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时间,行摄与走访
记录中国地标式独立书店的故事与味道
与书店先行者们深聊书店的点滴故事,情怀与现实,不易与坚持,寂静与欢喜
讲述言几又、先锋书店、晓风书屋、旁观书社、万邦书店、西西弗等数十家独立书店的光阴过往
收录珍贵照片,致敬叹惋那些在时光中消失的书店
附赠别册99家独立书店散步地图,特色与城市双重分类,个性化打卡设计,开启你的书店之旅
本书讲述了中国数十家独立书店的故事,带领读者看到中国独立书店的前世今生,也看到书店里看书的人们、书店里的小确幸。书中更收录了已经消失的书店名录,令人叹惋。在书店的成长与变化中,感受在书店中缓慢流淌的光阴故事。
以书为基础,来做文化的商业体,在未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商业体。——言几又 但捷
做书店是一种生命的情怀,跟个人情趣和素养有很大关系。——先锋书店 钱小华
越纯粹,越专注,大家才更愿意来书店里看书。——旁观书社 吴敏
用养孩子的方法养书店,这可能是我不想卖它的原因。——万邦书店 魏红建
书店做不下去的根本问题,是每一个书店自身的问题。——蜜蜂书店 张业宏
解彩艺
网名好摄女,85后书店作家、独立摄影师、好摄女频道创始人。
七年时间,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中国实体书店的成长。行摄中国书店百余家,媒体称其“用相机拍出了中国独立书店地图”。出版书籍《独立书店之番外:好摄女泡书店》,拍摄纪录片《有一种生命叫书店》。
相信“慢”的价值和意义,开设“慢拍亲子系”“书的定妆系”等拍摄服务。2014年开通微信公众号“好摄女频道”,慢慢记录书店的美好与生活方式。
第一章 与书店大咖谈谈天
002 旁观书社吴敏:
越纯粹,越专注,大家才更愿意来书店里看书
012 读易洞邱小石:
大家来交流,不是讲座的形式,每个人都要发言
026 布衣书局胡同: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上面不写什么,都是事儿一句话
037 蜜蜂书店张业宏:
书店做不下去的根本问题是每一个书店自身的问题
053 晓风书屋朱钰芳:
做公益不是做企业,而是做人
066 言几又但捷:
以书为基础,来做文化的商业体,在未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商业模式
080 先锋书店钱小华:
做书店是一种生命的情怀,跟个人的情趣和素养是很有关系的
088 万邦书店魏红建:
用养孩子的方法养书店,这可能是我不想卖它的原因
101 我们书店马兔子:
谈星座,最终要找到自己的根本问题
106 杂字女贼:
独立书店去死有一千个理由,但活着也有一千种可能
第二章 书店里的小确幸
116 西西弗最美的风景,是读者
124 在夜间不打烊的书店里,遇见另一个自己
132 书店的味道,缘自猫的天空之城
141 天堂时光里那串“青青佛眼”
第三章 拍过且逐渐消失的书店
152 老徐和他的龙之媒
158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书店,我来过
166 致敬那些消失的书店
176 后记 致谢
晓风书屋朱钰芳:
做公益
不是做企业,而是做人
若问我,中国哪座城市每年都会去,也有机缘去,必定是杭州。那么为什么去呢?因为杭州的晓风书屋。
体育场路的晓风书屋是总店,我叫它“可以把书带到咖啡区阅读的书店”;浙江大学里的晓风书屋,是“大学生常去自习的书店”;在西湖边漫步,也可遇见的晓风书屋(新新饭店的角落上)。最近一年,晓风书屋还走进了医院。
晓风书屋的女掌柜叫朱钰芳,在书店里,大家爱称“大姐”;在小朋友们那里,爱叫“晓风妈妈”;在书店圈里,更多的还是称呼她为“朱老师”。
朱老师1993年入行,1996年自己开了书店。她说,那时候杭州的民营书店呈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状态。书店非常多,有很多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包括各种信息化书店。
在民营书店这个圈子里,她觉得自己玩得很开心,一方面是不太计较利益得失,另一方面,当时年轻,在经营书店上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慢慢地,她发现,很多同行开始觉得这一行很难做,或者没有利润就撤了,不做了。
等到2010年前后,她发现像北京第三极书局、厦门光合作用书房等同行都经营不下去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其实杭州的民营书店也所剩无几了。
既然在杭州找不到答案,她就走出去学习。她说:“走到上海,发现上海的书店经营得不行;到南京,发现先锋书店也很苦;到北京、广州……也找不到经营得特别好的书店模式。直到看见贵州的西西弗书店,我发现他们做得不错,在书店里加入了咖啡馆,实现了自身的业态转变,让运作变得良性。同时,我感觉到西西弗融入了很多境外书店的元素,于是,我又想办法到台湾、香港的书店去学习,甚至到日本以及欧美国家去。走走看看,我的收获很大,也慢慢地有了信心。”
当我问她为什么常带两个女儿旅行?
