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代是词学发展的昌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唐宋词选无疑是这一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唐宋词选的出现又是在词学发展的背景下孕育而出,因而词学发展必然会影响词选的发展。但是唐宋词选的编选与词学发展的脉络又不是一一对应的,选者不同的词学思想、编选旨趣、选本功用等因素又使每部词选具有自己的个性,这些个性之中自然包括悖于词坛主流的词学思想,也正是这些相悖才使得清代词坛缤纷炫目。
《清代唐宋词选研究》以清代的唐宋词选为研究对象。目前知见的清代唐宋词选共有三十余部。主要集中研究三部分内容:清代唐宋词选史,清代唐宋词选的文本细化研究,部分唐宋词选研究辩误。
内容简介
《清代唐宋词选研究》以清代唐宋词选为研究时象,以时间为序,将清代的唐宋词选分为三个部分论述,三个部分既有区别,同时又前后关联,以此来观照清代唐宋词选之演进历程。注重每部词选的细节研究以及这些细节在演变中的细微变化,这些细节是研究词选的出发点。只有掌握词选的基本细节,才能对词选做出合理的定位与价值评判。也唯有此,才能避免以既有观点去反观词选。从而制造出很多假命题的状况。透过细节的梳理,尽量还原当日词选的编选现场,勾勒清代唐宋词选的发展脉络,也是《清代唐宋词选研究》的研究目的之一。
作者简介
高春花(1978—),黑龙江省五常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苏州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曾在《湖北社会科学》《黑龙江民族丛刊》《复旦学报》《词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及省级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绪论
上编 康乾时期唐宋词选研究
第一章 康乾时期唐宋词选综论
第一节 康乾时期唐宋词选概况
第二节 康乾时期唐宋词选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通代女性词选《林下词选》
第一节 “必备必精”“耳目一新”的编选旨趣
第二节 以人系词与“鄙意为之”的编选体例
第三章 求全求备的选家范式——《词综》
第一节 从编选旨趣看《词综》之全备
第二节 从选源看《词综》之全备
第三节 从编选人员看《词综》之全备
第四节 《词综》之勘雠、辨误与被勘雠、辨误
第四章 专精宋词的《词洁》
第一节 “竹素之观”的功用与“瑕不掩瑜”的词韵观
第二节 删削词题与调名划一
第三节 推尊宋词与识其源流
第五章 官修词选《御选历代诗余》
第一节 《御选历代诗余》的官方色彩
第二节 风华典丽、求全求富的编选宗旨
第三节 词选而兼词谱功用的编选体例
第六章 情有别肠的《古今别肠词选》
第一节 补《绝妙好词》与“烛初学之疑”的编选指向
第二节 以调系词的编选体例与选本兼及别集的功用
第三节 赵式对词作的“改削”
第七章 “手眼别具”的《古今词选》
第一节 “通代”与“新颖”的选家意识
第二节 正变风格与情韵兼备的选家尺度
第三节 以调系词、异于词谱的编排体例
第四节 《古今词选》选词的“手眼别具”
第八章 “雅郑并奏”的《清绮轩词选》
第一节 准乎《词综》淡雅为宗
第二节 以调系词体调兼顾
第三节 夏秉衡的词体观与雅郑杂陈
第九章 仿《词综》之《晴雪雅词》
第一节 《词综偶评》《晴雪雅词》与《词综》
第二节 《词综偶评》《晴雪雅词》与《四库全书》
第三节 《晴雪雅词》的编选旨趣与编选体例
第四节 许昂霄的“以诗评词”
中编 嘉道时期唐宋词选研究
第一章 嘉道时期唐宋词选综论
第一节 嘉道时期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嘉道时期唐宋词选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曲家之选《自怡轩词选》
第一节 瓣香《词综》以雅为宗
第二节 以调系词间附评骘
第三节 《自怡轩词选》与《清绮轩词选》《晴雪雅词》
第四节 《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章 课本之选《词选》
第一节 以人系词间附评骘
第二节 张氏的“微言大义”及与浙派之关联
第三节 绍继家学的《续词选》
第四章 “略存梗概”的《天籁轩词选》
第一节 《闽词钞》与《天籁轩词选》概述
第二节 叶申芗的“诗余”观念与“略存梗概”编选思想
第三节 《宋六十名家词》《闽词钞》《天籁轩词选》中的《乐章集》
第五章 详于考辨的《宋七家词选》
第一节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二节 严于律韵兼及意气
第三节 以人系词金针度人
第六章 “一出于正”的《历代词腴》
第一节 编选旨趣:追美浙派以雅为宗
第二节 编选体例:接续《词选》持择甚谨
第七章 选中“八股”《心日斋十六家词》
第一节 《晚香室词录》可能是《心日斋十六家词》的初稿
第二节 周之琦的无派之派
第三节 以人系词的编选体例与对吴文英词的再认识
第八章 “豪士”之选《宋四家词选》
第一节 从《词辨》到《宋四家词选》
第二节 《宋四家词选》旨在指导门径
第三节 四家浮沉与“退苏进辛、纠弹姜张”
第九章 地域之选《粤东词钞》
第一节 张维屏与许玉彬的“尊体”论
第二节 全集而有选集的功用的编选思想
下编 光宣时期唐宋词选研究
第一章 光宣时期唐宋词选综论
第一节 光宣时期唐宋词选概说
第二节 光宣时期唐宋词选特点
第二章 追溯词源的《唐五代词选》
第一节 从“上跻雅颂”到“微之微者”的词体观
第二节 绝门户标榜溯源流风
第三节 “花问”传统的追寻与抒写性情的通融
第三章 “道人”之选《湘绮楼词选》
第一节 《湘绮楼词选》的编选体例与选源
第二节 王闽运的“小道”观及相关评价
第三节 “道君”眼中的“绮语”
第四节 壮语与人律的矛盾
第四章 续《词选》之作《微云榭词选》
第一节 续补《词选》雅正为准
第二节 纵观词史风格多样
第五章 《历朝名媛诗词》与《历代名媛词选》
第一节 《林下词选》《历朝名媛诗词》《历代名媛词选》编选规模与编选思想比较
第二节 三部词选中的李清照
第六章 《蓼园词选》的“传”与“不传”
第一节 《蓼园词选》与《草堂诗余》
