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盡管這是一部由中國學者在國外齣版的糾正西方對中國創新錯誤認識的專著,但是作者論述翔實,視野開闊,案例鮮活生動,可讀性強。
內容簡介
近幾十年來,中國作為世界增長*快的經濟體已逐漸被世界熟知和認可,但中國的創新能力卻頻頻遭到西方的質疑與挑戰。本書作者從組織創新類型、靈活變通的效果、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基於網絡的創新體係等視角,理論聯係實際,通過對諸如華為、阿裏巴巴、海爾、聯想、海底撈等企業進行的創新模式的剖析,指齣在龐大而吸引人的經濟數字背後,隱藏的卻是中國基於勤奮和創意商業模式的戰略性創新以及與現代技術的結閤。正是中國製度和市場環境這兩股力量共同支撐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並驅動著中國企業的創新轉型,並由此得齣瞭中國經濟成功是基於創新而非廉價的勞動力這一論斷。
作者簡介
張瑩瑩
馬德裏康普斯頓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金融研究學院(CUNEF)戰略與國際管理學副教授,金融研究學院知識與創新中心主任。2014年哈佛大學經濟係和東北大學新興市場中心訪問學者。
張瑩瑩是帕爾格雷夫研究(Palgrave Studies)“中國管理研究”係列叢書的聯閤編輯,以及《跨文化管理國際期刊》“跨文化知識與創新”特刊的聯閤編輯。她的研究領域在國際商務、創新和人本管理的交匯處,特彆關注國際背景下的人文知識管理方法。除瞭學術經曆外,張瑩瑩擁有豐富的國際商務實踐經驗,特彆是西班牙和中國之間的貿易。
周 禹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戰略與組織生態教學傑齣教授、博士生導師、MBA項目中心主任。2013-2014年哈佛大學法學院勞動與工作生活項目沃特海姆研究員(Wertheim Research Fellow)。
他的研究興趣是探索組織人力資本的價值動力、擔當與共享機製,以實現個體與組織的行為、經濟和社會績效,特彆關注中國和全球情境下組織與人力資源戰略模式的創新,在全球範圍內率先係統構建事業閤夥人製度的理論體係,推動公司治理與組織的委托-代理關係、雇傭關係嚮著事業閤夥關係升級,進而促進組織有機化、戰略生態化的優勢演進。
他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以及多部探索標杆企業經營、組織與人力資源模式發展的書籍。周禹與産業界有著廣泛而緊密的閤作聯係,為眾多標杆企業的組織變革、人纔戰略升級與事業閤夥人機製創新等方麵擔任顧問。
本著作由周教授負責的中國國傢自然基金項目資助(項目號71372003),兩位著者對本書為同等貢獻作者。
目錄
第1章中國崛起依靠的是創新領先還是成本領先
一直以來,中國的創新能力經常遭到西方的質疑,它們認為中國的低成本模式更加受到重視。另一方麵,它們也不斷地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批評,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基於低勞動力成本,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原材料的競爭模式。
西方社會對中國創新的質疑/3
中國特色的創新機製/5
中國高創新係統的整閤框架/7
本書概覽/11
第2章中國創新的三駕馬車:産品創新、流程創新和戰略創新
從創新的定義來講,大傢普遍接受的顛覆性創新就是一種基礎性的科學技術發明,對人類生活會産生重大影響。而另一種創新則是組織創新,它是商業有效運行的重要前提。而中國在過去30年的高速發展中走齣瞭一條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創新之路。
發明與創新/22
中國政府和企業在創新中所扮演的角色/26
低成本還是高創新/32
中國的低成本時代已然過去/38
案例2—1從國傢創新政策到創新體係建設:北京市昌平區案例/40
案例2—2華為公司:通信行業中的一頭雄獅/49
案例2—3海底撈:創新商業模式之加強企業價值觀建設/61
第3章中國文化價值觀是促進還是阻礙創新
西方人普遍認為儒傢文化是不鼓勵創新行為的,甚至還會阻礙創新,而自由的個人主義思想文化則會促進西方人的創新。因此,中國作為儒傢思想的起源地,自然就符閤缺乏創新潛力的論調瞭。如果儒傢文化傳統不能促進創新,那麼中國為什麼可以在儒傢文化主導的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內,都保持經濟繁榮呢?
文化與創新/71
中國文化的演進與創新/75
中國文化阻礙與促進創新的因素/80
案例3—1重慶錦江酒店的文化忽視/91
案例3—2海爾的創新/101
案例3—3海信集團:為創新而生/106
第4章基於網絡的中國創新
基於網絡的中國式創新分為不同的類型,時間跨度涵蓋瞭自1949年至今的計劃經濟時代到轉型經濟時代,再到互聯網時代。中國在“兩彈一星”計劃等應用於軍事、科技上的巨大成功,及以阿裏巴巴、騰訊和百度為代錶的基於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式創新,給我們帶來瞭什麼啓示呢?
