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是冯唐的17岁的处子作,写了中学时秋水和他身边很多人的故事:前座姑娘柔顺的长发、数学老师纷飞的口涎、饭堂主任油腻的肚皮、语文老师流利的口条儿、男生间偷偷传递的武侠小说、元旦舞会怀里香香的姑娘……那是1989年的高中校园,却篆刻了我们所有人的青春回忆。青春期的生猛莽撞,刚开始对社会、人生和异性产生好奇的年纪,再加上一点点男孩子的叛逆、桀骜和自命不凡,这些揉合成冯唐17岁时的世界--那里有拼搏、有诗歌、有梦想,也有成年之后越发难以获得的欢喜。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三部曲"第一部:十七八岁的秋水遇见老流氓孔建国,自此知道那些盘儿靓条儿顺、搞得人心里直跳的女孩子可以叫做"姑娘"。在荷尔蒙萌动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流氓成为男孩子们的引路人,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教会他们用如水的目光柔柔地浇灌姑娘……朱裳就是那个被秋水浇灌了多年的、心坎儿的姑娘。
《万物生长》"北京三部曲"的第二部:记录了医科大学新生秋水的八年求学和成长历程。一个是曾共同埋首于数学公式、徘徊在校园小径上的女友兼同学;一个是偶然相识、成熟又风情的情人兼姐姐,两个女人在秋水心中争夺领地,而秋水也从与两个女人的相处中得到成长。全书鲜活地展现了秋水与他的兄弟们在医科大学的八年光阴,还涉及很多对生活现状的描绘与议论,显得尖锐、幽默又不失智慧。书中有不少北京话的语言特色,恣意张扬、笑点频出,有一种高级而不流俗的冯唐式的幽默和狡黠。秋水由青涩走向成熟,荷尔蒙的汹涌也逐渐变为对生活与现实的迷惘,《万物生长》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青春的痕迹,从中可以找到那个年少的自己的影子。
《北京,北京》"北京三部曲"收官之作:情节风格与前两本一脉相承,由青春步入成熟,有感情、有故事、有权衡、有野心,有太多人从稚嫩到老练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一切。1994年,北京的一个夏夜,秋水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个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要娶个心坎的姑娘,她奶大腰窄嘴小,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定了我要睡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故事从北京东单燕雀楼喝大酒开始,以北京东三环小长城酒家喝酒结束,讲述在冯唐的认知中,人如何离开毛茸茸的状态,开始装逼,死挺,成为社会中坚。
《安阳》以繁复的想象和设定承载了冯唐又一次语言的试验。作为冯唐首部中短篇小说集,《安阳》囊括《天下卵》《麻将》《廊坊有个秦始皇》《不叫》等8个故事,或以历史为背景,或以童话为氛围,或以现实为素材,语言直接、叙事诡奇、幽默讽刺,对人事的洞见往往能引起当代的共鸣,叙事和文字都充满实验色彩。
《活着活着就老了》共93篇文章,囊括《王小波到底有多么伟大》《给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六个锦囊》《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活着活着就老了》《香港饭没有局》《择一城而终老》《浩荡北京》等冯唐杂文的知名篇目,并且全面恢复历史版本删节文字,原汁原味,元气淋漓。
《三十六大》计36封公开信,每一篇的标题都以"大"字开头,故称"三十六大":写给的外甥、小师弟、90后、韩寒以及广大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也致司马迁、马拉多纳、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也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在这部作品里,冯唐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谈论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冯唐
