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场景和变量。研究今日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与多元文化源流,必须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之中,考察自古以来生活在此的各民族的发展演变、迁徙互动,探寻其历史脉络。《甘宁青地区人口迁移与多民族居住格局发展演变研究:基于民族关系与多元文化发展视角》在梳理历史上甘宁青地区人口迁移与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民国以来人口迁移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及民族关系的影响。
从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来看,在远古时期甘宁青地区就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等文化的辐射区,并因区域差异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亚系文化。古人类文化的多元流变和区域特点说明甘宁青地区文化从源流上就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其后,因自然环境变迁、部落争战以及不同政权之间的征伐,甘宁青地区形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并存又相互吸收融合的特点。在域外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甘宁青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在民族居住格局方面,既有汉(华夏)与其他民族统治区域的此消彼长,又有疆域统一后多民族(部落)交错分布的格局。
从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发展演变来看,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酝酿期,明清时期是甘宁青地区现有人口和民族居住格局的奠定期,民国时期是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形成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局部的调整和发展期。
当前,随着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加快,多民族杂居的居住模式更为明显,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频繁,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碰撞与摩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重构与整合,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和地区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有效回应这些问题不仅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和地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国家安全、疆域统一、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刘有安,女,宁夏固原人,民族学博士。先后求学于宁夏大学和兰州大学,曾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学术访问与研修一年。现为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己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民族学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复印或摘录。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元代及以前甘宁青地区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远古时期甘宁青地区民族及其文化遗迹
第二节 元代及以前生活在甘宁青地区的主要民族
第二章 明清时期人口迁移与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汉族人口迁移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人口迁移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迁移对甘肃省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口迁移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迁移对青海省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迁移对甘肃省人口构成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口迁移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构成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迁移对青海省人口分布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移民工程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一节 各类移民工程对甘肃省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各类移民工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各类移民工程对青海省人口分布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六章 城市化进程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对甘肃省兰州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对青海省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第七章 甘宁青地区多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交往
第一节 藏区汉族、藏族和回族之间的社会文化交往——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
第二节 回汉杂居地区回汉民族社会文化交往及民族关系状况——以宁夏回汉民族交往为例
第八章 甘宁青地区多元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一节 多元文化共生、共享与相互制衡
第二节 多元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促进甘宁青地区多元文化发展建议
后记
著作信息: 书名: 甘宁青地区人口迁移与多民族居住格局发展演变研究:基于民族关系与多元文化发展视角 作者: (此处请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请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请填写出版日期)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甘宁青(甘肃、宁夏、青海)地带,其复杂而动态的人口迁移历史及其塑造的多民族居住格局的演变。作者以民族关系为内在驱动力,以多元文化发展为外部表征,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考察了自古至今,不同民族群体在该区域内外的流动、聚落形成、空间分布变迁,以及这些迁徙活动如何深刻影响和重塑了该地区的民族构成、社会结构和文化景观。 核心研究脉络与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历史根源与早期迁移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甘宁青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地位,以及其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地理单元。 古代民族构成与迁徙活动: 聚焦早期如月氏、匈奴、羌、鲜卑等游牧与农耕民族在此区域的活动轨迹。探讨这些民族因争夺资源、政治变迁、军事冲突或气候变化而进行的部落式迁徙,以及他们与当地原住民(如早期汉族居民)的早期互动。 丝绸之路的角色: 详细阐述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商旅往来,进而带动了不同民族人口的定向流动。商队、驼队、行脚僧、士兵等,都成为早期人口迁移的重要载体,他们在沿线建立聚落,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元素,初步奠定了区域内多民族杂居的基础。 早期聚落形态与民族分布: 分析早期不同民族在甘宁青地区的聚落特点,如游牧民族的季节性迁移营地、农耕民族的定居村落,以及商业城镇的形成。