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库》探讨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抽象和具体、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内容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新意。
朱长兵,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吉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3下半年在美国西南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辩证法、认识论、自由和美学理论等哲学基础问题。
导论
一、为何选取这个问题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辩证法概述
一、理论辩证法
1.朴素辩证法
2.否定辩证法
3.思辨辩证法
二、实践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在辩证法规律上对黑格尔之扬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
1.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
2.自否定
二、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1.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并不矛盾
2.黑格尔自由思想中的否定之否定
3.黑格尔关学思想中的否定之否定
4.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否定之否定
5.马克思自由思想中的否定之否定
三、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含义
2.马克思哲学中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
第三章 马克思在辩证法方法上对黑格尔之扬
一、综合与分析
1.与内容相统一的方法
2.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二、抽象和具体
1.黑格尔论抽象和具体
2.马克思论抽象和具体
三、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
1.黑格尔哲学中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2.马克思哲学中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四、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黑格尔哲学中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2.马克思哲学中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四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之弃
一、从绝对理念到人的现实活动
1.绝对理念作为辩证法载体的缺点
2.人的现实活动
二、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专注于理论研究的著作啃完,老实说,整体的逻辑构建和论证层次还是相当扎实的,体现了作者在梳理复杂思想脉络上的深厚功力。它并非那种肤浅的观点罗列,而是试图深入挖掘特定哲学流派在历史语境中的内在张力与演变轨迹。特别是对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很少出现含糊不清的表述。当然,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门槛可能会稍高一些,因为书中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知识,否则很容易在密集的术语和长句中迷失方向。但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该主题的进阶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坐标系,值得反复研读和咀嚼,那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感觉,是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
评分从内容组织上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得有些零散和跳跃,仿佛作者是把不同时期的笔记和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强行拼凑在了一起。有时候,前一章还在详细分析某个基础概念的起源,下一章就突然跳跃到对某个边缘理论的批判,中间缺乏平滑的过渡,这让读者的心绪很难沉淀下来。我尝试了好几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阅读,但总感觉自己像是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寻找一条主线索,总有种“线索在哪里?”的困惑。或许作者的本意是想展现思想发展的曲折性,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让整体的阅读体验变得断裂和不连贯,影响了对全局观的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太晦涩了,简直就像在阅读一份经过过度学术化的法律条文。每一句话都恨不得塞满三个从句和一堆生僻的哲学名词,读起来非常费力,根本无法体会到那种思想的流动性和激情。我感觉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自己对术语的掌握程度,而不是有效地将复杂的思想传达给读者。读完一个段落,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子里进行好几轮的“翻译”和“简化”,才能勉强抓住它想表达的核心意思。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削弱了文本的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引人入胜的思辨过程,变成了一种枯燥的智力体操。我期望的学术著作是能够引导思考,而不是成为一座语言的迷宫,这本书显然更倾向于后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内页的字体大小不一,有时候突然缩小到几乎看不清,有时候又大得占满了整个页面,看得人眼睛生疼。装帧质量也相当粗糙,书页边缘处理得很毛躁,一不小心就容易撕裂。我本来是冲着这个主题去的,以为能读到一些深入的学术探讨,结果光是适应这些糟糕的阅读体验就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和耐心。更别提那些莫名其妙的印刷错误和漏页现象,简直让人怀疑出版社是不是对这套“文库”系列完全放任自流了。买回来之后,我光是整理和修复书页就花了不少时间,体验感直线下降。如果对阅读的舒适度和书籍本身的质感有要求的话,这本书可能需要慎重考虑,它在作为一件“实体书”的完成度上,确实让人感到失望。
评分我必须要提到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文献处理上的不规范问题,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是致命的疏忽。一些关键论点的出处标注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引用了别人的核心观点却未加明确的文献标记,这在学术规范上是说不过去的。作为一个对知识产权和学术诚信非常看重的读者,看到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感到不安。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交叉比对,试图找出那些“失踪”的来源,这无疑是在阅读过程中制造了巨大的干扰。一本致力于理论研究的文库,如果连最基本的学术诚信和引注标准都无法做到位,那么它所承载的思想的可靠性也会大打折扣,让人对其严谨性产生根本性的怀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