1971年5月13日生于北京,诗人、作家、古器物爱好者
1998年,获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2000年,获美国埃默里大学MBA学位
2000-2008年,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2009-2014年,华润医疗集团创始CEO
2015年始,从事医疗投资
已出版作品
长篇小说《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不二》《女神一号》
短篇小说集《安阳》《搜神记》
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三十六大》《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诗集《冯唐诗百首》
译著《飞鸟集》
◆他文字上嚣张得厉害,怪力乱神,但说起话很平常。这个挺好,怕就怕反过来。--柴静
◆冯唐完全是一个野孩子,一身非法的才情。七十年代人的经验因为冯唐的书写重新变得神奇,当然,你就算不是作者的同代人,也能看出这是具有真正意义上欢乐、自由和战斗精神的精力充沛的文字。--李敬泽
◆冯唐的文字如此出色是一个谜:他是怎样练就这样的文字的呢?我猜是他在古文上下过不小功夫,我不敢说他的古文功底比李零、李敖还好,但是肯定好过王小波和我。--李银河
◆我期待着春暖花开的时候终于能在大理的阳光里坐下来,让他胸口的肿胀喷涌而出,全世界都安安静静地等着他。我等待这一天等待了太长时间,想象这一天想象了太多次数。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宁可他这一辈子只是在大理望丽江而返,而我愿意固守丽江想象他那张黑瘦的脸上眼眸中的一抹刀光。--和菜头
◆冯唐老师的小说总是生动地刻画着他自己、他的亲朋好友、青春、北京和北京的春夏秋冬……以及那些好玩儿又难忘的生活。--窦鹏
◆妇女们想坐在冯唐的目光里面,其实是因为他活得够累,因为他每摸一个姑娘的手,都要写好几首诗才能平静,每上一个姑娘的床,都要半辈子才能释怀。而每一个让冯唐贼惦记的姑娘虽然无辜却又幸运,因为她们自己看不清的青涩的妩媚和碧桃色的风情都被冯唐深深地收藏在眼睛里、镌刻在身体里。所以,每一个女读者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冯唐在记忆深处镌刻自己无知无觉流淌过的浑然性情和懵懂风情。--拉拉
◆京派的文人里,语言好的,要数老舍,接下来是王朔(王是语言好,不是文字好),再接下来是王小波,再接下来是涂鸦,现在轮到了北京人冯唐横空出世。冯是语言好,文字亦好。--何立伟
◆有如天籁。--陈村
◆我花了十月的一半夜晚重读了冯唐。然后又花了剩下的夜晚重读了莫言。莫言是地上长出来的,好结实。冯唐是天上掉下来的。我想他能飞得很远。--路金波
◆冯唐老师笔下的人物很嗨、很拽、很直给,随处可见学霸级理科男的睿智和调侃。--马进
《欢喜》
对学生来说,元旦是一年里最最重要的节日。学校的新年庆典大多是在三十一号举行的。在这一天里,先生走下高高的讲台,学生也就可以塞给他一大把胡大瓜子。兴致很高的先生刮刮学生的鼻子,夸他三十一号"一年到头",调皮捣蛋。很高兴致的学生也就像平日里先生挤他的回答一样,哄先生唱一首情歌,让他也难上一堪,让邻班的同学关切地问他:"谁欺负您了?"在这一天里,男孩子尽量显得风度翩翩,像个大人,女孩子尽量娇羞动人。重扇厚扉微微掩开,一点怯弱,一点苍白,却别有一番纯粹,一番美好,一番想也想不明白,说也说不出来的无奈--多少相看不厌的两颗心,三年只有这三天,三天又只有这么三张,写着一两句含义晦涩曲折的贺年卡。
贺年卡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东西。不送是瞧不起我,送是害了我。互赠贺卡,当然是男女之间的事,木瓜琼瑶,彤管归荑,千年古风。如果是同性之间,没见过世面的有心人,难免要想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而且,还是彼此不熟的。相熟的表示亲爱友好,如果性别不同,大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吵上一架,打上一顿。如果性别相同,大可以找张桌子,一瓶啤酒,半斤全素斋的素什锦,一顿神侃,海阔云天。不必这套繁文缛节。只有不熟的朋友,最需要形式上的敬重。
