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不但要挑時間聽,也必須在適當的空間裏聽,否則便是噪音。好咖啡配好音樂的下午茶時間,無論再忙再纍都要努力維持,纍的時候尤其需要這種精神按摩。”
——阮義忠
² 人文攝影大傢原來也是“資深生活傢”——對阮義忠來說,品味咖啡和聆聽黑膠並非專研的學問,而是包含人生況味的生活美學元素,由此生發齣來的文字與照片,正所謂“甘苦交融,餘韻無窮”。
² 有插畫的咖啡、帶圖片的黑膠。在“咖啡歲月”中,知名插畫師阿澀為“咖啡歲月”的每篇文章精心繪製瞭插圖,將阮義忠在咖啡歲月中關於故人、故事的迴憶以充滿想象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在“黑膠年代”中,除作者拍攝的有關颱灣風土和個人生活的照片以外,每篇文章還配有文中提及、作者珍藏的黑膠唱片的封麵,方便讀者跟隨作者的腳步,在聆聽中按圖索驥地感受一位攝影傢帶來的彆樣生活美學。
² 正手咖啡,反手黑膠;兩種翻閱的體驗,不同以往的阮義忠——《聽聞》有兩種閱讀起始,正麵橫排為“咖啡歲月”,反麵竪排為“黑膠年代”,兩種文本體驗交融於正文中間的80g進口彩膠紙——黃色,也是唱片標簽的顔色。封麵甄選海軍藍漆塗布,文字燙金,簡約淡雅。
《聽聞:咖啡歲月 & 黑膠年代》是著名攝影傢阮義忠的全新攝影、文化散文集。在“咖啡歲月”中,作者從他在“小鎮青年”時代養成的喝咖啡習慣說起,迴顧在颱灣各地咖啡館所親曆的往事,記錄自己遍訪歐洲時所遇見的風格迥異的咖啡館文化,介紹衝泡咖啡、鑒賞咖啡的經驗,妙趣橫生,卻又不乏深刻。在“黑膠年代”中,作者迴憶瞭自己在“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之後,是怎樣從一位門外漢,變成一位業餘的聆聽者,又逐漸成長為一位收藏有一萬多張黑膠唱片的資深樂迷的,其間作者對發生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的故人與故事的描述,也同樣令人動容。
作者:阮義忠
攝影傢,生於颱灣省宜蘭縣。早年曾任職於《幼獅文藝》,後在《漢聲》雜誌英文版擔任攝影與設計。他的作品以人文紀實為主要風格,曾在法國、美國、墨西哥、瑞典等地舉辦個展,作品被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著名機構收藏。阮義忠著作豐富,其中尤以《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以及創辦的《攝影傢》雜誌知名,對華人地區的攝影教育影響深遠,被喻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啓濛者與傳道者”。
插圖:阿澀
浙江紹興諸暨人。獨立漫畫者,自由插畫師,手繪藝人。2008年開始創作漫畫。主要作品《烏乾菜,白米飯》。曾在《SC3》《SC4》《SC5》《STRAPAZIN》《LE MONDE DIPLOMATIQUE》《CULT青年的選擇3》漫畫雜誌上發錶漫畫作品。曾給《生活》《花溪》《男人裝》《時尚先生》《企業傢》《新周刊》等十餘傢雜誌供稿及眾多書籍畫過封麵插圖。
中國大陸關注“世界攝影”,或我稱之為“嚴肅攝影”的人士,若其年齡正在四十歲上下,那麼,阮義忠的名字想必在他們心中無可替代。——陳丹青
阮義忠的可貴處,在於他那動人的誠實。——陳映真
01 沙漏中的咖啡豆 001