第二节 《蓼园词选》与况周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文学艺术不是科学,难以用科学方法来求其道。文学作品好坏美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模糊空间,很难用一种公式一个标准来作出精确的辨析区分,也无法定于一尊。不仅文学创作非常个性化,其实文学审美欣赏同样也非常个性化。许多西方的关于文学的高头讲章、宏论巨篇,好比是我们吴语讲的城头上出棺材,绕了半天反而越来越远离文学本身。
其实中国古代的圣贤也许早就深知其中三昧,所以古人的文学评论大多不仅非常精炼,而且也极为形象,没有那么多概念到概念的理性论述,多的是个人经验体悟的形象描述,却反而直指文心,切中肯綮,透彻淋漓,给人以丰富的启示。更有甚者,觉得这些评点之语也是多余的,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多加一些圈点就够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也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释氏所谓“言语道断”也是这个道理。这种道家揭示的认识论对中国的文学实践和文学评论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古代像《文心雕龙》这样的比较系统的文论著作非常少,而文学选本却沉沉夥颐,选学非常发达,从《诗三百》到《古文辞类纂》,历朝历代,不胜枚举。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发展、通变因革可以说主要不是靠文学理论的指导,而是凭借选本的熏染化成。
选本不仅渗透了审美爱好、情趣风尚,也融人了文学观、发展史观,而且还寄寓了文心、文思和文法(包括语法、章法)。选本是具体的、个性的,也是活泼生动的、丰富真切的,能够赋予后学最为全面的文学信息。古代学者就是通过沉浸选本,身心濡化和涵化,从而由模仿而创造,成为文学家。所以选本和选学对于古人的文学创作极为重要,要明了古代文学发展演化的过程,就必须要研究历代的选本和选学。其实不仅是研究文学有这个必要,要研究中国的文化特点和思维特征也同样很有必要认真研究选本和选学。
以前的文学史研究不太重视选本和选学对于文学发展建构的意义,近几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选本和选学,也产生了不少成果。但是中国的选本和选学极为丰富,其意涵也极其深厚,有极大的诠释空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可以说还是方兴未艾。
高春花博士对清词饶有兴趣,很想在清词研究方面有所发明。而词道发展到两宋几乎已臻极致,元明时期走了下坡路,降到低谷,到了清代由于多种有利因素的作用,居然出现了中兴的局面。而在这过程中各种词选澜翻而出,可谓盛况空前。词体尽管是长短句,似乎句法比较自由,但由于受到词律的严格限制,其实反而比诗体要受更多的束缚,其创变的空间相当逼仄,因此词道革新尤为艰难。近代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界革命,有种种革命,却未见其倡导词界革命,原因无他,只缘其有词律的紧箍圈,稍有突破便不成其为词。职此之故,词道的通变,通为主。清词的中兴凭借的就是对唐宋词的大力学习继承,而唐宋词选也就是载着词家驶向词学乐园的竹筏,必然会盛行于世。要深入地认识清词,就必须要认真研究清代的唐宋词选。正是据于这样的理由,高春花博士把清代的唐宋词选本作为研究对象是非常有远见的。
清代唐宋词选研究 一、 鉴赏与传承:晚明至清初的唐宋词复兴浪潮 晚明时期,作为诗歌创作一股重要力量的词,在经历了盛唐的辉煌与宋代的繁荣之后,一度走向了式微。然而,正是在这沉寂之中,一股对唐宋词的重新发掘与传承的思潮悄然兴起。晚明文人,如汪懋麟、王夫之等,在对时弊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中,重新审视了唐宋词的艺术价值。他们不仅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词为诗之余”的观点,强调词与诗在本质上的相通,更身体力行地进行唐宋词的辑录、考订与评论。 这一时期的词学思潮,可以说是对宋代以来词学发展的一次集大成与革新。他们不满于当时词坛的靡弱之风,转而向唐宋词中汲取养分,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因此,晚明至清初的词学研究,呈现出一种“返本开新”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尊重并推崇唐宋词的原貌,致力于对原作的理解与阐释,考究其音韵、格律、用典、意境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尝试以新的视角和理论来审视唐宋词,将之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语境中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出其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词的选本方面,晚明文人就编纂了如《唐宋词选》等,这为后世的唐宋词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选本不仅体现了编选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更折射出当时词学界对唐宋词的整体认识水平。在评论方面,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虽然并非专论词,但其中对于诗歌创作的精辟论述,如“以声律求诗,以声律病诗”等观点,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词学理论。他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与情感表达,而非仅仅拘泥于形式的技巧,这种思想对于重新认识唐宋词的艺术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一时期对唐宋词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口耳相传、书院讲学以及印刷术的普及,唐宋词的精粹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词学研究的行列。