她觉得带着女儿一起旅行,一方面是给自己减少一些牵挂;另一方面,希望她们多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让她们的眼界更开阔一点儿。可以通过书和书店这个窗口去了解社会,认识到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既可以长见识,也带有一点儿记录性质——跟着她满世界跑、到处逛书店的这种经历,在女儿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一定会一直有。
在国外旅行,朱老师还会去拜访一些地标型的书店。更多的是希望两个女儿看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状态,读书也好,文化也好。
她还爱逛各个地方的菜市场。每次都会带着女儿去当地的菜市场,还在菜市场边上的小店里吃饭。比如全家去美国自驾游的时候,去了很多博物馆,一日三餐,要不在住所里吃,要不就在博物馆里解决。
这么一想,带着女儿旅行,工作和生活都不耽误,真好。我还问过朱老师,为什么给大女儿取名也叫晓风?
她说:“我1996年开晓风书屋,千禧年生了大女儿。当时我爱人为孩子准备了好多个名字。对我来说,女儿的出生,跟开书店一样,也是一种新奇的经历。其实书店就是我的孩子,我已经离不开书店了。后来,我就跟爱人说,就叫这孩子‘晓风’吧,我爱人也同意了。其实‘晓风’这个名字蛮中性的,男孩女孩都适用。很多年以后,我大女儿在作文里写,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书店,第二个才是她。”如果说聊书店、聊女儿,是朱老师主动愿意聊的话题,那么在公益上,是我主动问的。
好摄女:我在你的微信上看到你在做公益活动,比如给孩子们送书。
朱钰芳:对。其实这类活动我们一直在做,起初没想做宣传,但这几年觉得做些宣传效果更好。我们跟贫困地区的许多学校常年保持联系,就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一点儿事。书店本来就有书,为有需要的学校和孩子送一些书,还是力所能及的。
好摄女:给孩子们送的书,也是你自己选出来的吗?
朱钰芳: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选的。一般来说,捐的书都以当年的新书为主,想尽自己的能力送点儿好书。比如,跟晓风来往较多的有浙江地区的两所学校,生源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这些学校的图书资源不像城市中心的小学那么丰富,要么没有图书馆,要么书很少。我们最早是给学校做了一个书架,放了几百册书过去。那个书架刚好在楼梯附近,一到午休时间,楼梯间里就坐满了孩子。后来,校长很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今年他们学校的学生语文考试作文分数提高得很快。再后来,我们也发动了一些企业,给这些学校建好一点儿的图书馆。
好摄女:做公益这个事情,是要累积到某一个点上,才有能力去做吗?还是说趁我们年轻,也是可以去做的?
朱钰芳:我觉得要顺势去做。任何时候,只要你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并且力所能及,就要马上动手去做。哪怕只是帮助到一个人,其实本质上跟帮助了一群人是一样的。就好像我们书店门口有一个保洁员,是个老婆婆,每天在这里打扫卫生,很辛苦。她早上九点多过来,我肯定给她拿两个面包当早饭。这个也不算是做公益,就是凭自己的能力做一点儿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就可以了。我觉得做公益不是做企业,而是做人。
采访朱老师的当天,我也有幸记录了台湾摄影师阮义忠老师的讲座。当天体育场路的晓风书屋里人爆满,可是一点儿也不乱。
朱老师说晓风书屋每年要做大概六十场讲座。我问她,为什么文人们都喜欢晓风书屋?
她觉得文人本来就喜欢书店。像易中天老师在厦门的时候,就爱逛书店。他第一次到杭州来做活动的时候,还没有《百家讲坛》,我们通知了一些朋友,告诉他们易老师要来,很多人当时还不认识他。但易老师很能讲,二三十号人在那里剥剥花生,聊聊天,很开心。
那时候晓风书屋还有阁楼,阁楼上有两千多本旧书,易老师爬上去,躲在里头看旧书看了半个小时。他第二次到杭州来,是参加一场非常大的讲座,地点在浙江图书馆,那已经是他上过《百家讲坛》以后了。
有趣的是,易中天有一次来,晓风的人事先都不知道。第二天同事告诉朱老师,昨天易老师来过,晚上很晚了,他一个人来的。
我的理解是,还是因为晓风书屋的书卷气很浓吧。
做书店纪录片初期,共同问题采访的第一位创始人就是朱老师。老实说,那时候录影设备很简陋,加上我的采访经验不足,朱老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她总是认真地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
好摄女:如果你现在不是书店老板,你觉得你会做什么?