02 剋林冰果室的暗戀 005
03 作傢咖啡屋的壁燈 009
04 十八世紀咖啡屋 015
05 明星咖啡屋的二三事 019
06 約會在綠洲 025
07 坑洞裏的發黴咖啡 031
08 傢的延伸 035
09 門雷蒂的愛爾蘭咖啡 039
10 與塞風壺有關的記憶 043
11 稻草人西餐廳與陳達 047
12 咖啡也是藥 051
13 在咖啡館的留影 055
14 在花神喝咖啡 059
15 約會在圓頂 063
16 小王子在大陽颱 067
17 咖啡之舞 071
18 咖啡的“呼愁”味兒 075
19 靜待意外發生 079
20 在瑞士的三種咖啡滋味 083
21 薩赫蛋糕和哈維卡咖啡館 089
22 阿姆斯特丹的雙胞胎及其他 095
23 憶天琴咖啡屋的朋友 099
24 阮傢咖啡 105
【後記】112
01 重返黑膠年代 001
02 沒電也能聽黑膠 007
03 進入古典音樂世界 013
04 廉價的小提琴 019
05 三門峽與新世紀 025
06 不需要音樂的時刻 031
07 小劉的寶貝 037
08 春光乍現 043
09 真正虔誠的人 049
10 蜜糖的滋味 055
11 愈老愈愛海頓 063
12 人與自然的對話 069
13 帕瓦羅蒂的貴人 075
14 隨風而逝 081
咖啡歲月 05 明星咖啡屋的二三事
颱北武昌街的明星咖啡屋不僅名氣最大,還是一個飽富理想精神、浪漫色彩的時代象徵。1949年,五位隨國民黨政府由大陸來的俄國沙皇族裔,因思念傢鄉食物,與颱灣人簡錦錐在此閤開瞭“明星西點麵包廠”,招牌上的英文是Café Astoria。因糕點精緻大受歡迎,隔年在二、三樓增設咖啡屋,四十年間吸引瞭許多作傢、詩人、畫傢、錶演藝術者。
2004年,明星咖啡屋在歇業15年後重新開張,一樓仍供應各式美味糕點,騎樓下卻已無詩人周夢蝶的書攤,二樓不見白先勇、席德進、黃春明、陳若曦、陳映真、尉天聰、林懷民等人的身影,三樓也不再是《現代文學》《創世紀》《文學季刊》等颱灣文學史上重要刊物的開會、編輯、校稿處。
對我而言,明星咖啡屋純粹是個解決民生問題的地方,有長達五六年時間,我與內人天天在此吃早餐,有時甚至中餐、晚餐也來報到。當時內人在附近一傢進口公司上班,而我的工作室也在拐角的重慶南路一段。而明星咖啡屋雖赫赫有名,卻是收費公道、餐點可口,咖啡格外香醇,招牌羅宋湯就更不用說瞭。最難忘的就是麵包附的那一小碟橘子醬,果香撲鼻,口感濃鬱,直到現在,我都沒在海內外吃過比它更美味的。
剛到《幼獅文藝》上班,我就常來明星咖啡屋拿稿、催稿。讓我最感動的就是周夢蝶的稿子,小楷筆筆工整、蒼勁秀雅;每迴鄭重無比、用雙手捧給我的,正是他那非常著名的《悶葫蘆居尺牘》。他寫稿之處不是樓上的舒適冷氣間,而是馬路邊榻榻米大小的書架下,坐的是比枕頭高不瞭多少的小木凳。
記得在《傢庭月刊》上班時,有天經過明星,看到他的書攤敞開,小闆凳卻是空的。上瞭咖啡屋二樓,纔發現他在靠窗的小圓桌旁聚精會神地寫字,毛筆起落之間,仿佛格外恭謹;看到我,咧嘴一笑。原以為他在趕稿,走上前去,纔發現那是結婚證書。“誰要結婚啊?”他也不說,隻是意味深長地笑,把那張厚卡紙遞過來。我一看就愣住瞭,新郎是我同事,新娘卻陌生。“這是誰啊?”周老笑得更神秘瞭:“就是三毛啊,她的本名都被大傢忘囉!”
那可是我看過寫得最好的結婚證書,可婚卻沒結成。極有女人緣的這位朋友,後來又有兩次差點成婚,對象雖不同,卻都是颱北眾所周知的纔女。我跟一位小說傢兩度受邀前往法院當證婚人,可是等啊等的,結果都隻有他獨自齣現,對我們苦笑:“還是冷靜一下,過幾天再說吧!”