可以说,晚明至清初的词学复兴,为清代唐宋词研究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拨乱反正与理论革新:清代前期的词学繁荣 清代初期,继承了晚明词学复兴的余绪,唐宋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阶段。经历了清初的政治动荡和社会转型,许多文人转而寄情于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唐宋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自然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时期的词学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晚明以来一些不甚准确的词学理论进行“拨乱反正”。例如,对于“词为诗之余”的说法,一些学者进行了更精细的辨析,认为词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立的艺术体系和审美特征,并非仅仅是诗歌的附属品。他们强调词在内容上的丰富性,如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以及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性,如对意境的营造,对音乐性的追求等。 理论上的革新也层出不穷。清初词学家如王兆鲲、叶燮、陈廷焯等,都对词的体式、格律、创作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兆鲲在《词学元论》中,对词的“本原”与“变迁”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词之所以为词”的观点。叶燮的《原诗》虽然以诗为主,但其关于“诗之精神”与“诗之法度”的论述,也对词学理论产生了启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这部著作是清代词学评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对唐宋词的评价尤为精辟。他提出的“词必预想乐境”,强调词的音乐性与情感的契合,对后世的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重视词中的“境”,认为“意境”是词之所以动人的关键,这与晚明文人的“意境说”一脉相承,并将其进一步理论化。陈廷焯的评论,不仅是对唐宋词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精神内核的深刻揭示。 在词的选本和注释方面,清代学者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徐鼒编选的《宋元词》、王士稹辑录的《唐宋词》等,都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这些选本的编纂,不仅是对唐宋词作品的搜集整理,更包含了编选者对作品的艺术判断和鉴赏。同时,对唐宋词的注释工作也日益精细,许多学者为重要词家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作了详细的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的字词句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 三、 理论深化与实践拓展:清代中后期的词学高峰 进入清代中期以后,词学研究呈现出更加繁荣和多元化的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便利,词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少数文人圈子,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同时,词学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研究者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新颖的观点。 在这个时期,对于唐宋词的“实证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论探讨,而是开始深入到文献考据,对词人的生平、创作年代、作品的真伪等进行细致的考察。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为唐宋词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词学理论方面,一些重要的著作如王渔洋的《词论》和《香祖笔记》虽然成书稍早,但其思想在清代中后期依然具有重要影响力。王渔洋的“神韵说”强调词的“超然意象”,追求一种空灵缥缈的艺术境界,对后世的词风和词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像王憀的《词学》、周济的《宋四家词选》等,则更加注重对词的“学理”分析。周济提出的“句读之学”,强调对词句的理解和断句的准确性,认为这是理解词意的关键。他还对宋代四大词家——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他们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 同时,词的“创作实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许多词人,如袁枚、纳兰性德、王端淑等,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在词的创作上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他们的创作,既是对唐宋词传统的继承,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对唐宋词的“地域性”研究也开始显现。