朱钰芳:我好像也比较憨,我这一辈子其实只干了这一件事,没有从事过其他行业。如果非要选一样,我想我如果不做书店,可能会去画画。我从小还蛮喜欢画画的,也喜欢美的东西。现在我给自己列的目标里也有一项——十年以后我可能要开始重新学着去画画。
慢半怕,慢的都是好的安排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叫好摄女?
十年前,我看过罗红的《好摄之徒》,他去非洲拍摄野生动物,回来后做成的小短片。也许“好摄”的灵感,起初来自这个片名吧。
好摄女,诞生于微博时代。那时候我喜欢拍照、泡书店。2013年深秋,我交完第一本书的书稿,内心有些遗憾:有些书店,不只去过一次,跟书店店主的故事,还有话想说。
这些年,行摄上百家书店,总有人问,你最喜欢哪家书店?在我内心深处,没有最美书店,每家书店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味道。
我选出十家书店,对店主做深入采访,直到写作成书,时间跨度是三年。我把这十家书店的店主叫“书店大咖”,并不是他们在网上有百万个粉丝,甚至也不“出名”。我心目中的书店大咖,他或她经营书店至少五年,有的已坚持二十年了。重要的是,面对电商冲击和消费升级,他们还在做书店。
在本书“与书店大咖谈谈天”这章中,你可以遇见乐于分享阅读的旁观书社和读易洞。吴敏在兼顾旁观书社生存的同时,勤耕于自己的深阅读;邱小石跟他的阅读邻居们一起做读书会已经很多年了。
这一章,你能看到个性鲜明的蜜蜂书店老张和布衣书局胡同,更能体恤他们的自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你也能看到在城市里开出多家分店的晓风书屋和言几又。朱钰芳如何让晓风书屋保持在一个城市的不变,但捷如何将言几又做到在每个城市都不一样。
“与书店大咖谈谈天”里,你还能看到先锋书店和万邦书城在城市以外的山区,如何开出一家书店或书房。老钱和老魏身上都有着60后中年男人中少见的那种朴实与静默。
最后,你会看到让情怀落地、有所表达也有所担当的杂字和我们书店。女贼在做独立出版的路上,摸索出让杂字活下去的书店、民宿和文创产品;马兔子成天在书店里喝茶、聊星座,也是一种自愈和他愈的表达。
这些年拍书店、写书店,关于书店大咖们的个人观点,都不代表权威或公认的结论,这本书也不涉及谁的标准更高或更好。独立书店的精神,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表达和展示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书店的美和意义。
在“好摄”路上,我收集资料、采访、修片、写作,也是在好摄中学习“好问”。刚开机的时候,采访蜜蜂书店老张,他对着镜头说了大概一个多小时,那里面有他的故事和立场,也有对我的帮助。比如他说,下次采访,哪怕再熟悉,你也拿个本子记下,好吗?
后来,我在大量的素材里找内容,渐渐明白了,当时记下,对我的修片、写作是一种提醒和帮助。与书店大咖谈谈天的过程里,受益最大的是我,“好问”不只是提问、发问,而是一种终身学习。
村上春树说“小确幸”,就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是稍纵即逝的美好。而我所理解的“书店小确幸”,刚好遇上,之后慢慢热爱起来。
我的“书店小确幸”,有在书店偶遇“有人读书”,有店主手冲的一杯用心的咖啡,还有书店里的那些猫猫狗狗、花花草草、瓶瓶罐罐等。
当然,在书店遇见另一个自己,也是一种珍贵的小确幸。这些年,去了不同城市夜间不打烊的书店。有跟书店店员一起泡;也有早早就离开,比如台北诚品;还有一个人慕名而去,熬过十二点,对着电脑办公,让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在这本书的结尾,有“致敬那些消失的书店”,也都是我拍过的书店。
老徐的龙之媒广告书店,是在2013年年底关门的。那一年,我还参与了“龙之媒一日店长”的活动;也是那一年,一位书友送了我一本《我爱做书店》。
2014年夏天,我去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书店,是在西藏的纳木错,它叫天堂时光旅行书店。在我写书期间,店主老潘说这个店已经关门了,但拉萨的天堂时光,一直在!
