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是新中國的工業基地,為獨立、完整的國傢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的建立做齣瞭突齣貢獻,以此為前提,它在計劃經濟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生産的基地。曆經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的市場化改革,東北老工業基地自身的文化生産及其之於當代中國文化的意義都發生瞭深刻的重構。本書著重從曆史再現和記憶再生産的角度來描述這種重構,廣泛考察瞭春節晚會東北小品、二人轉、評書、小說、電視劇、電影、先鋒藝術、文化創意産業及城市改造等領域的相關文化現象,透過地方性錶象深入分析與中國社會的整體變遷相伴隨的意識形態實踐,並在對社會主義文化生産的曆史遺産的發掘中嘗試探尋其未來可能性。
劉岩,1978年生於遼寜省瀋陽市。200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從事西方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同時以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為主要學術誌趣。已在相關研究領域發錶論文多篇,齣版專著《華夏邊緣敘述與新時期文化》。
緒 論//1
第一章 趙本山、東北錶述與大眾文化的霸權建構//11
第一節 春節晚會中的趙本山//11
第二節 話語爆炸與“黑”/“紅”變奏//22
第三節 後趙本山時代:轉型期賀歲喜劇的終結//36
第二章 作為流動神話的趙本山現象:以《馬大帥》為中心//44
第一節 流動的主體//44
第二節 釋“夢”種種//52
第三節 鰥夫愛情故事//57
第三章 社會主義工業基地的“民間”文化生産//62
第一節 二人轉:“民間”“地方”與“傳統”//62
第二節 說書人與當代史:田連元與單田芳自傳對讀//71
第四章 “元記錄”電影中的工廠與城市//86
第一節 故事和“關於講故事的故事”//86
第二節 傢與國,斷裂與連續//89
第三節 瀋陽人在成都:“共和國長子”不能說話嗎?//93
第五章 老工業基地的創意景觀改造與城市記憶再生産//97
第一節 “瀋陽798”的逆嚮798模式//97
第二節 “智慧轉型”與“浴火重生”//101
第三節 區域景觀化的城市記憶//106
第四節 消失的鍾樓與被遺忘的有機城市//110
第六章 “東北人不是黑社會”:城市“江湖”想象與“銹帶”情感結構//120
第一節 “都市外鄉人”與社會主義城市經驗//121
第二節 分化的暴力空間:“銹帶”的抗爭、對立與結閤//124
第三節 構成“主流社會”的“黑社會”:他者修辭與曆史質疑//128
結 語//131
後 記//139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曆史長河中的每一次脈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不僅關注宏大的曆史敘事,更將視角聚焦於個體生命,通過那些塵封的記憶和口述史料,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畫麵。我尤其被書中對“老工人”這一群體精神世界的探索所吸引。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建設者,是共和國工業化的脊梁,他們的汗水、智慧和堅韌,鑄就瞭國傢的輝煌。書中對他們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對工廠的熱愛、對集體的認同,都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身上所閃耀齣的熠熠生輝的人性光輝。書中對這些記憶的珍視和記錄,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憑吊,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它提醒我們,那些曾經為國傢建設付齣青春和汗水的人們,不應該被遺忘。這本書,讓我對“工業”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冰冷的機器和生産綫,更是凝聚著無數人心血和情感的集體記憶。
評分閱讀《曆史·記憶·生産:東北老工業基地文化研究》這本書,就像是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充滿時代印記的相冊。作者在處理曆史資料時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將那些散落在各個角落的碎片,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宏大的曆史圖景。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於“生産”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解讀。它不再是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是與工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關係緊密相連。書中對當時工廠內部的組織結構、人際交往模式、集體活動等方麵的細緻描寫,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獨有的社群文化和集體精神。這種文化的形成,既是生産力發展的産物,也反過來影響著生産的效率和工人的精神麵貌。書中還探討瞭這種工業文化在後工業時代的演變與消解,以及它對當下社會的影響,這種跨越時空的視角,讓本書的思考更具深度和廣度。讀完之後,我感覺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物質層麵的成就,而是上升到瞭文化和精神的層麵,這是一種非常令人滿足的升華。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的工業發展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東北地區,那裏曾是中國工業的搖籃,承載著無數的輝煌與變遷。當我看到《曆史·記憶·生産:東北老工業基地文化研究》這個書名時,內心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便被書中濃厚的曆史氣息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僅僅羅列枯燥的數據和事件,而是將個體生命融入宏大的時代洪流之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一段段珍貴的口述史料,展現瞭東北老工業基地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艱辛與奮鬥。我尤其被書中對“工人階級”這一群體的細緻描繪所打動,他們不僅僅是生産綫上的一顆顆螺絲釘,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塑造者和傳承者。書中對當時工人們的生活狀態、傢庭觀念、精神追求的深入挖掘,讓我對那個年代的社會文化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工業的興衰,更是關於一群人的命運,關於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我仿佛能聽到齒輪轉動的轟鳴,聞到爐火的焦灼,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眼中閃爍的希望與堅持。這是一種觸及靈魂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東北這片土地,對中國工業的過去,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些曾經輝煌的工廠車間,親曆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在敘述中巧妙地將曆史文獻的嚴謹性與文學作品的感染力相結閤,使得閱讀過程既充實又有溫度。我對書中關於“工業文化”的解讀尤為贊賞,它跳齣瞭傳統的經濟學視角,而是從更廣闊的文化維度來審視東北老工業基地。書中對當時工人生活方式、娛樂活動、社會交往的描繪,以及由此形成的獨特社群文化,都讓我耳目一新。我從未想過,冰冷的工業機器背後,竟然孕育齣如此豐富多彩、充滿人情味的生活圖景。書中還深入探討瞭這些工業文化在當下社會中的傳承與斷裂,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新一代東北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感。這種對曆史與現實的雙重關照,讓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單純的史學著作。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也引發我們對當下文化發展和城市記憶的深刻思考。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近現代史、社會文化以及東北地區感興趣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是它讓我看到瞭“曆史”如何在“記憶”與“生産”之間流淌。作者以一種非常彆緻的視角,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曆程,描繪成瞭一幅由無數個體記憶交織而成的宏大畫捲。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看似瑣碎卻又意味深長的細節描寫,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有溫度的時代。我感受到瞭那個年代,人們在艱苦的生産條件下,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奇跡,如何將個人命運與國傢發展緊密相連。書中對“記憶”的強調,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官方的史書,更是那些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的口述和感受。正是這些鮮活的記憶,纔使得冰冷的史實變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這種對曆史主體性的尊重,以及對個體經驗的珍視,使得本書具有瞭獨特的魅力。它讓我反思,我們應該如何去記錄和傳承那些屬於我們時代的集體記憶,如何讓“生産”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的創造,更體現在精神的傳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