市面上的贺年卡,情人卡多得像万花筒那几片破纸幻出的图案。倒有一个共同特点,贵得毫无道理。一张薄薄的纸卖到两块、三块,初版的《太白全集》,全须全尾,偌大一个李白也就是这个价钱。为了书店架上明码标价的古圣先贤们,我喊,冤。别人送了你,来而不往非礼也,你绝不好意思不回赠。上文说过,那别人一定不是太熟的人,还没有熟到不分你我的程度。在我,更是不愿欠别人什么,物质或是情感。
费点事,省点钱。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重,对对方的深情,我决定,自己动手。
白卡片纸按黄金分割决定长宽比例,相对一折。再刻两方印,一盘龙,一公虎,一方,一圆,一印前,一印后,一用朱砂,一用焦墨,暗合虎年去龙年来。效果还好。仿游击战略,定下赠送的八字方针"有来有往,不来不往"。不以一物与人,不以一物取之人,大家扯平,决不多惹是生非。
大宗置备停当,还有其他许多事情要干。古人过年,要祭奠上天下地,列祖列宗,以期来年消祸去难,大吉大利。我于是买了一盒十几支"熊猫"请诸位先生,骂过的同学,同宿舍楼的"友邦人士"-那些女同胞歆享。所谓"友邦人士",就是我瞧着她笑笑,她不当面骂我的人。教室墙上说得好:
君住马路头,
我住马路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自来水……
我们仰面看到同样的星辰,并肩走在同一块土地上,住在同一苍天覆盖之下,彼此只隔一块楼板,同起同卧,双宿双飞,躺在床上,我的脸上面不是你的后脑就是你的双脚。不能不说,多少有些缘分。
新年的教室当然要布置。气球要挂,黑板要画,还有灯笼、蜡烛、皱纹纸,这些自然是女生的事。蛋糕、汽水、凉果、瓜子,女生又不信任男生的鉴赏力和手嘴的老实。男生也乐得自在无事。勤快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另一种是被逼的。第二种人自己勤快时就是看不下去别人的闲散。这些在家里老娇的女孩子当然属于第二种。于是决定新年晚上开化装舞会,男孩子必须准备一个面具,并且学会跳舞。面具是妈妈的活。有妹妹的,抱起来,学习跳舞,转起来,黑天白地,楼板乱颤。根2向我诉苦,说隔壁邻里的眼睛呈现的神色,像是窥见了乱伦。没妹妹的着急上火,急中生智,抱起来转起来有妹妹的同学。这些事情,我却都可以省略了。假面?那天早上我上遍肥皂,仔细洗把脸就行了。跳舞?天生不会,对外宣称:有所不为。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我感觉中,朱裳却一点也不傲,常低了眉,匆匆走过夹道,缩进座位。我在朱裳那儿没见到女孩的自得,却见多了男生的无聊和笨拙。脸皮薄些的,感觉自己和别人的谈话可能被朱裳听见,声调骤提,话题马上从公共厕所转到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一脸庄严肃穆大智大慧。脸皮厚些的直接搭话,有机会就借一两本书,一借一还,两次搭话的机会,另外还多了好些可以探讨的题目。再狡劣些的,把半根火柴塞进朱裳小车的钥匙孔里,要回家了,钥匙越捅越紧,塞火柴的人便跳将出来提供帮助并且大骂人心不古,国将不国。如果从小长到大是个电子游戏,游戏里有好些凶险的大关卡,最早是如何应对父母、如何和兄弟姐妹相处、如何和发小一块玩耍,然后是如何对付摆在你面前的像朱裳这样天生狐媚的姑娘、如何对付混蛋的教导主任和白痴数学老师,然后是每个人都有的老板和老婆,然后是整日呼啸的小孩、父母的老去。面对朱裳这个题目,我们没有一个男生答对了。有些人给自己一个借口,反正也试过了,有些人索性忘记了,有些人找个眉眼类似的,反正没人知道正确答案,所有人都在游戏里过了关,可能编游戏的人是个逻辑不清的人吧,很少较真。
我相信,早生千年,吕布会为了朱裳把丁原或是董卓细细地剁成臊子,然后包在荷花叶子里。
