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纪初的中国文化界,相当重视西方伦理学的介绍。陈独秀曾讲,吾人结果之觉悟是伦理学之觉悟。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大批伦理学译著中,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影响很深的一种。该书由蔡元培翻译。《伦理学原理》出版后,销路颇好,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次年就再版,1915年4版,1921年6版,至1927年已发行了8版,1940年又再度重版,编入该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泡尔生,德国知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主要代表作《伦理学体系》。泡尔生出生于施勒斯维兰振荷恩,1871年毕业于柏林大学,4年后任柏林大学教授。其哲学观点是二元论。其教育学著作的历史影响比哲学著作的影响更大。他的《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至今是人们认识德国现代大学的一本重要著作。
序……………………………………………………………………………1
蟹江氏序……………………………………………………………………4
序 论………………………………………………………………………5
本 …论……………………………………………………………………29
导 …………言 …………关乎纯理学及心理学者………………………………………31
第一章 善恶正鹄论与形式论之见解…………………………………35
第二章 至善快乐论与势力论之见解…………………………………63
第三章 …厌世主义………………………………………………………95
第四章 …害及恶…………………………………………………………129
第五章 …义务及良心……………………………………………………149
第六章 利己主义及利他主义…………………………………………187
第七章 …道德及幸福……………………………………………………207
第八章 …道德与宗教之关系……………………………………………219
第九章 …意志之自由……………………………………………………243
一、伦理学之概念
伦理学(Ethik)之名,本于希腊语,其本义为研究风习之科学也。
研究风习之法有二:(甲)以证明为鹄者。(乙)以实践为鹄者。甲之法,考各民族在各时代之风俗习惯而记述之,是为历史派人类学。如海罗德(Herodot)及斯宾塞尔(Herbert Spencer)之叙事社会学之类是也。乙之法,则在研究人生行为之价值,以指示吾人处世之正道,是则希腊人之所谓伦理学也。序以条理,而赐以伦理学之名,实始于雅里士多德勒(Aristoteles)。兹之序论,即所以说明实践伦理学之性质者也。
......
泡尔生氏名腓力(F.Paulsen),德意志晚近之大哲学家也。以西历千八百四十六年生于兰根匈(Langenhorn)。初治神学,既而专修哲学、文学。以千八百七十一年毕业于柏林大学。越四年而任柏林大学教授,又越四年而被推为哲学博士。及去年而殁于柏林,年六十有三也。泡氏之哲学为康德派,而参取斯宾那莎及叔本华两氏之说,又于并世大家若冯德(Wundt)、若台希耐(Techner),亦间挹其流也。其著述颇多,皆关于伦理学,若教育学,而以《伦理学大系及政治学社会学之要略》(SystemderEthik wit einem Umriss der Staats und Gesellschaftslehre)为最著。其书冠以序论(Einleituny),而分为四编,曰伦理学史(Umriss einer Geschichte der Lebensans chauung und Moralphilos opheie)、曰伦理学原理(Grundbegriffeund Prinzipienfragen)、曰德论及义务论(Tuzend uned Pflichtenlehre)、曰社会之形态(Die Formen des Gemenschaftslebens)。千八百九十九年纽约已有英译,而日本蟹江义丸君则于明治三十二年据第五版译其伦理学原理而冠以序论(名其原理本编、曰本论),以列于博文馆之帝国百科全书中。以限于篇幅而删其第三章之厌世主义。及明治三十七年,又改订之,并补译厌世主义章,而与藤井健治郎君所译之伦理学史、深作安文君所译之德论及义务论合之,以为伦理学大系,依仿英译删其第四编,并节去其政治学社会学要略之名焉。蟹江氏于本书中散见之文,若驳尼采主义者,若征引德国诗歌者,皆有所删削。以其专为德人,而发于他国学者,无甚裨益,而转足以扰其思想也。而又附西洋伦理学家小传于其后。今之所译,虽亦参考原本,而详略则一仍蟹江氏之旧。蟹江氏之译此书也,曰取其能调和动机论、功利论两派之学说,而论义平实,不滋流弊也。今之重译,犹是意也。其伦理学史、德论及义务论,当续译之以公于世。
宣统二年(1910)五月
蔡元培 撰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样一部理论性极强的著作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其晦涩难懂,充满艰深的哲学术语。然而,实际阅读后发现,作者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极富启发性地引入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佐证。这种“高屋建瓴”与“脚踏实地”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说教,而是真正试图解决“我们该如何生活”这一终极人类命题。书中对于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交锋描写得尤其生动,仿佛是两位顶尖辩手在法庭上的激烈交锋,看得人热血沸腾。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理论,更是在展示思想的“斗争”过程。这种动态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促使我不断地去查阅背景资料,与书中的观点进行深度对话,完全称得上是一本能“带着读者思考”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它没有过分的激情,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类境遇的深切关怀。其论述的深度,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代性带来的伦理真空和价值重塑的紧迫性。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他者”概念的界定时所花费的笔墨,这部分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将视野从狭隘的自我利益拓展到更广阔的共同体范畴内。与许多西方伦理学著作不同,这本书在吸收西方思潮的同时,似乎又暗含着一种东方智慧的影子,那种强调“关系性”而非纯粹“个体性”的倾向,让整个理论框架显得更加圆融和具有韧性。读罢,我感到自己对人际交往中的责任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轻易将复杂的人际互动简化为简单的道德对错,而是开始关注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这是非常难得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它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剖开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道德预设。作者的文笔老辣而精准,每一个论证都如同环环相扣的齿轮,严密到不容置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自由意志”与“社会责任”关系时所采取的辩证视角。他似乎总能轻易地穿透表象,直达问题的核心肌理。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从基础的本体论探讨,逐步过渡到实践伦理的应用,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设计精密的工程图纸。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建构自己伦理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地基。它强迫你去审视自己行为的底层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绪化的道德判断上。读完后,会有一种思维被重新洗礼的感觉,看待日常道德争论的角度都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评分这部作品,初读时便被其深邃的思想与宏大的格局所吸引。它并非仅仅是概念的堆砌或术语的罗列,而更像是一次对人类道德本质的深刻追问。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严谨,探讨了贯穿古今的伦理困境,那种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普适性道德法则的努力,令人肃然起敬。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迷宫,时而与柏拉图、康德等巨匠对话,时而又不得不直面当代社会伦理滑坡的现实。其中对于“义务”与“幸福”之间张力的分析尤其精妙,它没有给出简单的是非题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体察伦理选择背后的复杂动机与后果,这远比市面上那些教条式的“道德指南”来得有价值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伦理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审慎的态度,没有轻易地用单一标准去衡量一切,而是尊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实践的独特性,这种包容性是当代思辨所急需的。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作品,那便是“精炼”。作者的文字如同打磨过的宝石,每一面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信息密度极高,稍有走神便可能错过关键的转折点。它对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梳理,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基于直觉建立起来的简单道德认知。特别是关于“善的本质”那一章,作者没有回避这个古老的难题,而是以一种极为清醒的姿态,梳理了历史上所有主要的尝试,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种探究到底的勇气令人敬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固的理论框架,让读者能够批判性地审视当下社会中的一切道德喧嚣,不被潮流裹挟,保持独立思考的定力。它是一份严肃的智力挑战,但回报远超付出的努力,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学术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