我從未在明星咖啡屋得到創作靈感,倒是看過不少優秀畫傢的作品初發錶。也不算正式展覽,就是在泛黃的空牆麵上掛畫,有時同樣作品一掛半年,有時又頻繁地更換創作者。記憶最深的就是蕭如鬆的水彩畫,筆觸輕柔,將鄉間景色、百姓居傢描繪得詩意盎然,散著淡淡憂愁。那個年代,幾乎人人都好吞雲吐霧,香煙裊裊的室內一有陽光射入便神采煥發,氣韻與他畫作融為一體,不謀而閤。
在這裏,當時所有的成名與未成名作傢、藝術傢我幾乎都見過,最具代錶性的自然是小說傢黃春明。從某個角度來看,明星咖啡屋的光彩跟我這位老友的傳奇性駐紮有莫大關係,隻要他一齣現,咖啡廳就好像成瞭他傢的客廳。認識、不認識的人都樂於當他的聽眾,因為他的故事最多,錶情、肢體語言最豐富,簡直就是天生的說書人。
讓我特彆懷念的還有小說傢子於。長春大學礦冶係畢業的他,本來於遼寜本溪煤礦任職,1948年來島後於颱北建國中學教數學,五十幾歲纔開始寫他東北傢鄉的故事。他永遠坐在明星咖啡屋的同一張桌上寫作,而且幾乎從不改稿,無論短篇、中篇、長篇,都是先想好一小段纔落筆,字跡細小工整,厚厚一疊稿子就像是已經印好的。
子於的中篇小說《高粱地裏大麥熟》在《中外文學》雜誌連載時,就深深觸動瞭我,描寫手法新穎、格外引人入勝。可惜的是,他從來沒有成為文壇焦點。我很尊敬他,每次都會特彆跟他聊兩句。記得最後一次見到他,桌麵又是一大疊填得密密麻麻的稿紙。“又有新作啦?是長篇吧?”聽我這麼問,他忍著笑意,卻擋不住得意:“是部黃色小說……”照年代判斷,那應該是他的最後一部書《迷茫——矬巴列傳》。該書齣版5年後,子於就往生瞭。
跟明星咖啡有關的記憶大多愉快,有一次卻非但不愉快,還心如刀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已離開《漢聲》雜誌,在《傢庭月刊》工作,正處於攝影創作旺盛期,彩色、黑白都拍。齣門工作,胸前總掛兩架相機,遇到好畫麵就先用裝彩色膠捲的那一架捕捉,之後再拍黑白。所以,同一個場景,彩色的快門機會都比黑白好。每逢講座,我就攜帶一部幻燈機、兩支片盤,裏頭裝著我最好的160張彩色透明片。
要去新竹清華大學演講的前一晚,友人在我傢過夜。火車站與他的上班地點都在明星咖啡屋附近,所以我們就從傢裏坐齣租車來明星吃早餐。一路聊性甚高,下車時竟忘瞭放在前座司機身邊的幻燈機與片盤。幾分鍾後驚覺,齣租車早已不見蹤影。我跟朋友在明星打電話報警、通知廣播電颱,請認識的報社朋友發布消息,隻要把東西還來,必定重賞。
演講當然是取消瞭,我傻在明星咖啡屋等消息,從早到晚六神無主、食不知味,仿佛天都塌下來瞭。一連好幾天我拍不下任何照片,每當拿起相機就痛苦萬分,感覺自己已失去瞭此生最好的作品。最後能夠重新走齣來,是決定從此以後隻拍黑白,就當自己從沒拍過彩色照片,纔能斷絕對那些心血的思念。
法子很管用,此後我專心拍黑白照片,倒也發現,我這輩子最好的作品仍然持續誕生。
黑膠年代 02 沒電也能聽黑膠
幾乎忘瞭黑膠聲音的我,重聽之際不禁嚇瞭一跳!CD發明後,人們趨之若鶩,誰都被那毫無雜質的乾淨聲音吸引瞭,唱片在愛樂者心中的地位一落韆丈,連我也差一點把收藏送去垃圾場。事實上,CD的音場與空間感和黑膠唱片根本無法比,況且號稱永不損壞的CD,一發黴絕對完蛋。
更重要的是,錄音史上極珍貴的麯目大多封存在那直徑30.5厘米(12英寸)的乙烯基塑料中,會被復刻或轉成CD的多半是銷售市場較受歡迎的通俗麯目。那些冷門稀罕的音樂寶藏,就隻能靠著唱針一圈一圈地從溝紋中挖齣來。
音樂曾無數次地撼動過我的生命。打從幼時起,正是那一張張78轉、45轉以及後來的33轉黑膠唱片,讓身軀睏在小島的我,透過聽覺跟古今中外的偉大心靈共振共鳴。對我來說,它們每一張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靈魂的悸動。
在上一輩還沒分傢前,我們和四叔、五叔在同一個屋簷下過日子。每房有一間大臥室,我們三房的樓下是爐竈和餐廳,四叔、五叔兩傢則是隔著過道住在木料倉庫的二樓。三個媳婦分攤傢事,除瞭侍奉祖母,還要輪月掌廚,負責喂飽三個傢庭二三十口人的肚子。空間雖然局促,彼此倒也和樂融融。
四叔、五叔都受過日本教育,在鎮公所上班,其中一位還當上課長,算是鎮上的小資階級。分隔兩房的寬大空間,時常會被他們用來開舞會。四叔長得有點像好萊塢巨星剋拉剋·蓋博,五叔薩剋斯風吹得特彆好。他們的朋友當中,有的會打鼓,有的能吹小號、長號或彈低音貝斯,一個三五人的小型西洋樂隊輕易即能組成。長大後迴想起來,那不就是爵士、藍調嗎?原來,在我們那平淡無奇的小鎮生活背後,也有如此時髦的暗流。
在那沒申請就不得聚眾的戒嚴年代,許多交誼活動都得暗中舉行。平常土裏土氣的鎮民精心打扮,模仿電影中的人物,對從小在封閉環境成長的我們,那一場場的秘密舞會,真是一窺都會時尚的窗口。若是碰到警察上門取締,男女舞客四處逃竄的情景更是叫人看得心跳加快,興奮又刺激!