在书里倦了,合上书,找个隐秘的角度看朱裳,我觉得目明脑爽,仿佛夜里读书累了,转头细看窗子里盛着的星星。过去没有电视和互联网,我们和古人一样,看自己的身体,看天空的星星,看同桌的姑娘,在简单中发现复杂的细节和普遍的规律。初到这个班上的时候,朱裳的短发齐耳,现在,已飘然垂肩了。她的头发很黑很细很软,上自习的时候,张国栋偶尔一定要占我的座位,我就坐在朱裳后面,透过她发丝的间隙,可以看见摊在她面前的物理书上的滑轮和杠杆,就像春天,透过雨丝,可以看见胡同口撑一把碎花伞、急急走过的姑娘和撑一块塑料布、坚持卖茶鸡蛋和香烟的大爷。我固执地认为,朱裳的头发,是种温柔润顺的植物,目光如水,意念如水,偷偷地浇过去,植物就会慢慢生长,长得很黑很细很软,我听见枝条生长的声音,我闻见枝叶青嫩的气息。后来的后来,我的大油手多少次抚摸朱裳的头发,我无法拒绝这个冲动,我的手的触觉记忆很差,需要无数次抚摸才能记住关于朱裳头发的各种复杂感觉,在白天、在黑夜,在风里、在雨里,在春夏秋冬的组合里,在心情的变化中,甚至朱裳脱了红裙子换上粉裙子,她的头发都给我的双手不同的触觉。我在反复重复的抚摸中学习和记忆,我希望我变成一个瞎子,新东方的狗屁单词书我都反复背了十遍,书页被我的油手抚摸得黑亮油光,关于朱裳,我该学习多少次呢?老流氓孔建国关于清晨起床一柱擎天的话是扯淡,如果我的双手抚摸朱裳的头发,我不能一柱擎天的话,是我真的老了。可是,如果我诚心正意,不用真正抱她在怀里,不用真正的抚摸,她的人远在天边,但是我的双手沾满了记忆,伸向虚空,抚摸空气,她就在我怀里,她的头发就在我的手指之间。我在转瞬间一柱擎天,我的真阳充沛,我的气数悠长无尽。我深吸一口气,我可以抓着我的头颅像气球一样飘浮到天上,身子横过来。
后来的后来,我问坐在饭桌对面的朱裳:"我要老到什么时候才能忘掉这些记忆?我是学医的,我知道即使失去双手,双手的记忆也还是在的。"
朱裳说:"你跟我说过,不许我头发剪得太短。你看现在的长度合适吗?每次去理发店洗头,小姐都说,这么好的头发,剪剪吧,染染吧,我都说不行,一个叫秋水的人不同意。前几天头发有些分叉,我去修了修发梢。"她的头发依旧很黑很细很软,飘然垂肩。
《万物生长》
生命的进化应该是螺旋状上升的,在某一点上会具有比过去的某一点更高层次上的相似。一百万年后,人类没准又像低级动物一样,只由不分化的内、中、外三个胚层组成,像蒋某人教训的一样:生活简单,思想复杂。到了那时候,没有人再学人体解剖了,白先生这种人被称为古人类学家,一个国家只许养俩,放在国家自然博物馆里,帮助小学生们感受人世沧桑,讲解人的由来。
其实,我们不怕考试。六岁上学,至今几乎已经念了二十年的书,有过三四十个老师,大小百来次考试,变换花样骂过各种老师几千次祖宗。我们对考试是如此熟悉,以至于考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考试会呈周期性地到来,仿佛榆叶梅开花,元旦、春节、每月的补贴。已经习惯,没有任何新鲜,可以麻木地对待,仿佛榆叶梅花开去照相、月经前买卫生巾和春梦后洗内裤。再说,我真是无所谓。
几乎从十岁以后,我就已经没有了任何竞争心。我没有学过,所以一直也不懂如何和别人争,最主要的是我找不出和别人争的理由。我老妈说,我因此注定不能成为富甲一方的人物。我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一些仿佛不可或缺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真的那么重要。孔丘没有笔记本电脑、手提电话,却照样伟大;李渔没有盗版的淫秽视盘、番石榴味的避孕套,却照样淫荡。没有熊掌,可以吃鱼。没有鱼,可以去天坛采荠菜。饭后没有保龄球、KTV等等娱乐,我们可以散步,体会食物在身体里被消化、吸收的感觉,然后我们大便。大便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简直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还有很多人在大便中升天,更多的人死去。当然,这一切需要智慧。抬头望望天上数不清的星星,想想生命从草履虫进化到狗尾巴草再进化到人,再琢磨一下心中患得患失的事情,你也会有一点儿智慧。争斗的人、追逐的人、输的人、赢的人,都是苦命的人、薄福的人。事物的本身有足够的乐趣。C语言有趣味,《小逻辑》有趣味,文字有趣味,领会这些趣味,花会自然开,雨会自然来。如果你含情脉脉地注视一个姑娘三年,三年后的某一天,她会走到你身边问你有没有空一起聊聊天。
《北京,北京》
我第一眼见到小白痴顾明,注意到他困惑而游离的眼神,就从心底喜欢上了他。汉族语言里,男人之间不能用"爱"字,如果不顾这些规矩,我第一眼见到小白,就爱上了他。