社會網絡和創新/118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政府主導的創新網絡/121
經濟轉型時期製度—市場雙重驅動的創新網絡/122
數字時代網絡式創新/127
案例4—1創新網絡的雙重驅動力:市場力量和製度力量對大唐電信科技創新的影響/132
案例4—2基於企業文化的阿裏巴巴的成功
第5章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創新
“知識或許是唯一有價值的資源”這一觀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作為一種知識創造,創新已經成為知識創造實體——企業成功的首要戰略問題。在中國企業內部是促進還是阻礙瞭員工或者團隊的創新呢?聯想集團等企業的例子證明基於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是中國人自身固有的。
個人與組織創造力/155
人本創新:組織戰略人力資源管理/161
人本創新:人力資源職能和活動/167
商業模式創新:企業邊界之外/178
案例5—1聯想:創造神話/182
案例5—2新奧集團的技術創新及其不可或缺的推動力——人力資源管理/194
第6章國際化過程中的創新挑戰
中國的創新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並不是一個簡單現象,中國和中國企業正麵臨諸多創新挑戰。當一個國傢變得富有時,其人民也必將享受國傢富有帶來的更多紅利,尤其在當這個國傢在社會主義體製之下時。因此,創新是中國持續經濟增長的救贖之路。
國際化與創新/207
中國創新麵臨的挑戰/212
未來展望/215
案例6學生的創造力靈感與心態調整訓練/220
前言/序言
前言
這本書是基於我們對知識創造的一種人文方法,也就是創新的最新思考,並應用於中國商業環境下。2007年,我們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羅格斯大學(RutgersUniversity)會麵,開始瞭長期的研究閤作,最終形成瞭多個聯閤研究項目和共同撰寫的科學論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辯論、確定和分享瞭我們共同的研究興趣、願景和價值觀。
盡管周禹在中國的北京,而張瑩瑩在西班牙的馬德裏,但我們經常召開長途會議,並爭取一切機會麵對麵討論我們的研究。在一次集思廣益的會議之中,思想衝突和靈感湧現齣來。張瑩瑩在西方社會研究中國管理和創新已有很長時間,最近齣版瞭一本書來解釋所謂的中國神話。周禹在與中國企業的交流中獲得瞭很多見解,尤其關注人員管理和創新。我們倆都有專門的時間來研究人類創新。這一共同點使我們攜手緻力於研究中國的創新模式。
我們最初的想法是寫一本純粹的研究書籍,主要從中國創新體係的人文視角來編寫。2011年,我們將這個想法嚮帕爾格雷夫·麥剋米倫齣版社(PalgraveMacmillan)的資深策劃編輯弗吉尼婭·索普(VirginiaThorp)提齣來,她鼓勵我們將此想法付諸實施。在收到她的正麵反饋後,我們開始著手編撰此書。在此期間,我們參與瞭歐盟委員會在中國的創新項目,從該項目的研究網絡獲得瞭更多的見解,並為本書收集瞭更多研究資料。
這個豐富經驗的過程改變瞭最終成書的幾個方麵,其中第一個方麵是本書的寫作風格的改變。受到歐盟委員會“科學為瞭社會”(ScienceforSociety)願景的強烈影響,我們采取瞭一種更易於閱讀的寫作方式,而不是傳統的技術研究措辭,使更廣泛的受眾,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學術人員都能更清楚閱讀、更容易理解。我們希望這本書甚至可以使企業傢(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年長的)從中獲得樂趣和鼓勵,創新和建立新的企業,無論他們的業務是否與中國有關。
第二個方麵是其他學者在案例上的貢獻,這是由第4章提齣的研究網絡和網絡創新模式激發的。雖然我們不是第一個使用這種形式的作者,但是這種展示方式是來自我們網絡學者的創造性吸收,通過每章的案例研究來進行閤作,貢獻自己的知識。
第三個方麵是從前兩個方麵中衍生齣來的。由於我們的目標是要吸引更多的讀者,並從創新網絡中吸收更多的知識,所以本書結構的相互關聯關係變得更加鬆散,這也是當今創新型企業的一個特徵。每一章都是相對獨立的,並形成自己的邏輯,不過也有一個共同的綫索來聯接這些章節。本書不僅是關於創新中有關的人體係,而且包括瞭體製、市場和其他因素來豐富創新研究。
當書稿最終交付時,我們都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2014年初,波士頓的天氣特彆寒冷。這個鼕天比平常要長,暴風雪也很常見。當我們寫下這些文字時,春天的跡象正在齣現,花蕾綻放,使劍橋城的街道增添瞭幾分顔色。商業和創新可能與這個鼕天類似,需要花費比預期更長的時間來實現目標,而且沒有任何成功的保證。通常創業的人們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精力和信念,使自己的想法成為原創的、獨特的和創新的,而不是簡單地跟隨他人走彆人已經走過的路。但是,一旦你離開黑暗的隧道,世界就會更加美麗,更容易被你欣賞。同樣地,我們希望《中國創新模式》這本書的這種創新寫作風格也能得到讀者的欣賞。
……
中國創新模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