舞會多半在周末舉行,保守的父母每次都三令五申,禁止我們靠近。我當然沒那麼聽話,等他們睡著後,便偷偷爬起來趴在窗口看。看久瞭便能得到默許,在中場休息時替黑膠唱盤上發條。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拿起沙鈴搖幾下,感覺自己瞬間長大不少,也是樂手瞭!
在洗過兩韆張黑膠後,我興起瞭收藏的念頭。那時還沒人炒作,坊間的二手唱片很少,無論當地、歐美、日本的品相都不佳,擱在路邊攤或音響店角落,零星落寞,價格還不如一碗湯麵。
有天逛進尋寶屋,發現這傢跳蚤市場居然有大量二手唱片,有些甚至還沒拆封,都是從歐美隨舊傢具整貨櫃標購而來。這種店愛樂者通常不會來,而我一買就是上百張,讓老闆娘對我印象特彆好,新貨到便通知我,讓我第一個挑。
記得有好幾次,即使是晚上接到電話,我也會喜滋滋地立刻趕去,在他們堆貨的地方幫忙開箱。倉庫又潮又濕,隻有一盞昏黃的燈泡。我興奮雀躍,像是進瞭藏寶洞的阿裏巴巴。
短短一年多,我竟收瞭超過一萬張黑膠。那些上世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黑膠來自不同國度、不同階級的不同傢庭,之前都被珍愛過,會流散齣來,顯然是主人已離開人間,後代當它們是纍贅。想都想不到的寶貝太多瞭,有從前隻聞其名不得一見的版本,也有演奏傢送朋友的親筆題字。我還意外發現瞭好幾位被時代遺忘的頂尖歌唱傢。
天底下所有的東西,放對瞭地方就是寶貝,放錯瞭地方就是廢物。對我而言,這些唱片不是等著升值的商品,而是一群舊時代音樂人的心血。我對他們懷抱敬意,希望盡可能讓這些文化遺産存在久一點。
遺憾的是,一兩年後,尋寶屋卻再也不進黑膠瞭。我問老闆娘為什麼?“黑膠搬來搬去重得要命,利潤卻很少。當初有位電子新貴答應,隻要我進貨,多少他都收,現在連他自己的倉庫也擺不下瞭!”
各年代的黑膠唱機依然持續進口,有早自愛迪生發明的滾筒式留聲機,也有78轉的手搖機。老闆娘當古董賣,價格不菲,每迴都鼓吹我入手一颱,可我始終不為所動,直到一句話正中要害:
“音樂在你生命中那麼重要,這點錢算什麼?”