消失的书店,不消失的是记忆,还有当下。
这本书取名为《慢半拍,我的书店光阴》。
慢半拍,首先是慢慢拍。你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七年、二十三个城市、百余家书店。这些书店,我用脚泡过,用手拍过,每张照片慢的都是最好的安排!
慢半拍,其次是慢慢写。如果说我的第一本书是书店风景的随笔集,那么这本书就是书店人物的深度表达。有书店店主、店员、读者的故事,也隐含我的写作成长。文字上的删删减减,打磨了一年,每篇文章慢的都是最好的安排!
吴晓波的随笔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有段话深深地触动过我:“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在慢慢拍、慢慢写的光阴里,慢慢沉淀下来的人,有书店创始人,还有店员和读者。这一切,慢的都是最好的安排!
2007年,我开始写博客;
2010年,我开始写微博;
2014年春季,我的第一本书《独立书店之番外——好摄女泡书店》出版了,同年开微信公众号;
2015年年底,我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推出书店纪录片《有一种生命叫书店》;
2016年,微信公众号更名为“好摄女频道”。
从好摄女到好摄女频道,我时常提醒自己,现在拍的、写的都不是最好的,但别忘了,七年前拿着单反去书店,那份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蒋勋说:“一个人最坚持的部分,大概就是最受苦的部分,修行也不过就是如此。”
七年来,书店渐渐进入我的生命,也是一种修行。唯有真诚潜行,才能走得更远!
彩艺
2017年于北京
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不张扬,不喧哗,却能深深地吸引着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内心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干净而有力量,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精准地触碰到我灵魂深处的东西。我惊叹于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捕捉,那些细微到几乎难以言说的情绪,都被她用文字赋予了生命。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情节,某个句子,而陷入沉思。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书,而是会一直在脑海中萦绕,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我一些事情。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小确幸,开始更加珍惜与身边人的相处时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生活的美,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细水长流,在于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它教会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可以保持一份从容和淡定,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古色古香的书店里,偶然翻到一本泛黄的旧书。它的文字不追求时效性,不追求轰动效应,而是沉浸在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里。我记得有几个片段,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不是因为记不住,而是因为每一次读,都能从中体会到新的含义。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那种敏锐和深刻,让我不得不佩服。她能够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最不平凡的情感和哲思。例如,书中对某个老物件的描写,不仅仅是物件本身,更是承载了那个物件背后的故事,那个故事又折射出一段人生。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它没有给我强加任何观点,而是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去发现,去理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快”与“慢”的关系,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停下来,才能更好地前行。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喜欢快节奏的人,总觉得人生就是要不停地向前冲,抓住每一个机会。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慢”也可以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它只是用一种极其平实、近乎耳语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关于那些微不足道的、却又无可替代的瞬间。我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种细腻到仿佛能触摸到空气中尘埃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主人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每当我读到一段,都会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某个问题,就在这不经意的文字里得到了解答。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直白地灌输道理,而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我发现自己开始留意身边的事物,开始欣赏日落的美,开始享受与家人朋友闲聊的时光。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老朋友的低语,在喧嚣的世界里,给我带来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慰藉。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午后阳光下的一杯温热的茶,不紧不慢地渗透进心底。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翻完它,不是因为字数,而是因为每翻过一页,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让那些句子在脑海里回荡。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们不尖锐,不激昂,却能精准地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读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片段,那些被遗忘的、被忽略的,甚至是被刻意压抑的情感,都在文字的引导下重新浮现。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故事,而是关于日常的琐碎,关于一个眼神,一次擦肩而过,一句无意的话语。这些细小的节点,在作者的笔下被放大,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时刻,原来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不再急于追赶,而是学会去感受,去品味,去理解“慢”的艺术。那种被时光温柔包裹的感觉,让我觉得世界都变得柔和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里,突然发现了一个僻静的小角落,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有趣的物件,等待你去发现。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或者潸然泪下的书,而是一种会让你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不自觉地开始反思自己生活的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描绘,那种欲说还休,那种欲言又止,那种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情感波动,都被作者描摹得淋漓尽致。仿佛书中每一个角色,都是我曾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的,或者是曾经在我生命中留下过印记的人。这种共鸣感,让我觉得自己并非孤单一人,我的迷茫,我的困惑,我的喜悦,都曾经被他人经历过,都被文字所承载。它让我明白,原来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并非无解,只是需要我们用一种更温柔、更耐心的方式去面对。
评分可以享受的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一本专门描写书店的书,内容丰富多彩很有意思,值得可以一看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可以享受的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