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习录

论语讲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广辉,邓林 编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论语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
  • 哲学
  • 修身
  • 道德
  • 教育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7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0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字数:2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经学”的呼唤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的强音之一。多年来,著名经学史家姜广辉先生在岳麓书院开设《周易》《诗经》《论语》等课程,结合历史与现实问题重读经典。姜广辉、邓林主编的《论语讲习录》是姜先生带领博士生集体研读《论语》的课程总结,也是他们共同回应和实践“新经学”的一种尝试。全书从《论语》中精选20个主题,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朝闻道,夕死可矣”“性与天道”“修己以安人”“允执其中”“君子和而不同”等。旧邦新命,旧题新解,所收论文既包含传统的诂训,也注重现代的阐发。《论语讲习录》既可为学术界同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还可供一般国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姜广辉(1948-),黑龙江安达人。师承侯外庐、邱汉生先生,主攻中国思想史和经学史。先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已出版著作有:《颜李学派》《理学与中国文化》《走出理学》《义理与考据》《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易经讲演录》《诗经讲演录》,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等。后者于2013年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内页插图

目录

《论语讲习录》序——兼谈“新经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第二讲“性与天道”
第三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第四讲“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五讲“允执其中”
第六讲“君子有三畏”
第七讲“子不语怪力乱神”
第八讲“德不孤,必有邻”
第九讲“不学礼,无以立”
第十讲“吾其为东周乎”与“吾从周”
第十一讲“政者,正也”
第十二讲“修己以安人”
第十三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第十四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讲“和而不同”
第十六讲“温故而知新”
第十七讲“浴乎沂”
第十八讲“子见南子”
第十九讲“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第二十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前言/序言

  《论语讲习录》序——兼谈“新经学”的研究方法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很多经典,篇幅不长,少则两千字,多不过几万字。而其格言警句俯拾即是,脍炙人口,以至传承至今达几千年。而今日之论文动辄万言,著作几十万字、几百万字者比比皆是,洋洋大观。然而你去读它,大多卑之无甚高论,可传世者极少。以致有学者自嘲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古今著作何以有这样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古人志在“求道”,其著述是对“天道”“人道”的体认,而今天很多学人把著述当作获取学位、职称的“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没用了。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对古人的经典深入研究,汲取其智慧,琢磨其方法。
  近年我在岳麓书院给硕、博士生讲授儒家经典,先是于2012年讲《易经》,讲稿《易经讲演录》于次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其后于2014年讲《诗经》,讲稿《诗经讲演录》于201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次讲演都由我一人主讲。
  2015年讲《论语》,换了讲授方式。我先做一个示范,用两堂课的时间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并讲我是采用什么方法来研读的。我随即要求同学们按照我的方法,从《论语》中选出一句名言,考察历代学者对它作过何种解释,探讨它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思考它对现代社会有何种意义,要学生写出8000-12000字的讲稿,在课堂上宣讲,然后由老师和同学加以评论,提出修改意见。令我特别感到欣慰的是,参加学习的二十几位硕、博士生都做得非常好。其中有三篇论文在全国性的高校征文比赛中获得大奖。其后,我们将讲稿加以汇集编辑,就是这部《论语讲习录》。
  这部讲习录共有20讲。这20讲所援引的《论语》注本及相关古籍种类将近三百部之多。当然,《论语》的思想并不是这20讲所能涵盖的。但就《论语》中一句名言所作的讨论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做法是很有广度和深度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也因此,我们所做的这个新的尝试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同时我也有理由相信,如果今后经学研究沿着这个路子发展下去,无疑将会开显出一个现代“新经学”的壮观局面。
  下面是我在《论语》开课时讲演的主要内容,其中大致介绍了《论语》其书及其注本情况,提出了“新经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论语讲习录》 引言 《论语讲习录》是一部旨在深入浅出地解读儒家经典《论语》的著作。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论语》原文的简单罗列或翻译,而是通过细致的讲解、精辟的分析以及生动的阐释,带领读者走进孔子及其弟子构建的那个充满智慧与德行的世界。全书力求展现《论语》作为一部源远流长的思想宝库,其蕴含的关于人生修养、社会伦理、政治智慧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如何能够跨越时空,对现代人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构成与核心理念 本书的编写以《论语》的篇章结构为基础,但并不拘泥于原有的章节顺序,而是根据主题的关联性以及讲解的逻辑性进行整合与重组。每一章都围绕《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展开,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原文解读与释义: 对《论语》中的重要语句、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重点在于厘清字词的本义,理解其在当时的语境下的含义,并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给出相对权威且易于理解的释义。我们不回避原文中可能存在的晦涩之处,而是积极地加以辨析,力求让读者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精髓。 2. 思想内涵挖掘: 在释义的基础上,本书着力于挖掘《论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例如,关于“仁”的论述,我们将探讨其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地位,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形式,如孝悌、忠恕、克己复礼等,并阐释“仁”为何是个人安身立命、实现价值的根本。同样,对于“礼”,我们将不仅解释其作为行为规范的意义,更深入其背后所体现的秩序、尊重与和谐的社会理念。 3. 理论联系实际: 儒家思想并非高高在上的玄论,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本书将《论语》中的道理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智慧。例如,在谈论“学而时习之”时,我们将思考学习的方法、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性;在讨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时,我们将分析君子与小人胸襟气度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 德育与人格培养: 《论语》是关于人格完善的教科书。本书高度重视对《论语》中关于德育内容的阐释,如诚信、孝道、忠诚、仁爱、审慎等。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品质的讲解,帮助读者认识到修身养性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关键作用,引导读者在自我反省和道德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 5. 政治与治理智慧: 《论语》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和治理智慧。本书将深入探讨孔子关于“为政以德”、“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正名”等观点的阐释,分析其对于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尝试梳理这些思想的逻辑脉络,并思考其在当代的借鉴意义。 6. 历史背景与传承: 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论语》,本书还会适当地介绍《论语》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也会提及历代学者对《论语》的解读和发展,展现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传承性。 章节概览 本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但具体章节安排会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卷一:立身之基——仁与礼 深入解析“仁”的内涵,从孝悌、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多个维度进行阐释,探讨如何成为一个有仁德之人。 探讨“礼”的意义,不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在的修养,以及如何通过“克己复礼”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卷二:治学之道——学与思 重点解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语句,阐释学与思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探讨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以及如何将所学转化为实践。 卷三:君子之道——品格与修养 分析君子与小人在品格、胸襟、言行上的差异。 探讨君子应具备的德行,如诚信、正直、宽厚、审慎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修养。 卷四:处世之道——交与信 解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语,强调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探讨君子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如何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卷五:为政之道——德与民 深入分析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以及其对统治者道德的要求。 探讨“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深刻含义,强调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卷六:人生智慧——知命与进取 解读孔子关于“五十而知天命”等语,探讨如何认识人生规律,安于命运,同时又保持进取精神。 分析孔子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智慧。 写作风格与目标读者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平实、恳切、富有启发性。我们避免使用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例子,将《论语》的智慧呈现给读者。同时,我们也注重保持思想的严谨性,力求做到既准确传达原文的精神,又具有现代的解读视角。 本书的目标读者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提升个人品德和修养的读者。 寻求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的读者。 对儒家思想有初步了解,希望深入学习的读者。 教育工作者、学生以及所有关注人文社科领域的读者。 结语 《论语讲习录》希望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论语》这部伟大的经典,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读者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更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找到安顿身心、应对挑战的智慧,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活出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期待本书能为您的精神世界带来启迪与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实在是太舒服了。我向来对那种密密麻麻、字里行间压得让人喘不过气的书籍感到头疼,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字号适中,而且每一页的留白都非常大气,给予了读者的眼睛足够的休息空间。特别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和略微缩进的格式,区分得非常清晰,使得阅读的逻辑层次感极强。我试着在不同的光线下阅读了几页,无论是午后的自然光,还是夜晚的台灯下,内容都能保持清晰易读,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而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堆砌在一起。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鼓励你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字句之间的呼吸感。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界面,让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高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常见的大部头,它采用了一种典雅的线装仿古风格,纸张的选择也很讲究,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刚拿到手时,那种墨香混合着淡淡的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立刻把我拉入了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中。我尤其欣赏扉页上那几行小楷,笔力遒劲却又不失灵动,为整本书定下了一个庄重而不失雅致的基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从外在来看,它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足以增添几分书卷气。那种对细节的打磨,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绝非草率应付之作。这种对“体面”的坚持,让我对内文的编排和校对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翻阅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都带着一种仪式感,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