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地域的词人群体及其创作风格,例如对浙江、江苏等词业发达地区的词人进行专题研究。这种研究角度的拓展,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唐宋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脉络。 四、 时代回响与学术传承:晚清至今的唐宋词研究 晚清以来,尽管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但对唐宋词的研究并未因此中断,反而呈现出一种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唐宋词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探讨,例如与音乐史、绘画史、社会史等进行交叉研究。 (一) 现代学术方法的引入与理论视野的拓展: 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唐宋词的研究也开始引入现代学术方法,如文本分析、历史考据、比较文学等。学者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词学评论,而是更加注重对词作进行精细的文本解读,考证其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并将其与同一时期其他文学体裁进行比较,发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例如,对词的“音乐性”的研究,在晚清以来得到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梳理。学者们结合当时的音乐理论,对词的声律、节奏、韵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图还原词最初被吟唱时的风貌。这对于理解唐宋词作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至关重要。 同时,对词的“意境”研究也更加深入。学者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意境的描绘,而是试图分析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与读者之间产生的共鸣。 (二) 经典作品与词家的深入挖掘: 对唐宋词经典作品和重要词家的深入挖掘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大家的作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释和评价,发掘其艺术上的独创性和历史地位。例如,对苏轼词的豪放旷达,李清照词的婉约清丽,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以及柳永词的市井风情,都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解读。 此外,一些长期被忽视的词人,如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宋代的晏殊、周邦彦,以及金元的词人,也逐渐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通过对这些词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学者们勾勒出了唐宋词发展演变的完整图景。 (三) 跨学科研究与新视角的呈现: 近几十年来,唐宋词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趋势。学者们开始将唐宋词的研究与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哲学史、艺术史、社会史、民俗学、女性文学研究等领域相结合,从而为唐宋词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唐宋词,可以揭示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如何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变迁、士人阶层的兴衰以及市民文化的兴起。从女性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则可以深入探讨李清照等女性词人独特的创作经验和情感表达,以及她们在男性主导的文学史中的地位。 (四) 数字人文与学术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也被引入到唐宋词的研究中。通过构建大型数据库、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词作进行分析,学者们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文本挖掘、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同时,唐宋词的学术传承也体现在对经典著作的整理、校勘与再版,以及对当代词学研究成果的传播。许多重要的唐宋词研究著作被重新整理出版,为新一代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总而言之,从晚明至今,唐宋词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复兴浪潮,到清代的理论繁荣,再到近现代的学术深化与拓展,唐宋词始终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代的唐宋词研究,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是对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必将为我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