小白个子不高,皮肤白,脸蛋最突出的地方,点点浅黄色的雀斑。方脑,平头,头发不多,体毛浓重。可能是要发挥体毛的作用吧,最爱穿短裤。在北京,一条斜纹布大裤头,三月初供暖刚停,穿到十一月底供暖开始。大腿下段和小腿上段之间,裤筒遮挡不住,袜子够不到,常年迎风挡雨,废退用进,体毛尤其浓重。从外面看,基本看不见黄白的皮肉。小白浓眉细眼,眼神时常游离,看天,看地,看街角走过来的穿裙子的姑娘,不看课堂里的老师,不看和他说话的人。眼神里总有一豆不确定的火苗在烧,太阳照耀,人头攒动,火苗害怕,噗就灭了。小白的眼神让我着迷,鬼火一团,那里面有遗传过来的胆怯、懦弱、摇摆、无助、兴奋、超脱、困惑、放弃,简单地说,具备将被淘汰的物种的一切特质。
我从来不想象蒙娜丽莎的微笑,半男不女的,贴在燕雀楼门口的广告牌子上,当天晚上就会被小混混们画上胡子。我偶尔琢磨小白的眼神,在这个气势汹汹、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时代里,我在小白那儿,体会到困惑、无奈和温暖,就凭这个眼神,我明白,我们是一伙的。
后来,1999年的夏天,我开辆1988年产的2.8升六缸BuickRegal车,在新泽西北部的二八七号高速公路上,暑期实习,上班下班。那个路段的高速路,草木浓密,山水清秀,路边竖着警示牌,说小心鹿出没。具体上班的地方叫FranklinLakes,大大小小的湖,好些是世家私有,外人的车开不进去。听说湖边长满水仙,那些世家子弟弹累了钢琴,光天化日下绕湖裸奔,阳具粗壮的,自己把自己的膝盖打得红肿热痛。
在高速公路上,我没看见过鹿出没,但看见过鹿的尸体,撂在紧急停车带上,比狗大,比驴小,血干了,身上团团酱黑,毛皮枯黄。我常看见松鼠出没,停在路当中,困惑地看着迎面而来的车辆。我的老别克车压死过一只,那只松鼠有我见过的最困惑的眼神,很小地站立在我车前不远的行车线内,下肢站立,上肢屈起,爪子至下腭水平,两腮的胡须炸开,全身静止不动。那个松鼠被高速开来的汽车吓呆了,那个眼神让我想起小白。我看了眼左侧的后视镜,没车,我快速向左打轮,车入超车道,那只松鼠也跟着躲闪进超车道。右轮子轻轻一颠,我甚至没有听见"吱"的一声,我知道,那只松鼠一定在我的车轱辘下面被压成鼠片了。太上忘情,如果更超脱一点,就不会走上这条路。最下不及情,如果再痴呆一点,就不会躲闪。小白和我就在中间,难免结局悲惨,被压成鼠片。
"
《安阳》
贞亚每次睡前大把大把抓摸小星的头发,每次都梦到那次大爆炸。
二十岁生日前后,贞亚连续梦见他出生时候的众多细节。这些细节不容分说地一次次在他的梦里出现、重复、生长、变化、丰富,贞亚从来没有过记忆的出生,一时越来越真实,具备声音、形状、色彩、味觉,甚至触感,仿佛一块慢慢发育的山林和一块在兽皮和石砣琢磨下缓缓软润起来的玉璧,渐渐地比他从梦里惊醒后睁眼看到的夜晚更加真实。
出生的时候,贞亚在没有意识的状态中杀死了他妈,这些连续的梦不容分说地指示这一点。作为占卜师,贞亚对于真实的定义比通常人定义的真实宽泛很多。贞亚忽然感到巨大的无能为力的忧伤。
贞亚一直良好的睡眠彻底消失了,就像他不知道原来为什么倒头就能睡着一样。他睁眼看着夜晚在他眼前轻柔而复杂地变化,仿佛一只巨大的雌性野兽,它黑褐色的皮毛和胸口随着呼吸起伏,呈现相似但是又不尽相同的黑褐色。他不知道为什么躺了这么久还是不能睡着。
贞亚的占卜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他渐渐看不清楚未来,或者,更精确地说,他渐渐对于自己看到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原来睡眠质量好的时候,贞亚在灵台上观察星辰运行和云气变化,在灵台下的密室观察龟甲和水牛肩胛骨如何慢慢开裂。他完全不用计算,甚至只饮很少量的酒,不用大麻和罂粟,不用活人祭,他微微阖上眼睛,迅速进入迷幻状态,未来的细节在他头脑里一树一树、一山一山地花开,瞬间成形,神气具足。贞亚准确预测了过去十五年中发生的所有月食和日食,所有的地震和大洪水,所有大型战斗的胜败,他甚至给盘庚描述出几次重要战斗的具体过程:敌对部族在哪个山冈潜伏;第一块滚石何时滚落;有否大象和豹子这类少见的野兽参加战斗;豹子扑上来,牙齿插入战士的咽喉,血喷射到豹子的眼睛和睫毛上。
盘庚说:"如果战斗真是这样,如果我们取得了胜利,我让你做我的大宗伯。"
贞亚说:"你会取得战斗的胜利。大宗伯对于我不重要。"
盘庚说:"能否再多告诉我一些细节,比如我们的战士比他们具体少多少?"