评分

从内容索引和章节划分的初步观察来看,这本书的组织结构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建立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我看到了清晰的脉络划分,比如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具体篇章的深入解读,再到最后的归纳总结,每一步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没有突兀的感觉。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预示着作者或编者在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时,是抱持着极高的专业态度的。即便是对某个特定主题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探索的部分,而不会迷失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这种清晰的逻辑导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入门难度,同时也为资深爱好者提供了深入挖掘的便利。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读者有序地探索知识的领地。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封面材质带来的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它没有采用那种高反光的覆膜,而是选择了一种哑光处理,使得整体视觉效果非常沉稳内敛。在灯光下看,文字的凸起感恰到好处,既有立体感又不至于反光刺眼。封面上的主标题和副标题字体搭配得十分和谐,主标题字体厚重有力,而副标题则相对秀逸,形成了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这种设计上的克制,反而突显了内容本身的价值,没有过度依赖花哨的图画或浮夸的色彩来吸引眼球,完全是以内容为王的姿态示人。这种设计理念,在我看来,是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一种体现,它懂得如何在现代审美中,保留住古典书籍应有的庄重和韵味。仅仅是把玩这本书的封面,就已然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选择,尤其是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分量感,但又不像硬壳书那样笨重,非常适合携带。我前几天带着它去咖啡馆,厚度适中,放在背包里既不占地方,拿出来也很有质感。更妙的是,它的装订工艺非常扎实,我特意尝试着将它完全摊开平放在桌面上,书脊的受力点处理得很好,没有出现任何“翘头”或者过度拉扯的迹象,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参考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很多精装书在完全摊开时,都会担心书页脱落,但这本似乎经过了特殊的处理,显得非常耐用。我猜测即便是经常翻阅,它也能保持良好的形态,不愧为一本值得长期珍藏和使用的工具书(或者说学习用书)。这种耐用性和便携性的平衡,是很多出版物难以做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