘尚待檢驗的推測’。閱讀時,我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哪些內容是基於可靠數據的推導,哪些則是基於數學美感的探索。這本書無疑是‘發現’的,但它也需要一個同樣‘有發現精神’的讀者去小心翼翼地甄彆信息,以避免被那些過於前衛的假說所誤導。
評分這本名為《宇宙的背麵 [Discover]》的書,我其實是抱著一種相當復雜的心態去接觸的。你知道的,市麵上關於宇宙、星空、物理學的科普讀物實在太多瞭,很多時候讀完隻留下滿腦子的術語和公式,感覺自己離真正的“理解”更遠瞭。我期待的是一種能真正點亮好奇心,同時又兼具深度和廣度的作品。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初看之下很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抽象的星雲圖案,確實讓人有種想一頭紮進去的衝動。然而,真正翻開內容後,我的感受就變得微妙起來瞭。它似乎更側重於對某些前沿理論的梳理,像是將復雜的知識點切分成瞭一塊塊精美的拼圖,但問題在於,這些拼圖之間的連接綫索,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顯得有些過於跳躍瞭。我花瞭相當多的時間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從量子糾纏過渡到暗物質分布模型的,中間缺乏那種平滑的敘事過渡,更像是一場知識點的密集轟炸。當然,作者在闡述某些特定概念時,其精準度和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那種用最精煉的語言描述齣宇宙尺度上宏大現象的能力,確實令人嘆服。但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本給已經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準備的進階指南,而不是一個麵嚮大眾的啓濛讀物。我希望它能有更多‘講故事’的成分,而不是純粹的知識堆砌,那樣讀起來的沉浸感會強得多。
評分從排版和圖示的角度來看,《宇宙的背麵 [Discover]》的設計團隊顯然投入瞭大量的心血。那些為瞭解釋復雜概念而製作的插圖和圖錶,往往簡潔而富有信息量,成功地將一些抽象的數學關係可視化瞭。這對於像我這樣更偏嚮視覺學習的人來說,是閱讀體驗中的一大亮點。我欣賞那些精心設計的流程圖,它們幫助我理清瞭某些復雜的物理過程,比如粒子如何從高溫高密度的早期宇宙中“冷卻”並形成基本結構。這種視覺輔助工具,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和理解的效率。然而,有時候圖錶和文字之間的配閤似乎存在著微小的脫節。有幾次,我發現圖錶本身非常精美,但它在正文中所起到的解釋作用,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需要我額外去搜索一些背景資料纔能完全理解圖錶想要錶達的核心觀點。這就像是為一部交響樂製作瞭非常漂亮的唱片封麵,但音樂本身在某些樂章上的銜接處理得不夠順暢。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努力地平衡科學的深度與視覺的易讀性,並在大部分時候取得瞭不錯的成績,但個彆細節的處理上,仍有打磨的空間,讓圖文的融閤更加天衣無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