贞亚说:"你已经知道了足够多的细节。任何人,包括我,包括作为帝王的你,知道太多不应该知道的东西都不吉利。"
盘庚说:"你能改变战斗的结果吗?"
贞亚笑了:"改变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预测。但是,无论怎么改变,也只有一个结果。而且,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不是我努力改变了的结果呢?你明天出征,一定要记得看你左边的山冈,一看到有两只黑褐色的飞鸟从树梢上飞起来,第一块滚石就要落下来了。切记,两只黑褐色的飞鸟。"
盘庚还经常问起他死去的父亲和爷爷以及他依稀记得的祖爷爷。相比星相、地震和战争,贞亚对于这类问题总是更加乐于回答,给盘庚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远远多于盘庚自己对于他祖先的记忆。有几次,盘庚的记忆和贞亚的描述出现了黑白分明的差别,贞亚说,你再仔细想想。盘庚仔细想,再仔细想,夜晚就梦见了祖先,梦中的细节和贞亚的描述完全一样。
盘庚说:"你怎么知道我祖先这么多情况?"
贞亚笑了:"因为我知道。"
盘庚说:"我想知道更多的细节。我的祖先永远给我力量。上次战斗,我死去的爷爷站在我身后,帮我挡开了一斧头,否则我的左手就没了。"
灵台下的密室没有光,有隐隐的灼烧龟甲和大麻的味道。贞亚伸手抓住盘庚的左手,盘庚的左手一时变小,变得细嫩柔弱,就像小时候被爷爷的左手抓住,手把手教他如何用左手挥短斧做侧挡的动作。一时间,爷爷左手的形状和触感都在。
贞亚捏着盘庚的手没松,许久之后,非常小声地说:"王,细节够多了吗?"
《活着活着就老了》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我羡慕那些生下来就清楚自己该干什么的人。这些人生下来或者具有单纯的特质,如果身手矫健、心止似水,可以去做荆轲;如果面目姣好、奶大无边,可以去做苏小小。或者带着质朴的目的,比如詹天佑生下来就是为了修一段铁路,比如孙中山生下来就是为了搞一场革命。我从生下来就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我把自己像五分钱钢镚一样扔进江湖上,落下来,不是国徽的一面朝上,也不是麦穗的一面朝上。我这个钢镚倒立着,两边不靠。
其实很早我就知道我只能干好两件事情。第一是文字,我知道如何把文字摆放停当。很小的时候,我就体会到文字的力量,什么样的文字是绝妙好辞。随便翻到《三曹文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随便想起喜欢过的那个姑娘。她常穿一条蓝布裙子,她从不用香水,但是味道很好,我分不清是她身子的味道还是她裙子的味道,反正是她的味道。第二是逻辑,我知道如何把问题思考清楚。随便翻起《资治通鉴》,是战是和,是用姓王的胖子还是用姓李的瘸子,掩卷思量,洞若观火。继续看下去,按我的建议做的君王,都兵强马壮;没按我的建议做的,都垂泪对宫娥。
我从小就很拧。认定文字是用来言志的,不是用来糊口的,就像不能花间喝道、煮鹤焚琴、吃西施馅的人肉包子。逻辑清楚的用处也有限,只能做一个好学生。
我手背后,我脚并齐,我好好学习,我天天向上。我诚心,我正意,我修身,我齐家,我治国,我平天下。我绳锯木断,我水滴石穿,我三年不窥园,我不结交文学女流氓。我非礼不看,我非礼不听,我非礼不说,我怀了孟子。我忙,我累,我早起,我晚睡。
但是,我还是忘记不了文字之美。
上中学的时候,我四肢寒碜小脑不发达,不会请那个蓝布裙子跳恶俗下流的青春交谊舞。我在一页草稿纸上送她一首恶俗下流的叫做《印》的情诗,我自己写的:
我把月亮印在天上
天就是我的
我把片鞋印在地上
地就是我的
我亲吻你的额头
你就是我的
上大学的时候,写假金庸假古龙卖钱给女朋友买蓝布裙子穿。我学古龙学得最像,我也崇尚极简主义,少就是多,少就是好。我描写姑娘也爱用"胴体"。我的陆小凤不仅有四条眉毛,而且有三管阳具,更加男人。
《三十六大》
大年
90后兄弟们:
见信好。
2010年的春天短到几乎没有,槐树花儿开的时候,我回了趟北大,理由是入学二十年聚会。不是伤春,不是装蒜,第一次明确意识到,自己真老了,满街、满校园、满眼已经是你们90后了。
北大校园基本没变。西门外还是有小贩在卖木质座右铭牌牌:上善若水、静水深流、天道酬勤、寿比南山、为学日益等等。西门内保安依旧明强,问我什么身份以及有没有相关身份证明以及为什么偏偏用这个身份在这个时刻来到北大,眉眼约略史泰龙和鲍小强。塞克勒博物馆周围,还是一树树的花开:碧桃、紫薇、连翘、梨花、丁香、棣棠。燕南园还是冷清,我没时间走进去,远远看到一个全身坐像,穿了个风衣,不知道是不是王力,坐像的西面是二月兰和夕阳。勺园食堂摆了五十桌,还是宫保鸡丁、凉拌西红柿、水煮花生、不凉的大瓶啤酒。走在面前路上的小女生们还是拉拉似的手拉手,清汤挂面头,牛仔裤,瘦的好看,胖的也好看,乳猪无肥肉。小女生们还是在恋爱,在畅想未来,在无意识地说话:"你说那个香港来的学生多大岁数?长得好像张国荣。估计花心,要不就是gay,要不可能有自杀倾向,反正不可靠。你说可靠吗?"