初步勾勒出早期各民族的分布区域特征,并探讨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王朝更迭与民族政策的影响 随着中国历史进入不同王朝时期,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和统治范围的扩张,对甘宁青地区的人口迁移和民族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唐时期的开发与移民: 考察汉、唐等中央王朝对该区域的经营和管辖。重点分析屯田制度、设郡县、以及鼓励中原汉族人口迁入垦殖的历史进程。这些政策不仅增加了汉族人口的比重,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宋元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 深入探讨宋朝与西夏、金、元等政权的并存与冲突,以及这些民族政权在此区域的统治。分析其民族政策如何影响人口流动,例如战乱导致的逃亡与流离,以及民族政权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移民安置。元朝统一后,蒙古、色目等民族的迁入,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内的民族构成,并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影响。 明清时期的羁縻与治理: 梳理明清两代在甘宁青地区推行的民族政策,如土司制度、羁縻统治等。探讨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原有的民族分布,但也因其局限性,为后来的民族矛盾和人口变动埋下了伏笔。明朝对宁夏地区的回族移民和聚落形成,以及清朝对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与管理,都将是重点分析对象。 第三部分:近代以来的人口大流动与格局重塑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甘宁青地区的人口迁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规模性。 清末民初的经济驱动与人口迁入: 分析清末民初,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如矿产资源的发现、铁路的修建等,如何吸引了大量内地汉族人口(尤其是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迁入,形成了“走西口”等大规模的民系迁移现象。同时,也探讨了回族、东乡族等民族在这一时期的聚居与扩散。 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区域影响: 考察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地改革、自然灾害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重点关注西北地区各族群的生存状况,以及不同政治势力如何利用或干预民族人口的流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策性迁移与经济发展: 详细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导的区域开发、扶贫政策、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对甘宁青地区人口迁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民族聚居与分散的动态: 分析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同时,如何影响了民族间的居住分散与集中。例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形成,以及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向: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如宁夏),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内部以及省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模式。分析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方向和规模的影响。 城乡人口迁移与城镇化: 详细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向城市和工业区的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城镇人口增长和居住格局的城市化演变。 跨区域的流动与民族融合: 关注甘宁青地区人口向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向其他内陆省份的迁移,同时也分析了其他地区人口向甘宁青地区的流入,探讨了这些跨区域流动对区域间民族关系的潜在影响。 第四部分:民族关系与多元文化发展 本书的核心视角在于,将人口迁移和居住格局的演变置于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 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 早期互动与共存: 分析古代各民族在区域内的早期互动模式,如和平共处、贸易往来、婚姻通婚,以及一些冲突和征服。 政策下的关系: 探讨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如何塑造了各民族间的关系,包括同化、隔离、分化、融合等不同阶段。 现代民族政策与认同: 重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实施,以及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变迁。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民族如何维系自身文化,并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 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物质文化的传播与变迁: 考察不同民族在服饰、饮食、建筑、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例如,汉族农耕技术对游牧民族的影响,以及不同民族特色饮食在区域内的传播。 精神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深入研究语言、宗教、习俗、艺术、节庆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互动。例如,佛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在区域内的传播与相互影响,以及不同民族艺术形式的借鉴与融合。 文化适应与创新: 分析在人口迁移和居住格局变迁过程中,各民族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景观。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区域特色: 探讨甘宁青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在“中华民族”这一宏大认同框架下,各民族文化如何得以保留、发展,又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 第五部分:研究方法与创新贡献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性地运用了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跨学科研究方法: 整合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口述史、统计数据分析、GIS空间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 民族关系与文化发展视角: 强调以民族关系为内在动力,以多元文化发展为外在体现,对人口迁移和居住格局进行系统性、动态性的考察,避免了单一的经济或政治驱动力的解释。 区域特殊性分析: 充分考虑了甘宁青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和民族构成,深入挖掘其区域特殊性,力图揭示该区域在理解中国人口迁移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典型意义。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不仅为理解甘宁青地区的人口迁移和多民族居住格局提供了详实的研究成果,也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民族、文化以及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同时,对于促进当前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区域协调发展等现实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论: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梳理了甘宁青地区人口迁移与多民族居住格局的漫长演变历程。它不仅仅是对历史地理现象的客观呈现,更是对民族关系复杂互动与多元文化不断交融发展的深刻解读。通过本书的研究,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如何在此汇聚、迁徙、定居,如何在相互影响中塑造了今日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景观,以及这些历史进程对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深远意义。