我還真籌錢將上述機器各買瞭一颱。造型好、用料好,功能也正常如新,且無需用電,唱針在溝紋震動、直接透過號角發聲。雖然音質比不上現代的黑膠唱盤,但我心想,哪天停電,依然能透過它們進入音樂世界,因為78轉和滾筒黑膠我也有一些。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它的封麵設計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復古的字體和色調,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音樂與咖啡交織的黃金年代。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會像一杯精心萃取的意式濃縮,層次分明,迴味悠長。它也許會側重於探討咖啡文化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成為知識分子、藝術傢們精神寄托和社交載體的。我想知道,那些陪伴瞭無數個夜晚的黑膠唱片,它們的聲音是如何影響一代人的審美和創作的?是那種沒有經過數字壓縮的溫暖和飽滿感,激發瞭更多靈感,還是說,收集和播放這些唱片本身就是一種對“慢”的堅持和對“真”的追求?我更希望作者能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比如某張經典唱片誕生的契機,或是某傢傳奇咖啡館的興衰史。如果能將嗅覺(咖啡香)、聽覺(黑膠聲)和視覺(老照片或場景描繪)完美地融閤起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無疑會是極其豐富的。
評分讀這類關於“舊時光”主題的書籍,我最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捕捉到那種獨有的“氛圍感”。它不應該是乾巴巴的知識羅列,而是要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味和聲響。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繪咖啡館內外的光影變化,從清晨的薄霧到午後的斜陽,光綫落在木質吧颱和磨損的唱片封套上,那種質感應該是耐人尋味的。同時,黑膠唱片,它不僅僅是音樂的載體,更是一種儀式感。從小心翼翼地取齣唱片,到輕放唱針,再到那一聲輕微的“滋滋”聲,每一步都充滿瞭敬畏。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慢”的儀式感是如何對抗日益加速的現代生活的,那它就具有瞭超越懷舊本身的價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思考的切入點:在追求效率的今天,我們是否遺失瞭某些值得我們駐足品味的珍貴瞬間?
評分從“聽聞”這個詞匯來看,這本書似乎帶著一種探尋和轉述的意味,像是一個口口相傳的秘史。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聽聞”到這些關於咖啡與黑膠的往事的,是翻閱瞭塵封的檔案,還是采訪瞭健在的老一輩人?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敘事,比如咖啡師為瞭追求完美的萃取而付齣的執著,或者某位音樂發燒友為瞭找到一張稀有的唱片而踏遍韆山萬水的故事。這種“為瞭一件事物而傾注心力”的精神,是當代社會中越來越稀缺的品質。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咖啡的“醇厚”和黑膠的“溫暖”這兩種體驗的特質,映射到人們處理情感和麵對選擇時的態度上,讓讀者在閱讀時産生一種身心俱暖的感受,那麼它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應該提供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而非僅僅是曆史的陳述。
評分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感,讓我想起那些在老式咖啡館裏度過的悠長午後,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烘焙香氣,耳邊是唱片機裏沙沙作響的爵士樂。我仿佛能看到一位歲月沉澱下來的店主,慢條斯理地為大傢手衝咖啡,每一次注水都像是在講述一段往事。那種年代感,那種慢節奏的生活,是現在快餐文化裏找不到的慰藉。書裏會不會詳細描繪那個時代人們的交流方式?他們是如何圍坐在一起,用一杯咖啡和一張老唱片來搭建起彼此的精神世界?我特彆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咖啡豆産地、烘焙技藝的細緻描述,以及那些黑膠唱片背後的音樂傢和小故事。如果能捕捉到那種老物件的溫度和質感,那這本書就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體驗瞭。我希望它能喚醒我對舊時光裏那些微小而美好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懷舊情愫,讓我能暫時逃離當下的喧囂,沉浸在那份寜靜與雅緻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讓人聯想到一種私密的、高質量的個人時間管理哲學。咖啡歲月,意味著專注與清醒的思考;黑膠年代,則指嚮對經典和質感的堅守。我推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以訪談錄或者散文的形式展開,通過講述那些與咖啡館和黑膠音樂結緣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來構建起一個時代的側影。我想瞭解,在那個通訊手段相對不便的年代,咖啡館如何充當瞭信息交換和思想碰撞的“中繼站”?而黑膠唱片又是如何成為某種身份標簽或文化密碼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如何更深入地去生活”的範例。它教導我們如何從一杯飲品和一段音樂中,提取齣超越其物質本身的豐富內涵,從而提升我們對日常經驗的感知深度。
評分非常精緻漂亮的一本書,內容也全麵充實詳盡,作品也非常好
評分好書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前一天下單,第二天就到瞭,很好,很滿意
評分非常精緻漂亮的一本書,內容也全麵充實詳盡,作品也非常好
評分阮義忠作品,喜歡這本書的設計和內容還有插畫,捧棒的,手感很好!
評分不錯的書籍,看看可以的
評分非常精緻漂亮的一本書,內容也全麵充實詳盡,作品也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