变的是我们。二十年不见之后的聚会是非常残忍的活动,五十桌周围五百多个熟悉的陌生的中年发福发呆发暗男女,啤酒和黄酒和长城干红之后,看完二十年前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和信阳陆军学院军训一年的录像之后,仔细相互辨认,原本僵直的眼睛里渐渐闪出熟悉的光亮来。随便聊聊,发现这群人有挣了些钱退休的,有挣了些钱进监狱又跑出来的,有心脏放了四个支架的,也有极个别的栋梁,有很多律师,没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一个美国回来报效祖国的律师一直唠叨,祖国强大了,祖国真的强大了。然后他问我干什么呢,我说我写诗。他接着问,就是登在杂志上挣稿费啊,一行诗很多钱吧。我说,是啊。
是啊,看着校园里的大学生仿佛小学生,看着原来的大学同学仿佛地下几千米挖出来的过去,忽然明白,自己已经不是大学生很多年了,自己是真的老了。
我问一个要去美国退休生子的中国律师,要不要和俄文楼前的一树大大的海棠照相。他说,真不好意思和花照相了。他想了想,又说,还是照吧,以后就更不好意思了。
看着镜头里的海棠和我一笑脸褶子一笑脸牙齿的老同学,背景中的几个90后走过,几朵海棠花随风落下,我忽然悲哀,坠楼人尤似落花,在富士康跳下的,有90后的吧?
时代不同了,我们过去的日子比你们将要过的日子好像好很多。
第一,我们那时候,虽然比现在物质贫乏,但是平均,最多是别的男生比自己多一双牛逼的耐克鞋,没有iPhone,没有iPad,计算机是硕大的稀罕物件,需要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去抚摸。物欲无从起,心随他人平。第二,我们那时候东西便宜。顾景舟一把提梁紫砂壶200元,1990年北京东直门第一批商品房开盘每平米2000元。2000年刚回国,咬牙狠心买了燕莎附近的房子,心里骂,奸商,北京的房子还能卖到接近一万!我老妈补了一句,奸商,生孩子没屁眼。第三,我们那时候机会多。多数50后和相当部分60后,因为那史无前例的日子,或者算不清楚数,或者说不清楚中英文,或者没念过商,或者没在国外待过,或者没在大型现代企业做过,基本写文章都是大字报,基本都没心气儿学习新东西。世无英雄,竖子成名,70后会穿个西装打个领带就当经理了,在中国银行某支行复印过几天文件就在简历上说深谙中国金融体系,就进了哈佛商学院了。第四,我们通常都有兄弟姐妹,他们能帮助我们分担父母释放出的负能量,两具肉身和四只眼睛不会探照灯似的饱含着所有的期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
对于未来,我知道很多,比如中国经济之后二十年一定好,比如铁匠、木匠、泥瓦匠、医生、歌手、诗人等等手艺人的愉快劳作必然快速减少甚至消失,比如中国GDP一定能超越美国,占世界GDP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份额,再现乾隆盛世。但是我不知道,90后如何才能过得更好。忽然一夜风雨,欲望之门打开,千楼万楼,门前长出个CBD来。在无解中挑拣半解,我能想到的包括:在老路上血战90后同辈、血战80后,希望70后身心加速折旧早日退休,松下悟道看穿名利生死,移居到地广人稀的新西兰或者澳大利亚。
遥祝夏安。
冯唐
刚翻完《北京,北京》,就被深深地打动了。冯唐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那些在我们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情感,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都揉碎了,再用文字一点点地拼贴起来,最终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况味。故事里的主人公,那种在现实与理想、冲动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的青年人,简直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的缩影。他对生活的迷茫,对爱情的笨拙,对未来的不确定,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毫不掩饰。我尤其喜欢他描写北京的那些段落,那些胡同里的炊烟,那些街角的早餐摊,那些夏夜的蝉鸣,都仿佛自带声音和气味,扑面而来。他写城市,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生活化的浸润,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呼吸和脉搏。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老友聊天,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让你在不经意间,就找到了共鸣,甚至是找到了某种关于青春的出口。那种带着点粗糙,又带着点诗意的文字,真的很难得。
评分《万物生长》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青春洗礼。它不像那些被美化过的校园小说,而是赤裸裸地展现了青春的另一面:迷茫、冲动、甚至有些粗粝。小说里的人物,他们有着年轻人的荷尔蒙,有着对世界的好奇,但同时又充满了不确定和焦虑。主人公秋水,他的成长轨迹,那种在爱情、学业、人生选择上的磕磕绊绊,都让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我特别喜欢冯唐对细节的捕捉,比如那些大学生活里的琐碎,那些男女之间欲语还休的情感,他都能用非常精准的文字描绘出来,让你身临其境。书里的台词,很多都带着一种哲学性的思考,但又不像说教,而是自然地流淌在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中。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青春的意义,明白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试错和蜕变。读完之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逝去青春的怀念,也有对当下生活的坚定。
评分《欢喜》这本书,像是一阵温柔的风,吹散了我心中积压已久的某些情绪。它写的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爱恋,一种带着些许青涩,又充满坚定的情感。故事中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都被冯唐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他文字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狗血的剧情,但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仿佛带着温度,直抵人心。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那种对爱情最原始的渴望和憧憬,那种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整个世界的感觉。冯唐的文字,总能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将平凡的生活写得不平凡,将细腻的情感写得荡气回肠。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捧腹大笑的书,也不是那种能让你潸然泪下的书,但它能让你在读完之后,心里泛起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素人史》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它更像是一种个人化的历史叙事,一种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口述史。冯唐用一种非常随性的方式,讲述着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所见所闻,他的思考和感悟。这本书没有特别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有的是一种朴实的力量,一种真诚的坦白。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加修饰的语言,有时候甚至带着点俚语和俗语,但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他的文字更加生动,更加鲜活。他写生活,写情感,写成长,都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让你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他。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阅历丰富的朋友聊天,他用他的人生故事,给你讲道理,给你讲生活,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发。
评分《春风十里不如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种既有画面感,又有生活质感的小说。冯唐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真的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笔下的爱情,不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那种若即若离,那种欲说还休,都写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实。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场景的描写,那些夏日的午后,那些夜晚的校园,那些简单的生活场景,都仿佛被他赋予了生命,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人物,他们年轻,他们冲动,他们犯错,但同时又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纯粹的理想。这种复杂性,让人物更加立体,更加引人入胜。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电影,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对话,都精心打磨,细致入微,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在他的故事里。
评分还是视它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评分《欢喜》是冯唐的17岁的处女作,写了中学时秋水和他身边很多人的故事:前座姑娘柔顺的长发、数学老师纷飞的口涎、饭堂主任油腻的肚皮、语文老师流利的口条儿、男生间偷偷传递的武侠小说、元旦舞会怀里香香的姑娘……那是1989年的高中校园,却篆刻了我们所有人的青春回忆。青春期的生猛莽撞,刚开始对社会、人生和异性产生好奇的年纪,再加上一点点男孩子的叛逆、桀骜和自命不凡,这些揉合成冯唐17岁时的世界--那里有拼搏、有诗歌、有梦想,也有成年之后越发难以获得的欢喜。
评分买来看看,每次评价都要耗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好评,一如既往的好评,快递很给力。谢谢!
评分你面临怎样的挑战、困难,
评分认真写的书,很值得借鉴!
评分6??1??搞活动的时候,快手入了几本好书,希望有不一样的收获
评分书收到了,看着是正版的,活动时购买还是比较优惠的。
评分你跟谁在一起,
评分好书正版推荐。好书正版推荐。好书正版推荐。好书正版推荐。好书正版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